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低血压会怎么样?

低血压,危害不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马明信人们对高血压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治,已有较多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但对低血压的危害和防治,却知之甚少。其实低血压的危害也是极大的,人们也应引起重视。一般成年人两上肢坐位姿,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60毫米汞柱时,就称为低血压。血压的高低主要受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和循环血量的影响。一旦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或有效循环血量减少,都会引起血压降低。低血压的主要危害是影响全身各脏器的血液供应,特别是引起脑、心、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并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根据低血压发生的缓急和病因的不同,其危害性和防治方法亦有区别,现分别介绍如下:急性低血压当血压从正常的水平突然下降,并明显低于正常值时,称为急性低血压。临床表现为严重而危急生命的休克,或呈一过性的晕厥。①休克:除血压突然下降外,还有神志烦躁或迟钝,面色苍白或紫绀,四肢湿冷,脉快而微弱,尿量减少等。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积极的治疗,机体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等,会因严重供血不足引起缺血和缺氧,并迅速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急生命。这是低血压最严重的情况,需要立即到医院进行紧急抢救治疗。②晕厥:又称昏厥,是突然一过性血压下降,导致大脑一时性广泛性供血不足所致。临床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短暂的不省人事和昏倒,一般持续约2~3分钟左右,继之全部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发生晕厥者,之前多有情绪紧张、创伤、疾病、手术、看见出血、所住环境通风不良、过度疲劳、长久站立等诱因。患者平常注意不要发生这些情况,对防止晕厥发作非常重要。慢性低血压指血压慢性持续性降低的状态,它包括体质性和体位性两种情况。①体质性低血压:又称原发性低血压,找不到发病的原因,常见于体质较瘦弱的女性,有家族遗传倾向。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发现血压过低。这种类型的低血压者,如果无症状,可长期或终生存在低血压,不影响正常活动和寿命,甚至有认为可具有长寿倾向。但如果伴有神经疲倦、健忘、心悸、头痛、头晕、甚至晕厥,严重者可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患者的这些症状,常常并不是单纯地由低血压引起,而是合并某些慢性疾病或营养不良所致。因此对于有症状的低血压者,除了注意加强营养外,还应到医院检查,并针对其慢性疾病进行相应治疗。②体位性低血压:又称直立性低血压,是因为从卧位突然变为直立姿势,或长时间站立而发生的低血压。发病若找不到原因,称为特发性体位性低血压,这种情况较少见。多数能找到原因,称为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特发性体位性低血压,较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直立位时,因低血压脑缺血而出现视物模糊、头晕、乏力、晕厥,重者甚至昏倒而发生意外,如骨折和脑外伤等。多在晨起、登高、行走、活动或站立排尿时发生。特发性体位性低血压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除了平常注意合理膳食和规律生活外,应特别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和长时间站立。在卧位起立时一定要缓慢,尤其是晨起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者,早晨起床下地动作更要缓慢。站立排尿易引起低血压晕厥者,应改变站立排尿的习惯。症状较重者,可于站立前,下肢试用弹力绷带,可能会有助于缓解或减轻症状。对于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除了有全身乏力、头晕、头昏、甚至昏厥等危害外,还有原发疾病存在,如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营养不良状态、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应用某些降压和镇静药。因此,在防治上,除了采用特发性体位性低血压的防治方法外,还要针对病因进行相应处理。把这些主要病因去除后,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就会随之消失。


【长时间低血压】低血压主要由高级神经中柜调节血压功能紊乱失调,以体循环动脉病变静脉瘀滞导致血压偏低疾病,女多于男多见于体弱与长期疾病卧床老年人。【会怎么样】持续低血压人会产生头晕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感觉自身与外界景物旋转,站力难稳脚软,瘀血内阻,清窍受扰头昏脑胀,多梦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神经衰弱易疲劳,多疑,忧郁,焦虑。

2,心血管病,低血压导致心脏血输出量或循环血量减少,由慢性动脉没有太多血液回流心脏,病变心肌病短暂缺血,临床上以持续低血压会引起心功能衰退继发气促,胸闷,心律失常。

