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讲,说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对吗?

一张没有答过的选择题试卷。


说孩子都是一张白纸,这个观点是绝对错误的。

同样受到亲生父母关爱照顾教育的双胞胎,也会出现一个功成名就,另一个锒铛入狱的结果。

如果说孩子都是一张白纸,这如何解释呢?

老人家在《矛盾论》中说过: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

说孩子都是一张白纸,那就是只强调了外在因素,而忽略了内在因素。

很多成年人在面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时,就愿意说这句话:我小时候就是一张白纸,可是原生家庭有问题,所以我才这么多弱点。

这就是把锅甩给父母的最好借口。你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哪里去了?

外界环境当然对一个人有巨大的影响,但是它改变不了人的本质。一个人的本质要改变,必须是通过自己改变。

金子就是金子,木头就是木头。你把金子砸扁了,炼化了他也还是金子。你把一块木头镶金嵌玉,他也还是一块木头。

有些孤儿自幼无人关爱,尝尽人间世态炎凉,受尽欺凌,仍然选择善待世界。如果按照孩子都是一张白纸的理论,这个人是不是该报复社会啊。

有些人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一帆风顺,受到外界诱惑的时候依然会选择犯罪。这又怨得了谁呢。

人天生是善恶并存的。费洛伊德说过: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

有的人天生本我强大,也就是说,他与生俱来的兽性超过人性和神性。你就是把所有的道德典范和教育专家放在他身边陪伴教育他,最多也就是暂时压制他的恶念。

一旦他遇到强大的诱因,就会选择犯罪。

所以,在社会新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同样是因为琐事发生争执,同样是被戴了绿帽子,有的人选择退一步海阔天空,有的人就选择挥刀杀人。

能改变这种情况只有他自己,除非他不断的努力修正自己的心理,也就是改变自己的内因,才可能化土木为金玉。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被外界环境影响了,改变了他的善恶,那只能说明,他是通过自己正方向或者反方向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内因。

绝不是说,所有人生下来,内因全都是一片空白。


不是一张白纸,而是空白纸。

白纸是无颜色的空白,空白纸可以是有颜色的空白。

孩子天然会带有某些本能属性。只是因为我们与婴儿沟通困难,所以无法真正确认,只能够隐隐感觉到。

〔成云心学〕创始人~函谷居士√


谢邀。

事实上,刚出生的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如果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先天气质:

有的孩子安静、即使哭也声音细弱;

有的孩子急躁,一旦不能满足就撕心裂肺地哭泣。

这个问题其实是心理学上“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最早提出白板说的是洛克。

他认为,儿童的心灵就像一块白板,没有任何观念的存在;经验在上面绘出各种记号。

后来华生把这种观点发展到极致,他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能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事实上,公认的观点是两者都会起作用。这类心理学研究的研究对象是被不同人分隔抚养的同卵双生子,考察他们的特质。结果发现即便不在一起生活,双生子也有一些相同的喜好。同样不可忽视的是,由于教养环境的不同,他们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但是,问题在于哪一个的比重更大一些?因此,这种争论依然会持续下去。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提出过白板说,是说刚出生的孩子就像白板一样,可以任意涂抹,人有千差万别是教育之故。

该学说过分强调教育的作用,是有失偏颇的。历史上关于个体发展有各种学说,比如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以及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现在的普遍共识是个体身心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因素影响。无论过分强调先天,还是过分强调后天,都是片面的。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现提供了可能性;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当然最终成为什么样的还需要主观能动性的参与。

结合白板说来论述,遗传使每个人都有成为画家的可能性,环境为你提供了画纸和画笔,教育传授给你作画的知识和技巧,立志成为画家,依靠个人努力多加练习,你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画师,假以时日你才能成为画家。


原始地址:/dongtai/25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