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令人叫绝的心理学效应?

有时候你突然感觉现在所处的环境和脑海中似曾相识,尤其是午睡醒来后,不值到有没有人有一样的感觉。


达克效应: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想象一下,你非常擅长某种游戏。任何游戏都可以——国际象棋、街头霸王(日本任天堂公司在1987年发布的经典街战系列游戏)、扑克。你经常和朋友们玩这个游戏,而且你总能赢。你打游戏打得那么好,你便开始设想你能够在比赛中赢得冠军。你上网寻找到下一届地区锦标赛在哪里举办,你付了参赛入场费,然而在第一轮中就被打败了。事实证明你没有那么聪明。一直以来,你以为自己是最棒的,但其实你只是个业余爱好者。这就是达克效应,它是人类本性的一种基本要素。

达克效应指的是完成特定领域的任务时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作出不准确的评价的现象,能力低者会高估自己的能力,甚至显著超过平均水平,能力高者会低估自己的能力。

我们可以想象抖音上唱着拙劣歌曲的网红——他们拙笨地弹着乐器,演唱着跑调的歌。这些表演非常糟糕,然而这些人并不是有意为之,也不是在自嘲。但是无论如何,他们的表演真的很糟糕,你想知道为什么有人会把自己放在这样一个尴尬的世界舞台上。问题是,他们并不认为全世界的观众会比他们身边的朋友、家人和同龄人更有见识。正如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曾经说过的那样,“在现代世界里,愚蠢的人自以为是,而聪明的人充满怀疑”。

“达克效应”催生了《美国达人秀》和《美国偶像》等节目。在当地的卡拉OK酒吧里,你可能是全屋子最好的歌手。但是若是放在全国来看呢?情况就并非如此了。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拥有气候科学或生物学学位的人不上网讨论全球变暖或进化论?你对一门学科知道得越少,你就越不相信你还有更多应该学习的东西。只有当你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你才会开始认识到你还不具备独占鳌头的广度和深度。

当然,这些都是较为笼统的说法。经济学家罗宾·汉森(RobinHanson)在2008年指出,“达克效应”在美国大选临近时已经成了一个流行的口头禅,因为它有助于将对手描绘成白痴。

创造“达克效应”这个术语的实际研究,是由贾斯汀·克鲁格(JustinKruger)和大卫·邓宁(DavidDunning)于1999年左右在康奈尔大学进行的实验中完成的,所以也叫“邓宁·克鲁格效应”。

1995年的一天,一个大块头的中年男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了匹兹堡的两家银行。他没有戴面具或任何伪装,在走出银行之前,他甚至还对着监控摄像头微笑。晚些时候,在警方给被捕的麦克阿瑟·惠勒看当天的监控录像时,惠勒难以置信地说:“可我涂了果汁。”他咕哝着。

原来,惠勒认为把柠檬汁涂在皮肤上会使他隐形,这样摄像机就拍不到他。柠檬汁可以被用作隐形墨水,用柠檬汁写下的字迹只有在接触热源的时候会显形。所以惠勒觉得,只要他不靠近热源,他就应该是完全隐形的。

最后警方的调查认为,惠勒既没有疯,也没有嗑药,他只是很夸张地“搞错了”柠檬汁的隐形用法罢了。

这个传奇故事引起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大卫·邓宁(DavidDunning)的注意,他与研究生贾斯廷·克鲁格(JustinKruger)想来研究这一现象。

他们让学生参加关于幽默感的语法和逻辑测试,然后报告他们认为自己的分数有多高。有些人准确地预测了自己的技能水平。有些人知道他们不擅长幽默,他们的估计也是正确的。另一些人有一种直觉,他们比大多数人更擅长讲笑话,并且这种想法得到了证实。所以,有时候真正擅长某件事的人是很清楚的,可以准确地预测他们的分数,但并不总是这样。总的来说,研究表明你不太善于估计自己的能力。

最近的一些研究试图反驳邓宁和克鲁格的那种非黑即白的预测——即缺乏技能的人是最不了解自己无能这一点的。波森(Burson)、莱瑞克(Larrick)和克雷曼(Klayman)200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完成较为容易的任务时,人们会产生积极的偏见,表现最好的人在估计自己的能力时是最准确的,但在完成最困难的任务时,人们会产生消极的偏见,表现最差的人在估计自己的能力时是最准确的”。

所以,当你实际上表现得很平庸时,“达克效应”并不总是会让你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实际情况是,你掌握的技能越高,你练习得越多,你积累的经验越多,你就越善于把自己和别人比较。当你努力提高的时候,你就会开始更好地理解你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你会渐渐看出其中的复杂性和细微差别;你会寻找你掌握的那门手艺的高手,跟他们作比较,从而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而相反,你掌握的技能越差,你练习得越少,你积累的经验越少,你就越不善于在某些任务上与他人进行比较。跟你差不多的人一般不会指出来,因为他们知道的并不比你多,或者是他们不想伤害你的感情。你比新手好不了多少,会让你把自己看作是废物。

查尔斯·达尔文说得非常好:“无知比知识更容易带来自信。”无论是弹吉他、写短篇小说、讲笑话还是拍照,不管是什么,业余爱好者更有可能认为自己是行家,但的确不是真正的专家。教育是学习你不知道的东西,同时也是找到你所要做的事情。

最近大量涌现的真人秀节目就是“达克效应”的一个非常好的实例。这个糟糕透顶的行业都在依靠一件事情,让那些有吸引力但没有才能的人相信他们实际上是天才导演。真人秀明星周围的泡沫是如此之厚,他们可能永远无法逃脱。在某种程度上,观众也是这些闹剧的一部分,但处于悲剧中心的人们对此却毫无察觉。

当一个人从新手到业余爱好者,再到行家,再到大师,每个阶段之间的界限很难辨认。你前进得越远,再进一步所需的时间就越长。然而,从新手到业余爱好者的转变速度很快,此时就会受到“达克效应”的影响。你认为付出同样多的练习可以让你从业余爱好者变成行家,但事实并非如此。

每个人都会时不时地经历“达克效应”。对自己诚实,承认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并不是一种愉快的生活方式。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会让人有种无力的感觉——你必须努力克服这些情绪才能使得自己振作起来。从情感光谱角度来看,“达克效应”与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躁狂抑郁症正好相反。

不要让“达克效应”的阴影笼罩着你。如果你想在某件事上做得很好,你必须不断练习,然后你必须向那些一生都在做这件事的人学习。把自己与那些大师们作比较和对比,永远抱有谦卑的态度,不断学习进步。


心理学效应有100多种,今天我分享一个让夫妻感情变好的效应吧。

三明治效应:学会把批评夹在表扬之间,会更能让人接受。

我来举两个例子:

比如今天你老婆做的菜不合你的胃口,你要直接说不好吃,她可能会很生气,给你吵一架。说不定一气之下,再也不给你做饭。为了不让厨房成为你的主要阵地,你可以这样说:“今天这个菜真好吃!就是有点辣了,下次你要少放辣椒,我能吃一锅。”

你这样讲话,会让对方的情绪和感受,都能很好的接受。当然老婆给你的回应也会完全不一样。

所以老公们,如果你感觉老婆不够温柔,那么请您一定先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哦。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会说话,没关系,关注我就好了。我会教你的。


1、巴纳姆效应BarnumEffect

释义: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内容空洞。

举例:①微信上看手相的大师;②“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具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变化,厌恶被别人限制,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有时外向亲切,而有时内向沉默……”。

2、登门槛效应FootInTheDoorEffect

释义: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举例:你:能借支笔给我吗?

