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得语文者得天下”吗?

只是基础,不是天下。


我想问一下?得天下是什么意思?。


得语文者得天下,这样的说法确有道理。

语文水平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格局、思维逻辑、理事结合、实践应用等多项基本能力。

国家之所以重视语文,恐怕还是源于希望能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实用型、可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当语文基础扎实,水平切实得到提高的时候,数理化学习的能力以及水平自然得以提升。

可惜当下语文的教育水平远不能满足国家需求。由于基础教育理念的谬误,导致今天的语文教育更像是空中楼阁。培养出来的学生思想无根,恍惚飘摇。


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化。从长远国家战略来说,大语文时代的兴起,是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然,可以促进理科的总结与归纳带来表达上的便利。如果单单让人们从所谓的得天下来过度宣传,会让后继人带来功利上的偏差,会有重文轻理的趋势。如果形成这种风尚,对国家长远战略,民族的优胜发展会带来负面作用的。毕竟强国之路上是理科领先的。只有文理并重。两驾马车齐头并进才是康庄大道。


如果你是语文教师,你说这个话,在于强调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无可厚非。如果你是学生。或者学生家长,你相信这个话,你就是傻子。

我是一个有几十年教龄的语文教师,送过十几届高三毕业班,也曾参加过三届高考语文阅卷工作,参加了一届高考阅卷质量检查工作,在我的经历中,我从未有感觉得语文者得天下。所谓得语文者,就是语文成绩好;所谓得天下,就是在中考高考占据绝对优势。而恢复高考几十年来,从未有语文成绩在高考中占据绝对优势,反而是数学成绩好的,在高考在占据相当大的优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关键在于语文学科的特点。

首先,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语文试题难度看起来不大,谁答语文试题,都可以洋洋洒洒写下一篇自认为感觉不错的作文,都可以对试题作出回答,于是,很多人认为语文试题简单,都可以得高分。但每次考试结束,学生的语文成绩都不如数理化,得不到高分。几十年高考,有谁见过每年高考语文的满分?不说满分,就是上140分的,全国有几人?但反观数学,每个省年年都有满分,上140分以上的,稍好点的高中,都能找出来。关键就在于语文答案的不确定性,答案比较活,不易准确把握。

其次,就是语文试题的区分度较小。每年考试,语文上90分较为容易,上130分较难。大多数考生的得分都在90至110分之间,它不像数理化,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区分度的大小,自然决定了语文不可能得到高分,更不可能“得天下”。

第三,在文科或者历史类的学科学习过程中,恰恰是数学成绩好的考生容易将总分提上去。因为文科考生的语文成绩都差不多,互相之间不容易拉开差距。但数学却不然,数学好的与数学差的之间相差上百分,因此,数学好的可以说是得天下。

现在有些专家大力提倡国学,提倡给语文赋高分,以此来提高语文在中学的重要性。但专家不代表命题小组人员,即使教材的总编也不能影响命题组成员的思路。按理说,双减第一年,高考试题应该降低难度,但是今年高考的试题,恰恰是近几年最难的一年。所以说,网络上专家的一家之言,甚至某某权威的话,都是一家之言,说说而已,不要太当真。


错!不认同。我坚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些理工科的学生,语文不会太差;而那些文科学生,数理化有的很差。我身边就有过不少的应届高考生落榜后,第二年改文科,照样考上了211大学的文科专业;从来没有应届高考生落榜后,补习一年,改理科工科专业被录取的。


我是语文教师,我是相信的。因为我还相信“半部论语治天下”不是句虚言。

1.语文乃文化,所有的人生大道都存于此

语文说起来比任何一门学科都纷繁复杂,从语言到文字,从文学到文化,处处学问。从小到大,语文的方方面面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

而正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吧,我们常常忽略了它,文字不想学,意思不想懂,连写作都文法不通、下笔无言的,甚至连古人所尊崇的温良恭俭,在我们如今看来都不值得一提。说实在,心里挺遗憾的,我们老祖宗几千年的传承在我们这里要断绝吗?

