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土著家庭穷的到底有多穷?

一言难尽、富得有多富、穷得有多穷!


上海居民的穷,我只能从某些视频里看到,例如一家几口住在十几、二十平的破房子里;上海农民如果家穷,体现在老无所依,病不敢治。没有动迁到的、工商业不发达的偏远郊区,家禽不让养了,土地也征收了,米肉(还留有一些零星地块种蔬菜)都要每月买,每个月1千左右的退休金真得捉襟见肘。


我见过的上海土著一家7口住在旧小区的一房一厅,房间里还要放张麻将桌,晾衣服是用一个竿子伸到窗台外面,但仍旧优越感很强,感觉是那种骨子里就看不起外地人[捂脸]


哪个地方都土著家庭都差不多,没有贫富差距的那个乌托邦还没找到


再穷人家也不肯挪窝吖,毕竟在一个地方习惯了世世代代都在那儿很多人评论说把房子卖了去别的地方可以好好生活其实很难大多年纪大了儿女都已经成家再去一个新的地方难以适应的穷就穷点吧


上海的土族家庭,真正穷的我认为还是原来住在市中心的居民,房子小,工作又不好,而且很多人早先还不愿意买房,哪怕动迁拿到钱,也不会买房,现在的养老金也普遍不高,动迁晚的,还在郊区拿套房,真正住市中心好房子,本地人很少。


十个平方三代人。都在主城区,原来的祖上有钱有势,随新家庭组建,祖产平均化后越来越少。幸福是奋斗来的,继承富不过三代


我认识一个上海土著,四代人也有一帮亲戚,自己出来跑业务,薪水不多,够自己花,家里几套拆迁房只够养活老人。


大家通常会觉得上海人都比较有钱,即使是普通穷人也比别的城镇的人要富有,其实不然。我曾接触过一些老上海人,一家四五口住在市区几个平方的平方里,洗澡都困难。上海穷人如果想要买房更是难上加难,远的郊区不愿意去,市里又买不起,守着几个平方的平房,周围都很发达,生活也很便利,就这么活着。


实习那年的女同事,就是标准的上海土著。单亲家庭,和母亲相依为命。除了一套自有的4、50平方的房子以外,家里没有任何值钱的大件,女同事是行政岗,一个月4、5000的收入。母亲已经退休,退休金寥寥无几,平时没事喜欢网聊,偶尔会有聊的好的大叔大爷送她ipad、手机(女同事亲口告诉我的)。家庭条件虽然不优渥,但是性格非常开朗。平时穿的衣服明显已经有年头了,但看起来清清爽爽。公司同事们喝剩的饮料瓶子,女同事会默默收走,下班一块卖到废品站,并不会觉得害羞。同事们也都心照不宣,喝剩的瓶子统一放到小角落里,方便她收集。女同事前几年幸运的拍中了车号,借遍了周围的亲戚和同事,买了一辆大众两厢车,提车那天的兴奋劲我到现在都忘不了,由衷的希望她越过越好。


土著不是上海市民过去称为郊区乡下人,真正市区里原来住在上只角的“老克拉”没有什么穷人的,解放前住英法租界里房子的最少一栋楼都得十根“小黄鱼”顶下来的,这样的老上海人家都是有殷实家底不缺钱的。

原来的乡下人是比较穷的,也包括部分老闸北住番瓜弄的刷马桶搞剃头的,这些上海宁生活囧破的确在大动迁中得到了实惠但大多也买了房子变成纸上富贵,这些人现在有些还是“穷”的。

我原来住在兴国路的,因为房小重买一套,现在老房借人居住。假如要拆迁我是不愿意的,毕竟黄金地段还是老的上只角,太多记忆在里面。不会说沪语的上海人越来越多,都达到10:1了,移民城市就是这样的。


我也真TMD的奇了怪了,这个也可以作为一个话题聊的,天底下哪里没有穷的?干嘛有天天盯着上海不放?你们的心理太阴暗了吧,就见不得上海人好,非得把上海人底裤掀起来看看什么颜色的你们才爽吗?真TMD变态!!!


我们村里就有一家

是母子俩

母亲年轻时嫁给一个小偷生了一个儿子

后来小偷被判刑

她带着儿子

离婚回了娘家

儿子读书又很差,曾经辍学,也不知道初中有没有毕业。

住着母亲叔叔的老房子

100多年前建造的那种

母亲不工作啃老,前几年老的都死了。

儿子做保安

家里没空调

还使用老式的土灶

从没见过她们使用手机电脑什么的

儿子有30岁了

看着不像有结婚的想法


98年在读大学时候,去虹口虹镇老街那做家教,小孩读初三,一家祖孙三代5口人住在一个18平的一居室内,每次上课时,小孩的父母爷爷奶奶都到外面,主要是房间太小,怕影响小孩上课,不过现在那里早就拆迁了,估计也分到了大的房子,祝福他们。


上海人有穷的?


要说比穷,我大姨爹家大概有一点竞争之力。

一家六口人住在西安南路,知青回城后照顾的公产房,使用面积32.55平方米,总体呈五边形,中间用隔断打成两个区域,儿子一家三口住一半,老两口带着老母亲住一半。

这套房对应学区特别牛批,市价每平米六位数,然并卵,这是公产,不能卖,还要给房管局交房租的。

他家人八十年代初回到上海,之后都在大桥南路一带工作。大姨爹在食品站后勤工作,大姨奶在食品站站柜台,在那个年代一家都是吃皇粮的,也算人上人了。

大姨爹经常张口闭口“法租界”,绝口不提自己父辈其实来自苏北,能到上海纯属运气好。

83年他们生了个儿子,住房开始紧张了,大姨奶就开始忙着换房,可“法租界”的房子岂是那么容易就买到手的?

