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认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完全相反?

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准确,学校教育不光是传授学生知识,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就是要培养一个三观都很正的人。

可能是有些人进入社会后,发现学校教的太过于单纯了,社会太复杂,拿学校教育的那一套应付社会就发现行不能,必须有所改变,这时他就会认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完全相反的。

其实我认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不是完全相反的,只是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要面对不同的群体,必须要做出适应与调整,但有些人可能就放弃了原则,出现了背道而驰的选择。

我举个例子。比如学校教育学生要诚实,不能撒谎。但是在社会中你在公司接待客户应付老板,如果你过于诚实,你就发现此路不通。你就会怀疑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其实这不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而是你情商的问题。我们不撒谎,但是要学会说话,委婉地表达,同一个意思,出自不同的人不同的语气可能起到不同的效果。

与基抱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不同,不如想想怎么提升自己说话的技巧,在学校智商很重要,勤奋学习考出好成绩,环境很单一,没有什么复杂的人际关系,但进入社会后,人生处处是考场,不光考的是智商还有情商。

社会有它的运转规则,进入社会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调整自己,要抛弃学校的学生思维,而是以一个职场人的思维来考虑问题,遇到事情时,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线,但守护自己的底线就考虑到一个人综合素质了。

社会再复杂,但做人要单纯,要不忘初心,可以防备他人,但不能有害人之心,不要被一时的利益迷惑心智,我们很多人痛苦,就是因为欲望太多,又不甘心现状或是无力改变现状。

所以保持初心,做人简单一点,欲望低一点,你就会发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都是一样的,真善美永远是需要的,也不过时的。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谢谢邀请。在我看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辅相成,不存在完全相反。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传承离不开教育,而在教育这个观念上,我们经常提及的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题主提及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完全相反站不住脚,仅仅是一些新闻中热传较多的个例。

教育的组成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是多重社会角色和身份,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传播文化、社会实践课程等知识同时,还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价值观和个人习惯的确立。当然,不否认在教师这个大的团体中,一部分教师的行为不当。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提现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性格的养成。许多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婚或者家暴的家庭,孩子的心理都有一些问题,严重的甚至影响生活或者走上违法的道路。

社会教育最为广泛,人不能脱离社会,而且在学校教育后,也需要步入社会。但是社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包容性,许多不正之风也在传播,比如纹身、打架、喝酒、抽烟这些不适合学生的事情,都在走入校园。

为什么不完全相反

题主得到这样完全相反的结论,主要是因为社会诚信的缺失。许多媒体在追求热点的时候,夸张渲染和错误引导了一些舆论走向。

这些误导影响了孩子的价值取向,让孩子或者家长觉得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完全相反。

其实,目前国家也在大力推动正能量的传播,立法保护一些正当的行为。让社会的风气转变过来。

当我们发现社会教育有点走偏的时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需要扶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不至于被带歪。

小结

一切教育都需要从根本做起,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任意一个。


感谢邀请。

我是一名教师,我来说说这个话题。

人的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教育的主体规则,随着个人的成长,而接受不同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育重德行培养,社会教育重个体私利;学校教育重团结协作,社会教育重个体张扬。从惩罚上学校教育重“劝”,社会教育重“罚”。根据此问,说一下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区别。

一、学校教育。

就教育内容的本质来讲,学校教育属于“圣贤教育”。

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遵循着成贤成圣这一教育目标的。正所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育在学校,从教从育,即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学会诚信做人。这就要求学校教育既有学习功能,又有德育功能。学习功能有成绩作为标准,非常好衡量。但是育人功能受影响的因素非常多,于是,社会上对施教者的“师德”要求,就会很高。以保证师德高尚者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一些看不惯的行为或习惯,就拿“圣贤标准”来衡量教师。即所谓的“道德绑架”。任何一个道德本不如教师的人,都可以用“师德”来问责教师,社会舆论也非常喜欢拿“师德”来拿教师说事。教育的问题,目前全集结于“师德”问题。教师从教,成了一大社会问题。

针对这种现象,陈部长就实际情况指出:教育质量不是问出来的,而是尊敬出来的。只有以尊师重教为前提,教育质量才能提得上去。我们要重振“师道尊严”!