学霸:好的,给你。

你:打扰了,顺便问一下,这道题怎么解?

学霸:这个简单,这样…

3、暴露缺点效应WeaknessesExposedEffect

释义:对于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来说,适当地暴露自己一些小小的缺点,不但不会影响形象,反而会是人们更喜欢他。

举例:买了车子,要说分期还贷亚历山大,车位费用太高、油价一涨钱包缩水。升职加薪,要说责任重大经常加班熬夜,秃头,脱发健康堪忧。你的小缺点会让你更受欢迎。人天生会对完美的人格产生敬畏感及嫉妒心,他们更愿意靠近那些不完美的人,甚至产生同情心。

4、吊桥效应TheEffectofSuspensionBridge

释义: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时,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到另一个人,那么他会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是自己心动,才产生的心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举例:要吸引一个人,约会的时候可以尽量选择那些刺激的游戏,或者可以选择恐怖电影。

5、富兰克林效应FranklinEffect

释义: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换句话说,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来帮助你。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好感,主动开口是没坏处的。

举例:①好人脉是麻烦出来的;②许多失望的人回望从前,总会抱怨一句:当初我爱他这么多,付出那么多,到头来却什么也没换来,真不值得……其实,当追求一个人的时候,不妨从让对方帮自己一个小忙开始。

6、拆屋效应HouseEffect

释义: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的、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不会允许的,但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首先提出很大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举例:有的同学犯了错误后离家出走,班主任很着急,过了几天学生安全回来后,班主任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学生的错误了。在这里,离家出走相当于“拆屋”,犯了错误相当于“开天窗”。

7、搭便车效应FreeRiderEffect

释义: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

举例:个别学生参加比赛、活动时缺乏主动性或者干脆袖手旁观,坐享其成。

8、苏东坡效应SuDongpoEffect

释义:苏东坡有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往往更加困难。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举例:古代有则笑话,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解差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了。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呢?”

9、青蛙效应FrogEffect

释义:把一只青蛙直接放入沸水中,它会被烫的一跃而出;而把青蛙先放入温水中,它起初会安然自得,随着慢慢调高水温,它会变得愈加虚弱,失去脱险能力,直至死亡。

举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肉眼看不到的危险,并不代表不存在,有时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10、禁果效应ForbiddenFruitEffect

释义:在没有说明禁止理由时,越是禁止和隐瞒,就越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和窥探的欲望。

举例:①男朋友让你帮他拿下手机,并告知千万不要看手机内容。这时你会想:不能看?为什么不能看?难道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于是你趁他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打开了他的手机。②朋友送了你一本书,告诉你千万不要打开书的最后一页,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你一定会打开这本书的最后一页。③各种标题党。


1.潘多拉效应

越禁止越想尝试。比如你说“男生勿进哦”,好奇心驱使下,肯定会有一大把男生点进来。

2.颜色效应

黑色象征深沉,白色代表纯洁,红色让人激情,蓝色让人冷静。所以你知道商务人士喜欢驾驶黑色车辆,而女生喜欢涂上烈焰红唇了吧?

3.满足效应

人在获得满足感后,就会放下戒备心理。满足可以是生理,也可以是心理。所以,当你想求人办事时,可以等他吃饱喝足,或者恭维一番让他心里舒服后再谈。

4.深夜效应

人在夜深人静时,会从社会角色转换为个人角色,此时会和白天有较大差别,比如会冲动消费或者思念往事故人。想想为什么你会在深夜买下一堆你用不上的东西,或者给前任发了一堆神经质的文字。

5.密室效应

密闭空间内,人会产生不安感,迫切想要远离。因为这个距离,超过了你心理底层的“正常距离”。

6.吊桥效应

看恐怖电影、走玻璃桥,会让人心惊胆战,进而对身边的人产生依赖感。所以,追女生时,不妨放下那些送花、吃饭的俗套,试试“吊桥效应”,花钱不多,效果奇佳。

7.阿什效应

外国版的“指鹿为马”,当大多数人众口一致时,哪怕是错误的,你也会迫于心理压力而选择服从。

8.损失厌恶效应

股市里赚了1000块,此时让他放弃非常容易;但如果亏了1000块,让他放弃却十分困难。再比如恋爱中,适当吊下胃口,会让对方更加爱你哦。

9.沉默效应

两个人沟通过程中,对方保持沉默,会让你感受到压力,进而没话找话说。一不留神,心里的实话就讲出来了。想下你面对老板时,是不是这种情形?

10.强迫选择原则

想让别人顺从你的意愿时,尽量不要给他判断题或讨论题,而是给他单选题。

比如去吃早餐时,营业员会问你:“加个卤蛋还是青菜?”此时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卤蛋和青菜的抉择中,而忽略了自己根本就不需要。

11.缺点效应

有缺点的人,其实更容易让他人放心。完美无瑕的人,只会让人觉得虚伪,或者心里不安。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领导认为“连缺点都没有,怎么敢重用?”

12.阈值管理效应

人的心理石油“阈值”的,你可以理解成“界限”,放在工作中可能是“期望值”。事业单位中的人能够理解这一点的话,大有裨益。举个例子:

当你做事殷勤靠谱时,领导会认为你非常可靠,进而提升期望值。哪怕你尽力了,但凡有一点错误,领导也会对你大打折扣。

反过来,如果你做事糟糕,领导对你的期望值会降低。只要你有一点进步,就会超越领导的期望值,得到赞许。

所以,在事业单位里工资一样的情况下,不妨想方设法降低下领导的期望值,这样自己也能轻松点。

13.蔡加尼克效应

也被称为“完美效应”。碰见未封闭的圆圈,你的大脑会告诉你这样不完美,需要补全。这就是为什么当白天有未完成的事情或未了的心愿时,晚上就会彻夜失眠的原因。

14.异性效应

在有异性的空间里,自己会变得彬彬有礼,更有动力,即“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15.投射效应

人际交往中,人都喜欢带上伪装的面具,想要探知内心,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此时,可以让他描述无关事情来表现。比如男主躺在床上,女主倚门哭泣,你认为发生了什么事情?

