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说:现在的熊孩子不打不成器!对吧?

不对,请看下面8大理由:

一、孩子会把打人当作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

有一位母亲一直相信打孩子是教育孩子所必须做的。有一天,看到她三岁的女儿打她一岁的儿子。这位母亲就质问她女儿,女儿回答说:“向妈妈学习。”尽管这位妈妈之前没打过那一岁的孩子。孩子们喜欢模仿,特别是模仿他们爱戴和尊重的人。他们意识到他们可以按父母的方式去做事。作为父母的你,请记住,你养育的正是别人的父母,妻子或丈夫。你养育孩子的行为方式是他们最有可能在自己当父母时用在他们子女身上的。家庭是一个教导孩子如何处理冲突的训练营。研究表明,在棍棒中成长大的孩子长大后更有可能利用暴力来解决冲突。

打小孩的教育方式向孩子表明,一个人是可以打另一个人的,尤其是大人打小孩,强者打弱者。孩子们学习到:当有了问题,暴力是很好的解决方式。孩子一旦学到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很可能会把它运用到与兄弟姐妹、同龄人相处的过程中,最后还会自然而然的应用到配偶和子女的教育上。

但是,你说,“我不会那么使劲经常的打孩子。大多数时候,我表现出很爱他们,对他们也很温柔。偶尔打一下不会有什么的。”这种方式对某些孩子来说是正确的,但对某些孩子也许更多的记得打人的情节而忽略了你表现出的爱。实际上,可能拥抱和打人的比率为100:1,但在孩子的记忆里这个比率却会低得多,特别是在他受到你表现得非常愤怒并且孩子又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情况下,而这种情况的确是会经常发生。

体罚这一行为可以向孩子表明通过打人来发泄愤怒和改正一个错误是可行的。这就是为什么父母打人时的态度和打人本身一样的给人印象深刻。如何控制好自己愤怒时的冲动是你该试着教给孩子的事情之一。以打人的方式显然就是一种自控的失败。人们通常被告知,不要在愤怒的情况下动手打人。如果这一原则得到忠实地执行,99%的体罚就不会发生了,因为父母一旦平静下来,就一定能想到一个更合适的矫正孩子的方法。

受到言语和情感的双重打击

虐待孩子指的不仅仅只是身体上的伤害。我们知道,打人的时候往往会有粗暴的语言谩骂孩子,使孩子在精神上和情感上一同受到伤害。长时间的斥责和谩骂可以伤害一个孩子的心理。情感伤害可以是非常微妙的,甚至是自己都不会觉得。为了胁迫孩子甚至可能说出孩子最害怕听到的“遗弃”两个字。(“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甚至还会采取让她知道你在收回你对她的爱,拒绝跟她说话,或者如果她继续得罪你,你会说“不喜欢她了”这些方式来肋迫孩子就范,但这些方式却会让孩子理解成你不想跟她在一起,或者在感情上你要抛弃她。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心灵上的伤疤可能比身体上的伤疤更大。

二、打孩子会贬低孩子

孩子的自我意识始于别人如何看待他——尤其是他的父母——即使在大多数时候都充满爱的家庭里。被父母打给了他一个混乱的信息,特别当孩子太小的时候,他们理解不了他们被打的原因。父母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自家孩子感觉到他们被重视、有价值。这时,孩子打碎了一个杯子,你就打了他,他立即就会觉得,“我一定是坏孩子。”

甚至在被打后大人给孩子一个安慰的拥抱也不能除去孩子心中的伤痛。孩子们很可能在那拥抱后的很长时间内仍会感受到被打的不好的感受。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大多数孩子都会请求拥抱后求饶。“如果我抱他,爸爸就不会打我了。”当被反复体罚的时候,孩子就会形成这样一个观念,“我是软弱和无助的。”

琼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她真诚地认为,要把孩子培养得听话,打孩子是父母的权利和责任。她觉得打孩子是“为孩子自己好”。经过几个月打骂方式的管教,她的孩子变得孤僻起来。发现孩子现在独自一人在角落里玩耍,对玩伴不感兴趣,避免与母亲的目光接触。他失去了先前眼中的闪光。从外表上看,他是个“好孩子”,内心里,斯宾塞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他觉得自己感觉不好,行为也不好。被比他强大的大人经常敲打,让他感觉自己越来越弱小。