九十年代初家中另一位长辈退休回到上海,在浦东买房定居,大姨奶又开始心动。当时上海有动迁的优惠政策,假如搬到亲戚居住的周家渡,只要两万元差不多就能买到六十平米的两居室。

当时房贷很容易审批,但大姨奶害怕和银行打交道,只是写信通知娘家的亲戚朋友,我妈当时月工资38元,得知她要换房之后,还汇去一百元以表心意。

但到了大姨爹那里死活不同意,浦东那破地方是乡下,撒泼打滚,大姨奶性格本就软弱,想想儿子马上上小学了,学校是全上海有名的几所小学之一,咬咬牙也就放弃了买房打算,想着再忍忍,等到儿子初中毕业再买。

可还没等到儿子上初中,浦东就修成了新的世纪大道,饰食品站的铁饭碗也砸了,最终惨遭下岗。

原本还把希望放在儿子身上,没想到儿子遗传了他家男性怂包的特点,爹妈砸进了老本才勉强上了一所不起眼的普高,高考连2本都没考上,上了个专科。逃离了筒子楼。

新世纪之后,他们这种老售货员不再吃香,一到年龄立刻被政策性退休。夫妻俩年轻时候,从没想过拿什么文凭,再就业很困难,即使这样大姨奶也不想在家里对着大姨爹,跑出去做了饭店服务员,晚上回来洗澡睡觉。

大姨爹每天守着家里的老娘,自己也很烦,可儿子老婆都不在,只能自己端茶倒水伺候着。儿子大专毕业后回到家,勉强找人在边缘机关找了个工作。

大姨奶还是出去打工,只是晚上回来。那时候智能机还没有,三个人经常在家巴掌大的地方大眼瞪小眼,互相找茬消磨时间。

这样的日子两年后儿子终于忍无可忍,跑到单位旁边自己租了一间房,也谈了个女朋友。可是工资太低,不到半年后就被迫向大姨奶求援。

大姨奶跑去看了看,对儿子开始谈朋友这件事表现出极大的欣慰,并允诺替他付房租,但大姨爹死活不乐意,大姨爹坚持一家人就要在一起,何况奶奶还需要人照顾,但没人理他,大姨奶也搬进了饭店的集体宿舍只有周末才回家。

分开后这家人难得两三年安生日子,可好景不长,大姨奶在饭店打工时被老家亲戚看到,亲戚把她在饭店打工的事情告诉了娘家人,娘家人勃然大怒,连夜上门问罪。

另一方面筒子楼第N次要拆迁,儿子借着这传言成功和女朋友领了证。因为有喜事,亲戚就没有太质问大姨爹父子俩,只是警告了一下,只是劝大姨奶不要出去打工,娘家会给她出生活费。

可能儿子因为年近三十,在套牢女朋友时手段过激,两人实际上是奉子成婚。孩子很快出生,拆迁却没了影儿。等到小夫妻加上新生儿也被迫挤进这个拥挤的筒子楼时,大姨爹和大姨奶为了孙子选择了风平浪静,但小夫妻两人开始不停地抱怨,新媳妇抱怨儿子是骗子,儿子怪父母没本事。

但这时已经是2015年,凭大姨爹和大姨奶的内退工资,怎么也不可能买得起新房。

一大家子人憋在筒子楼里,熬了一段时间后大姨奶忍无可忍,再次出家门去饭店打工,但这时她已经快七十岁,老板不敢用她做服务员,好说歹说才让她在后厨洗碗配菜。

大姨奶找到工作后便不太顾家,儿媳妇没见过这情况不知道,儿子立刻动了心思,提出要大姨奶出钱给他们租房住。

大姨奶考虑老人们的身体都已经开始不好,直说要存钱养老……儿子大怒,跑到素未谋面的他二姨那里投诉自己的母亲,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要钱……老家亲戚们听完整个人都不好了,带着姐妹、女儿和孙女们杀到上海。

之前那次去大姨爹家质问的亲戚年纪颇大,可能忍耐力比较高,但我们一到他家整个就震惊了,我们早就知道是小小的“团结户”筒子楼,却不知道能住成这个样子。

屋里所有风貌跟七八十年代刚搬进来的时候几乎一模一样,做饭出门上厕所靠痰盂,空调没有,只有折叠扇。不成器的儿子很快和老婆离了婚,孩子在互相推卸责任之后决定给男方抚养。

现在一家人只能靠着拆迁的希望中生活了!


按照里面的常见论调基本是没有穷人[耶],基本都bba是低标配,房子不低于150平,收入么年薪百万起跳,子女必须私立教育


搞不懂什么人喜欢问这种问题找优越感吗?别人过的不好自己舒服吗?

什么地方,再发达的地方都有穷人。那些最穷就是家里人生病,残疾(肢体,智力)家庭,之类弱势群体在什么地方都是最底层穷的。他们是没有能力没有办法。所以不要再去嘲笑他们了。


别看一线城市的繁华,夫妻双方从事保安保洁制造业的多了去了,这还不包括一方有病或者下岗待业的,底层苦苦挣扎的平民不少,包括紧张的住房!


你问的有歧视性嫌疑,任何地方都有贫富,上海有少部分人都六七十了还在做着类似清洁这样的工作,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富到你不敢想象,这话实在问的无意义,中产是这个社会的主流,在哪里都是


原始地址:/paihang/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