如果对方回答“男主生病,女主难过”,这个人大概率是个单纯、善良的人;

如果对方回答“两人大吵了一架”,不要怀疑,这个人一定经历过这种事情。

16.心理账户效应

500块钱的护肤品,买起来毫不犹豫;50块钱的青菜,居然讨价还价。这中间的区别就在于“心理账户”不同。

在一个女生心目中,花500块钱就能变美,是件划算的事情;而花50块钱买青菜,就会觉得不值。

怎么办呢?提高“心理账户”呗。告诉她这把青菜有多划算,原价100,现价只要50。对方瞬间就会觉得非常划算。

17.破窗效应

肮脏破败的环境,会让人产生破坏的欲望。同理,如果你不自重,让别人以为自己“肮脏破败”,对方就会肆无忌惮地“破坏”你。

18.贝勃效应

当茶位费从免费提升到2块时,你会觉得难以接受,尽管你这桌菜可能价值1000块;但当茶位费从2块提升到4块时,你的厌恶情绪却会少很多。这是因为人在受到相同刺激时,前一次的刺激稀释了后一次的刺激。

19.弗拉效应

“万金油”一样的评价,会让大家对号入座,选择自己喜欢的理解方式。

比如老板评价“很有上进心”,你可以理解成底子太差,也可以理解成奋发图强。

20.皮格马利翁效应

如果你想让对方变成什么样的人,就把他说成什么样的人。比如当家里来客人时,聪明的妻子往往会说“我老公很体贴,他会倒好我最爱喝的咖啡”。在外部压力下,他的老公潜意识里就会把自己变成“体贴”的人。

公司里鼓励员工,也是同样的办法。

最后大辉说:听说不完美、错误百出的文字,会更让人有点评的欲望,你知道是哪种心理学效应吗?提示一下,上面这20条里就有答案。


一、角色效应

当一个人处于某种身份或者身份发生改变时,心理和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举例:

小明曾经在班级里调皮捣蛋,欺负同学,自从老师让他当上班长之后,因为身份发生了变化,小明的心理和行为也发生了变化,从此开始认真学习,帮助同学,责任感也突然增加了许多。

二、小众心理

当自己喜欢的某样东西被大众化后,心理就会发生变化,对这样东西的喜爱度下降。

举例:

小明以前非常喜欢《孤勇者》这首歌,可是自从这首歌被无数中小学生喜欢上之后,小明对这首歌的喜爱程度就减少了许多。

三、鸟笼效应

偶然间获得了一件自己原本不需要的物品之后,往往会添加更多与之相关的物品或行为。

举例:

1、小红送了一个鸟笼给小明,原本不想养鸟的小明整天看着鸟笼觉得有点浪费,于是就买了一只鹦鹉饲养。

2、这天,小明抽奖抽中了一副乒乓球拍,原本从来没想过打乒乓球的小明开始每周去公园打乒乓球。

四、贝勃规律

一开始受到的刺激感越强,对以后受到的刺激感就会越平静。

举例:

1、一颗石头从200元涨到500元,人们会为此非常震惊,但是不久后石头又从500元涨到了900元,人们就会显得很平静了。

2、小明染上了赌博,第一局下注五千元输了,他非常难过,伤心欲绝。第二局下注五百元又输了,可是这一次小明一点都不难过,甚至有点庆幸自己没压太多。

五、反差效应

人们对某样事物的评判会随着心理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心理会影响人们对事物本身的认知。

举例:

小明是个销售高手,来到一家新公司,领导问小明第一个月能完成多少业绩,小明表示自己没经验,只能完成5万。此时领导对小明的期望值并不高,结果公司月底的时候小明完成了30万业绩,此时领导的惊喜程度非常高,认为小明是个可造之材。

相反,小刘刚进公司的时候表示自己第一个月可以完成25万业绩,结果月底也一样完成了30万业绩,但是领导对此并没有多惊喜。

在领导眼里,小明更有潜力,而小刘只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员工。因为从一开始,领导对两位员工的能力认知就是错误的,因此相同的结果,也会有不同的效果。

六、视网膜效应

人们过度关注某样事物时,往往会过滤掉无关信息,从而导致对事物的认知错误‬。

举例:

小明为了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于是买了一辆绿色自行车。结果小明每次在外面都会特别留意其他人的绿色自行车,由于他的过度关注,小明竟然认为绿色自行车非常多,然而实际上并没有。

七、包装效应

同一样东西,在不同的包装或环境下,会让人对这样东西的认知发生变化。

举例:

老师带着全班同学出去春游,来到了一个风景如画的瀑布,小明坐在石头上休息,这时小红递过来一杯水,小明以为这是瀑布水,喝了一口之后大喊:“这瀑布水果然不一样,太甜了。”

其实那杯水是从小红保温杯里倒出来的,只不过是一杯普通的自来水而已。

八、空白效应

人们在感知某样事物时,如果感知对象不完整,那就会通过自己的联想补全,联想的过程中,会增强对事物的记忆,对事物的印象更加深刻。

举例:

1、上台讲演讲可以适当留下空白,让人联想,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和人交友可以适当保持距离,让人联想,增加神秘感。

九、对比效应

寻求别人的帮助,可以先提出一个对方无法答应的请求,再提出自己真实的请求。

举例:

小明:“妈妈我要买一台游戏机!”

妈妈:“做梦的时候给你买。”

小明:“那我想买一个奥特曼拼图。”

这时小明的妈妈第一时间不会想到拒绝,而是会拿游戏机和拼图对比,最终选择自己能接受的一个选项。

以上九个心理学知识,是我认为在平时生活中可以经常用到的。以上的举例只是想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大家能领悟多少全看自己的悟性了。


心理学效应,反映的是大脑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运行机制,情感和逻辑的规律。心理学效应正是对这些机制的普遍化、形象化,更容易被我们理解和运用。在此,推荐一些常用的、有效的心理学效应,希望对大家有所助益。

1.心理暗示效应

有一个真实的心理暗示实验:一个死刑犯被绑在柱子上,毛巾蒙住了眼睛,有人用冰块在他的手腕划过,告诉犯人他的动脉已经被划破了,他将不久离开人世。接着打开旁边的水龙头,水嘀嗒嘀嗒地落在水桶里,模仿血液滴落的声音。五个小时后,这个死刑犯真的死了。

过程中,死刑犯一直在暗示自己就要死了,渐渐地他真的丧失了生命体征。

其实,每个人都在被自己的心理暗示支配着,你在心中怎么样定义自己的生活,定义自己,你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前行。所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极为重要。

