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了只能靠安眠药入睡吗?

艾灸调理失眠就很好啊


即眠科普:比安眠药更有效的认知行为疗法

拒绝药瘾、药物戒断症,认知行为疗法的前世今生

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forInsomnia(简称CBTI)

是针对失眠患者的行为、认知以及生理等作出的治疗策略。

通过改变失眠患者的不良睡眠行为习惯、错误睡眠认知来达到改善失眠的效果。它是世界上公认的,非药物治疗失眠的最好用的疗法。

在很多欧美国家,认知行为疗法(CBTi)已经有几十年的治疗历史了。

最早是由英国拉夫堡大学睡眠专家开展的一个培训项目。

开展这项试验的拉夫堡大学教授KevinMorgan表示:“从长期来看,失眠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效果要优于药物,这是不争的事实。”

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的具体内容

CBT-I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睡眠限制、松弛疗法、认知治疗。

睡眠卫生教育

相当于基于睡眠的一些睡前知识,给人心理埋下优质睡眠所需的认知。

睡前不要看过于造成情绪波动的视频以及游戏

夜间避免吸烟;

睡前3小时可以进行温和的运动,勿激烈

睡前避免过多食物;

保持卧室环境安静、整洁、舒适以及适宜的光线及温度;

白天避免小睡,午睡不要超过半小时,下午一点半前完成午睡;

刺激控制

不要在床上保持过长的清醒时间,以免累计大量的消极情绪,使患者迅速入睡。

在存在睡意或者到了睡觉规定时间再上床睡觉。

如果卧床后感觉到大约20分钟内无法入睡时(勿看钟表),起床来进行一些放松活动,直到感觉有睡意再返回卧室睡觉;

无论前一天晚上的睡眠时间多少,第二天早晨都在同一时间起床(包括周末)。

睡眠限制

失眠患者常常想要用延长卧床时间来增加睡眠的机会,或通过卧床来缓解白天的疲劳,却往往使睡眠质量进一步下降。

睡眠限制疗法缩短卧床清醒时间,增加入睡的驱动力以提高睡眠效率。

减少卧床时间以使其和实际睡眠时间相符,但不能小于5小时;

只有睡眠效率超过85%的情况下才可增加15~20分钟的卧床时间;(睡眠效率=总睡眠时间/在床上时间×100%)当睡眠效率低于80%时则减少15~20分钟卧床时间;睡眠效率在80%~85%之间,卧床时间不变;

避免日间小睡,并保持起床时间规律。

松弛疗法

睡前1小时可在昏暗的灯光下通过做深呼吸,听放松音乐等活动进行放松,使自己从白天的压力中放松下来,提高睡眠质量;

专业人员可通过影像、书籍、面对面等方式授予放松训练技巧,如渐进性肌肉放松、生物反馈、意向训练等。

认知疗法

纠正不切实际的睡眠期望;

保持自然入睡,避免过度关注并试图努力入睡;

不要担忧自己失去了控制自己睡眠的能力;

不要将夜间多梦与白天不良后果联系在一起;

不要因为一晚没有睡好就产生挫败感;

培养对失眠影响的耐受性,不要持有夜间睡眠时间不足而采取白天多睡的补偿心理。‍

认知行为疗法最初被用于慢性原发性失眠(病程超过半年的),但近来有研究提示,对于短期失眠、继发性失眠也有一定疗效。

另外,在该疗法的实施同时应该每天记睡眠日记。

疗程一般不少于4-6周。

认知行为疗法需要有经验的治疗师或临床医师予以指导,同时要求患者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在本疗法实施的初始1、2个星期可能睡眠质量并未提高,甚至变得更差,但只要坚持下来,多数患者睡眠是能够得到改善的。

认知行为治疗,需要医生与患者面对面交流,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需要有经验的治疗师或者临床医师给予指导。

“在开始治疗前,我会先给患者介绍调控睡眠的因素,让他们对睡眠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接下来还会给他们一份‘失眠评估问卷’,让患者在治疗期间坚持填写睡眠日记,通过患者个人的生活习惯,来为他制定适合他的治疗方案。”

