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小学语文教材‘大换血’古诗文大幅增加”?

中小学语文,重视古诗文——是好事。古诗文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现代文的源头,对现代文有不可忽视的传承、启发和推动作用,理应得到重视。但是,关键要看二个方面:1、增加的量,会不会造成古诗文在中小学语文的分量中占太大比重。因为,文学须跟随时代,语文教材也一样。古诗文成份太重,可能学生学起来太难,也难以引发浓厚的兴趣,从而加重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不利于现代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因为古今文体的表达和特点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2、在应考上怎样考核?如果只是强调对古诗文的死记硬背,这样增加内容,意义不大。应该重鉴赏、理解、应用,包括最终在现代文的素养上,应该有一个明显有益的交代。如果在这二点出现问题,这样的改编,本人并不看好。


古诗文确实是有浩浩历史中的精华,需要学习,但是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希望出版编辑的老师们能精中选精,避免有些历史的糟粕混入其中,让小朋友们纯洁的心灵上染上小斑点。

看《中国诗词大会》,就深刻地表现出“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无数小朋友为之痴狂,连我小一的儿子也信誓旦旦地说要读诗词,我想这就是诗词的魅力吧。

它如此醉人,当然该引入。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现在教育一直在提倡阅读,所以新教材也把阅读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

提升阅读兴趣就得找小朋友的兴趣点,所以加入了更多生活元素,还增加了童话和童诗呢。古诗文因为节奏感强朗朗上囗,也深得喜爱。

再说这诗词中的爱国情操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家国情怀也是深挚的大情怀。对培养国家小苗苗的正能量有极好的推动作用。

这方面而言,现代文这样的精品少之有少。只得拿古诗文弥补了。

我看了新教材一上和七上之后,并没感到换血,以前课本中诗文稍少,老师也会补充精品,总起来说孩子背诵古诗文量并没有增加。

我很喜欢古诗文中的插图,变美了,诗美+图美才是诗境。


我自己是高中语文老师,首先这当然是件好事。不过,对这件事也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看法。

一、国学传承的断裂

经历了各种韩国取代事件(比如说孔子、李白都是韩国人),我们都意识到了国学的重要性。

那就是,国学是我们的根。

然而之前的我们,把传统文化批得太狠了,导致在中国,传统文学的传承,其实是断层的。

真正懂并践行传统文化的,实际上应该都已经是老人了,至于中青一代,传统文化恰恰是空白。

我记得在县城教书时,曾参加县城的文联。在一次文学集会上,有老诗人拍案,那些现代诗叫什么诗?

他们心中的诗歌,还是李杜诗篇沿袭的光辉。这一代人,深深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滋养。

我的一个学生也曾经告诉我,她的姥爷家里,全部是古朴的大书,从小就逼着她读《红楼》。

而中青年一代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却有些止于皮毛了。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中青一代。不过与时俱进的中青一代,更愿意阅读的,定然是白话文著作。

可以说在今天,大部分中青一代知识分子,在阅读古文,都是有一定障碍的。有很多甚至从来不读。

而这种断裂。在今天开始有愈合的趋势。

然而,此刻的中青一代已经走出校园,传承的担子,在断了一个大时代后,落到了校园学生身上。

二、学生更受父辈而不是祖父辈的影响

国学热了,我们激动了。我去山东济南参加过培训,国学大师们讲起国学热,都是神采飞扬。

中青一代也意识到这东西的重要性。所以不可能再进校园的他们,将这个担子,放在了学生身上。换句话说,他们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可是今天的学生,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更受父辈而不是祖父辈的影响。所以这就造成了一个比较尴尬的现状,那就是“我们都知道这个东西特别好,特别中国,但是我们学不懂,也兴趣不大啊。”

作为一线讲课老师,我深深有这种感受,那就是一边学生以及家长都会告诉你也告诉自己,传统文化经典,诗歌经典,但是……好难。

我今年上半学期,每天早读给学生讲、听诗歌,讲完后,要求学生笔而记之,写出自己对诗歌的认知和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整整一个学期,真正有进步的,寥寥无几。

