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教授温儒敏:女生只爱看小清新,高考语文对女生不利。你怎么看?

谢邀。

温儒敏老师谈到的这个问题,与性别无关。男生也有兴趣狭隘——比如只喜欢看武侠、玄幻小说,只喜欢打游戏的,预设男生普遍知识面广、兴趣面广,显然是不正确的。并没有科学研究的数据能证明男生在中学时候比女生课外知识多。同样的道理,也不能不经过调查就说明女生只喜欢文艺小清新一类的阅读(更可况这类信息也不能说没有价值)。

目前,温老师已经专门在个人微博上回应,“我指这几年命题取材面扩大,且往理性靠拢,对于死读书却阅读面窄的女同学可能不利,也不等于性别歧视。”他还说到:“我提到近年高考命题取材面拓展,如宋代货币制度这样的题,绝大多数学生未曾接触过,因为读书普遍太少。还说,男生一般兴趣面广,可能阅读面会广一些,而女生比较专注和细心,许多都喜欢读点小清新、小励志,那就不够了。这类题对那些死读书阅读面窄的女同学可能不利。”

我大概能明白温儒敏老师到底想说什么——他的重点在于指出中学阶段一些学生阅读面的不足,至于男女之差别,并不是他要讲的重点。当然,温老师的表述不够严谨,把“可能的事情”当成了一个“事实性存在”来讲,进而引发了歧义。

这个事情也给我们很多启发。比如,不少人在潜意识里觉得“女生比男生更细心”“男生比女生更适合做学术研究”——这样的言论一旦发布,就会引起舆论的口诛笔伐。毕竟,大多数学者不是媒体人,可能对媒体和舆论场的“惯性”不太熟悉,以至于涉及到男女两性的话题时,表述不严谨的情况就在所难免了。


我觉得温教授讲的观点没有太多问题。我们也不用每一个涉及到男女性别的问题,都扯到男女平等,这也太过于敏感。

事实上温教授所讲的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一直以来,男的喜爱读金庸武侠小说,女的爱读琼瑶言情小说,男的普遍喜欢看武侠片、悬疑片、科幻片、美剧,女生普遍喜欢看韩剧、日剧,这基本上是一个普遍现象,我们不能否认,这些其实就是体现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两者在思维和逻辑上的一些不同的体现,女性更感性,男性更倾向于理性的,这种结论是有科学和心理学上的支撑的。

所谓的男女性别平等,不是说要把男人和女人,视为一种物种,而是说应该公平地看待男人跟女人的差异,并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在制度安排、社会设置等等方面,能够尊重这种差异。

就比如说在高考作文上面,如果都是这种思辨性的论文,写作时的这种题型对女生肯定是不公平的,所以温教授不应该让女生去加强这种思辨性的阅读,而是说在高考作文上,是否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或者说一种平衡,比如说可以设置两种题型,让男女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特长进行选择,这样的话他们都可以分别发挥自己的优势,也能避免有一些女性,她可能在思辨上有很强的优势,那她可以选择这方面的作文。那有一些男生可能在感性上也有很强的能力,那么他也可以选择这方面的试题,这种才是合理的一种男女平等的理念的普及。

从这点来看,那可能也是才是温教授这个观点的,真正需要去思考的地方,他的思路没有打开,他应该去推动高考作文的公平,让高考作文体系更完善,而不是让女生去改变有可能天生秉性的一部分。


温教授可是名头响当当的前北大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现在任职山东大学应该是在北大退休后的新职位吧。这么一位阅历丰富、常常面对满眼优秀男女生的老教授说出这样的言论,猛一看是“政治不正确”了(当然我这里讲的“政治不正确”是加引号的,无关国家意识形态,倒是类似美国“政治正确”运动中的诉求和批评)。

具体而言,今天的中国年轻人受教育人群,权利意识苏醒,尤其是文科专业,本来就好思辨,女生比例又高。当过老师的都知道,说话不留神得罪了女士们,后果可能有点严重,因为这很可能被批为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偏见、成见和刻板印象。一个为人师表、有影响力的老教师,说出类似言论更容易当即从偶像变成道德可疑分子。

笔者也曾遇到类似的情况,好在我事先对这种反应有着预备。我会在适当的小范围内与学生谈及男女生不同的学习偏好和优缺点,发现总会瞬间引来女生异样的目光,我接着会说,这是我的观察或偶尔的研究,基于一定的经验事实,有时候还有开玩笑的成分。我同时会说欢迎在同样的范围内批评。这样一来,不大会有“后果很严重”的事情发生。

所以我相信温教授内心里也是如此,与一群才华横溢的学生交流,只要范围特定,学生了解老师的为人和言说方式,多半不会出问题。但是如果面对的是特定或不特定的陌生人,就要格外小心了,因为语境变了,语义也可能两样。再加上名师的言论经过新老媒体的传播,往往被简化为最有刺激性的寥寥数语,瞬间负面舆论就会起来。到这时候,可能就是一起舆情事件了,言说者此时想补救也往往无济于事。