关于失眠认知行为疗法的一些错误理解

首先,想睡个好觉需要如下两个点:

1.身心处于放松状态

2.要有睡眠压力

很多人名义上说用“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而实际上只是用了“行为疗法”根本就没有对失眠有正确的认知。

他们一直在行为上下功夫,其实单靠行为改变效果并不是太好。

因此,应该要先纠正错误的认知,然后才能顺其自然的对行为做出改变。要不然就会陷入一种我是为了要解决这个失眠而去调整和改变行为,这本身就是不接纳失眠的表现。

而且你在执行这行为时,由于没有改变认知,它的效果可能会时好时坏。


1.不要乱想

2.调整心态,凡事不要太执作!

3.吃点调理身体偏性的食物或中药!


去搬砖,绝对有用!


不要吃药,顺其自然,静心一定要静下来,放松一下自己。


千万别用安眠药。用之易伤肝肾,久之可能会有比如梦游一类证状发生。因此类是通过强行迷住神经而使人入睡,是“神睡但形未睡”,故会发生如梦游之类的事。人皆不知梦游是怎么回事,常以离奇鬼怪之说异之,然凡事必有其因,知因即可知果,故须“伏其所主,先其所因”。


安眠药只是辅助

但是只要是药品它就肯定会有副作用

所以还是建议少吃安眠药


我之前试过失眠,凌晨四点才睡着,主要是晚上的话,喝了浓茶和奶茶。

现在我戒了就没有失眠过。


一定要想办法戒掉,安眠药就像是恶魔缠身,赖上后身体会越来越糟糕。


要不只能靠作梦


造成失眠原因是多方面的,心理因素,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抑郁,焦虑都会造成失眠;疾病如偏头痛,关节炎,心律失常等疾患造成的失眠问题,还有一些药物的副作用也活造成失眠,不仅如此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作息时间都是失眠的诱因。

治疗失眠的方法

一、注意身体的调养:出现长期性失眠症,很大程度上与自身的身体因素有关,特别是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差,体弱的人来说,身体素质不好,失眠问题也就更加容易找上门来,所以,出现这种顽固性的失眠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身体上的调养,补充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身体状态调养好了,也就能够有效的避免因身体因素造成的失眠问题。

二、长期性失眠症的治疗要注意心理的减压:对于现代都市人而言,心理压力过大都是非常常见的问题,长时间处在紧张的工作氛围和生活环境中,又得不到有效的心理减压,也就容易造成顽固性的失眠,对于这种情况,心理上的减压非常重要,患者可与朋友倾诉,说出自己纠结的问题,困惑的烦恼,这是长期性失眠症的治疗的一种好方法。

三、注意正确的服用药物:对于长期性失眠症的治疗需要选对方法,很多都是由于原发性的失眠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况的失眠,正确的服用药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选择适合自身病情的最佳药物治疗方案,避免药物副作用,也是能够有效的治疗顽固性的失眠的。


失眠人的通病是想事多。不让大脑空闲。六十岁以前的人失眠就多动,让大脑放空。多往人群里去。六十岁以后就应该多注意用药了。


长夜漫漫,睡不着怎办?

李大爷今年68了,晚上睡眠很差,必须吃安定片才能睡着,一次吃了一片安定之后仍然睡不着,于是擅自加服一片,结果夜间如厕过程中摔倒受伤。当李大爷得知这是安眠药的不良反应后非常诧异,因为在他看来安眠药是无害的。其实不然,“每一片安眠药都是有风险的”。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目前临床常用安眠药的特点吧——

需要注意的是安眠药具有很强的催眠镇静作用,可导致精神错乱、头晕、跌倒、遗忘等不良反应,如果晚上服用一些长效安眠药(比如说安定),或者过度服用安眠药,到第二天时候药物在体内浓度仍然较高,可出现头晕、困倦、嗜睡、疲乏和定向障碍,也就是所谓的“宿醉效应”。尤其是老年人对这种长效安眠药敏感性高,代谢慢,容易发生宿醉效应,并增加认知功能损害、跌倒风险,因此不建议在老年人当中使用。