3,女性月经不调,月经量少,月经不来或闭经,劳动行路脚软,血运行内阻,会引起肩痛,腰痛腿痛,子宫瘀血,食欲不振,手足发冷麻木等。

4,引起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小动脉和静脉受累减弱,感觉足部麻木,发凉,疼痛,走路时肢腿酸胀,足底有硬胀感,发生间歇性跛行。

5,动脉闭塞症,肌肉无力感,失养萎缩,皮肤变薄,苍白发亮,汗毛脱落,皮温降低,趾甲变厚严重缺血时被迫处于出现水肿麻木走路笨重等。客家中医吴氏。


比高血压更危险,血压低于正常质,一般多见休克,病危,此时表示,全身血流量灌注不足,各组织严重缺氧。

故凡有低血压,按中医讲,气血两虚,心阳不振,气虚下陷等病因有关,切不可大意失荆洲哟!


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时,称为低血压。低血压的发病比较隐蔽,发病机制目前还未有明确的结果,但是按照临床一般有以下几种:①体质性低血压:这种低血压和遗传、体质相关,家族性低血压、身体瘦小都有可能导致,轻者没有明显症状,重者可出现乏力、手脚冰凉、头晕甚至晕厥。②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从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时,或长时间站立血压突然下降而出现眼前发黑、恶心、心慌、短暂意识丧失等,多与代谢疾病有关,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或见于久病卧床、体质虚弱的老年人。③药物性低血压:此型常见,多在过量服用服用降压药、利尿药或长期服用抗精神抑郁药等。

长期低血压可使机体功能大大下降,主要包括:五感消退,记忆减退,头晕跌扑、昏倒,并易导致老年性痴呆,头晕、昏厥、跌倒。另外,会有乏力、神疲、手足凉、怕冷、心情忧郁等症状,在祖国医学中证属“阳虚”范畴。国外一项研究发现,低血压也可导致脑梗和心梗,机制可能是血压低时血液流经缓慢,易凝结成血栓。另外,直立性低血压病情严重者,每当变换体位时血压迅速下降,发生晕厥,导致被迫长期卧床不起。

防治低血压,如无任何症状时不需要药物治疗,但要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改善体质,增加营养,每日食盐和脂肪略多于常人。体位性低血压者可穿弹力袜,体位改变要慢,不要久站,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若有症状,治疗上可以采用温阳之法,可选用大枣、桂圆等长期单味服用,或可用生脉饮益气复脉升压。现代医药则通过调节血管扩张功能,增加外周动力、静脉阻力等增加大脑、心脏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减轻低血压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人对高血压的危害了解地头头是道,但对低血压的认识严重不足,还有些人对自身的低血压沾沾自喜,这些都是要不得的。低血压说明血管壁的弹性已经出了问题,随年龄增加会有更大的可能转为高血压,故应该引起警惕。


很多人有低血压或者血压偏低的现象,女性更为多见,这种情况,在中医认为多数与“虚”相关。

多数低血压的人脸色苍白,脉象低沉无力,中医认为,尤其与“气虚,阳虚”关系较为密切。

因为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不足,或者体内阳气不足,阳气气血鼓动不足,导致血脉不能充盈,因此会出现脉弱无力,身体疲倦,头晕目眩,抵抗力下降等症状。

李以松在1984年《福建中医药》发表的一个升压汤,我觉得可供参考。

方药组成如下:黄芪、党参各30克,五味子20克,麦冬10克、北柴胡3克。

这个药方主要有益气升压、安神定志、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其中有黄芪党参,能够补气生血,升压强心;用麦冬、五味子能够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北柴胡能够引药上行,有类似补中益气丸的意思。

我在临床上经常使用补中益气丸、四逆汤、桂枝甘草汤等加减调理,一般用来改善因阳气亏虚、低血压的症状,效果不错。

我个人认为,治疗低血压,如果体内没有明显的阴虚火旺的现象,一般补气药的用量要偏大一点,如黄芪普遍使用30克以上;

如果阳虚明显,多加入桂枝等药物,能够鼓舞阳气;

如果血虚明显,多加入当归、熟地等药物;

如果脾胃功能不好的,一定要调养脾胃为先,使气血化生有源。

症状明显,也可找中医就诊;或者日常可常用黄芪、红参等泡水饮用,对低血压的改善也有辅助的作用。

以上药方经验建议,可供低血压的人群参考。

更多文章内容,点我头像,关注我号内.......


