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毛笔书法,蘸墨方法如何才是正确的?

蘸墨方法有三种:

一是用水和墨汁调和。多数的墨汁掺少量的水,这两者量的比例关系,要因墨汁的质量关系很大,有的墨汁含胶多,就要适当多加点水。

二是,毛笔先蘸水,后在毛笔前端蘸少许的墨汁。

三是,先蘸墨汁,后在毛笔前端蘸水。

也与纸的关系很大,毛边纸要求低,生宣和熟宣又不一样,宣纸对墨汁和水的比例要求较高。

对于初学者最好是采用第一种方法(第二第三方法要有一定基础之上再使用)。书写时,还要看你练的什么字。在一般情况下,正楷,蘸一次墨写一个字;草书,蘸一次墨写3~5字。笔者建议,从初学时就要养成蘸墨的好习惯。要学会笔锋的调整在书写的过程中。


书法用墨看似简单,实际上也很多讲究。概括起来说,要根据用纸的习惯和书写字体的不同、技法驾驭熟练程度来进行用墨的调节。一般来说说需要自己反复实践总结,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墨法。

用墨的一般规律是写楷书,墨易浓些,行草书,墨易略淡些。还有纸的问题,熟宣用墨较宽泛一些,生宣用墨易浓些。

用墨还和书写速度有关,速度快,墨淡一些也可以。就墨的来说还有淡墨乏神,浓墨耀神之説。究竟如何蘸墨适度,要自己去反复实践,总结适合自己的经验。

在书写的蘸墨后,可以观察一下,笔竖直起来,最好不要看见笔尖上有墨要滴落的情形,说明墨蘸多了。再者要蘸墨后要看毛笔的笔尖是否处于收拢在一起,如尖锥状。如果毛笔笔尖没有收拢到一起,同样说明蘸墨过饱了。总之蘸墨不易过饱,过饱还容易使得毛笔的弹性不足,不够挺健,运用自如。


墨有差异

笔有差异

纸也有,人也有。

善书者不择笔墨,应该说的就是能游刃有余的控制。。。。“能控制”就是“量”


初学书法,对笔墨纸砚的特性都不熟悉,需要一个适应和实践探索的过程。用墨看似简单,用好墨又是一件复杂的事,有需要从笔墨纸砚和书写速度,蘸墨量的综合考虑和实践。一般来说毛笔蘸墨要适度,以毛笔蘸墨后离开砚台时,毛笔笔法仍然要保持锋颖的尖锐为度,有些像毛笔还没有开胶时的形状。如果蘸墨后看不到锋尖,且墨在笔尖上形成一个欲滴的墨珠,说明过饱了需要在砚台里调墨至适宜。蘸墨过少了也不行,写不了一个字或一画就需要重新蘸墨,就会影响书写效果。

蘸墨的多少还和书体与生宣熟宣纸有关。行书墨宜淡,楷书墨易浓。熟宣墨浓淡焦湿枯的幅度要宽泛一些。生宣上写字,线条容易产生韵味,但蘸墨量难度略大一些。

再者,蘸墨的多少还和用笔速度有关,速度慢,墨易干些,速度快,墨可以适当饱一些,但速度快需要技法娴熟。

对于初学来说,使用的纸多为毛边纸或元书纸,按照上述做法基本上没有大的问题。具体到自己用墨的实际情况,还需要自己在实践中总结,蘸墨量是因人和是否技法娴熟而有很大区别的。从细微上说,夏天和冬天也可能有细微的变化。还有墨的浓淡问题,墨浓,可以蘸饱些,墨淡就要略少些。这里只是大约如此介绍一些,仅供参考。


笔、墨、纸、研都知道此乃文房四宝,因为有了墨汁研墨的人少了,所以想同古人比肩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开始学写毛笔字一定要干研墨,古人喜欢用浓墨比如米元章的墨迹千年不退色,因为那时候没有什么墨汁之说,用墨汁写个通知广告什么的还是可以的,用来搞书法创作是不行的,因为他千篇一律,分不出浓淡干湿的韵味来给书品减色不少。天己晚不罗说了,谢谢!


蘸墨方法有三种:

一是用水和墨汁调和。多数的墨汁掺少量的水,这两者量的比例关系,要因墨汁的质量关系很大,有的墨汁含胶多,就要适当多加点水。

二是,毛笔先蘸水,后在毛笔前端蘸少许的墨汁。

三是,先蘸墨汁,后在毛笔前端蘸水。

也与纸的关系很大,毛边纸要求低,生宣和熟宣又不一样,宣纸对墨汁和水的比例要求较高。

对于初学者最好是采用第一种方法(第二第三方法要有一定基础之上再使用)。书写时,还要看你练的什么字。在一般情况下,正楷,蘸一次墨写一个字;草书,蘸一次墨写3~5字。笔者建议,从初学时就要养成蘸墨的好习惯。要学会笔锋的调整在书写的过程中。


初学书法,该如何蘸墨呢?