2.富兰克林效应

想要靠近某个人,将其拉进自己的同盟中,就请他帮忙,然后加强交往。常规的做法是主动帮助这个人,找到此人的需求进行满足,事实上往往事倍功半,因为目的性太明显,让人戒备和抗拒。

还有一种反向获取人脉的方法。

富兰克林在当选州议会秘书后,很想争取另一名国会议员的支持。但这名议员是出了名的难搞。富兰克林另辟蹊径,打听到议员家里有一本珍藏的稀世图书,于是便写信向他借书。结果,几天后书就寄了过来。

一段时间过后,富兰克林把书寄回,并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了他的感谢。

自此,议员对富兰克林的态度转变了。不仅主动和他打招呼,还愿意为他提供帮助,两人也渐渐地成了好朋友。

富兰克林对这次经历有精辟的总结:

“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

因为,当自己被需要的时候,才是能感受到自我价值的时候。通过给予别人成就感,来赢得好感,是人际关系的关键。

3.长板效应

很多曾经被教育的理念,可能是错的。比如,一个人只有补上自己的短板,才能提高自己。事实上呢,却并非如此。一个人的短板有那么好补吗?

不如关注自己的长版,让别人补自己的短板,就能做成一个高木桶

这是任正非在接受访谈时谈到的。客观来看,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人是有问题的,有缺点的人才是真实的。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长版的人,才是有可能创造更高价值的人。把这些人的不同的长版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强大的团队。

4.三明治效应

想要提意见、批评一个人,直接说容易伤人,好的做法是两片面包之间夹片肉,肉才是重点。意即把批评的内容夹在表扬之中,这才更能让人接受,而且对批评的印象更深刻。

比如:

你做的饭真是太好吃了!(表扬)

就是咸了点儿!(批评)

要不然得比饭馆的还好吃啊!(表扬)

这样说话,别人就容易接受多了,下次做饭时就会注意放盐的量。

5.强迫选择效应

想约人出门玩,又怕被拒绝,那就别问:“你周末有空吗?”,可以再进一步,直接问:“你想去唱歌?还是看电影呢?”这时对方的大脑就会直接跳到去唱歌、还是看电影的选择上,而绕过了对方真正需要考虑的要不要赴约。

按强迫选择效应的模式来提问,能够极大减少说不的概率,成功率就会高很多。

6.角色效应

当有人骂你时,不要立即回应。你可以面无表情地看着她,只需要15秒,他一定会被你镇住。

因为在心理博弈中,面无表情,有着极大的魅力,会让你看起来更加强大。很多人不被尊重,就是因为太喜欢笑了,显得轻浮,可以被人随意看轻和欺负,没有底气的样子。面瘫脸则相反,给人以不好惹的感觉,不确定招惹之后的后果严重不严重。

7.黑暗效应

这是一个可以让你时刻保持清醒的心理学效应,事情做成之前不要告诉任何人。并且,事情做成之后闷声发财,更不要告诉任何人。当人们不知道你手里拥有的东西时,不会动心思,一旦你被人知道手中拥有财权等东西时,就会被人惦记。

这是一个陌生人的世界,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你能100%信任的,只有你手中的金钱和你自己。

8.瓦伦达效应

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时,总是会有患得患失的心态。比如想要追求女神时,总担心一旦表白被拒绝后,连朋友都不好做了。事情往往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你越担心越容易搞砸,反而轻装上阵,更能提高做成的概率。

9.斯德哥尔摩效应

该效应又被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简言之,是指被绑架者在经历恐惧、无助、信息闭塞和些微的善待后,会对绑匪产生依恋甚至爱慕,共同与解救者为敌。

同样,总有渣男会让一个女人执迷不悟,甚至同时控制几个女人为他神魂颠倒,他一边很能看透女人,一边渣手段频出,让人爱恨交警欲罢不能。渣女也总能牢牢抓住男人的心,让其言听计从,沉迷不已。

老实人永远都学不会,这些人会撒娇,使坏,装可怜,让你觉得对方读懂你,让人离不开舍不得,越陷越深。

10.损失厌恶效应

一个人在路上捡到100元和自己丢了100元的感觉,完全不同。捡到钱可能高兴一阵子,但丢钱却会感受好几天,同一事物得到和失去的程度不同,基本上损失的感觉是得到感觉的2.5倍。人们厌恶损失,担心失去。

这一现象在炒股、打麻将、消费等很多方面被运用到。比如,当你面对以下两个相同的商品,会选哪个?

190元的衣服,邮费10元。

200元的衣服,包邮。

完全一样的衣服,付出的金钱也相同,但绝大部分人会选择第二个。甚至,第一家把运费降为8元,比第二家的衣服省了2元,也还是抵不过包邮。

即使消费者都知道,包邮的商品其实已经把运费加到总价里面了,但还是会为了付运费而不爽。因为,邮费就相当于损失,人们厌恶损失。

11.阿伦森效应

人们喜欢给自己赞扬、奖励增多的人或物。比如,一个人开始给你5块,再给10块,你会觉得对方很大方,以后还能给你更多钱。相反,有人一开始给你10块,第二次就5块了,你会觉得这人没诚意,不对他抱有希望了。

所以,为人处世的关键在此,如果刚认识就过分热情,之后都会回到正常水平,明明自己是善良的,别人却会觉得你越来越没诚意。

不如一开始适当地保持距,后面再多点热情,对方反而觉得你是个很不错的人。那些在职场很受欢迎的人,肯定不是自来熟的类型,他们往往一开始不亲近,慢慢地和你熟悉,让你觉得越来越近乎,越来越放心。

12.破窗效应

如果放任不良现象,人们便会效仿,甚至变本加厉。

比如,一幢建筑有少许窗户坏了,如果不被修好,可能将会被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失去底线。

人们的很多行为都是试探,一步步地试探底线,这从幼儿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坚守好自己的底线,当有人试图破坏的时候,一定要让对方知道这道线不可逾越,才能保护和尊重自己。

13.鸟笼效应

拥有一只鸟笼的人,会产生买一只鸟的想法,扩充周边。鸟笼效应一开始是刚需,后面的都是连带消费。这给当今陷入消费主义而不自知的我们,提了一个醒。

比如有人买了一个新沙发,发现地毯不太配,换完了地毯,又想换个茶几。战线长,耗资越来越多,牵扯的不止是金钱,还有精力、注意力,都是个人宝贵资源的输出。所以,在为新增事物充实周边的时候,应该注意及时停止。

14.贝勃效应

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就变得微不足道。就心理感受来说,第一次大刺激能冲淡第二次的小刺激。比如,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巨大的,孩子反而容易无感。而一个外人突然对孩子很好时,会占据孩子很多的心理位置,对其感激、喜欢、追随。

一直好会让人没感觉,突然好会让人感激。有些渣男最擅长用此类手段,比如当女生需要时及时帮助,嘘寒问暖,一个来自陌生人的热络,会让一个不谙世事的人容易调入险境。

贝勃定律告诉我们,给予方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尽量不做画蛇添足的事。而接受方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点滴所得,不要无所谓。