关于打手

打那些可爱的小手是多么诱人啊!许多父母不假思索地会做这件事。玛丽亚.蒙台梭利是最早反对打孩子手的人士之一,他认为,孩子的手是探索世界的工具,是孩子天生好奇心的延伸。手被打会传递出非常大的负面信息。敏感的家长们在接受采访时都同意体罚时不应打手。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心理学家研究了一群14个月大小的和母亲一起玩耍的幼儿。当一组幼儿试图抓住一个被禁止的物体时,他们的手会被打一巴掌;另一组幼儿没有受到体罚。在对这些孩子进行七个月的追踪研究后,被打手的幼儿被发现对环境的探索能力较差。最好的做法是把那些不让碰的物体从孩子那里拿得远远的,或者监督他的行动,使让他的小手不要受伤。

三、打孩子会让家长气馁

那些要通过打骂来管教孩子的家长常常感觉到气急败坏,因为他们也不觉得自己该这么做。他们常常在绝望中打孩子(或喊叫),因为他们不知道还能做什么。随后,他们发现这种方式依然没有效果时,他们常常有一种无力感。一位母亲放弃了打人教育这一方式,说道:“我虽然可以赢得一场战役,但输掉了这场战争。我的孩子现在的确是怕我了,但我发觉丢掉了一些珍贵的东西。”

打人也贬低了父母的角色。作为一个权威人物意味着你受到信任和尊重,但并不是由于别人的畏惧。持久的权威不能建立在恐惧之上。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反复打骂来管制孩子会陷入一种两败俱伤的状态。孩子不仅会失去对父母的尊敬,而且父母也会因为他们养成了以打人方式管教孩子的习惯而不再去寻找更好的管教方式。这样孩子的不当行为会越来越多,挨的打也会越来越多。这样孩子就没被教导好去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打孩子会损害亲子关系。体罚会拉大受罚者和处罚者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在家庭关系可能已经紧张的家庭环境中尤其麻烦,例如单亲家庭或混合家庭。内心足够宽容的一些孩子,能够使得自己在身心上都不会受到影响并得到较好的恢复。但其他孩子让他们去爱打他们的人是很困难的。

四、打孩子可能演变成虐童

惩罚升级。一旦你开始想轻轻的惩罚孩子一下,你会在哪里收手呢?一个幼儿去拿一个不许拿的杯子。你轻轻拍一下他的小手以示警告。他又伸手去拿,你对他的手又用力打一下。在短暂地回撤过后,他又一次出击,去抓取奶奶贵重的花瓶。你再一次加重了打手的力度。你开始了一个没有谁会赢的游戏。现在的问题变成了,是你还是孩子的手更坚强,而不是拿花瓶这件事了。现在你该怎么做呢?打得越来越厉害,直到孩子再也不能忍受疼痛为止。体罚的危险之处在于你越来越感觉到需要更强大的武器来阻止他的行为。从最初的手掌,变成拳头,然后带子,然后折叠的报纸,再然后就是木勺了,现在己经从最初不经意的行为变成了虐童了。

之所以有这种情况发生,是因为父母没有找到一个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五、打孩子不会改善行为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说,“我们越打孩子越不听话。”打孩子的教育方式会导致行为更糟,而不是更好。这是为什么。记住引导孩子行为的基础是:思想对了行为才会对。打孩子意味着这样一种原则。孩子并不认为他做错了,他的行为当然不会被纠正。他错误的行为做得越多,挨的打就越多,他更觉得受到不公正的处罚。这种恶性循环就会持续下去。我们得让孩子真正地认识到他做错了,并感到反悔,同时也相信他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恶性循环

规范行为的目标之一就是立即中止不良行为,打的方式也许能达到这一目的。其实让孩子从内心形成不再愿意去犯这种错误的信念更为重要(比如:自我控制好过外力的强迫)。打孩子对于提升孩子自我约束显得无效的根本原因是,当孩子被打后,他会更关注于他受到不公正对待这事本身,而不去关心被打的原因。其实父母可以这样做,坐下来跟他谈谈,让孩子真正意识到他被打的原因,不管是在你打了孩子后还是不打算打他。有好多替代不打孩子的教育方式可以采用,这些方式却更有利于唤醒孩子的道德感和内在反省的力量,但要做这些父母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是好多父母更倾向于选择打孩子的原因,因为这样做更省事。