好在我们这个地广人多的转型社会舆情事件此起彼伏,这类小型的“祸从口出”很快就被多数人忘记得干干净净。


我是一个中年女人,工作之余除了看一些小清新,口水文打发时间,也爱看军事,财政,古玩,时政,地理,自然,天文,佛教……。

上小学起就爱看书,父亲有很多书报补贴,可以在书店买很多书,传记,小说,美术,古诗词,给我本词典我都能看半天。但我不喜欢现在的电视剧,尤其韩国的。为什么呢,我认为韩剧是一群有高学厉低社会经验的家庭妇女,把一些自己没得到的爱情付诸语言加上公主病的幻想拍成了电视。这些故事可能吗?以前不可能,但是现在可能了,为什么,中国年青一代中毒太深了。所以才有这种女生有短板这一说。但实际上不是,好的家庭教育,好的老师兴趣引导,中国的女生是不惧任何事的,所以说这些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社会给孩子的社会。


世上人,“玻璃心”实在太多太多。山东大学教授温儒敏最近的一番非正式讲话,又被一些舆论引导到“歧视女同学”的路上去了。

自今年9月,全国小学和初中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后,主编温儒敏就成了家长和老师追逐的对象——接下来语文到底怎么学?怎么考?

“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温儒敏继续透露,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教改必须用高考来撬动,来推动阅读、写作的教学。”这位全国统一教材的主编的一番话也代表了当下高层进行教育改革的决心。

语文为王时代已经不是口号,而是真的来临了!今后的高考所有科目都会是对语文的持续考察。不仅是语文试卷增加了阅读量,其他科目都增加了!

温儒敏教授是“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因此他的观点对我们判断未来语文高考的走向很有参考价值。因为他讲的是趋势,所以不单单是高中生的家长需要重视,今天初中生、小学生的家长关注一些这些观点,也不多余。

和朋友兼同行探讨语文教育,朋友说,实际上,我们也没有必要对其中的某些说法过于紧张。因为,高考语文试卷的阅读量增大,难度增大,即便温儒敏教授不说,大家在这些方面也都已经有共识。温教授强调要让15%的考生做不完试卷,参照系是目前不尽如人意的高中生阅读能力。而所谓“对女生不利”,目的也只是强调语文考试的思辨性、复杂性将大大增加。

应对高考改革,最忌讳的是歪锅对歪灶,亦步亦趋地找“套路”。打牢语文基础,强化阅读和写作,一个阅读面广博、写作能力强大的孩子,无论高考语文怎么改、怎么变,都不可能成为改变中的loser。感到害怕的,只会是那些习惯了以“套路”来挣分,而阅读和作文教学已经“全线奔溃”的老师和学生。

我们真正关注的应该是高考改革的走向,而非到底对男生有利还是女生有利。


温教授说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是存在的,但是并不足以支撑他的结论。

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是说有特殊情况),中学的女孩子喜欢感情细腻的文字,男孩子喜欢一些大场面和“貌似”深刻的主题,目前的确不假。但这并不能得出女孩子就没有思辨能力,男孩子就有思辨能力。

事实上,思辨能力是个高级货,大部分人都没有。拿一所地市级的一流中学来说,一千个人里面能有一百个人拥有这样的能力,已经很难得了。事实上,即使很多考上了985、乃至清华北大的学生,也不见得思辨能力就有多强。

不信大家看看,网络上的很多人是不是特别容易被带节奏:只要看见一个热门新闻就激动,遇到跟自己意见相反就觉得是敌人。这样的心理,真的分男女吗?

细腻的情感里有生活的碎片;宏大的场面里有艺术的真实。无论男孩子女孩子,无论是从细腻之门开始,还是宏大之门开始,读书读到一定的深度,必然不会满足于单一风格的作品。温教授这种以学生读的风格和题材来定高低的做法,实在有失大学教授的水准。

在我个人的教学经验中发现,学生的思辨能力其实是不分男女的,只是和家庭教育和个人秉性有关。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女孩子只能读那种最白痴的网络言情小说,那么即使把她塞回娘胎重造成一个男孩子,他能读的也无非是一些错漏百出的种马爽文而已。

其实很多时候,思辨性并不源于思维本身,而源于内心的情怀与格局。当一个人内心能够对这个世界怀有悲悯和热爱之情时,他(她)就会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产生种种疑惑和痛苦,这些疑惑和痛苦会促使他(她)思考。而不是她的性别促使他(她)思考。

此外,温教授还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会特意拿女孩子说事儿,结果这解释越描越黑,更加坐实了他的性别刻板印象。恕我直言,论学问,温教授是我大学所学教材的编纂者,自然是非常之高;但是论思想论格局,他其实已经有点跟不上今天时代的发展了。毕竟年届古稀,也不能强求。不过,从这个层面上看,他对于男女特质的思考,是不是也有点儿缺少思辨性呢?