1、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是指在社会关系的链条中,一旦负面的事情在链条中传递,弱小者往往成为最终的牺牲品。

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在公司被老板批评,回家就把气撒在妻子身上,妻子又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孩子又再把气撒在猫身上,踢了猫一脚。然后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汽车开过,司机躲避不及,把路边的孩子给撞了。

2、马太效应

很多人都听过《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句话就是对马太效应最好的诠释,它是来自《圣经》新约中“马太福音”里的一则寓言:以前有个主人要出远门,就把家里的三个仆人叫来,并按他们的能力,把银子分别分给他们。第一个仆人分得了5000两,第二个仆人分得了2000两,第三个仆人分得了1000两。

主人走后,第一个仆人用这5000两银子做生意,又赚了5000两;第二个仆人也赚了2000两;第三个仆人则把1000两银子埋在了地里。

过了一段时间,主人回来后,与三个仆人算账。

主人见到第一个和第二个仆人都能钱生钱,非常高兴的说:“我要把家里的许多生意都交给你们管理,并让你们和我一同享受快乐。”

当主人听到第三个仆人竟然把银子埋在地下,没有用银子赚到一分钱,把他骂了一顿,并把他的1000两银子分给了第一个仆人。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马太效应的影子,比如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没钱的人越来越没钱;朋友多的人朋友会越来越多,朋友少的人会越来越孤独。

3、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指由于人们信息掌握不充分,行为很容易被周围人群影响,不知不觉会产生从众行为。

在股市上,羊群效应非常的明显,很多股民都是看别人买什么股票,他也买什么,盲目跟风。

从众行为导致大多数股民具有相似的交易模式,所以容易被主力利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股民都是亏损的。

4、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也叫晕轮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身上的某些方面特别突出,就跟戴上了光环一样,人们就会忽视她其它方面的不足,而一味的拜倒在她的光环之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追星,对于一些狂热的追星粉丝,只会拜倒在明星的“光环效应”之下,而忽视他的种种缺陷,也不允许别人说他偶像的不是。

“情人眼里出西施”说得就是光环效应,哪怕在外人看来他有很多缺点,但在你眼里统统都被忽视掉,你只会看到他的好。

5、首因效应

也就是平常说的第一印象。初次见面时,对方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往往给人留下第一印象。而且这种第一印象一旦形成,短期内很难改变别人的看法。

所以,首因效应会影响我们对他人日后的看法,在人际交往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很多女孩子第一次约会时,都会精心打扮自己的原因。

6、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用于陌生人的初次见面,而近因效应是用在熟人之间。

近因效应是指熟人近期“怪异”的行为,导致大家对他的印象一下子发生了很大改变。比如一个同事以前都是骑自行上下班的,今天突然开了一辆Q7上下班。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说得就是近因效应。

7、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意志、情感强加在别人身上,主观认为别人与自己有相同的特性,认为自己是这样,别人也应该是这样。

比如自己赚不到钱,就认为别人也赚不到钱;自己婚姻不顺,就认为别人夫妻也是逢场作戏;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觉得他很优秀。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句谚语说的就是投射效应。

8、权威效应

权威效应是指如果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地位高,有威信,那么他所说的话更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人们想更相信他的权威,甚至会屈服于他的权威。

在股市里,权威效应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些股评家经常上电视,把自己营造成股市权威人士,一旦他们预测股市涨跌,就容易得到股民的信任,甚至不少人会按他说的进行操作。

9、热手效应

热手效应是指如果一个人连续做对某事,他会想当然觉得他下次还会做对某事,是一种过度自信的表现。

比如一个球员连续投进几个三分球,那么他就觉得他下次还会投机。事实上,这次投机和下次能否投进没有任何联系。

10、鲶鱼效应

以前挪威人出海捕捞沙丁鱼,船还没靠岸,大部分沙丁鱼就变成了死鱼,渔民们为了增加沙丁鱼的存活率,想了许多办法,但都失败了。

然而,其中有一条渔船沙丁鱼的存活率特别高,活鱼的价格自然比死鱼高出许多,其它渔船的人百思不得其解,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原来,该渔船的人在沙丁鱼里放入鲶鱼,由于鲶鱼是沙丁鱼的天敌,为了躲避天敌,沙丁鱼就会拼命地游动,激发了整个沙丁鱼的活力,自然就活了下来。

整个就是鲶鱼效应的由来,现在人们把鲶鱼效应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我小区楼下原先只有一家包子店,由于小区人多,每次买包子都要排队,店家经常都对顾客爱理不理。后来,其他人又开了一家包子店,有了竞争对手,原先包子店的服务态度一下子好了很多,而且包子还变大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福勒效应

面对一个模糊的描述,人们往往会将它与自己的情况对号入座。这种倾向被叫做“福勒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福勒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占星术、塔罗牌、心理测试游戏等等信以为真


仰巴脚效应

说的是相比起不优秀不犯错、不优秀犯错、优秀不犯错的人来说,优秀但会犯些小错误的人会更受欢迎。这是因为,在优秀的光环下,偶尔犯的小错误让人们觉得更容易亲近,也更可爱。所以,已经很优秀的你不要将自己伪装成完美,偶尔犯点儿小错,偶尔提个小要求,你会更有魅力。

费斯汀格法则

心理学上有一个叫费斯汀格法则是这样说的:10%的生活,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取决于你做出的反应。


为什么自我暗示会有效果?为什么在喜欢的人面前行为变得不自然?为什么你觉得关于星座性格的描述那么准?为什么你家里不必要的东西越买越多?为什么你愿意乖乖缴纳电动车不戴头盔罚款20元的罚款?你认为的一些现象其实可以用一些心理学的效应来解释。

1、冷热水效应

先将手放在冷水中,在放到温水中,会感觉到温水热,但是当先将手放到热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会感觉到温水凉,同样的温水会有不同的感觉,这种现象就是冷热水效应。

指的是人们会对事物的评价标准会随着心理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标准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感知。

案例:

售楼处的小张,平均每个月可以卖出12套房,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小张认为下个月的销售量可能会缩水,能卖出去6套。

于是他给经理说,下个月行情不稳定,市场趋冷,预计下个月只能卖出去2-3套房。经理也表示了理解,让小张尽自己的努力就好。

结果下个月小张一共卖出去7套,比自己的平均销量少了5套,比自己预计的多了一套。尽管这样,经理对小张的业绩大为赞赏,还给了奖金。

但是如果小张提前跟经理说可以卖出去15套或者是不跟经理讲能卖出去多少,那么面对7套的业绩,经理又会怎么想呢?他可能会感觉小张失败了,业绩并不好。

这是因为提前已经告知了“坏结果”,让经理的心理标准发生了变化,才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2、留面子效应