改善血管弹性你需要补充富含蛋白质类食物,如鱼、肉、蛋等。


增加下肢力量锻炼,尤其针对年轻人,比如起蹲,步行,划船机单车等运动,可以通过肌肉力量保证升压。


大家好,我是王药师,接下来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相比高血压而言,低血压被人们忽视了,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高血压患病率高,我国高血压患者大约有2.45亿;二是人们对高血压的危害已经有了深入的认知,对高血压的治疗更加重视。但是,低血压患病率并不低,而且有些时候,甚至比高血压的危害还要大。

长期低血压带来的危害

低血压会导致一些不舒服的症状,如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乏力、心情压抑、脸色苍白、消化不良等等。病情严重者,还可能出现直立性眩晕、四肢冰冷、心悸、呼吸困难、发音含糊,甚至昏厥。另外,低血压同样会导致心、脑、肾等靶向器官的损害,诱发急性心梗、脑梗塞、肾衰竭等严重疾病。

可见,低血压危害也不少,有些危害甚至是致命的,所以当发现低血压后,不能放任不管,需积极寻找病因,对症治疗。

低血压的病因有哪些?

体质性因素。体质性低血压,又被称为原发性低血压,这种低血压可完全无症状,或仅有乏力、心悸等。引起体质性低血压的原因与遗传有关,并受情绪、环境等因素影响。

体位性因素。体位性低血压,又被称为直立性低血压,从平卧位变为直立位或直立后血压下降超过50毫米汞柱,且持久不回升者,称为“体位性低血压”。这种情况常见于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久病之后或服某些药物后。

疾病因素。患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患有慢性消耗性及慢性营养不良疾病,如恶性肿瘤、结核病、肝炎等;患有心血管疾病,如慢性心包积液、严重二尖瓣狭窄。

如何治疗低血压?

在上述这些引起低血压的原因中,以体质性低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较为常见。所以,当检查出低血压后,要到医院做详细检查,查明病因。

第一,病因治疗。对体质虚弱者要加强营养;对于患有结核性、肝炎等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因药物导致血压降低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对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由卧位站立时注意不要过猛,或以手扶物,以防因低血压引起摔跤等。

第二,加强锻炼。适当运动,可以改善神经、血管的调节功能,加速血液循环,减少直立性低血压的发作。老年人应根据环境条件和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运动项目,如太极拳、散步、健身操等。

第三,合理膳食。每餐不宜吃得过饱,因为太饱会使回流心脏的血液相对减少;每日清晨可饮些淡盐开水,或吃稍咸的饮食以增加饮水量,较多的水分进入血液可增加血容量,从而可提高血压。

总之,低血压确实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低血压,危害还是很大的。所以,希望大家重视起来。


大家好,我是医疗工作者张,是一名执业医师,可以为大家普及一下健康知识,若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

大家都知道高血压什么情况,生活中也比较常见,许多人过分降压导致低血压都不清楚,往往低血压都被忽视了。

什么是低血压呢?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12/8kPa(90/60mmHg)即为低血压。

长期低血压会怎么样呢?

疲乏、无力:尤其是早上,患者常感到精神萎靡不振、四肢酸软无力,经午睡或休息后可好转,但到下午或傍晚又感乏力,这种倦怠感与患者实际工作或活动所消耗的体力不相称,即这种乏力并非都是因过度所致。这种疲乏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过多的肌肉收缩不协调,而不恰当地消耗肌力所致。

头晕:在低血压病的患者中,头痛可以是惟一的主诉,其头痛往往在紧张的脑力或体力活动后较为明显,头痛性质和程度不一,多表现为颞顶区或枕下区隐痛,也可呈剧烈的搏动性疼痛或麻木性疼痛。头晕轻重不一,轻者两眼发黑;重者可以失神,甚至倒地,常在突然改变,尤其是由蹲位突然起立时最易发生。此外,静止而又负担过重的工作条件下也易发生。