另外,高考要让百分之十五的学生做不完语文试卷,这我信。毕竟现在就已经有很多孩子完成语文试卷有困难了。再增加一些阅读字数,有些孩子读不完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个问题不是不能解决,但是要说清楚的话,这篇文章就长了。改天有时间专门说说。


砖家砸头又砸脚,你让你那个家族去之乎者也好,小日一个蛋,大美一个蛋,保证让你们秒到乌乎哀载。扯蛋,语文基本要求应是,字写得正,文看得懂,事能说得清即可。骗骗自己可以,可别骗我孩子。一千万人报名培文杯,每人报名费500,就是50亿。砖家数学好好,以高考名义捞一航母,载着全家族早盼去美欧做精英了。小心百慕大,人民就是那旋涡没了你


温教授不需要解释。他的话有道理。我参加十五年高招监考,每次都习惯性统计男女生比例。由于每天两次调换场次,十五年里我至少到过六十个考场。在文科考场有一个突出性别差:女生多如男生。今年在平桥考区到过四个文科考场,女生和男生分别为18:12;17:13;19:11;18:12。女生在文综参考人数明显多于男生参考人数。有一年在潢I川考区监理综考试。男女比例为19:11;21:9;24:6;18:12。男生参考人数明显多于女生。从数字对比可以发现,女生擅长记忆知识。男生除记忆性知识外,也善于运用记忆性知识综合整理。考上文科专业女生较多,男生考上理科专业人多。所以,温教授分析的新高考方案利于男生不利于女生的结论是值得深思。也提醒女生在这方面努力。


为啥你们关注点总是男女性别这方面呢?也许温儒敏教授对于女性有一点点偏见,但是,其实,他传达出来的教育理念更为重要!大家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与其说,这是说女生不利于高考,倒不如说,现阶段男女在学习方面,女生更加占据优势,今后教育的改革,可能会向男性偏一偏,这样没什么嘛,可能温儒敏老师表述有问题。

我们看看温儒敏教授原话:“还说,男生一般兴趣面广,可能阅读面会广一些,而女生比较专注和细心,许多都喜欢读点小清新、小励志,那就不够了。这类题对那些死读书阅读面窄的女同学可能不利。”

我感觉一般情况下,抛去男生、女同学的词,这篇文章还是很有意义的。如果,文章里换为“学生里兴趣面广的”,还有,“死读书,阅读面窄的同学”这样就没有争议了。而根据个人看法,男生要么不读书,要么读书面特别广,一般情况下,两极分化严重。女生一般都喜欢“小清新”的东西,这是不假,但是,好像也不是所有女性都“死读书,阅读面窄”吧?我就认识一个女性,外国文学和现当代文学阅读量远远超过我。事实上,不少男生是不喜欢“小清新”的东西,恐怕他们连阅读都不感兴趣吧?所以,温老师也是有失偏颇的,也许是有点偏见。

我觉得温教授话的关键在于,他透露的意思是下一步高考和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风向,下一步,新课标即将颁布,“整本书阅读”也很有可能进入新课标。不管,怎么样,对于阅读与写作,要求会越来越高,阅读能力,阅读技巧,知识面,写作技巧,这样都是需要重视的,以后更加侧重能力培养。

关于阅读,我有一点经验可谈,语文课本以后教的算是范例,几篇课文不是结束,而算是一种阅读方法与技巧的示范,真正的阅读在课外。通过上课的讲授,课下阅读的实践,使得同学们真正的阅读能力与技巧的提升。这样,不仅仅是学生,要求变高了,而且老师要求水平也变高了。以后,真正的需要老师和同学共同学习,共同提升,而不是像现在某些老师一样一边说学生不读书,不写作。自己也是一年没读几本课外书,几十年都不进行文学创作。(这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老师)。

关于阅读方面能力培养,我个人比较推荐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关于写作推荐《作文七巧》,这些都是辅助资料,真正的提高要从实践中得来,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时候,语文不是教你各门学科知识,而是教你如何利用语文知识去培养阅读理解,通过写作传情达意的能力。而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与写作方法与技巧才是正途。

有时间,我讲一讲有关作文方面的一些东西,也是有关教育理念和未来教育改革的一些趋势问题。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了。


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视角不一样吧,温教授分析的有一定道理,但是不是普遍现象,只是具有参考性,不代表所有的女生对那种阅读题的变化趋势不能驾驭。

所以呢,分析问题不要太极端和片面化,况且这些言论也是基于改善现有的高考命题趋势,可以有各种声音出现,拿出来大家共同去探讨,优化


早晨起来,家长群里转发了一篇文章,来自某教育公众号,题目有这样的文字: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透露,未来高考语文女生可能很吃亏”

看了标题,觉得很奇怪——怎么,未来高考语文对女同学增加要求了吗?是不让女生跟男生有同样多的时间考试,抑或是让女同学做题时候必须金鸡独立?

又一想,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不是我们大中文系的温儒敏老师吗?温老师之前作为北大中文系的主任,后来去山东大学文学院做教授。如果没有数据支持,“对女生不利”这样的结论轻率地从温教授嘴里说出来,可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上网查了查信息,遗憾的是,不少媒体报道都这么转述了温教授的话:

如果不幸这是非断章取义的事实,我作为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深感耻辱。温教授这番话,不但没有什么复杂的内涵,而且也非常缺乏思辨性。

略陈固陋,向各位展示一下什么叫做基本的思辨性

首先,“女孩子中学喜欢小清新、小文艺、小立志,喜欢词很美的文章”,这个结论有多少数据支持?

其次,喜欢这些小清新文艺的女孩子,有多少无法适应所谓“思辨性很强”的高考语文阅读,这个结论有多少数据支持?

再次,按照这个结论,对女孩子特别不利,对男孩子就相对有利。也就是,高考语文男孩子的整体分数会比女孩子高,这有多少数据支持?