这个问题曾经很困扰我,我就是个初学的。在老师及学姐的建议下,我买了一得阁的墨,还有静德斋的生宣纸。

在从半生半熟宣纸过渡到生宣的那段日子,我感觉才会了一点儿笔画儿的我,又被重新打回到了零点,横竖撇捺啥也不会了,啥也写不出来了。笔一下去,就是一个墨疙瘩,稍稍写快一点儿吧,就又拉不动笔画。那些日子,好是郁闷!

后来,在课堂上,我把自己的感觉告诉了老师,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中,我才初步懂得了关于蘸墨的一些知识!

原来,一得阁墨汁浓度过大,还是需要兑一点点儿水或酒的。在生宣纸上写字,控笔能力很重要,初学的,一定要记得,多刮笔,勤刮笔。哪怕刮一次笔,就写一个笔画也没事儿。就是要慢慢去适应它,当在纸上写字,线条流畅,且多少有点点儿涩感,(笔与纸的摩擦力),那个度才是最合适的!

感恩我们老师!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让我在学书路上,没有半途而废!


问题很复杂。第一,大字还是小字?第二,生宣、熟宣还是半生熟?第三,黑条还是墨水,一得阁还是曹素功?因为问题太泛滥化,不好提供建议。


一、三大法度

中国书法之所以被称为“书法”,而不是其他的名称,是因为涉及到这一艺术的任何方面,都是有法度、规律可以遵循的。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书法就是一个纯粹技艺的东西呢?

当然不是。关于技艺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我想我们这篇文章可能谈不到,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中国书法是有严格的法度规范的。

这其实就体现在中国书法的三个重要的组成要素——

笔法、结构和章法上。

这三个要素史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最主要的要素。

但是除此之外,历代就有零星的理论家提出书法的用墨也应该成为一个单独的要素与三要素齐名,成为四要素之一。

二、墨法是书法的根本大法吗?

但是,墨法,我认为要想达到三要素那样的地位,其实还欠缺一点复杂性的。也就是说,墨法充其量只是我们学习书法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部分,其中的道理一点也不复杂和神秘,也没有想象的那样玄妙不可言。其中证据之一就在于,墨色、墨迹其实对于最后书法的呈现影响是很小的。我们还是主要看一个书法家他们的技巧和素养功夫。

如果像用墨这样“小技巧”也要成为书法中的根本大法,那么我想不光是墨法,与书法有关的一切都要上纲上线了,那就会出现用纸的方法——纸法、用桌子的技法——桌法、用砚的方法——砚法等等。

这些东西对于书法家来说重要么?当然是必须的东西。但是他们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说到底影响能有多大?这其实是值得怀疑的。

所以,我们确实应该重视用墨,但是没有必要把所有的精力全部都放在这方面。就好像我们说一个孩子上学能有自行车骑,这对他的学习成绩的好坏有影响吗?我想这还是有的,因为有了自行车,可以提高效率,这样他就不会迟到,不会被老师责备,而且省去了很多浪费在路上的时间。

但是,这个自行车就是决定一个孩子好坏全部的因素吗?当然不是,要不然谁想考全班第一就买一辆豪华自行车算了。

虽然说用墨技巧是不那么重要的,但是其中还是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关注。

三、用墨技巧——墨的挑选和使用

首先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墨的挑选。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有两种选择的,一种是墨汁,即工业制作而成的液态墨。一种是古人古法炮制的墨块。当然现在很多墨块也不一定都是古法制作的,很多也是工业生产。

目前这两种选择各有优劣。

墨汁一般来说问题主要是:

(1)劣质货太多

市面上太多仿冒品,在选购的时候一定不要心疼钱,尽量买大牌子的墨汁,仿冒品不仅写出作品成色不好、气味刺鼻,而且很多有可能会对人体有害。

(2)不要“惜墨如金”

很多人在写完书法的时候,看到多出来的墨汁没有用完,就想着倒回瓶子里。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倒出来的墨汁其实已经与空气接触,而且很多物质也开始分解、变质,难免带很多细菌微生物,如果倒回瓶子里会造成墨汁变质,影响使用。