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甚至可能让对方觉得为难,然后你再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这往往比直接提出后者更容易让对方接受,“退而求其次”不仅给对方留足了面子,更让对方在心理上容易接受。

留面子效应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们在拒绝别人要求的时候,感到自己没有能够帮助别人,损害了自己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形象,辜负了别人对自己的良好愿望,会感到一点内疚。这时,为了恢复在别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达到自己心理的平衡,便欣然接受了第二个小一点的要求。

留面子效应其实在销售中非常的常见。

案例:

小张去买空调,标价9999的空调,小张问店员还能便宜吗?店员说这是他们的新款,各种功能都非常的全,性价比很高,所以现在不打折。

随后店员向小张介绍了这款空调的各种先进的功能,说的小张有些心动,但是面对9999的价格还是让小张有些犹豫。

随后,这名店员说,下个月他们店里店庆,到时候这款空调会有优惠,如果真的想要,她可以跟经理协商,让他提前跟着下个月的活动走,能够便宜1000元。

小张自然是满心欢喜,毫不犹豫的以8999的价格买下了这款空调。

再例如:

小张找朋友帮忙,他评估,这个忙朋友可以帮,但是他愿意不愿意小张捏不准,小张带着一些礼品第一次去了朋友家,寒暄过后,小张没有提出这个要求,而是提出了一个更大的要求,结果朋友表示非常的为难,说这个恐怕真的无能为力。

小张也不生气,坚持把礼品留下,朋友没能帮上忙,自然也不会留下,坚持让小张带着礼品回去了。

几天之后,小张再次带着礼品上门,提出了自己想要朋友忙的这个忙,结果朋友表示自己可以试试,结果几天之后,事果然办成了。

试想一下,如果小张一开始就提这个要求,朋友可能不会那么上心,正是因为有了第一次的拒绝,让朋友心里产生了一丝愧疚,这就是留面子效应。

3、霍桑效应

你有没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就是当你在别人面前的时候可能会很自然,但是当你关注的人或者是你喜欢的人出现的时候,你的行为就会变得有些不自然?会很刻意的关注他对你的态度?

或者说当你发现你喜欢的人在看你的时候,你的行为和表情是不是也会有些不自然,刻意的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语言表达?

这就是霍桑效应,也成为被关注时的自我暗示。

4、巴纳姆效应

也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

很多人是不是很相信星座学?对各个星座关于性格的描述都觉得非常的正确?

其实这也是一种心理学效应,叫做巴纳姆效应,指一部分人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的现象。详细而言,当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时,一些认知有限,或缺乏独立思考和理性思维的人往往很容易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巴纳姆效应从反面揭示了一部分人因认知缺陷而迷信星座命理学的奥秘。

其实关于每一个星座的描述,会用很多相关的、模糊的词汇,你总可以从中找到几个描述的和你很像的词语,至于其他的,你也会或多或少的认为他们和你沾点边。

5、进门坎效应

在心理学中,“进门坎效应”指的是如果一个人接受了他人的微不足道的一个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或是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极有可能接受其更大的要求。

最近我们出台了骑电动车不戴头盔要罚款20元的规定,相信一开始很多人都是不愿意的,甚至是有些反感,但是当这个规定实施以后,很多人已经开始慢慢接受了,而且认为这个规定也有道理,那么这是怎么形成的呢?

很多地方其实是这样规定的:

前两次不戴头盔不进行罚款,只是进行教育,只不过要把违法规则的人录入到系统中

第三次不戴头盔,也不进行罚款,而是要在路口指挥交通一个小时

第四次被抓到不戴头盔,才进行罚款20元。

这其实就是进门坎效应,如果第一次就进行罚款,你可能会有抵触情绪,但是给了你三次机会,如果还是不执行,依然我行我素,那么才进行罚款。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次两次他们就会注意了。

6、心理摆效应

很多时候很难接受的就是心理落差,很容易产生心理摆效应,让自己变的既犹豫又矛盾。

它的解释是,特定的心理活动中,感情的等级越高,呈现的心里坡度越大,很容易产生情绪的转化。

案例:

同事和朋友聚会的时候,大家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热闹非凡,你身在其中也感觉身心放松,但是当同样的时间里,你自己一个人待在家里的时候,会感觉到孤独,冷清,很难接受这种反差,你可能更期待下一个聚会的到来。

再例如你出去玩一场,会感觉到很开心,不过当你回来之后,你看着眼前的东西,琐碎而单调的生活,你会感觉莫名其妙的心烦。

7、泡菜效应

有人做过实验,把相同的蔬菜,浸泡在不同的水中,蔬菜的味道是不一样的,人们将其称之为“泡菜效应”,用来揭示环境对人的影响。

其实这也可以用来解释“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不同的环境下,接触不同的事物,受到不同的影响,对人的性格、气质、素质和思维等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影响,不得不说,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确很大。

8、鸟笼效应、配套效应

这两个心理学效应我放在一起说,鸟笼效应说的是你偶然得到了一个不是必需品的东西,但是你会继续添加和这个物品相关的东西。

配套效应的意思是说你得到了一件东西之后,感觉之前的东西和他并不匹配,于是你就会换掉之前的东西,从而大大增加了自己的支出。

鸟笼效应和配套效应的结果就是,你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而且家里无用的东西越来越多。

例如你去商场购物,结账的时候,售货员告诉你,可以加一小部分钱换购一只小兔子。你觉得小兔子很可爱,可以给孩子玩,于是你开开心心的换购了。

当你把小兔子拿到家里之后,你会给他找一个临时的纸箱子,让它在里面生活,喂一点青菜。

你发现小兔子吃的不是很开心,于是你跑到宠物店,专门买了小兔子吃的食物。

过了几天,你发现小兔子在纸箱子里实在不太合适,于是你又跑宠物店里买了个小兔子专门用的笼子,因为一次换购,你买的想配套的东西越来越多。

再例如朋友送你一套很精致的紫砂壶,你想用它来泡茶,结果你发现,你的茶台好像有点旧了,配不上这个茶壶,于是你买了全新的茶台,有了茶台之后,你可能会发现,已经用了十几年的茶几子实在是太旧,茶台放上去格格不入,你会又换掉了茶几子……于是你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很多都是没有用处的。