最后,即便退一万步,对男孩子相对有利,这些利处与男孩子不那么喜欢“小清新、小文艺、小立志”以及“词很美的文章”有多少相关性,有数据支持吗?

建立在对女孩行为的刻板印象上,就轻率地做出结论,实在不应该是追求语文教材和考试思辨性的编者所为,这确实让我“无法想象”。

最后,想跟各位读了那篇报道的家长们说几句:

1.高考语文改革从三年前就已经进行了,近两年考卷阅读量加大,这都是正常现象。不但语文阅读量加大,而且其他学科如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等,都在加大;

2.高考语文是应试,是对教育部要求的语言基本能力的考察。你们以后上的学校,不管是为了教育也好,还是为了升学率,老师都会相当专业地研究和安排大家的语文学习。高考改革,是整体改革,大家都要研究转变,都要加强练习,现在自己看了篇报道,在孩子离高考还有五六年的时候就焦虑,实在是杞人忧天;

3.一直以来,各路媒体和微信公众号的底线不断下降,为了点击量阅读量,他们什么都干得出来。所以,希望家长们要“增强思辨力”,不要被这些烂文章破报道所蛊惑,焦虑了自己,苦了孩子。


我想这句话一定是被“过度解读”了,培养一个孩子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很多家长已经开始有了行动,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宽泛的知识面、深度的思辨能力这些能力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一定会对他们有所帮助,这帮助到底是在应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还是在生活的某些方面展现出优势,我们无法给出准确的判断,就这句话而言,我们认为:

1.阅读很重要,宽泛的阅读更重要,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更多的阅读,且阅读的类型要多样化。

2.阅读很重要,阅读对语文学科在应试中的表现会有帮助,但是请注意阅读量大的孩子在考试中不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知识面的宽泛和应试技巧是两码事(虽然有很多的重叠和关联),所以要想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就要扎扎实实的把基础学好,再加上庞大的阅读量和宽泛的知识体系,才是真的赢家。

3.这句话和“男女平等”没有关系,对男孩和女孩来说阅读是一样的重要,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如果阅读始终局限在某个类型(比如一直喜欢看漫画)中,对拓宽知识面的帮助作用显然不如宽泛的阅读来的更高效。

4.家长鼓励孩子多读书,在孩子喜欢的某个领域深度的阅读,但是也一定要帮助孩子多去接触更多的阅读体裁。

5.想方设法让孩子爱上阅读并不是为了高考,为了在应试中取得好成绩,培养一个终生热爱学习的“读者”才是更重要的事,家长千万别本末倒置。


典型的无良媒体断章取义,凭空污人清白。

我想问问蹭热点的各路媒体和群起攻之的热心群众,你们有谁在现场或者通过视频、音频看或听了温教授的原话了?

只要你有初中毕业,你的老师一定反复告诉过你:一句话不能只看字面理解,不能孤立地理解,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结合当时的背景,要考虑说话人的动机。

我们来温教授被人“挂”出来的那些话到底是在谈现象还是在谈观点。

1、“语文高考最好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这句话属于“观点”,是温教授在表达对高考改革方向的建议,是个人观点,并非代表必须这么改,更不代表已经这样做了。

这句话有问题吗?没有!

高考不同于毕业考。毕业考是检测性考试,只要到达一定水平就都能通过,但高考是一项选拔性考试,必然有人被选上有人选不上。从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经40年了,一代代学生、教师、专家在研究高考,应试的套路已经被研究地很透彻了。如果高考一成不变必然被摸地越来越透,渐渐就失去了选拔的价值。要想改变要么改变内容和形式,要么增加难度。而改变内容和形式本质上也是增加难度。所以让15%的人做不完有啥稀奇的?就算做完了又如何,就能保证做对了?

2、高考阅读题的变化趋势,“那种思辨性,那么复杂,那种扩展,就是你想不到的。”女孩子中学喜欢读小文艺、小立志,喜欢词很美的文章。这些符合那个年龄段的审美趣味。可她们马上读大学了,就要开始更多地考虑思辨,面对很复杂的逻辑。所以教改必须在中学阶段用高考来撬动,来推动阅读,推动写作的教学。

这段话属于“现象”,是温教授在表达自己多年来的观察结果。观察的对不对另说,至少无论从字面还是从语境,我都看不出这里面有歧视女生的意思。

为什么谈高考改革是会特意提到性别?因为温教授正在说“高考阅读题的变化趋势”的话题。“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并且举例前年全国卷考的阅读题是古代货币制度。之后他们做了一个调查,99%的学生从来没有关心过,没有看过这个题目,老师也没有注意过。去年考的阅读题跟文学有点关系,就是比较文学,里面有很多概念,一般的中学生也看不懂。“这说明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这种更复杂、更注重思辨性和更需要知识面的阅读题与目前的中学女生的主流审美趣味存在巨大差异。如果中学女生不改变阅读内容,不刻意训练,那么未来的改革才会对她们不利。这跟女生的能力,和两性平等,没任何关系。

3、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对高一,有一个基本的设想,每个学期应安排6~8次的写作;其次要有文学写作,比如写诗,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

这句话也属于“观点”:增加写作比重,增加文学写作内容。写作若真能如斯改革,无论成败,皆有功于世,何须多言?