所以最好不要倒回瓶子里,多出来的就倒掉,尽量在使用的时候,用多少就倒多少,这样也不至于浪费。

(3)墨色浓淡不易调整

这其实是墨汁的一个缺点,相比于研墨,墨汁一般是生产厂家直接调制好的浓淡度,很难满足书法家个性化需要。这一点上就不如墨块,可以随时调整。

因此墨汁要想调浓度,最好使用酒精调节,也就是兑酒,然后拌匀。一般的水很难溶解消化墨汁中的物质,因此最好用酒精。

墨块的问题比较少,但是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1)挑选

财力够的,最好挑选好墨,这样也有利于书写。不要贪便宜面便宜货,一般便宜货也不是好货。

(2)研墨

研墨的时候,要注意可以使用水也可以用酒精。注意研墨的力道和速度,不要太快,不要太用力。注意一定不要出现气泡和发热情况,这样的墨被称为“热墨”,因摩擦生热而产生气泡,实际上已经破坏了墨汁的品质,属于变质的墨汁了。因此一定要慢慢磨。

古人研墨经常是放松心情、寻找灵感的时候,当然大部分都是下人帮着磨好。

四、蘸墨的方法

(1)润笔

蘸墨的方法其实就是处理毛笔和墨汁之间的关系,古人称其为“笔墨相发”。也就是说这两个要素要互相成全,相互辅助,而不是单独发挥作用。

在蘸墨之前,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就是,毛笔一定要蘸水湿润。这是非常重要的。湿润笔毫可以让墨汁更好的与笔毫之间相互配合,称之为——润笔发墨。

(2)蘸墨的范围

然后蘸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把多余的水分弄干。用卫生纸吸干水分,然后蘸墨一定要全部都要蘸到,不要只湿润笔尖,尤其是对于笔毫较长的毛笔来说,如果没有把墨汁占到笔腰以上,会造成笔毫中间柔软而不能聚锋,这样来自笔管的力道就会被削弱,出现分叉、笔力绵软等现象。这样毛笔就会出现不听使唤、使不上劲的现象。

(3)忝笔

忝笔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把蘸的过多的墨给排出去,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整理笔锋,使其聚拢重新成为又尖又圆的笔尖,这样也易于书写。


我们常常在一些现代文学作品中看到“饱蘸浓墨,奋笔疾书”这样的词来描写写字时的场景。也会在一些视频中看到书法家们用毛笔在砚池中蘸了又蘸,反复多次的把墨汁吸得饱饱的……

这是错误的,不要受到这些误导。古人蘸墨,惜墨如金。用多大的笔,写多大的字。写字前先把笔头用清水充分发开,然后在吸水垫上吸去一部分水,使笔头呈圆锥体,再去蘸墨,使整个笔身都吃进了墨后,再在吸水垫上吸去多余的墨汁,保持圆锥状,笔腰部分不能鼓起。才能保证毛笔的劲健。笔身含墨过多,锋毫就会失去弹性,点画就成了墨猪。

另外一个情况,是吃墨不透,笔身中没有水份,蘸的墨又很少,点画干涩枯槁,没有韵逸神气。

蘸墨不能嫌麻烦,写几个字以后,笔头上墨汁中的胶质会凝结,笔毫便会发硬。就要重新蘸清水,以化解板结的胶质。以恢复笔锋的弹性。

总之,要使笔身始终保持湿润,但又不可过。笔锋要能聚集起来。干了会分叉,过湿又柔弱乏力。


哈哈哈哈,你这提问有意思!

我给你想要的答案:

讲究的蘸墨过程:

1、能邀请到的人都叫来,一字排开站到跟前“快来看啊,大师要蘸墨啦”;

2、有摄像机的占据最佳拍摄位置、有单反的要在关键位置准备好随时拍照、有手机的全部拿出手机做好准备;

3、寻一德高望重且能HOLD住场子的人(以防围观者造成混乱),宣读注意事项后,倒计时5秒读数

4、倒计时归零时,大师正式蘸墨。

OVER


蘸墨舐笔,是有方法的。很多人拿起笔,直接蘸上调好的墨,提笔就写。其实这种方法是不对的。

正确的方法是:晾干的笔,先以笔毫入清水浸透,在废宣纸上将水舐干,再蘸墨书写。

一般地说,写篆隶楷书,用墨宜稍干一些,蘸墨舐笔后如毫中墨丰,可在废宣纸上略为揩拭,然后落笔。

书写行草,墨色宜稍滋润,以浓润为主,兼以枯笔,故蘸墨后可直接书写。

无论哪种书体,蘸墨时不可将笔毫深浸在砚池中,而应采用蜻蜓点水式的方法,着墨三分,使墨从笔尖处渗入,则落笔后不致毫弱无力而墨色洇化,点画模糊。当然,点榜书非深浸不可。

此外,笔不同,蘸墨也有所不同。羊毫性柔,水墨下注较慢,蘸墨宜丰。狼毫性刚,水墨下注较快,蘸墨宜干。

蘸墨舐笔还应以腕在砚池边上旋转舐笔,让笔毫四面理顺,方可落笔。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原始地址:/yule/29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