除此之外服用安眠药患者还需谨记以下原则:

1、应用最小剂量:遵医嘱服药,勿自行调整剂量,不要因为服药后没有立刻睡着,就自行增加剂量;

2、避免擅自增加其他安眠药:以免增强对肝肾功能的损害及中枢系统的抑制等不良反应;

3、短期用药(一般不超过4周):服药安眠药连续超过4周需重新评估治疗方案,每6个月或者病情复发或波动时也应重新全面评估治疗方案;

4、正确服药:当患者处于兴奋状态下,不要立即服药安眠药,否则不仅起不到催眠作用,反而会使患者更兴奋。另外,不要在服药期间饮酒,因为酒精可增加安眠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5、逐渐停药:长期服用安眠药,不要突然停药,应逐步减少药量,应循序渐进直至完全停药,否则可能会造成病情的反复,甚至出现一些明显的的精神和躯体症状,比如焦虑、失眠、易激惹、兴奋、震颤,头痛等。

6、特殊人群:老年人服药后应立即上床就寝,下床时行动宜缓慢,半夜如厕时最好有家人陪伴。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损害、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重症肌无力患者不宜服用催眠药物治疗。

既然大家了解到了安眠药的风险,那么就请记住安眠药使用原则口诀:能不用则不用;可短期用,不宜长期用;可小剂量服用,不可大剂量使用。

感谢审稿专家:广东省药学会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伍俊妍/朱军、广东省药学会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梅峥嵘

以上由广东省药学会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明珠提供答案!


不是。可采用物理疗法或食物疗法帮助你的睡眼。如睡前泡泡脚,做下按摩等。也可根据自己的习惯,如吃个苹果,喝点蜂蜜或牛奶等食物,晚上不吃咖啡☕️,浓茶等刺激神经兴奋的食物。其次是睡前散散步,听听音乐都有利于睡眠的改善。


我从来没吃过一粒安眠药,晚上躺在床上五分钟睡入梦香之中,我想说的是人只要心阔,不要胡思乱想,心情敞亮不要有过多负担,心情愉快,吃喝都香,想那么多的事,夜晚折磨自己睡不安眠,多难受啊。


处方安眠药通常只被视为最后的手段,一次只能使用几天或几周。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治疗失眠的原因,很容易上瘾,并且与许多副作用有关。如果经常服用,它们也会变得不那么有效。

不幸的是,一些睡眠药物实际上可以使问题变得更糟。助眠常常会扰乱睡眠周期,导致较少的恢复性睡眠。即使他们能关于你彻夜难眠帮助到你,睡眠也不一定深沉的或宁静的。人们可能会依赖这些药物,许多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睡眠药物产生耐受性,需要更多的药物来达到同样的效果。这些药物也会引起反弹性失眠,这意味着如果没有药物就会更难入睡。因此,在您在吃药物处理睡眠问题之前,请尝试以多种解决方法。有报告说,针灸,穴位按摩,催眠等替代疗法可以帮助放松和改善睡眠。

睡觉的处方药并不总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如果大家觉得我写的对您帮助,欢迎留言,点赞或转发。给更多的人看到。


失眠只能靠安眠药入睡?当然不是。如果我的患者这样问我,我也不会告诉他你只能靠吃药才能睡着了。不同类型的失眠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下面小李大夫为您科普一下怎样科学治疗失眠。

什么时候应该吃失眠药?