大部分同学,都是在我的“威逼”下,完成作业。

我曾经戏说过,更优秀的学生的老师讲古文讲诗歌是探究意义,可我们百分之九十的功夫都花在了翻译上。

三、“大换血”体现了重视国学,也带着很大的主观盲目性

我们一边都欣喜于大家对国学的重视,一边却又将这些我们成年人已经很少再钻研的东西,担子甩给了学生。

增加诗歌古文,从整体来说,对于整个中国的国学,都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可以说,有识之士都举双手赞成。可是实践角度来看,却带有一定的主观盲目性。

那就是时代已经准备好了,老中青已经准备好了,学生未必准备好了。

从兴趣、从能力、从情境各方面来说,今天我们宣扬国学,还是有点盲目。比如《二十四孝》,很多东西都不合理,然而在宣扬过程中,却“矫枉过正”,只一味提倡“孝”。

比如我曾经呆的一个学校,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弟子规》诵读,其目的“为了迎接申示检查”。学生压根没学到什么东西。

四、我的一些小建议

大幅度增加古诗文,不应该只体现在教材教学,更应该体现在生活中精神的传承与实践;

增加古诗文,应按照一定地域分布,对发达城市到不发达地区,增幅应该有一定波动;

学习不应该只是学生一代,应该包括所有对这个知识空白的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传承国学精神;

融合时代精神,学以致用。让古诗文教学落到实处,从教学到考核到,让古诗文的精神,与今天这个时代融合。比如说我讲柳永《雨霖铃》,曾将这首词与周传雄《今宵酒醒何处》做了非常有意思的对比,学生也极为喜欢,这首词的精神,在今天得到了一个与时代的融合;

完善古诗文的基础知识系统,让中小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学习古诗文知识,而不是碎片化学习。

这些就是我的看法和观点,不知道诸位有没有其它的观点,欢迎点击左上角关注我讨论,或者留言发表你的意见。


2017年9月新学期开始后,中国新一批入学的中小学生语文教材将统一采用全新的“部编本”,即由教育部直接编写。这意味着语文教材“有限的多样化时代”告终。这次改版,是中国语文教材自白话文兴起后的第七次“大换血”。

新版“部编本”教材最引人注意的变化之一是古诗文篇幅大幅增加。小学一年级课本首次加入古诗,小学6个年级12册共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约占课文总数的30%。与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达80%左右。初中6册选用古诗文的分量也增加了。

新版教材从2012年3月启动以来,历时4年完成。改版后将强调课文的经典性、文质兼美,选篇原则回到“守正”立场,大幅减少尚未沉淀的“时文”,而大幅增加古诗文篇目。

本次教材变更消息公布后,“语文教材古诗文比例飙升”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大多数网友对此表示了支持。

网友未成年大叔20:汉字本来就是意会,学了古诗词才能知道典故,对单个字的认识也才能更深刻,并且大部分古诗词意境都很美。我不知道某些说背了就忘,增加学生负担的人有何想法。增加古诗词必定减少白话文,给学生减负也是教育部门会考虑到的方面。别自己代表大多数人,你不配

网友龙睿_Melody:真的挺好的,让小孩子从小接触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好的举措。毕竟我已经毕业了。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的鲍老师对“津云”-前沿新闻记者表示,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广博精微,而古文中更是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精髓。本次语文教材大幅提升文言文篇目,不仅有助于国人对了解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具有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这才是青少年学习古文的意义所在。

也有部分网友担忧,古诗文比例增长后又将增加小学生背诵课文的压力。低龄年级学生难以理解古文的涵义,要求背诵为主的学习方式能否学习到古文的真正精华?鲍老师坦言,古诗文学习不能急功近利,需要一个过程。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传统的“死记硬背”模式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增加文学鉴赏能力,为日后的古诗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古诗文学习不单是枯燥的熟读背诵,老师应该更多激发学生对于古诗文的阅读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网友chengmaniang:小学一年级就读古诗,他们能理解吗?不要少数几个人喜欢就强加于更多的人,现在的孩子童年已经没有乐趣了只有负担,还是用白话文教一些礼貌道德的东西吧