心前区隐痛或不适:低血压病患者心前区隐痛、不适,不仅可在体力劳动或紧张脑力劳动时发作,在安静时也可发作,尤其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这种情况不仅见于低血压病并冠心病的患者,也可能由于血压过低本身导致冠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氧、缺血而产生上述症状。

神经功能障碍:可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和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可表现为多汗、皮肤苍白或轻度发绀,浑身忽冷忽热,时有蚁爬感,手脚麻木等。

内分泌功能减退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一类物质不足,部分低血压患者降低和衰退。

其他:可表现为不振、腹部不适、消化不良,以及血增多、减少、抵抗力降低易弓|起感染等征象。还会弓|起咳嗽昏迷、排尿昏迷。

低血压患者该注意什么呢?

晚上睡觉将头部垫高,可减轻低血压症状。

早上起床时,应缓慢地改变体位,防止血压突然下降,起立时不能突然,要转身缓缓而起,肢体屈伸动作不要过猛过快,例如提起、举起重物或排便后起立动作都要慢些。

洗澡水温度不宜过热、过冷,因为热可使血管扩张而降低血压,冷会刺激血管而增高血压。常淋浴以加速血液循环,或以冷水,温水交替洗足。

对有下肢血管曲张的老人尤宜穿有弹性的袜子、紧身裤,以加强静脉回流。体格瘦小者应每天多喝水以便增加血容量。

不要在闷热或缺氧的环境中站立过久,以减少发病。

总结:高血压在得到足够注意的同时,不要忘了低血压也会对人体造成损伤。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觉得写得不错的话,记得点个赞哦!如果还想了解其他健康知识,关注我,私信为你解答!


经常有朋友会问,低血压和高血压哪个风险更大?高血压危险,低血压是不是就没事?正常的血压是保持身体各个器官血液供应的重要保障,血压偏高或偏低,都会造成身体的健康风险。

高血压的健康风险谈过很多了,高血压出现之初往往没有感觉,但由于血管长期承压,已经过高的血压影响,肾脏、心血管、脑血管、眼部等都会逐渐受到影响,形成渐进性的健康损害;而低血压则不同,如果血压过低,会造成身体各个脏器的供血不足,心脏供血不足,会引起心悸,心率加快,心动过速的风险,脑供血不足,会引起眩晕、摔倒,甚至是休克的症状;其他器官的血液供应不足,同样也会影响组织器官的健康,相比于高血压,低血压的危害往往来的更迅速,更直接,因此,低血压的风险也是值得注意的方面。

一般医学上把血压低于90/60的情况称为低血压,但需要指出的是,有一部分朋友,一直以来血压就在90/60左右徘徊,而身体也已经适应了这样的一个血压相对偏低的状况,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和健康的危害,这种自身本来就血压偏低的情况,多出现在身体瘦弱的朋友身上,对于这样的情况,也完全不必太过担心,如果想要调整血压,也不必服用药物,多注意加强运动锻炼,加强营养补充,保证身体的营养均衡和身体健康即可。

比起这种基础血压偏低的低血压,更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出现的低血压风险。

有些朋友可能会奇怪,我血压偏高,怎么还会出现低血压风险?我们身体的血压调节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心脏功能,血压调节中枢情况,肾脏健康,血压压力感受器敏感度等多个方面都息息相关,高血压患者之所以出现高血压,往往是这些方面出现了问题,使血压失去了控制,而血压失去控制会使血压升高,而当某些因素导致血压降低时,身体血压调节机能的变弱,同样也难以迅速纠正。因此,相比于没有高血压的情况,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出现低血压,也更要注意低血压风险。

很多高血压患者都在服药控制血压,合理应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平稳就显得更加重要。有一种低血压的情况,就是降压药物服用不合理有关。降压药物服用剂量过大,重复用药,都可能导致降血压药物挥发过大的降压作用,从而导致低血压的问题,如果服用降压药后,出现头晕、心悸、视物模糊等症状时,不妨量一下血压,看是不是降的过低了,这样的问题,往往通过纠正用药,可以迅速缓解。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老年朋友,血管硬化程度比较严重,血压调节能力也相对较弱,会出现夏季血压比冬季血压低的情况,如果夏季冬季服用同样的降压药方案,就可能会出现要么冬季血压正常,夏季出现低血压或夏季血压正常,冬季血压控制不好的情况,因此我们服用降压药,一定不要死板,定期进行血压监测,有时根据血压控制不理想,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也是很有必要的。