自然不是。我们的老师们,也不要以为这里提的“语文”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更多是文化,是传统的思想,是老庄冲淡自然,是孔孟仁义礼智,是四大文明到如今只剩下一个古代中国的民族自豪,那么,这样的语言和文化财富,不值得我们拥有吗?拥有者不该是世界上最无敌的精英吗?天下岂难得,文章风雅颂。

古代的教育从来就是把文章放在第一位的,科举考的是文章,做官考的是文章,言为心声,文章出色,做人才能没有太大问题,只能修身齐家之后治国平天下呀。

现在我们可以把“得语文者得天下”理解成:承袭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了,大家可赞同?

2.语文乃母语,所有思维方式皆赖于此

从小说中文,学语文,为什么有些小孩语文就是不行呢?我相信,这不是孩子们的问题,应该是教育系统出了问题。会教的都知道,语文训练的是人的思维,不是一个字怎么写,怎么认,而是这样去认识一个字,怎样知晓文字背后的关联,古代文字是怎么来的,古代诗词是怎么做出来的,而不是去简单背诵一首首诗,一句句现成的文句。语文是教会孩子们怎样思考,它按照怎样的逻辑组织成话,成句,成篇。而一个语言逻辑清晰的孩子,他的数学、外语,任何一门学问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古代根本就没有专门的数学、地理、历史这类学科,只有文章之学,只有诗词之美,只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八卦的辩证和推理,而这些都源于一个大的学问,那就是中国哲学。哲学教给我们什么,是思维,是智慧,是一切之学的基础。于是,我们在大的范围和小的思维中都再次验证了“得语文者得天下”。

最后想说,“得语文者得天下”不是句虚言,是我们如何反思教育,反思自身学习缺陷的一个入口,一个机会。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努力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爱上文字、喜欢上文学,乃至崇敬我们的古老文化,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根本,而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孩子也大概不用愁什么将来啦。


纵观古今,横观天下,得出一个结论:数理为王,得数理者得天下。


语文成绩对政史地成绩有点影响,但也是很微小的;对数理化成绩几乎没有影响,有那个数理化成绩差是因为语文不好造成的。所以,语文对文科专业有点影响、对理科专业没有影响。


语文只是工具,有几个数理化学不好的,题不会做的,是因为语文没学好而造成的,相反的是数理化都差的,语文却不差,只是对于理科学霸而言,语文可能是唯一能拉开距离的学科,所以学霸之争于语文是有道理的。


谢谢邀请,简单说说我的观点。

首先,可以很确定的说,作为一个曾经有过3年大语文运营经历的教培行业从业者,我是相信“得语文者得天下”这句话。主要是因为这句话比较贴切的说明了语文学科在其他所有基础学科中的重要基础作用。

从2018年开始的教育改革,将语文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果对语文学科有过持续性的关注,那就不难发现:在这次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中,调整最大的就是我们称之为“学科之母”的语文学科:从今以后的高考所有科目都会是对语文的持续考察。不仅是语文试卷增加了阅读量,其他科目都增加了!

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原来可能所有的考题题面只有2000多字,以后的题面阅读量也许会有5000多字,甚至是9000+字,阅读、语文水平欠佳,做题速度、理解水平等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有的考生甚至连题都没时间做完。

而被誉为“学科之母”的语文,在这次的教改中,变化也是最大的。

1.大量增加古诗文,新的语文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词128篇,增加87%。

2.初中语文的古诗词增加51%,高考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词由60篇增加到70篇。

语文目前已经逐渐成为所有学科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

对于这一点,很多学生的家长是有着最直接的感受的。比如很多小学一年级的家长们发现一年级的语文教材语文园地里设有《日积月累》,这是要求孩子背诵并测验默写的。这一栏里经常会出现文言文,一年级下册已经要求背诵并理解《论语》选段“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了!

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已经非常明确的确定了高考语文考核目标与要求,即为:“记忆,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

具体表现为六个层级:

识记能力: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理解能力:理解是指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是在实际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的意思。

分析综合能力:分析综合是指分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鉴赏和评价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表达应用能力:是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成绩。

探究能力: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根据上面的六种能力,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学好语文,阅读是关键,因为无论是最基础的识记能力还是最高级别的探究能力,如果没有足够的阅读量,一切都是空谈。所谓”得语文者得天下”,而“得阅读者得语文”!


