大语文时代,如何让孩子走出阅读的舒适圈?

什么是大语文?请问提问者能不能分清楚语文、语文教育、语文科这三个概念?什么是舒适圈?概念先界定清楚再提问。


“大语文”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概念,还没有确切地定义,我理解的“大语文”,就是把语文教学的外延扩展到生活的层面,不再拘泥于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技能的培养,而是从更高的要求着手:感悟生活,提升生活阅历,丰富生活经验,增强生活能力。也就是说,“大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语言文字或者文学层面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提升的过程,更是情感道德的熏染,习惯品质的养成,思维观念的提升的过程。

我们看看在“大语文”背景下,如何阅读?

读汪曾祺的《冬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生活气息浓厚的场景:上槅子的时候,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安适温暖;抵御严寒,拆帐铺草,厚实温馨;老太太们闲来无事,抹抹纸牌,脚下脚炉取暖,闲适温馨。阴天下雪,喝着热气腾腾的咸菜汤,再大的雪也不冷;冬天做的“逍遥”游戏真是逍遥;白色的天地点缀着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色彩鲜艳,生机勃勃;踩碓动感十足充满情趣,让人兴奋,让人开心。从这些场景中我们感受到了别样的冬天,这里的冬天散发着时代气息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同时,我们从中感悟到外面的世界虽天寒地冻,但是室内却是让人温暖幸福的。

梁实秋《北平的冬天》开篇点明北平冬天的特点“不寒而栗”,一夜寒风,大雪纷纷,朔风砭人,人们智慧地改进生活。北方的冬天虽然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悠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比如作“冬防”、不紧不慢地摇煤球就是北方冬季里特有的景致;晴空下的飞鸽和风筝,平添了冬日的宁静悠闲;过年时程序化的忙碌只不过是岁月缓缓流逝的一个标志。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不知不觉,我们感受到北平冬天的悠闲情调。

老舍《济南的冬天》用温情的意象来描绘济南冬天温晴之景,阳光下的山暖和安适,薄雪覆盖下的山秀美淡雅,像水墨画;水温暖清澈、碧绿清亮,像蓝水晶。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情操,都融化在对山水之美的描绘之中。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描绘了冬日江南温柔平和,娴静灵秀,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大量的对比,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呈现给我们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引领我们感受江南冬日的美。

朱自清的《冬天》描绘了三个场景:父亲为孩子夹豆腐、冬夜与朋友泛舟西湖、一家人在台州过冬,三个场景展现了人间亲情、友情、爱情永恒这一主题,不管自然的、社会的条件怎么“寒冷”,家里永远有春天般温暖的亲情,家里永远是“冬天里的春天”。作者用这些发生在冬天里的洋溢着浓浓的亲情的温馨场面来温暖着我们的内心。

这五篇文章都是写冬天,显现出了南北方冬天的不同特点,相伴随的是各地风物人情文化的差异,以及不同作家审美情趣的各异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的多样性和情感思想的多元化。“大语文”背景下阅读就是或同中求异,在或异中求同,发展多种思维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


我了解一个项目,是中国营地研究院院长、欧森营地的聂爱军博士发起的,在这个落地湖南长沙某普通高中的教改项目,探讨一所普通高中是如何将真正的教育改革落地,用实实在在的大阅读大写作,改变中国广大普通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的状态,让孩子走出舒适区,建立自信,打开格局。

他们的教改核心目标非常直接:全国每年有900多万高中生参加高考,能考上本科的不到400万。那每年这考不上本科的600万孩子该怎么教,怎么学?

思考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注意至少两个维度:

第一,解决这个问题,任何想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升学生成绩的方法与思路都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因为很明显,无论如何,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全国每年都会有600万高中毕业生上不了本科(国家没有那么多,也不需要那么多本科学位)。所以,如果将目标定在提高所谓“差生”的学习成绩,即使成功,使其考上本科,对于宏观解决这个问题,也没有意义,因为全国每年还是有600万学生上不了本科。

第二,这为数众多的每年600万考不上本科的孩子,他们的教育,他们的基本素质如何,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事实是,这些孩子大多数会留着本县的县域经济里,为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各地的县委书记县长以及教育部门过度重视本地考多少北大清华等重本率是本末倒置的,不客气的说,甚至是极度自私的(因为这些学生考上的多,自己脸上有光)。真正为本地经济做出贡献的生力军应该是这些没有上重本,而是留在当地经济里的这些在高中阶段所谓的“差生”。客观讲,这些孩子们现在在高中阶段的心理状态是极其令人担忧的:整天在无休止的学习,但三年之后却什么都没有得到(比如,连本科都考不上)。