除了药物性低血压以外,对于一些高龄的老年朋友,还需要注意体位性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的风险,出现这种情况的高龄老年人,多数是原来有高血压问题的,但即使原来没有高血压问题,也有可能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高龄老年人对于血压的压力感应反应变慢,有的还存在血压自主调节神经障碍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起床过猛,或突然站立时,就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问题;在餐后也很容易因为消化器官血流供应增加,而导致出现餐后低血压而使得其他器官出现血液供应不足。

这些情况,都与高龄老年人身体比较衰弱,血压调节能力下降有关。这些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就需要有这种问题的朋友,家人要多多提醒,不论是起床还是站立,都要注意缓慢,不要着急,有餐后低血压情况的,注意少食多餐,控制减少餐饮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餐前可以适量饮水,餐后适度进行低强度运动等,都有助于减少体位性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的发生几率和风险控制。


我们每天都在说高血压,高血压,高血压确实有危害,但高血压如果几天,或者几个月,甚至几年不管高血压,可能也不会突然出事情,或大多数人短期不会出现严重后果。

可是低血压不同,持续低血压,会在短时间对身体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大家都听说过休休克吧,简单说,低血压就是休克,足见低血压更危重,所以如果发现低血压需要更加关注。

低血压标准,目前来说在准确测量血压的基础上,如果血压低于90/60,那么就需要考虑低血压,但实际情况下中又分很多情况。

1、药物性低血压

因为服用降压药过量而导致的低血压,有些朋友看到高血压急于降压,常常会导致药物过量,发生低血压。或部分老年人忘记吃药,重复吃药,导致药量增加,引起低血压。或含服过量硝酸甘油,也会导致低血压。对于高血压,我们选择长效降压药一定不能着急,因为大部分降压药起效都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降压不宜着急,对于老年人建议拥有一个吃药提醒器,避免重复吃药,对于含服硝酸甘油的患者,不要过量。这种低血压相对比较好办,把药物减量,或停药后即血压即可恢复。

2、疾病性低血压

在临床还有一些情况,比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原因所致血压急剧降低。这时候血压积极抢救,会危及生命,这种低血压最危险。还有一些慢性疾病,比如严重肺结核、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恶病质等情况下也会发生低血压,这种低血压因为是慢性逐渐形成的,相对风险比较低,因没有升压的药物,所以只能综合治疗原发疾病,或中医药治疗。还有比如高度的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特发性或肥厚性心肌病、血液透析病人和慢性营养不良症等,也会引起低血压,也需要综合治疗。对于疾病性低血压,危重的急性的需要抢救,慢性的只能对症及对因治疗。

3、基础血压偏低

有一部分人,天生血压就接近90/60,这种情况多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偏瘦的妇女和老年人,大部分没有任何症状。也无需治疗,也没有危险,因为天生就是这个血压,尽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对于改善低血压,有一定帮助。

4、老年低血压

随着我们变老,绝大部分人都舒张压,也就是低压越来越低,常常低于60,但高压正常,甚至偏高,这种低血压是生理变化,我们在控制血压时要两者兼顾,大的原则就是更多的参考高压为主。还有部分老人,突然从坐位或卧位站立起来,眼前发黑、头晕眼花等等,尤其是那些服用前列腺药物的老年人,更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对于这种低血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靠自己平时小心点,起身慢一点。

总之,不管是高血压还是低血压都是有危险,对于低血压我们先得弄清楚为什么低血压,才知道是否危险,才知道如何对待。

(心血管王医生版权)


很高兴回答您提出的问题。

低血压,在女性中较为常见,很多人觉得低血压不是什么大问题,比得了高血压要好,实际上,血压过低,依然会引起很多问题。

我们通常将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60毫米汞柱,称为低血压。如果患者仅仅处于该值的临界点,属于目前大多数年轻女性的血压平均值,临床意义不大,可能是因为自主神经紊乱引起的。