作为这个网络事件的旁观者,不由得要慨叹一下网络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失真有多么严重;也慨叹一下在所谓“自由”表达的环境下,面对专业问题都可以顺着自己的思路吵成口水问题。网络暴力何时休?

看了楼上的回答,感觉不少人还能心平气和的谈论这个问题,还能从专业角度来分析问题,就事论事,真是难能可贵。对@陈方兄开头那句“世上人,‘玻璃心’实在太多太多。”深表赞同。

倒是某一直打着女权标签的伪公知,果不其然,又把问题跑偏成自己表面上熟悉其实不甚了了的女权了,除了多读了几本书,真没看出来跟某些网友有啥区别。

温老师说这几句话的场合,是一个启动仪式上面,估计是为了让现场活动有含金量,安排了温儒敏、曹文轩、陈晓明几位大咖的对谈,北大中文系三位重量级人物、两任系主任、一位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分量足够,北大中文系向来有三人谈的传统——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三位老师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三人谈多么经典。

这几位是同行、还是老同事,多年的友谊让气氛很是融洽,在一起除了讨论严肃话题,很自然会说几句轻松的来调节一下气氛。毕竟长达两个小时的启动仪式,容易让人神经紧绷不是。在谈到高考改革的时候,作为观察、实践教育行业多年的温老师自然是找到了兴奋点,在谈论了一连串观察和思考之后,估计是为了调节气氛也为了说的形象一些,还可能是因为身份原因不至于讨论太细,就打了这么一个比方。作为当时在现场的人,从现场气氛、神态完全可以体会出来,这跟劳什子的男女歧视、女权有什么关系!

在一线实践多年的温老师,对于高中教学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自然是权威,所做的发言自然有自己的经验和思考。而哪些个一个一个单拎案例用自己的经历来说的,有点幽默啊。

在具体的媒体传播上,可以看到是有报纸在发表报道的时候,把这句单拎出来做了摘要,后来一些媒体转载的时候用摘要做了标题,互联网媒体的标题党属性暴露无遗,啼笑皆非。然后被社交媒体发酵,有了网络暴力的迹象,那些去温先生微博下面不看事实就谩骂的脑残们,不知道都是从哪来的。事情发展彻底与事实成了两张皮。

至于涉及到教育专业领域的问题,也就没有几个人去关注和探讨了。

这个事件说明了,缺乏在场感的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很容易走偏,而读者往往会容易用自己的立场来印证自己已有的观点。从此角度来说,这恰恰可以看做媒介发达的弊端。

娱乐至死的社会,完全消解了大众对于事实本身的好奇心,社交媒体的碎片化传播,也让真相愈加的扑朔迷离,任何一个公共事件都成了表达自我观点的秀场。

我们也应该思考一下,为何微博越来越成为娱乐卖货的场地,原来的社会思考、知识探讨越来越被边缘化乃至离场的原因到底都有哪些?


1.温教授说的是一种普遍性,也就是有很多女生读了很多小清新,读了网络幻想文学,缺少对生活的思辨能力,所以高考语文对女生不利。

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吧。那我们也使用思辨的方法来探讨一下。

2.温教授说,女生爱看这样的书,请问是所有女生都如此吗?不是吧。那是大部分女生吗?也不一定吧,所以数据来源不清晰,温教授只是表达了一种生活中感受到的现象,得出来一个结论。

3.再说男生。男生看的书没有小清新?男生看的书有思辨力?男生看的玄幻武侠修真的书也没啥思辨力。

4.无论男生,女生,只要看的书不是经典有营养的书,只要生活中缺少思辨能力的训练,在高考语文中都是被动的。

5.不单纯是语文,包括史地生政学科,还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莫不与逻辑思维,思辨能力有关。

6.问题的关键不是男生或者女生,关键是学生的成长经历和环境中有多少思辨力培养的可能,所以阅读有价值,有营养的书籍,并且有意识的在阅读过程中反思,总结,思辨,加上生活体验,社会实践中体悟才能形成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

7.高考语文改革的方向很好,温教授作为语文教材改版负责人出发点也很好。

8.在公开场合下,说出这样的话,虽然有一定道理,虽然暗合了很多人的潜意识,但温教授本身说出来的话,并不够思辨。

9.再次说明了,我们要求别人的,可能也正是我们疏忽的。温教授自身说法,验证了思辨能力没用好带来的争议,也证明了温教授潜意识中对女性思维的偏见。虽然偏见所代表的意识可能是真的,但依然是偏见。

10.我就是利用我的思辨,回答了这个问题,但还有很多思维漏洞,你来挑一挑。评论区留言。


女生只爱看小清新,高考对女生不利。

女生不能学理科,不适合女生。

男生就是理科思维,不会写作文很正常。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类似的语言包围着,引导我们这样认识自己的性别。温儒敏教授认为“男生一般兴趣面比较广,可能阅读面会广一些,而女生比较专注和细心,许多都会读点小清新、小励志”。这还不至于到性别歧视,这是性别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往往会产生偏见,忽视个体差异性。人们总是认为女性是温柔的、细心的、有耐心的、优柔寡断的,男性是勇敢的、果断的、富有侵略性的。当人们简单的把这些标签贴在男性和女性身上,其实已经放弃了去认真对待每一个个体的人。

温儒敏教授的意思是,语文的改革方向更适合知识面广的同学,而知识面广的同学男生居多。为什么说男生知识面通常比女生更广?这显然不是男女之间的基因决定的,这是整个社会和一代又一代教育者告诉我们的。

幼儿时期,家长认为男孩子就应该到处玩耍,培养索精神,女孩子应该安安静静地,万一磕到人碰到就不好了;小学时候,家长给男生买更多的科普类书籍,女生开始买故事书;上了中学,男生明显在理科方面更感兴趣,女生对文科更擅长,这时候所有人就开始说“男生适合学理科,女生适合学文科”。这哪里是男女生性别的问题,这是社会、家长、学校三方面引导的问题啊。从小到大都不支持,不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索精神或者语言表达能力,孩子长大了又怎么会在那方面擅长呢?