另外,学生在学校犯了错,本身由学校的规章制度惩罚,特别是在九年义务时间内,不允许开除学生。虽然可以将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送到工读学校。但是自从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上已经没有这种学校了。还有《未成年保护法》这个大伞的保护,学生在校期间,是受到绝对的保护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即保护了学生合法权益,但同时,也滋生了部分学生无法无天的思想。

二、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从内容本质来讲,是“底线教育”。

即,社会自然人受“底线教育”,触碰“底线”,要么受法律制裁,要么受社会公德声讨。其中,法律制裁是可以让人受到牢狱之灾的。这是一条铁律,有不可触碰的原则。一个人猥琐到极致,可以无良无品,但是绝对不可以是法盲。一旦触碰规律规则,则马上受法律制裁。

一个人进入社会后基本上都是成人,即便是未成年,在社会上触碰底线,在实际操作上,也会同比在学校处罚严厉得多。比如:16岁的学生“偷拿”同学的财物和16岁人盗窃,在处罚上,在学校,基本就是以说服教育为主。而在社会上,是可以承担刑法责任的。

所以,一个人,从学校的“圣贤”的象牙塔出来到社会上,会马上吃几次亏,然后就立马学会了社会规则。并且很快的掌握了这种社会规则。

因此有人说,社会教育是活的,它的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远非学校教育可比。

倘若社会教育也能同比学校教育的“圣贤”,那自然也就是一个和谐无比的社会了。

我是世纪晨陽,点击关注我,看文章和问答有关教育的话题,欢迎大家关注与评论,我将及时与您交流。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问得虽然有点“非主流”,但也反映出学校主流教育和社会负面影响之间的矛盾,出现了5+2小于7、甚至等于0的情况。

教育一般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如果说教育是一座大厦的话。那么,在这座大厦的修建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地基”,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装修”。

学校教育的主体“稳不稳”,在于家庭教育的地基“牢不牢”。教育大厦的颜值“高不高”,在于社会教育装修的“好不好”。

装修只有和主体建筑的风格相一致,才能完美。

因此,只有三者相互协作,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同心协力,才能建设一座漂亮的教育大厦。

我是颗粒儿说教育,欢迎大家关注,一起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


题主指出了当今学校教育与社会价值取向的脱节与不一致。问题问得很深。

一点不同看法:相反乃至完全相反我认为则失之于偏,假设果真如此,教育可以取缔了。实则不会也不能。

学校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向上,向善,合作,并融。一定程度上是脱离。这种脱离是必要和必须的。学校培养的是具有基本知识素养、基本的社会生存和基本道德规范,是根本、根基,需要符合社会的基本规范。

社会强调的是法制、规则、秩序,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森林法则。竞争之下,学校人在完成社会人进化过程中,必然伴随新道德选择,必然对原有的道德认识冲击、改变、丰富。

但若没有基本的、正确的道德规范为基础,社会公德就无法形成共识,社会认识相互割裂,社会将无序。

我们现在提倡的竞争与合作就是社会关系下人际关系的调整,本身就是基本道德的丰富与发展,所以二者形似对立,实则是基础与发展的关系。


谢邀。不能说相反,只能说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做人、道德规范及对人对社会的认知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

其原因在于,学校教育针对的是学生,更多强调的是对社会规范、社会道德、社会秩序和传统文化上对人的行为美德的教育和引导。这种教育是正向的,灌输式的,理想化的教化。而所谓的社会教育则是体验式的,感受式的教育,是从学生个人出发,通过学生自身对客观现实社会的观察、了解、体验、感受、思考,从而得到的认知。而现实社会是复杂的,社会上的人和事,社会现象和人的认识是千差万别的,有正向的也有负面的,有光明的也有黑暗的,有美好的也有丑恶的,在功利面前,道德规范也不见得人人都能很好遵循。所以从理想到现实总会有很大落差,这也不奇怪。

所以学校是培养,社会是实践,生活是熔炉。一个人只有有了良好的教育,充分的社会实践,严格的生活磨砺,才会形成自己的成熟三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才会百炼成钢,锻炼成材,每个人其实都是这样过来的。狭隘之言,欢迎批评讨论。


这个问题你可以理解为“学校和社会,在哪儿胜出更难?”