所以,针对这样的考虑,聂爱军博士的“悦读致远”教改从长沙县七中开始,逐步扩展到湖南的不同学校,目的就是一个:探讨这600万孩子的高中三年应该如何学习与发展,从而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具体来说,就是是抓住两点,第一大量阅读,让孩子们喜欢上看书,第二通过营地教育做社会服务,从而增加孩子的自信与社会责任感,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教改几年下来,效果非常明显。学生们进入大学以后(绝大部分还是专科,有少部分能进本科),仍然保持积极的学习与生活状态,在各自高校担任班长,团支书,协会会长等等人,大有人在。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保持了阅读习惯,继续有很强的求知欲望。

他们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高中生为对象的深度综合教改项目,而不仅仅是一个课改。第二,这种教改的方式方法是探讨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也即无论如何都会有600万孩子考不上本科,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状态应该如何?如何让他们坚持学习和阅读?

还有一个关键是,教改学校的一线老师热情被激发,他们在直接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真切的感受到了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的力量。所以,这个项目虽然由聂爱军博士发起,但后续的发展,不需要聂老师亲自操刀,因为老师们是在为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尊严与骄傲,幸福感与成就感而每天努力。

更加可喜的是,教改项目已经开始有大学毕业生了,他们中也会有大批人陆续以各自方式参加到教改事业中来。可以骄傲的说,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为国家与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合格“公民”。

总结起来,所谓大语文,大阅读,大学习,一方面通过阅读爱上学习,另一方面通过营地教育模式参与社会实践,链接他人,产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当自己发现自己被需要的时候,也就发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走出了自我的舒适区。


让孩子走出舒适的阅读圈:

1.教师指导孩子多开展读书交流会,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同,他们阅读的书藉不同,在交流会上孩子们交流自己读书的心得,自己的阅读收获,其他孩子可从别人的交流中产生兴趣,认识到自己不知道的知识领域的奥妙,好奇心的驱使,使孩子对阅读其它类的书籍产生欲望,从而走出自己舒适的阅读圈,主动阅读其他书籍,长此以往,孩子的阅读圈会越来越大。

2.家长的有意引导,如:孩子只喜欢阅读故事类的书籍,家长可以有意识的与孩子交流天文地理类的知识,孩子在与家长交流时,感觉自己不懂得东西多,会主动的去阅读有关天文地理的方面的书籍,孩子的阅读圈也会越来越大。

3.因为需要孩子会走出自己舒适的阅读圈。如:孩子平时喜欢故事书,他的阅读圈以故事书为主,如果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学习了说明文、议论文等,要分析、写作这类的文章,孩子就因为需要去阅读更多类的书籍;孩子对电脑感兴趣,就会主动的阅读与电脑有关的各种书籍,孩子的阅读圈会因为需要变得越来越大。


语文望文生义,就是培养人学会说话和写文章的能力。在过去应试教育指挥棒下,语文就是以课本为本,围绕如何考高分来进行的教育,这种模式和语文真正的要求相违背,脱离了生活,脱离了成长,背离的语文的本质。

当今时代素质教育,素养教育已经引领时代,大语文就成为时代的呼唤和必然要求。那就是跳出课本,跳出考试,以课本为基础,深入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以培养将来能够自立社会,适应互联网时代变化的合格人才!

1.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利用课堂,课外,结合实际采取即兴演讲,演讲比赛,观看超级演说家等活动,培养学生公众演说能力。

2.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除完成课堂作文之外,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博客,论坛等各种自媒体写随笔,感悟,定期交流展示。

3.培养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锻炼说和写的能力!

利用假期,周末参与社区,以及相关部门举办的各种活动锻炼学生说和写的能力!

总之大语文时代就要充分利用一切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学生,课堂,课外,电视网络等一切元素为学生成长服务!


所谓大语文时代是指现在的语文教育跳出了语文课本的束缚,不再是简单的阅读理解➕作文的模式,而是更加关注跟真实的社会、现实生活的结合,更强调语文的整体性,所涵盖的内容和范围更广泛,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也更高了。所以要适应大语文时代,我们就要引导孩子走出以往的阅读舒适圈。

首先,我们要引导孩子拓展阅读的宽度。从小学开始就要鼓励孩子不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固定阅读圈,既要看国内的文学作品也要尝试国外作者的作品,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类型也要了解不同的文学类型,可以接受现代的文学作品也要会欣赏国学和古文。

其次,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阅读时间和速度的提升。当高考新要求提出要加强语文试卷的阅读量时,我们就该知道大语文时代对孩子的阅读持久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从现在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加强孩子的阅读持久性,提高阅读的速度,走出以往随心阅读的舒适圈。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以上两点都要建立在学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所以幼小阶段培养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勒!


原始地址:/remen/5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