网友-Cingzijancze-:难度和篇幅适量吧,不然容易让一些孩子产生反感。然后。小朋友们加油。

网友红不起来的搞笑博主:弘扬文化固然很好,但会不会让语文教学越来越教条,学生们除了会背还剩下什么

借着《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余温,“古文热”热情未减。一直以来,中华民族的诗词歌赋源远流长,为每个国人所自豪。古诗文更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阶段性载体,起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随着开学临近,面对全新语文教材,家长们应配合老师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父母要明白的是,古诗词教育不仅是通篇背诵这么简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兴趣才是关键,教育重在理解,只有让孩子品味到文言文中的优美意境,才能达到启迪智慧的目的。


洋狗:哈喽(hello)啊,你咪西没?有事括(call)我,我很欢神(fashion)的。国语:您好,您请饭了没?有事儿你说话,我这个人比较热情的。[发怒][发怒][发怒]大家对比一下


就该这么干!让那些除了安徒生童话外没有读过书的人重新学习!不要老是把正面形象都弄成外国老人外国小孩!让明星些遗落在地铁上的书有中国书。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菜根谭颜氏家训周易……


古诗文占比百余年来最高,是出于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考虑。

从今年9月份开始,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将陆续统一采用全新的“部编本”。此次教材的最大变化是文言文所占比例是百余年来最高的一次。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学6个年级,从一年级就有古诗,古诗文总数达到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30%。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也提升至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

对于古诗文历史性地增加,有一部分人表现出了不理解,认为语文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古诗文在现代社会交往中已无用武之地。这种看法显然是短视的,站在国家的角度来说,语文教育就是国民教育,同时,也是文化教育。它不仅具有工具性的特点,人文性也是它的重要特征。部编本语文教材中大比例增加古诗文是出于文化的传承的考虑。古诗文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就像英国语文教材中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样,它们都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

本人一直从事一线语文教学,并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如果有子女教育方面的问题,请关注我!


古文篇幅增加太多,不好!

过分强调任何一门课程都将会是倒退。特别是基础阶段的课程,孩子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的阶段,为什么要加大古文篇幅?传承国学恐怕不是靠填鸭式来延续。以加大篇幅,增加深度,再辅以试卷占比加大,恐怕有更多的人看见文言文就头痛!

反对者不要简简单单的扣实用主义帽子!有很多种美,不是人人都愿意享受的。再说了,除了我们祖先特有的诗词意境之美,还有数学之美,化学之美,物理之美。。。。。

国学需要传承,但是放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本里边,再放在考试里面就悲剧了(大家都知道学文言文需要花多少精力,需要花多少时间。大家都不知道试卷中会不会出现“茴”的四中写法!还不如继续以英语为重,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英语还真有点嚼头。

文言文更进一步的研读,应该在高中以后,让喜欢文言文的学生,有这个方向特长的学生自己选择。强力推行文言文,可能适得其反!


很不赞成中小学语文大换血!适当增加点古文内容就可以了。因为大部分学生,长大以后,也不是全凭那些生涩难懂的《国学》去生活,还得靠其他知识去工作和生活。对于《国学》,知道点名句,懂得点常用的道理就可以了,一般人没必要大面积地去学习。如果在教材里大面积地增加古文篇幅,那也只会加重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对以后的人生道路也无多大益处!大量地学习古文,还是留给那些专门研究和探讨古文的专业人士,去深入学习和研究吧!


谢谢邀请。语文教材古诗文大幅增加,个人认为很有必要,甚至觉得还不够,毕竟中华几千年文化及文明全赖文与字载道而传。科学的进步与普及确实是现代社会的主流与趋势。但我们自己民族的血脉与烙印真的就应该淡化和被融合吗?别忘了,中华文明历来是博采众长,同化其他的。现在的古诗文增加仅仅是一次小小的努力而已,因为古诗文背后的深厚的文化沉淀才是我们要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我们一直传承的中华文化在时间面前一定会证明她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必然的。


知识点的大换血不如从人的思想道德上来个大换血。看看古人,想想当前就明白语文要大大的换血原因所在了。尽快的学点古文,让老师找到孔老先生的教育教学感觉,让家长和社会找到尊师重教的作用。


正确的教育导向,应该给予顶赞!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古文经典需要从小去品读,理解,感悟。英语,法语等的只是交流的工具,你能在里面悟道什么人生道理?学好国语才是修身养性的基础!