偶尔的失眠者

偶尔的失眠者是指失眠次数较少的人,即每周失眠次数不超过2次。对于这类人群,不建议使用助眠药物,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和行为治疗方法即可调整。但是如果因为重要事情失眠,而且第天必领保证工作或学习效率,那么可以临时使用助眠药物。比如有些学生在高考之前,因为过度紧张无法入睡,第二天又要参加非常重要的考试,这时就可以临时使用效的助眠药物,如唑吡坦、佐匹克隆等。

长期失眠的患者

长期失眠者是指失眠次数较多、持续时间较长的人。如果每周失眠次数超过3次,持续3个月及以上的时间,就属于长期失眠者。对这类人群,建议使用助眠药物,快速改善睡眠状况、同时合并使用前面介绍的行为治疗法。

我要改掉那些不良习惯

作息不规律

过早上床睡觉,过晚起床

补觉或午睡时间过长

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

挣钱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

饮酒助眠

过分担心失眠

卧床后思虑过度、焦虑

怎样用行动改善失眠

建立床和睡眠之间的条件反射

不要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儿。比如躺着看电视、听音乐、读书等,这样会消弱床和睡眠之间的条件反射。同理也不要过早上床或过晚起床。

积攒足够的睡眠动力

睡眠动力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困意,困意越浓越容易入睡。积累睡眠动力有两个方法,保持足够的清醒时间,这样就要求您不要午睡或不要白天补觉。要进行适量的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加睡眠动力,但在睡前两小时不要进行激烈的运动,这样会使神经过于兴奋,从而加重失眠。

您也可以进行肌肉放松、正念呼吸、身体扫描等等,但这些需要再音频引导下进行。

怕失眠比失眠更可怕。控制睡眠就越容易失眠,上床后越想着睡着就越睡不着,所以在治疗失眠中也常使用“矛盾意向法”,及睡不着的时候就努力让自己保持清醒,当保持清醒时反而更容易睡着。@健康联盟@号@青云计划


失眠了只能靠安眠药入睡吗?当然不是,即使医生也不会告诉你必须服用安眠药治疗睡眠障碍,只有慢性失眠且经过非药物治疗证明无效的患者才会建议必须使用安眠药物治疗失眠。

关于失眠问题

失眠是一种主观的体验,而持续存在超过一个月并对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的睡眠障碍才被称为失眠症。而失眠症也分为偶发性失眠和慢性失眠,其中慢性失眠指的是每周3天以上并至少持续3个月的睡眠障碍。包括以往的一种或更多的睡眠相关症状,以及由此产生的日间乏力、嗜睡、心神不安、心悸健忘,以及工作效率下降等功能缺损表现。

如果单纯的偶发失眠问题,完全可以尝试自我调整作息时间,调整饮食结构,运动疗法,睡前一杯热牛奶,喝酸枣仁,等等方法。很多人通过调整都可以重新获得健康的睡眠。

但如果是慢性失眠,又曾经尝试过上面的所有非药物治疗的方法仍无法挽回健康的睡眠问题,那就应该服用安眠药物。

安眠药不应该是失眠的首选治疗,但一定是顽固失眠和慢性失眠最好的缓解办法。

关于安眠药的不良反应问题

长期服用安眠药一般需要定期查肝肾功能,因为所有的药物不是走肝脏代谢就是走肾脏代谢,而长时间的服药一定会加重肝肾负担,有可能引起肝功能或者肾功能异常。

另外长期服药最受大家关注的就是安眠药物的成瘾问题。其实成瘾的并不是所有的安眠药,只有苯二氮卓类的药物在连续服用8周以上,才可能出现药物依赖(也就是成瘾)。目前的第三大安眠药物属于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因为作用机制与苯二氮卓类药物不同,所以是没有任何产生药物依赖的可能的。

失眠的规范化治疗路径

这是2018年的失眠规范化治疗路径,通过这个路径,我们不难看到药物治疗在任何一种失眠类型中都不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但也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治疗方法,如果评估患者失眠对健康的影响较为明显,则应尽快使用药物治疗改善患者的睡眠情况。

很多人对于失眠药物有天然抵抗,说不清道不明。但是我觉得对于是否使用药物,不应该一味规避药物不良反应,毕竟失眠本身的不良影响更严重,更深远。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甚至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都会随着失眠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逐年增加!

对于如何使用安眠药物的争论,持续了很长很长时间,相信你也学会衡量失眠的危害与安眠药可能得不良反应。祝您找回完美睡眠。


原始地址:/shenghuo/21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