1.锚点效应

把一个汉堡定价16块,包含这个汉堡在内的套餐定价为20块,这时你就不大可能会去选择汉堡,而是会选择套餐。这背后就有一个叫「锚点效应」的原理在。

汉堡的16块定价就是锚点,你一看到它,就把它作为参照点,而以它作为参照点,套餐20块当然很便宜。也就是说,人家给汉堡定价16块,也许就是为了让我们买套餐的。

2.布利丹毛驴效应

一头饥饿的毛驴站在两捆完全一样的稻草面前,因为犹豫不决不知道先吃哪捆好,最终竟被活活饿死了。

这个工作轻松,就是离家远;那个工资高,但是996,一直犹豫不敢决定,最终可能一份工作也得不到。

3.卢维斯定理

明明是王者,却撒谎青铜水平。如果被别人知道了真实水平,反而会显得不真诚。

谦虚是好事,但过分的谦虚反而是种虚伪,实事求是才是正确的为人处世方式。

4.信息茧房

现在的网络会自动过滤我们「不感兴趣」的事,所以刷到的都是爱听的歌单、爱看的段子、喜欢的爱豆,这是网络的彩色幻影,背后是几百人的团队整日研究你的喜好,揣摩你的心理,希望你能在他们的网页多停留一会。

所以,要时刻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果只选择使自己预愉悦的信息,时间长了会将自己禁锢在蚕茧般的「信息茧房」中。

多学习不同牛人的思维方式,才能在在未来应对不同挑战,真正提升自己,轻松跨过坎坷。如果你也想学习这种底层思考方式,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费曼学长Rich」,我把总结下来的【牛人必备的100套思维模型】分享给你,希望给你一些帮助和参考~

5.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就是指我们喜欢对自己赞扬、奖励增多的人或物。

一开始给你1块,再给5块,你会觉得对方很大方,以后还能给你更多钱;

反过来一开始给5块,第二次就1块了,你肯定觉得这人没诚意,也没有和他相处的欲望了。

总金额都是一样的,但逐渐增多逐渐减少的感觉天差地别。

为人处世也是一样,刚认识就过分热情,之后回到正常水平,明明自己也是善良的,别人也会觉得你越来越没诚意。不如一开始适当友好一些,后面再多点热情,对方反而觉得你是个很不错的人。

6.三明治效应

把批评夹在表扬之间,更能让人接受。

比如今天这个菜真好吃!(表扬)

就是有点咸了(批评)

要是下次少放点盐我能吃一锅!(表扬)

7.提问原则

在提问前设定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里提问,就会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比如你想约妹子出来玩,如果问:你周日晚上有空吗,她肯定下意识选择最简单的回答:没空。

如果换成:周日晚上想约你出来玩,你想看最新上映的电影还是吃大餐?她绝对会考虑一下。

拿来就用:如果你觉得这篇回答好,是会点赞还是收藏呢?

8.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人格测试」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与者判断哪份是自己的结果。

事实上,这里一份是参与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但大部分参与者竟然认为平均值更准确地描述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生活里的星座、算命、塔罗其实是一种「巴纳姆效应」,当给予一个非常模糊的人格描述时,人们会不由自主的把自己带入进去。

而且当内心缺乏安全感,有依赖心理时,更容易受到语言的暗示。只要给予情感安慰,即便说些不痛不痒的话也会深信不疑。

比如好朋友被渣了,你安慰她:天秤座的女孩就是非常善良,容易被骗。她绝对相信,心情也会好一些。

9.墨菲定律

正在处理的文件很重要,担心电脑死机,没想到一顿操作后真的黑屏了。

下大雪害怕堵车,巧了,这条路就是纹丝不动。

「墨菲定律」指你越担心什么,就越有可能发生什么。这种出错论,从来不是让我们沉溺侥幸,而是告诫我们要有「危机意识」,重视生活中随时发生的偶然可能。

10.南风法则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凛冽刺骨,人们把大衣过得更紧了。而南风温暖徐徐,人们觉得春意盎然就把大衣脱掉了,所以南风取得了胜利。

语言中也是如此,温暖的语气永远好过强硬冰冷,看到这里的你能不能也点个赞温暖一下我呀~

11.马蝇效应

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精神抖擞,飞快奔跑。

有同学说写作很难,没灵感写不出来,那是因为「外部动力」还不够。

你想想,现在10个字都憋不出来的你,高中是不是2小时洋洋洒洒800字?

再有费劲也做不出来的事,设置一个Deadline也能帮我们迅速做出来了。

12.酝酿效应

学习遇到瓶颈时可以下楼遛个弯,按下暂停键,让思维缓冲进入酝酿阶段,或者冲个澡,灵感总在这些不经意的瞬间迸发。适当暂停,事情会事半功倍。

13.培哥效应

采用联想的方式可以促进高效记忆,形成「记忆宫殿」,比如从「咖啡」联想到「糖」,再联想到「sugar」-「S」。

真正的记忆大师都不是靠死记硬背,生活中学会「培哥记忆法」就可以安心为每一个账号设置不同的密码了~

除了培哥记忆,我还总结了一套被数百位学生党、考研党收藏的“记忆力教程”,放在我的个人公众号【费曼学长Rich】,从此记忆力提升,单词更好记了。如果你也需要可以到公众号后台免费领取~

14.近因效应

人们对事情末尾的记忆要优于中间部分。

和平分手的人,记得的是这段感情的美好;不欢而散的,会否定感情里付出的一切。

15.责任分散效应

如果商场里有抢劫的,有人大喊一声:谁能帮帮我!大家左看右看,这么多人在场,我就没有出手的理由。

但如果受害者说:前面那个男生,你可以帮我报警吗?男生被赋予了特殊感和责任感,很大概率会承担报警的责任。

这条也想说给正在看的你,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寻求帮助,一定要找到「一个」责任主体,可以救命,但希望你永远不会用到。

16.曝光效应

人对自己越熟悉的事物越喜欢。想要得到某个人的好感,找机会在ta眼前多出现几次,多看多聊,日久生情。

18.尾数定价原则

标价99和101的物品,虽然只差了2块钱,但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99元的商品。

2199的物品比2000贵了10%,却有「贵一丁点」的错觉,一下子多花了200块。

商人的心理战,你可不能输。

19.破窗效应

如果放任不良现象,人们便会效仿,甚至变本加厉。

也许一开始垃圾桶旁只有一张纸,但是没人捡,大家就会觉得扔在外面也没人管,那我乱扔也没有人管,最后漂亮的旅游景点垃圾满地,大家也没有愧疚感。

20.二八定律

任何事情,最重要的部分约占20%,剩下80%都是次要的。

考试前想要复习来不及看完整本书,那就看看每一章节的重点,把它吃透。

21.聚光灯效应

你内心非常在意的事,别人可能根本不在意。

眼线画歪了担心被人看出来,结果没有人大家还是和你谈笑风生根本没有提起这件事。

人只在意自己的事情,真正让你在意的不是别人的目光,而是心里的那盏「聚光灯」

22.控制错觉定律

买了彩票就有预感自己一定能「中大奖」,小白进入股市就自认为可以超过老手。

因为「控制错觉」,才会有人前仆后继的赌博、投资,天真的以为自己可以控制「随机概率」。

23.鸟笼效应

偶然拥有一只鸟笼的人,会产生买一只鸟的想法。

比如买了个新沙发,发现地摊也不太配,换完了地毯,又想换个茶几。

「鸟笼效应」一开始是刚需,后面的都是「连带消费」。

24.利益原则

想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先想想,能不能触碰到对方的利益。

假如你去取钱,ATM少吐了500,银行会说等明天上班立刻处理。

但你要说「ATM多吐出来了5000块钱」,10分钟后就有人到。

这条值得你的一个赞。

25.波特定理

「总盯着别人的错误」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因为男/女朋友忘了纪念日,每次吵架都要提起这件事,那很难说你们还能一起过多少个生日。