教材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全国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正式结束了语文教材不统一的混乱局面。

随着国力越来越强,语文教材则必须体现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古文的增加,正是这种需要。

这也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崇洋媚外的历史将一去不返了,中国人需要回到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来了。

我估计,将来语文教材如果还要修订的话,古文比例还会增加,可能会直接大段地选取四书五经。


这个决策,双手赞成。

我是物理老师,曾经在高中也是语文课代表。很喜欢古诗词,语文教材上的词不够,还自己去找过苏轼,辛弃疾,李白的词,然后用一个专用的本子小心翼翼地誊写下来,常常品味。年少万都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我当时最喜欢的一句,但是书中没有。还有杨慎的《临江仙》,真的越读越觉得好,但是很遗憾,书中没有。

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国家需要发展,需要与世界接轨,去了解别人,也让他们了解我们。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去学习英语,在学生们固定的学习时间内,语文不得不为其让路。就像是农民在几百年中一直为国家缴纳了很多粮食和战略农产品,现在不进不需要交公粮,还能享受国家的补贴。我们的语文也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的退让,开始真正承担起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责任。

有一个朋友去国外,与老外们聊天,谈到信仰。西方有耶稣,印度有佛祖,还有很多,但是很多中国人好像没什么信仰。朋友说我们的信仰是家族内的祖先崇拜,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训与家规,让族内人都有约束。我想我们中国人的信仰,就是每个家族家规家训的共同点,而这些共同点绝大多数存在于古籍经典中。

有一个梦想,就是开一个国学幼儿园,让孩子们穿古装,行古礼,背诵古文。有人会问孩子们不理解,强行背诵有意义么?我说有。当你在高山上看到海边的落日余晖和海鸥时,你的心头会浮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我擦,真尼玛好看!


-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曾在举国上小掀起一股学习和吟诵古诗词的热潮,足见文化传承的无限魅力。

在新编的语文系列教材中,这是7-9年级必读的古诗文名篇。

“高山流水”,“桃花源记”,木兰辞,行路难,......

都是流芳千古的作品,带给同学们真善美的感悟,和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

-

文化是社会的象征,优秀的诗文作品,总是离不开现实社会,芸芸众生的酸甜苦辣,衣食住行。

唐代诗人杜甫等名家的作品就是其中的典范。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

-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家国之恨、艰危困厄,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

这样的千古名句,不知激励了多少英雄豪杰,舍生取义,大义凛然,为了国家和民族视死如归。

-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孔子云:何陋之有?

-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

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

(号:小一时空整理编辑。图片史料源自网络)


支持。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曾经喜欢收藏精品,尤其是古诗文。结果,越收集越发现,古诗文的精品,出现在课本上的概率最高。

而多年以后,回顾起来,发现,自己记忆最深刻的,依然是课本上的那些精彩诗词。

———古诗文是汉语的精华———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文化的简称。

而最能传承语言和文学文化的内容,古诗文当仁不让。

————经得住考验的古诗文————

首先,古诗文经得住历史的考验,一篇精彩的诗词,能够经历几百上千年的传颂,并被各种作品集收录,本身是对作品的考验。这是无数人的考察结果。

而那些现代作品呢?很多都错的离谱。

比如著名的小学课文《旅鼠》,讲述的是旅鼠种群扩大后自杀的内容。然而,这篇文章,从头到尾就是一个谎言。

最基本的,旅鼠会游泳!