往延伸上说去,这是人们对女性的能力弱化,社会总是要求女性要保持谦逊,“女强人”成为词汇,却没有“男强人”,因为女性强大就是特殊的,男生是正常的。有研究结果显示,在同等情况下,女性更容易低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小学女生成绩好是因为早熟,知道学习,长大了男生就能赶超过去,中学时期成绩好的女性被认为成死读书,女司机行驶过程出问题也被认为理所当然。

刻板印象很容易形成歧视,因为“男性更粗心大意”招聘时考虑到工作需要耐心和细心就不招男性。因“女性不适合理科类”在录取专业时将女生排在录取名单后面,这些都属于歧视。歧视是基于刻板印象不合理的对待。只有狭隘的人才会顽固的用自己不全面的经验来看这个社会。


我觉得毋庸讳言,温教授的言论是有一些性别歧视意味的。须知他在谈论高考,高考作为一项制度,应当唯一地坚持客观的能力标准,不要加其他东西或其他意图。高考的筛选功能很强,竞争激烈,社会敏感度很高。如果温教授作为重要专家出来吹吹风,说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会提高,大家要在这个方面多努力,那么大家会感谢他。但接着来一句这将对女生不利云云,那就不知道要表达什么了。高考的核心问题是标准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温教授自己要把男生女生的差异性话题带进来,至少是欠考虑,不慎重的。

有些人说,确实女生较普遍地喜欢读那些小清新,思辨性不够,指出这个事实,希望改进,这有什么不行呢,那么玻璃心真的好吗。其实我也同意,很多女生确实会有这种问题。不过作为老师,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还知道,每一种身份群体,例如男生、女生、农村来的学生、城市来的学生、贫困家庭的学生、富裕家庭的学生等等,都会表现出群体共同的“缺点”。但是,有些事我们不会说。比如我们不会公开批评说,哎呀农村来的学生见识太少,思维狭隘,这怎么建设世界一流呢,你们这样不行啊。我们之所以不会说,主要还不是怕被别人说,而是因为我们自己也认为,这样来批评或者评价是不公平的。换言之,我们自己同意,虽然农村学生通常是见识要少一些,但这要归咎于社会结构的不平等,而不是归咎于特定群体或者个人内在固有的特质。大学老师的任务,是平等地提供教育,不区分身份。对于某种意义上的弱势者,我们还应该提供更多的帮助,以促进平等。

但是这个道理放在性别问题上,还真是有点复杂和纠结。女生较喜欢读小清新,假定这是一种缺点或弱点(如果认为是优点那就另说)。那么缺点是怎么来的呢?是女性这个性别自身特有的吗?这是因为社会结构有问题,导致女生有这种缺点?我要承认自己说不清楚这个问题。按我的观察,很多女权主义的理论和主张也说不清楚这个问题。但是尽管存在很多争议,教育始终是一个公共领域,我们要有一个公共性的标准,就是不把问题归咎于个人身份。比如我们教育学生不作弊,这是对的。但如果说,根据统计,某个省份来的学生特别能作弊,这就不对了,因为其效果是把作弊与籍贯联系在一起了。同样道理,我们说,科学研究需要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这当然没问题。但是如果温教授的意思是说,女生抽象思维能力不行啊,那就不对。在这个意义上,他的公共性言论,含有歧视。

但我非常反对抓住人家一两句话搞大批判。我主张区分观念和制度两个方面。一个人观念言论上有歧视是不好,但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多严重的问题。重要的是看制度上有没有歧视。高考制度无论有多少缺点,但它不是看性别来打分,它是性别盲、不歧视,这一点却要给予足够的肯定。我所在的学校是综合性大学,大约从08年开始,本科生中女生的比例超过50%,就是超过了男生。从那以后,这个趋势再也没有逆转过。我还看到,女研究生、女博士、女博士后、女讲师、女副教授、女教授、女博导越来越多,形成了有纵深的梯队系列。当年嘲笑”灭绝师太“、”第三种人“的段子早就不好笑了,因为根本不符合今天女博士云集的校园状况。而这种状况,对后面的师妹们以及师弟们肯定有强大的激励作用。现在的制度包括高考制度当然问题多多,需要改革,包括更好地促进女性的成长与成功。如果制度改革的其中一个目的是要”对女生不利“,那恐怕麻烦就大了。温教授是有能力推动制度改革的权威,我们当然相信,他不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话的。


温儒敏老师最近在互联网上为自己叫冤,觉得自己关于高考语文的言论被网友们曲解。温儒敏,何许人也呢?他可不是一般人,在山东大学任教之前,他曾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系主任,也曾经长期负责高考命题的策划工作,应该说他是中国语文教育的核心智囊之一!