底层逻辑决定了我们的不同

学校的竞争环境是人为设计的,学校学习,尤其是数理化等理科类学科的学习,其特点是:初始条件明确,规则(公式)明确,答案标准。学生就是在这个明确的框架下接受考核,考核的核心就是对规则(公式)的熟练掌握度。

同时,学校还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筛选分流。因此,在这种明确的框架和目标下,竞争会非常内卷,因为当学生对公式的掌握度普遍提升后,为了完成筛选分流的目标,学校能做的,就是持续加大考试难度,不断在试题中挖坑,因为筛选分流是必须强制完成的。

然而,社会竞争跟学校竞争的框架是完全不同的:初始条件不明确,规则不明确,答案不明确。

初始条件,取决于你的信息采集以及采信(跟信念相关,你总是更容易看到你愿意看到的),我们做择业、投资、购房等人生重大决策时,基础信息必须自己去采集、并分析采信,不可能有明确给定的信息提供给我们;规则取决于你对生活经历的感悟,没人能告诉你哪条规则一定行,或者说告诉你,你也未必信,只能自己悟了,再内化为人生信念;答案,生活没有答案,有的只是结果。

在社会竞争中胜出,需要的不是高超的解题技巧(学校考试的重点),而是理解社会规则后的坚定前行。杨康学得快,但最终走得远的,是郭靖,为什么?因为杨康总在投机取巧,不断被各种噪音,各种诱惑干扰,而郭靖一直在踏实前行。

“大道至简”、“大道甚夷”,社会的大道理,相比高中数学的公式,要简单很多,比如复利原理、比如杠杆原理。道理不复杂,字面上理解也很容易,但要融进骨子里,笃信笃行,成为人生信念,并不容易。

而一旦真信了,执行层面,大巧不工,重剑无锋,并没有太复杂的(解题)技巧。

总之,社会和学校是两个底层逻辑完全不同的游戏。

我们所面临的胜出规则是不相同的

在学校胜出,看的是总分,而且因为一门课最多就是150分,长板的天花板比较低。

所以学霸竞争,不能有明显的短板。

而社会是高度分工的,社会成就的高低基本只看长板,比如我们听周杰伦的歌,看姚明打篮球,在马云的淘宝买东西,用马化腾的微信聊天,而丝毫不在乎周杰伦是否没考上大学,姚明是否五音不全,马云是否篮球打得稀烂,马化腾是否不善言辞。

不同的选择,会造就不同的结果

在学校,没有选择的问题,大家都是学习同样的学科并做同样的试卷。

在这个社会,选择则至关重要。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入什么行,这就是选择问题。

行业,就像是人生事业路上的交通工具,它会驮着你前行,能走多远,交通工具是第一决定因素。

比如,仅就财富水平而言,马化腾可能是他大学同学平均水平的一万倍以上,然而他不可能有任何一项能力会是他同学平均水平的100倍以上,更别说万倍。

之所以最终会拉开这么大的差距,就是大家乘坐的交通工具,也就是事业不一样。

不管你信不信,都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运气成分

学校考试,虽然也有考运一说,但总的来讲,白纸黑字地作答,运气腾挪的空间并不大。

在社会上,近些年大家应该都有感触,努力工作,不如早年多买两套房,这就是在讲运气。

因为有了选择,运气就有个发挥的空间,无论是事业选择,还是投资选择,运气都将对最后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在学校,学习时间基本是固定的,大家都一样,如果不考虑复读,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就是12年。

而在社会,你可以一两天浅尝辄止,也可以十年磨一剑。

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杠杆,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就是靠在时间上的压倒性投入实现的。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关键词:在学校,努力的作用其实不大,但学生普遍努力;在社会上,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作用极大,但真正努力的人实际上并不多。

在学校,努力的作用不大,是基于三方面的原因:

1、大家的时间是一样的,你没法在时间上形成压倒性投入,努力没有时间加持,就像老虎失去了利齿,效果大打折扣。

2、大家普遍在努力,这就形成了剧场效应,努力只能让你不落下,但没法让你胜出。

3、学校学习,是很讲天赋的(下一个关键词),在努力无法形成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努力很难跨越天赋的差异。

在学校,普遍知道要努力的原因有两个:

1、努力的方向很明确,就是这些学科,就是这些知识。

2、努力得到的反馈比较及时,努力不努力,很快从考试分数、排名上就能看出来。

而在社会上,努力作用大,真正努力的却并不多——尤其是能在正确的方向上高效努力的人,而不是那种只能感动自己的简单低效努力——的原因,则恰是学校原因的反面。

努力作用大,是因为时间上能形成压倒性投入,真努力的人不多让你容易突显以及你可以选择你最有相对天赋优势的领域,让天赋加持努力。

真正努力的不多,是因为人生的方向、路径不明确,不知道往哪儿努力以及努力要得到正反馈,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甚至,如果努力错了方向,压根就得不到正反馈,所以,还不如做条咸鱼。

你的天赋决定你走这条路是否轻松

学校学习,需要天赋,分三点来谈

1、我在辅导我女儿做数学题时的感悟,这个天赋,可能还不简单就是指智商,而更可能是思维方式,信息摄取方式。

以我女儿为例,她阅读文字是扫描式的(虽然才小学三年级,但读小说飞快,有时一下午能读几本),读数学题很容易发生跳读,审题不清,就掉坑里了;而她画画不错,尤其是对图像的细节观察很厉害,但这又阻碍了她做几何题,很容易看几何图陷入细节而跳不出来。

2、这个学校学习的天赋,也可以说是运气的产物,意思是擅长的能力可能正好比较适合学校的学科学习,并不必然跟聪明或高智商挂钩。

比如,我有一个从小跟我一起长大的堂兄,他读书成绩远不如我,但动手能力远强于我,如果学校增加一门需要动手能力的学科呢?那他肯定把我秒成渣。学校的学科安排没包含他能力最强的领域,这就导致他在学校表现不如我。不是我不聪明,只能说是我求学的时候运气比较好。

3、高中毕业也就18岁,筛选分流的求学阶段都发生在人生的早期,这个阶段,虽然记忆力比较强,但整体的学习能力和经验——比如总结、分类、反思的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大家更多是靠本能进行学习,所以这阶段,天赋的作用会比较明显。

写到最后:

总结来说,在学校要胜出,主要看天赋,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本能,你的本能适合学校设置的学科知识,你就会如鱼得水;而在社会要胜出,要看选择,靠努力,凭运气,当然还有靠投胎的,这个跟本文关系不大,就不提了。

要胜出,其实都不容易,一定要我说的话,我觉得还是在学校胜出难些,因为那更像是一锤子买卖,刚性框架,没有选择的余地,你行就行,不行,差不多也就不行了,努力的作用也不大。而在社会,你总还是有选择的余地,只要你认真用心生活,最不济,你还是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问题。

您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有人认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完全相反”,这种观点虽然有些片面,但也反映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如何调和这一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有机整体,在这个“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中,都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另外两者的延续和补充(也有人说社会教育是配套设施和装修)。我们只有重视三者力量的整合,才能承担起育人的重任。

家庭教育这个地基“牢不牢”,学校教育这个主体“稳不稳”,社会教育这个配套和装修“好不好”,决定教育这座大厦的颜值“高不高”。配套装修只有和主体建筑的风格相一致,才能完美。然而,在我们的教育中,配套装修和主体建筑极不协调的现象时常发生,“2大于5”现象(学生在学校5天的教育抵不上双休日两天的影响)时常出现,这里抛开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不说,单单社会教育的负面影响就让孩子无所适从。在学校,教师言传身教给学生传递正能量,告诉学生人性是美好的,世界是光明的。可到了校外,学生感受到的往往是人性的丑恶,世界的阴暗。以至于出现了“2大于5”现象。

“2大于5”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丑恶”和“阴暗”本身,我认为其罪魁祸首应该是社会的不当宣传和引导。不当的宣传和引导让“丑恶”和“阴暗”本身的影响扩大化了。比如“扶跌倒老人被讹”事件的炒作,让太多的人不敢去做类似的好事。当然,虽说不当的宣传和引导导致了太多的人不敢,但实际上再有老人跌倒最终也还是有人去扶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学校教育的“人性是美好的,世界是光明的”的正确性。

不管人类社会发展到多么文明的阶段,社会中的“丑恶”和“阴暗”都不会杜绝。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课题,那就是必须培养好孩子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这就要求在德育的过程中,在传授思想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生产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培养学生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正确分析、判断、选择能力。让学生明白“丑恶”与“阴暗”存在是正常的,是非主流的,“美好”与“光明”才是主流的。让学生明白传递正能量才是正确的选择。这样就不会有人认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完全相反的了。

以上是我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与看法,如果您能认同,请您点赞。十分感谢!


原始地址:/dongtai/34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