六、打孩子增强相互之间的愤怒

孩子们常常认为惩罚是不公平的。他们更有可能反抗体罚而不是其他的管教方法。儿童不像成年人那样理智地思考,但他们也有关于公正的思考,虽然公正的标准会与成人不一样。就因为这样,你的处罚往往达不到你想要的效果。通常情况下,不公平感会升级为羞辱感。当惩罚羞辱到孩子的时候,他们要么反抗要么退缩。当打人造成孩子恐惧,孩子因恐惧而不再去做错事的时候,这种情况更可能会造成孩子害怕打他的人。

在我们自己以及许多对体罚有深入研究的人士的经验中,对孩子的体罚,在婴儿和儿童时期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表面上顺从,但内心却充满怒火。他们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侵犯,他们把自己从那个他们认为对自己不公的世界分离开来。他们发现很难信任外面的世界,并且对外面的世界表现出一种冷漠,就跟他们曾感受到的那个世界曾对他们冷漠一样。

对于打孩子后还能自我审视的父母,往往会发现打孩子给他们带来的收获只是愤怒得到了发泄。这种愤怒的释放方式往往还会上瘾,并且在孩子的行为规范方面毫无效果,却被重复着发生。我们发现,要预防冲动行事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拥有两个信念:1。我们不会打自己的孩子。2。我们可以惩罚他们。既然我们已经决定不再打孩子,我们必须寻找更好的方案。

七、被打的孩子会有不好的回忆

孩子被打的情景会结痂,而快乐成长的情景则不会。。人们更容易回忆起创伤性事件而不是愉快的事件。我成长在一个非常有教养的家庭,但我偶尔也会挨打。我清晰地记得打我的柳枝。我做了错事后,爷爷会把我送到我的房间,告诉我将受到责打。我记得我看着窗外,看到他走过草坪,从树上取一枝柳条,回到我的房间,抽打我的屁股。柳枝似乎是一种有效的打人工具,它打痛了我,生理上和精神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记得在一个充满爱的家长大,但我不记得那些特别有趣的场景。我一直认为,作为父母,我们的目标之一是让孩子的记忆充满成百上千个美好的景象。令人惊讶的是,不愉快的回忆可以阻止那些积极的记忆。

打骂在长时间内都会有不良影响

研究表明,孩子被打可能会留下更深更持续的伤疤,而不仅仅是红红的屁股很快就好了。下面是对体罚长期影响研究后的结论:

·在一项跨越19年的前瞻性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有很多体罚家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反社会和自我为中心的状况,当他们在青少年和成年的时候,对别人身体上的暴力成为他们认可的行为准则。

·如果大学生在他们原来的成长过程中,表扬少、责骂多、体罚多、辱骂多,他们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障碍。

·对679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那些能回忆起被父母打过的学生认为今后为人父母时也会采取这种方式教育孩子。而那些没被打过的学生大多不认可这种教育方式。被打过的学生还记得他们被打时父母的愤怒。

·打孩子似乎有最为负面的长期影响,特别是在打骂代替了与在孩子积极沟通的情形下。如果在关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打孩子长期影响较小。

·一项关于体罚对儿童日后攻击行为影响的研究表明,体罚儿童的频率越高,他就越有可能对其他家庭成员和同龄人采取过激行为。如果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并且总是能给孩子关于为什么被打一个合理的解释中长大的孩子有较少的攻击性。

·一项关于拍打幼儿手的惩罚方式是否会形成长期影响的调查研究显示,这种处罚方式会在七个月后延迟幼儿探索性发展。

·在青少年时期受到大量体罚的成年人殴打配偶的概率是没被体罚过的四倍。

·在暴力家庭中长大的丈夫比非暴力家庭长大的丈夫打妻子的可能性高出六倍。

·在暴力家庭长大的父母中有超过4分之1的人具有对他们自己的小孩造成严重伤害的风险。

·对在服刑人员研究显示大多数暴力犯罪人员是在家暴环境中长大的。

·那些臭名昭著的、暴力犯罪分子、杀人犯、抢劫犯、强奸犯等人的童年生活大多有严重的家暴史。

不能打孩子的证据是压倒性的。数以百计的研究得出相同的结论:

1.孩子受到的体罚越多,他或她就会变得越有侵略性。

2.孩子被打得越多,长大后他们更有可能虐待自己的子女。

3.打孩子会播下暴力的种子。

4.打孩子是没有用的。

八、打孩子是没有用的

许多研究表明,打人作为一种惩戒技巧是徒劳的,但没有一种方法显示出它的有效性。在过去三十年的儿科实践中,我们观察到成千上万的家庭试图打小孩,却发现它不起作用。我们的总的印象是,父母随着教养小孩的经验增加,小孩就会越来越少挨打。打小孩对孩子、父母或社会都不起作用。打小孩并不能促进良好的行为,它会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也会导致暴力社会。依赖惩罚作为他们主要管教方式的父母对孩子养育水会不会得到增长。这阻挡了他们去找到更好的教育方式,而这些更好的方式将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的孩子,建立更好的关系。


首先我觉得打孩子这个本身就是不对,打孩子只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我自己觉得所有处于对孩子动手的都是因为能力的不足,方法缺少才会对孩子动手。我们家也有一点就是从不打孩子,但是出了事情后果承担就是我们自己。我的父母只会告诉我,一件事如果你怎么去做会有什么后果,而这个责任就是自己承担。所以从小我们都会有一个底线也会进行一个自我管理。所以孩子不一定打骂,只要教会他认清事情的底线与知道承担后果的代价。


古人所谓严师出高徒,玉不琢不成器之类的育人观念,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在现阶段未必就能适合这个方法。对于熊孩子来说,是家庭教育失却的体现。只要家长能够细心,艺术的照顾孩子成长,熊孩子也一定能成为好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众所周知,孩子的模仿能力相当强,而且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如果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不断训斥和责骂孩子,那孩子一定不会成为一个好孩子的。


不打不成器

解释:打:打磨,打造。不打造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原意是指:工业上的机械零件在制造过程中的一道工序。现在多用来形容教育子女的一种方法,比喻不教育就不成材,没出息。并且这里所说的教育就是“棍棒式”的武力教育。在此和大家分享下我的拙见。

观点:不赞成,“不打不成器”是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教育方式,但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模式它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理由:从小经常被父母打的孩子,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自卑、不自信

棍棒教育很容易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父母总是因为孩子的各种过错和不足来打骂孩子,会让孩子出现错误的认知,不管我做什么怎么做,都不能符合爸爸妈妈的要求和期望,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用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卑,怀疑自己的一切判断,置疑自己的一切想法,久而久之,会觉得自己是非常差劲的。在棍棒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往往骨子里透露着自卑不自信的性格。

2、懦弱或暴戾的极端性格

一些孩子长期在“棍棒”的威逼下,会不自觉的认为你就是权威,不敢质疑,即使你说的是错的,他们也会因为害怕挨打而相信你就是真理,从而形成极端懦弱性格,对外界事物特别敏感,怕人怕事。而有些孩子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本身没有犯错的情况下,仍然遭到暴揍,这样的经历,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下仇恨和暴力的种子,在他拥有了施加暴力的能力之后,会更愿意采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非常可怕的。

3、撒谎

撒谎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有些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犯错误,就要抄家伙动手,是为了逃避挨打,往往迫使孩子违心地说谎,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皮肉之苦,久而久之,撒谎形成习惯,都说孩子不会撒谎,你就大错特错了。

结论:不打不成器的教育模式不光导致以上问题的出现,还可能使孩子怨恨、逆反、感情冷漠,个别孩子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极大的恶果。这种教育模式即使能出“天才”也是个没有健全人格的天才。总之,为了使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父母应改变以打施教的教育方式,从内心尊重孩子,对孩子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成长环境。


熊孩子不打不成器,越大越生气,打了没效果,一点点的放弃,一点点的失望,最后只能放弃!


原始地址:/chaoliu/6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