那么,大家就竟有没有误解温儒敏的这番话呢?我想,首先一个误解就是,媒体和网友习惯性的断章取义。他的整个讲话其实是围绕着高考命题的变化。高考阅读长期以来和时代的发展有一些脱节。温儒敏强调未来的高考要将题量变大,让15%的学生做不完考卷,从而让试题更具有区分度,真正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思辨性阅读的能力和习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温儒敏说的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中国的高考语文也必须要与时俱进。我们应该在高中的课堂上获得更加具有时代感的阅读精神和阅读方法。

那么,为什么这种思辨性的、大体量的阅读题就不利于女生呢?

我想,温儒敏和我们很多人一样,在做这个判断的时候都选择了一种经验论的刻板印象。很多人一听到“刻板印象”这个词就会急得跳脚,觉得一定是暗含着对女性的歧视。我觉得并非如此,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中学女生和男生相比,是否在阅读的趣味上有所偏差呢?至少按照我当年读书时代的观察感受,性别差异其实还是存在的。女生相对来说更喜欢言情、美文,而男生则多喜欢抽象、思辨的东西。举个简单的例子,琼瑶和安妮宝贝的读者,如果有一个性别统计的话,应该还是以女性读者居多,对吧。

甚至现在的图书市场上,也有一些书是专门写给女性读者看的,有一些商品是专门开发给女性用户来使用的。既然阅读和所有的商品一样,都可以有自己鲜明的读者性别定位,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要和温儒敏过不去呢?他不过是讲出了我们时代的一个真相罢了。现在的读者反应批评,甚至还专门研究读者在阅读上的性别差异,区分出了阴性文本和阳性文本,阴性阅读和阳性阅读。

女性在阅读趣味上的选择,其实和他们的发育是有关系的。因为同龄的中学女生和男生相比,女生的青春期会来得更早一些,她们在心智的成熟度上也往往高于同龄的男生。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学,我们会有另外一种刻板印象,那就是女孩子更乖、学习能力更好,男孩子反而更散漫、学习上自制性比较欠缺。男孩和女孩因为荷尔蒙的差异,因为生理发育的差异,当然会对不同的阅读主题感兴趣。女性青春期天生细腻的心理,会让她们更加喜欢关于情感想象的文本,而男性对于抽象自然和科技则倾注更多的兴趣。

所以尤其是到了高中以后,会看到一个明显的区别:女生在文科上普遍好于男生,而男生在数理化上普遍好于女生。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规律,一定也有例外,文科班当然也有很好的男生,理科班有很棒的女生。但是,我们在这里说的是一个基于观察的分布规律,你如果不信,可以访问一下中学教师,看看他们怎么说。如果你就是觉得阅读上的性别差异完全不存在,那就必须要真正的返回到观察的视野中,给出相反的数据和证据,而不是仅仅从男女平等的原则出发去否认这种差异。


作为正奋斗在基础教育事业一线的人,我觉得我可以尝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温儒敏教授所言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无偏颇之处。毕竟,温老师常年在高校教书,虽说也是“奋斗在教育事业的最前线”,但他的工作跟我们这些“底层的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还是判若云泥——哎,教育界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温儒敏教授并不是高中语文教育的“专家”(我对温老师心怀崇敬,此处并非冒犯),他的发言多少有点隔靴搔痒的味道。

那我们来看看温老师的那句“那种思辨性,那么复杂,那种拓展,就是你想不到的。对女生特别不利”。严格来讲,温老师这句话只是“对了半句”。现在的高考语文的阅读题,确实存在着难度在逐渐增加的趋势。而身处广东省的高中语文老师对此感受最深。2016年广东省重新启用全国卷,广东考生普遍反映全国卷的阅读题较之以往的广东卷要难一些。所以说,现在的高考语文阅读题,确实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那种思辨性,那么复杂,那种拓展,就是你让想不到的”之类的文章。可是,后半部分的“对女生特别不利”,笔者就不敢苟同了。

先看看现在的高考语文卷子长什么模样。我找了一张高二年级的段考试卷,其题型与题目编排次序与高考完全一致,难度上也差别不大。

这句是现在的语文试卷的模样。大家看,现在的语文试卷一上来考的是现代文阅读题,共有三篇文章。第一篇文章是论述类文本(上图所示),其次分别为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这三篇现代文,第一篇最难,所选文章一般为学术性极强的论文。温儒敏教授所提到的那个“宋代货币制度”,乃是2015年全国卷1卷的论述类文章。那篇文章题为《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而我的图中所示的文章题为《人生论美学释义》,大家可以发现,这也是一篇学术性强、逻辑严谨、专业术语多的文章。对于很多高中生而言,这样的文章确实不容易读懂。

但是要注意的是:一、男学生与女学生同样对理解这些文章感到困难;二、理解文章答高考题是两回事(当然,更透彻的理解对答好题目肯定有帮助);三、一篇高考语文试卷不仅仅有论述文阅读题,还有很多其他的题目。

论述文阅读题题目设计了三道选择题,样题如下:

大家看一看,这是一种很应试的题目。考生并不需要真的理解“人生的美学释义”、“生活的艺术化”、“心斋”、“坐忘”等学术名词,也可能将题目答出。这些题目的设计逻辑,无非就是玩一些文字上的游戏,套路一般是“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一个完全没读过《齐物论》的学生,也可以答出这道题目。所以说,答对题目与理解文章是两回事。

而且,面对这样的文章,男考生与女考生一样觉得理解困难,并不存在男考生有天生的理论优势或思维优势。

语文试卷还很多的题目,看下图:

这是文学类阅读题,大家觉得答这种题目男生获利还是女生获利?