如果低血压患者平时身体没有感到不适,暂时可以不用药物治疗,只要平时多多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就可以了。如果患者经常出现头晕乏力的现象,多为气血不足、劳累过度,可能是脾气亏虚,这样可以找中医寻求帮助,因为中医会辨证治疗。

如果仅仅是脾气虚,可以自己平时煲汤喝,加入山药、桂圆、枸杞、党参、茯苓、红枣等健脾益气的中药。

如果长期处于低血压,且较为严重,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因为低血压极有可能引起头晕、乏力、脸色苍白,影响工作;心情也会低落,容易患上抑郁症;长期低血压还会突然昏倒,导致身体出现损伤,甚至出现心肌缺血的现象。

总而言之,低血压也不是好事,还是需要看医生治疗。[62]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健康资讯,欢迎关注[家庭医生杂志]号


低血压,危害不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马明信人们对高血压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治,已有较多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但对低血压的危害和防治,却知之甚少。其实低血压的危害也是极大的,人们也应引起重视。一般成年人两上肢坐位姿,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60毫米汞柱时,就称为低血压。血压的高低主要受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和循环血量的影响。一旦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或有效循环血量减少,都会引起血压降低。低血压的主要危害是影响全身各脏器的血液供应,特别是引起脑、心、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并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根据低血压发生的缓急和病因的不同,其危害性和防治方法亦有区别,现分别介绍如下:急性低血压当血压从正常的水平突然下降,并明显低于正常值时,称为急性低血压。临床表现为严重而危急生命的休克,或呈一过性的晕厥。①休克:除血压突然下降外,还有神志烦躁或迟钝,面色苍白或紫绀,四肢湿冷,脉快而微弱,尿量减少等。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积极的治疗,机体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等,会因严重供血不足引起缺血和缺氧,并迅速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急生命。这是低血压最严重的情况,需要立即到医院进行紧急抢救治疗。②晕厥:又称昏厥,是突然一过性血压下降,导致大脑一时性广泛性供血不足所致。临床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短暂的不省人事和昏倒,一般持续约2~3分钟左右,继之全部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发生晕厥者,之前多有情绪紧张、创伤、疾病、手术、看见出血、所住环境通风不良、过度疲劳、长久站立等诱因。患者平常注意不要发生这些情况,对防止晕厥发作非常重要。慢性低血压指血压慢性持续性降低的状态,它包括体质性和体位性两种情况。①体质性低血压:又称原发性低血压,找不到发病的原因,常见于体质较瘦弱的女性,有家族遗传倾向。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发现血压过低。这种类型的低血压者,如果无症状,可长期或终生存在低血压,不影响正常活动和寿命,甚至有认为可具有长寿倾向。但如果伴有神经疲倦、健忘、心悸、头痛、头晕、甚至晕厥,严重者可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患者的这些症状,常常并不是单纯地由低血压引起,而是合并某些慢性疾病或营养不良所致。因此对于有症状的低血压者,除了注意加强营养外,还应到医院检查,并针对其慢性疾病进行相应治疗。②体位性低血压:又称直立性低血压,是因为从卧位突然变为直立姿势,或长时间站立而发生的低血压。发病若找不到原因,称为特发性体位性低血压,这种情况较少见。多数能找到原因,称为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特发性体位性低血压,较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直立位时,因低血压脑缺血而出现视物模糊、头晕、乏力、晕厥,重者甚至昏倒而发生意外,如骨折和脑外伤等。多在晨起、登高、行走、活动或站立排尿时发生。特发性体位性低血压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除了平常注意合理膳食和规律生活外,应特别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和长时间站立。在卧位起立时一定要缓慢,尤其是晨起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者,早晨起床下地动作更要缓慢。站立排尿易引起低血压晕厥者,应改变站立排尿的习惯。症状较重者,可于站立前,下肢试用弹力绷带,可能会有助于缓解或减轻症状。对于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除了有全身乏力、头晕、头昏、甚至昏厥等危害外,还有原发疾病存在,如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营养不良状态、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应用某些降压和镇静药。因此,在防治上,除了采用特发性体位性低血压的防治方法外,还要针对病因进行相应处理。把这些主要病因去除后,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就会随之消失。


原始地址:/remen/10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