其次,旅鼠并不是自杀,而是迁徙。在旅鼠跳海的对面,是一片草地,当地人经常会看到旅鼠突然间出现在了草原上,当地人称之为天鼠,而我们知道旅鼠不可能从天而降,其实旅鼠就是跳海游过去的。

(旅鼠迁徙图)

最后,这篇文章是当时为了推广计划生育而写的,当年迪士尼试图让旅鼠跳海,结果人家根本不跳。它们又不傻,他们跳海是游到对岸去寻找新的定居地。最后,拍摄者竟然把旅鼠推到海里。

类似的错误文章一大堆,什么羚羊飞渡,什么老鹰重生。

与其让学生学习这种错误的文章,还不如去学习那些经典古诗文。

—————饱含文化的古诗文—————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而每一首古诗文,无不是文化的载体。

一首古诗文,有诗词创作的背景,有作者的背景,还有诗中反复推敲的字词。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就这么一首短短的诗,我们可以了解很多内容。

1,大诗人李白的历史

2,这首诗创作的背景,

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当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白帝下江陵”。

3,绝美的描述长江的内容

全诗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

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你看,这就是古诗文的魅力。

如果让我们写个小游记都可以。

—————其实古诗文并没有想象的多—————

小学一年级课本首次加入了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每个学期10篇,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与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达80%左右。

看到这句话,我刚到的是痛心。

增加了80%,结果,小学六年,累积才132篇,也就是说,原来小学中的古诗文,才只有不到30篇,平均每个学期不到3篇。

那么长长的教学时代,语文究竟在干什么?

一个学期两篇古诗文?剩下的全是什么旅鼠这类错误知识?这不是教学,这是毁人。

瑰丽璀璨的中国文化,结果自己都不珍惜,看着韩国一天到晚申遗,我们愤怒,可是教育部门曾经的不作为,大有原因。


个人觉得不妥。我们学语文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语言交流能力,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古诗文固然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但是,毕竟在语言结构,思想观念上与现代有较大的差异。现代人除了专门研究这方面的除外,没必要钻入太深,而应该钻入现实生活,解决现实问题。人,毕竟生活在现实中,要向前看,不能钻故纸堆。


首先,语文教材当中的课文都是学习语文的材料,用古文和用现代文,当然有差异,其实就事论事,两者的差异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大,从语文素材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这个目标在古诗文和现代文学习中都能够获得。

其次,古诗文经过千百年洗练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是值得也必须要让后代子孙学习的,现代文虽然是我们今天使用的形式,也有很多优秀作品,但相对而言,传统的东西更加需要在中小学,也就是记忆力最好的阶段,去记忆和学习。现代文也是必须的,但在成长过程当中,学生自然会不断接触学习,而古诗文过了这个阶段,后面不是说就不能学好,而是高考之后分科太多,都各自到了自己领域,很少再有时间精力去摸这些东西,因此,古诗文在中小学增加是合理的。

再次,古诗文不太涉及现代以来诸多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比如以前我们教材当中会注释说,鲁迅,绍兴人,现代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今天恐怕很多人会怀疑鲁迅是不是革命家。别小看这个怀疑,如果说他不是革命家,我们在他作品当中也就不太会去讲有关话题。当然,由于鲁迅非常重要,我们是不太可能去掉鲁迅的作品,那么其他作家呢?尤其是当代一些还没有获得经典地位的作家作品,虽然有当代气息,也可以是学习语文的材料,但有了比较,我们可能更愿意学习古诗文吧。

最后,也不要将增加古诗文看成太严重的事。教材只不过是范文,老师完全可以选择教什么不教什么,中小学语文教材拿到手里,老师们要是不喜欢古诗文的,也可自己减少,喜欢现代文,也可以到选修教材当中去拿出来。更进一步说,语文素养的获得,并不完全依靠教材。


我赞成增加汉唐宋明等时代的古诗词,但我很想知道被换下去的是什么?

同样,也希望新教材里面多添加古人的哲理名句。

还有不要篡改历史,元清的灾难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五胡乱华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清历史,走向自信的未来。


早就该这样了,这也是国力强盛后的必然行为。除了古诗词之外,硬笔毛笔书法也有必要列入必修课程!看看现在的人都成什么样了,出口不说成脏吧,也是一口网络流行语,试想把这些网络俗语换成诗词成语肯定大不相同。假如人人写的一手好字,对汉文化的对外输出必将起到强大的推动力!


原始地址:/wenda/4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