这是文言文阅读题,大家觉得答这种题目男生获利还是女生获利?

这是诗歌鉴赏,大家觉得答这种题目男生获利还是女生获利?

这是默写题,大家觉得答这种题目男生获利还是女生获利?

这是语言运用题,大家觉得答这种题目男生获利还是女生获利?

这是作文题,大家觉得答这种题目男生获利还是女生获利?

以要言之一篇语文试卷,不仅考“逻辑严密、学术强”的论述文,还考文学性极强的文学类阅读题以及实用类阅读题,还有文言文,诗歌,作文,默写,语言运用,文学常识等等。如果按照温儒敏老师的逻辑:男生在答““逻辑严密、学术强”的论述文题目上有优势,那么在答默写、文言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诗歌鉴赏、作文、语言文字语用等题目上,感性又勤奋的女生岂不是也有很大的优势?一篇论述类阅读题只有三个选择题,共9分。而一张语文试卷有150分,那么女生岂不占了天大的优势?

所以说:男生在以后“阅读题越来越难”的语文考试上会更占优势,这种说法不靠谱!

温儒敏老师还有一个观点,认为女生只读“小清新”,非也。但是现实的状况是,在同一层级的高中群体里,男生的阅读量一般小于女生。有相当多的男学生不读书,成天沉迷于类似“王者荣耀”这样的游戏中,成天看NBA,看足球。而很多男学生的读物,往往是玄幻、修仙、盗墓甚至是色情类的小说。试问,这些男生会在高考的语文考试中“占据优势”吗?

而相对男生而言,女生更勤奋一些。在注重记忆力的语文考试中,女生有优势。当然,我的这句话也犯了温老师一样的错误,女生分三六九等,男生也如是。勤奋的男生也永远比懒惰的女生在语文考试中有优势!

所以,现在可以下结论了:一、男生的阅读量并不比女生大,这要视人而定(在高中生群体中,往往是女生的阅读量较大);二、女生并非只读“小清新”;三、理解文章跟答语文试题是两回事,读不懂文章也可以答好题目;四、只有勤奋的(包括天赋极佳的)学生,才会在语文考试中占据优势!

在高考的语文考试上,决定性的因素是一个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累积程度。综合而言,语文题越老越难,会拉大语文高考分数的差距。对勤奋的学生而言,这或许还是好事。但是对于那些不努力的学生,不管你是男是女,都是不利的。


关于高考改革,近年来有很多令人“震惊”之言,如得语文者得高考,外语被弱化,高考改革女生乐男生苦等等,都属于为博眼球之语,经不起推敲。温教授所称高考语文对女生不利同样属于这种情况。

抛开这句话对女生的歧视不谈,其逻辑也存在问题。沿用温教授提到的思辨,不妨思辨一下。温教授的意思是,高考语文改革,今后考题更强调思辨,相对而言,男生有更强的思辨能力,故而女生会处于弱势。这里不谈思辨能力问题,需要追问的是,我国高考命题真能做到关注学生思辨能力吗?

不得不说,在我国应试教育体系下,几乎所有学科教育,都存在应试化的倾向,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科目均如此。语文的阅读,是应试阅读,作文也变为应试作文,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作文训练,不是提高语文素养(人文素养以及思辨能力),而是为了掌握答题套路。如作文,就有很多学生采取套题、押题、宿构方式应对。

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的高考命题,力图出一些有思辨空间的题目,以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中学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然而,效果并不如人意。一方面,很多学生还是按原来的应试套路对待这些带有思辨性的题目,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高考阅题者评分,也是按以前套路,用很短时间就看完一篇作文,根本不去分析作文的思辨水平,而只是看结构、有无好词好句,以至于有学生编造名人名言来论证某一观念,还被评分高分作文。另外,考虑到高考每一分都影响考生的升学,因此,社会舆论对高考命题出更多主观题,减少标准化考题也并不赞同——对于那些灵活的思辨题目,如何保证评分的公正性?

这些都因我国高考录取实行总分录取模式。只要这种录取模式不变,就不要奢谈通过命题调整,引导基础教育摆脱应试教育。之前针对新高考改革,有自媒体公众号声称数学在新高考改革后将变得不重要,外语将被弱化,这怎么可能?在每分必究的高考竞争中,数学和外语的竞争没有丝毫弱化,反而是由于文理融合对于偏文的学生来说,数学会更痛苦,而外语考两次,则是进一步强化该科目。

所以,对于我国的高考制度以及高考制度下的各科教育,要有理性的判断,不要片面夸大不改革高考录取制度之下的所谓命题改革,以及课程改革、教材改革的效用,这都不可能改变应试教育只重视分数,而难以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现实。


原始地址:/faxian/4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