26.目标动力原则。

感觉离目标越近的时候,动力就越充足。比如拼夕夕的提现红包,上来就九十几块,但剩下的十几块要凑好多人。

27.飞轮效应

万事开头难,但一开始就将「任务」的轮子推动起来,后面就会越来越容易。

我们在生活里想要养成一个习惯,不妨先坚持一段时间,这段困难过了以后,积累的红利越来越多,就养成了习惯。

就比如我自己吧,一开始写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毫无进展,觉悟之后连续写了一个月的文章和回答,公众号也积累了一批爱学习爱成长的读者,现在不仅写作有了进步,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陪我,收获了坚持带来的红利。

28.野马结局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不起眼的吸血蝙蝠,它身体极小,确是野马的天敌。这种蝙蝠靠吸血生存,它在攻击野马时,常附着在马腿上吸血。

野马收到蝙蝠的挑衅和攻击,开始狂奔乱跳,却不能赶走吸血的蝙蝠。

蝙蝠肆意地在野马的腿上、头上、身上吸血,吃饱喝足才满意离去。

一只蝙蝠的吸血量对于野马来说远不致命,可野马却在狂奔、暴怒中无可奈何地死去。

生活里难免遇到糟心事,如果不能调整心态,因为「芝麻小事」就大动肝火、暴跳如雷,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29.钟摆效应

今天刚中了1000块钱,高兴极了,冲去商场购物。

结果路上不小心把这钱丢了,懊悔的直跺脚。

这种心情大喜、大悲的过程就是「钟摆效应」。要学会控制自己,不被情感左右,毕竟高兴到极点之后,总会有事让你down到极点。心态平和了,做事也会沉稳许多。

30.人在极度投入的时候会忽略掉周围的一些东西,不信你找出第17条给我看看。

31.吊桥效应

约会关系想要更进一步,不妨带ta去鬼屋、玩过山车,看恐怖电影或科幻大片。

人在紧张时会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这时如果身边有异性,就会将这种生理反应误以为对ta的心动,爱情就悄悄诞生了~

32.归因偏差

吵架时总觉得对方是没事找事,和好了觉得是自己情商高,会哄人;考试考砸了说题太难,考好了又夸自己聪明。

成功时多半是自己的功劳;失败时甩锅给别人,这种主观归纳原因的表现就是“归因偏差”。

33.皮格马利翁效应

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人的观念会受别人暗示的影响。

教长辈用微信,他却一直学不会,这时候不要着急。每操作对一步就夸奖一句「真棒」,他会学的更快哦。

偷偷告诉你,你的点赞会触发皮格马利翁效应,鼓励学长输出更多干货。


1.闭门羹效应:

假如你想约一个女孩(当然如果你是女孩子男孩也可以)出来吃饭。你担心她会拒绝你,怎么办呢?你不要直接约她吃饭。你可以先约她去一个地方玩,一般她可能会拒绝你,当然如果没拒绝你就赚了。当她拒绝之后再约她一起吃饭。这个时候她就不太好意思拒绝了。

同样地,如果你想请别人帮忙,你可以先说一个他可能会拒绝的请求,然后说出你需要帮助的请求,大概率会成功。也许你曾经有过多次被人寻求帮助又不好意思拒绝,从而违背内心地去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情。这些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闭门羹效应。

闭门羹效应在商业谈判中应用非常广泛。谈判的时候通常会先给一个对方一个无法接受的条件,然后适当退步以达到利益最大化。

鲁迅先生也深谙此道。他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需要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但如果你说要拆掉屋顶,他们就愿意开窗了。这就是典型的闭门羹。

你有吃过闭门羹或者有人请你吃过闭门羹吗?

2.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与闭门羹效应是相反的,但同样实用。登门槛是先提一个小要求,对方同意之后再来一个大点的要求。比如,很多人追女孩子都是先牵个手啊,搂个腰啊,然后亲个嘴……一步一步逼退心理防线,最后上车了,所谓得寸进尺是也。

生活中登门槛效应非常普遍。在农村经常会有水田共埂的情况,一开始分田的时候两边一样大。然后一家有了小心思,在耕田的时候一家把田埂往另外一边推了一点。这一点开起来不多,但是如果不及时制止,对方就会得寸进尺,几年之后,可能一边的田有另外一边两个那么大了。

你是否有过被人得寸进尺而忍气吞声呢?

3.杯子效应:

假如你喜欢一个女孩,你们还是朋友关系,想跟她进一步交往却不知道她是否接受,你又害怕直接表白她会拒绝然后连朋友都没得做。你怎么办呢?一个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达到目的了,你可以请她喝奶茶或者果汁,在和她聊天的时候不经意间将你的杯子靠近她的。如果她立马把自己的杯子移开,那么你现在表白就有点操之过急了,继续做朋友等待机会吧;反之,如果她并没有什么反应,你可以勇敢地表白,说不定就抱得美人归了。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杯子效应。

4.吊桥效应:

一个人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是会心跳加速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假如你喜欢一个人,想让她也喜欢你。那么你可以带她去坐过山车,玩鬼屋,看恐怖电影……做一切能让她心跳加速的事。

相信我,几次之后她就会喜欢上你。在心理学上叫“吊桥效应”,是著名心理学家阿瑟•阿伦提出来的经典理论。

吊桥理论指出,一个人在摇摆不定的桥上会产生与平常不一样的生理或心理反应,心跳会不由自主地加速,如果此时他/她身边有一位异性,他/她会很自然地认为这个人是他/她心跳加速的根本原因,从而得出对方是自己所爱的人的结论。

所以想要一个人喜欢你,带她做让她心跳加速的事。如果你喜欢一个人,先看看是真的喜欢还是被吊桥了。

朋友们,你在生活中是否有经历过或者使用过这些心理学效应呢?也许你有用过或者被对方使用过而不自知,现在你是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呢,欢迎评论交流。

is/RTn4rSm/?=总是听村里人说城里人小气,事实真是如此吗?-

is/RTncvrg/?=如果疫情继续持续三五年,生活该怎么过?-


原始地址:/yule/35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