“得语文者得天下”,有点夸张,语文满分,数学不及格,还是进不了好大学。各学科全面发展,均衡发展,才能在高考中拔得头筹。

“得语文者得天下”,这句话无非是语文专家强调语文的作用而已。高考改革,英语两次考试,数学也要降低难度,只有语文,专家温儒敏说要增加题量和难度,让一部分学生答不完题。这让大家感觉语文成了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

语文是一个很奇妙的学科,听、说、读、写,即使没文化,正常交流中,听和说都没大问题。有的作家学历并不高,但能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那么多中文系毕业生,能创作出好作品的人并不多。学校有一名更夫,就初中毕业,特别喜欢写小小说,不时就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老师们都挺佩服。

语文学科确实重要,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思维的工具。学不好语文,会影响学习其它学科。但是,仅仅学好语文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历史上是重文轻理的,那些文学大师们创造了至今难以逾越的作品,许多名篇,今人都能脱口而出。但在科学方面,大家能说出的名字不多。就是说,得语文者仅仅是人文方面具有优势,并不表明科学方面的成就有多大。

“得语文者得天下”,过于强调语文的重要,其实,数学、物理一样重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也曾流行一时。

语文的文采和数学的逻辑,同样重要。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语言表达、空间想象、动手能力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任何一种东西,过分强调都是一种偏激。每一个学科都有它特定的体系、方法,彼此之间都有关联,但又不能互相替代。

高考需要所有学科都要认真对待才行,要扬长补短,靠总分取胜。


“语文”这个词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这里取“语文科目”这个意义来讨论。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语文学科的目的至少有三方面: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

“得语文者得天下”有些夸张,但不无道理。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太差,要想学好其他学科就会很难。因为所有的“知识”都必须通过“语言”这种形式来表达。语文不好,理解不了“语言”的意义,就不可能学得好其他学科。现实中,我们经常会听说有学生“题都读不懂”就是这种情况。

语文“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人是群居的动物,需要沟通和交流,如果一个人语文能力太差,说话词不达意,怎能顺利的沟通和交流?不能顺利地沟通和交流,怎能“得天下”?

语文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教给学生立足社会的最基本的能力,“规范语言交际”、“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人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才能自觉地融入社会融入时代,从这个角度看,“得语文者得天下”不假。

有的人把语文理解成单纯的卷面上的分数,这是极其错误的。甚至有些学校也严重歧视语文学科,认为语文学科很难得高分,也不至于得太低的分数,也就是平常说的“拉不开差距”,于是语文学科被不断的边缘化。这都是极其功利的思想,极其短浅的目光。

语文绝不单纯只是分数,语文也是智力,语文更肩负着人文心理的奠基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更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让学生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简言之,语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得语文者确实能得天下!

(图片来自网络)


得英语者,得天下


你相信“得语文者得天下”吗?

我赞成“得语文者得天下”这个观点!自新高考改革以后,更凸显出语文是一门大科,占分比重大,语文的权重进一步提升。“得语文者得天下”,说明了学习语文重要性和语文运用价值。

我们可以简要从以下四个层次来理解、分析和阐述这个观点。

从语文的价值来看,雅斯贝尔斯说:教育,为的是使人“通过语言传承而成为人”。这样的主张,充分说明了语文教育的价值一一“语言替我而思”。

从语文的重要性而言,语文是思维的工具。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所以,要让学生懂得语文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语言本身就是生命之声,语文活动就是生命的体现。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文对其它科目的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阅读理解、记忆分析、文字表达、书写能力等。

从考试的分值来看,高考要想在应试中脱颖而出,语文成绩不能差。语文分值(权分)150分。分值越高,越容易拉开同学之间的差距。

从考试难度来分析,语文难度在增加,数学、英语难度相对在降低。特别是语文学科的特性是阅读,积累与运用,必须从小都应该重视并养成学习语文阅读习惯。想靠短时间的突破来提分可能性不大。

语言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公众事物。从学习语文素养来讲,语文是一种综合素养,是语文课程价值的体现,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中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萨迪说过,“因为有语言,你胜于野兽;若是语无伦次,野兽就胜于你。

综上所述,“得语文者得天下”!


原始地址:/changshi/15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