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6岁之前,家长要教他/她什么呢?

前几天,小编在和朋友聊天时惊讶地发现:我们每个人,每天似乎都在匆匆忙忙中长大。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各种兴趣班,待人处事的各种技巧,甚至各种体育技能也都一一要会。我们的父母,之所以这样马不停蹄地教我们,之所以把每个月辛辛苦苦赚的钱都这样贡献出去,就因为他们害怕我们输在起跑线上,害怕我们长大了反而会怨他们没有好好栽培。

可这样的结果是怎样呢?这样做的结果,是等我们长大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其实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们一些最基本的技能都没有学会。于是乎,很多人都是等上了大学,甚至出了社会才开始学习我们幼儿园其实就要会的东西。

这真的是一个大写的无奈!所以,今天小编要来跟大家分享:孩子6岁前必学学会的技能。请家长们一定要记住,哪怕兴趣班上少了,哪怕活动参加少了,这些必备技能也一个都不能少!

一、好好睡觉

睡眠是人生头等大事,我们每天都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睡觉。恐怕我们再也找不出,任何比睡眠更能占用我们时间的其他事了。睡眠,是我们身体自我调整的最佳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生活节奏,更好地生活工作。

然而,很多人对睡眠的误区是:睡眠最重要的是,睡的时间要足够长。其实并不是这样,睡眠最重要的是规律。如果,你每天都满足8小时的睡眠,但是今天睡8个小时,明天睡10个小时,后天睡12个小时,那么你整天反而是很疲惫的。甚至还不如,那些每天只睡四5个小时、但是睡眠规律的人。

家长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睡眠的好习惯,可以试试4个B的步骤:洗澡(Bathing)、刷牙(Brushing)、说故事(Books)、上床睡觉(Bed)。让孩子在实践中,渐渐习惯,规律睡眠。

哪怕你的孩子再优秀,如果睡眠质量很差,每天都昏昏沉沉、一脸疲惫,那么他的能力和才华也很难得到发挥,甚至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教会孩子规律睡眠,是我们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二、懂得保护自己

现在社会压力很大,各种心理畸形的人也很多。每每在新闻APP上看到孩子被伤害的各种新闻,家长们都是心都要提到嗓子眼了。然而,担心bing没有用,教会孩子保护自己才是最有用的。

从孩子懂事之后,尤其开始上幼儿园后,孩子其实就开始踏上社会了。家长这时应多跟孩子交流,见缝插针地教会孩子各种避免伤害的招数。偶尔,家长也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更生动地告诉孩子:哪些人要小心、哪些行为要避免。

针对社会不时爆出的性侵事件,家长在孩子4~5岁以后,就应该开始帮孩子塑造性别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隐私处不可碰触的意识。而在孩子有能力掌握这个意识之前,家长只能是辛苦一点点,尽量多带带孩子,让孩子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保证安全。

三、自己洗澡、洗头

孩子3、4岁时,活动量增加,大肌肉发展成熟,正是强化与精熟动作的好时机。所以这时候开始让孩子自己洗澡,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家长一定要当心,虽说玩水有助于孩子智力开发,但浴室实际潜藏许多危机,容易摔倒甚至有溺水的可能。所以孩子三岁开始,家长就可以开始培养孩子自己洗澡的能力(包含洗头以及清洗私密处),并建立在浴室里的安全规则。同时,为了安全起见,让孩子自己洗澡时,家长还是不能大意,要控制时间与注意安全。大约要孩子8岁之后,才能开始真正的让他们独自洗澡。

这一点,可能有很多人会笑话小编。洗澡,那哪里是个事啊?可是,我们是不是经常看到:很多人整天头发脏脏的,看起来很邋遢;是不是经常听到:很多人抱怨头发怎么怎样洗都是很油腻;是不是经常想到:怎么挑选合适的洗发水是不是自己心里其实也没谱。所以,洗澡洗头这件事,其实是要学习的!

四、学会游泳

我们都知道,婴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都是被羊水包裹着。所以,游泳其实是人应该要会的本能。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我们万万不可等长大了就不会了。根据美国红十字会游泳和水上安全技能图上面所公布的资料建议:

6个月到3岁的小孩,先学习基本的技能,像是浸入水中,漂浮,和划水。

4~5岁之后,在开始学更多技巧,这时他们手脚协调性较高。

6岁及以上的小孩,再开始练习划水。因为划水需要更强的全身协调性,这样循序的学习,可以让他们成为有自信又熟练的游泳者。

需要注意的是:游泳这件事,需要一定的场所,还需要一定的教学资质,才能教会孩子。家长们一定要给孩子报个培训班,让老师好好教。切不可自己胡乱教孩子,否则容易造成孩子对水的恐惧。

五、学会烹饪

奥巴马在告诉女儿的《停止要做的17件事中》,有一点就是要孩子少去外面吃饭,多自己做饭。因为自己做饭,不仅才有温暖气息,而且经济省钱,健康实惠。所以,烹饪,也是孩子要学的,而且是从小就要学的。

然而,现在经济好了,很多家长都宠着孩子,怕孩子不小心烫到,或是割到,总是不舍得孩子锻炼烹饪技能,这样其实不对的。不仅失去了提高孩子动手能力的好机会,而且孩子长大后往往就不会做饭了。

学习烹饪,家长可以先教孩子一些简单又安全的打下手的活,比如:煮饭、蒸蛋、蒸糕等;或者冷食类如打果汁、凉拌菜等等。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做饭的快乐,也感到有成就感。

而学习烹饪,其实也是孩子智力开发的过程。在烹饪的过程中,孩子回去思考:为什么东西搅拌了会溶解?为什么给东西加热,就可以煮熟?一种菜为什么有这么多种做法?……这些思考,都是很宝贵的财富。

等到孩子两岁之后,家长就可以慢慢培养孩子对于烹饪的兴趣。因为烹饪这项基本生活能力,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帮助,他们会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热爱尝试新的食物,比较不会偏食,更会懂得生活的乐趣。需要注意的是:出于安全考虑,厨房设备和工具,如微波炉,烤箱,和开罐器,一定要等孩子上小学之后,才慢慢教他们。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孩子来说,童年记忆里最能让他感到开心和幸福的事情,莫过于爸爸妈妈能够每天都陪在自己身边,分享成长中的点滴快乐。

所以说,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最真挚的爱。下面这10件最容易让孩子感到幸福的事情,你做了几件呢?

01

和家人在一起吃饭

最简单的幸福就是有你在身边

02

坚持给孩子读睡前故事

长大回想起来,这一定是一段最美好的回忆。

03

抱着孩子唱歌哄睡

赖在妈妈的怀里长大,很满足。

04

和孩子一起睡觉

一觉醒来,就能看到最爱的妈妈,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05

听他讲学校的事情

你说我听,我们都是好朋友。

06

一起下厨,做好吃的

妈妈是吃货,我是一枚小吃货。

07

一起来玩游戏吧

你躲我藏,和孩子斗智斗勇,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08

有一个属于咱俩的小秘密

这个秘密,不可以告诉第三个人知道哦。

09

饭后一起散散步

既增进亲子感情,又健康身体。

10

一起享受快乐的闲暇时光

陪你一起哭,一起闹,是妈妈这辈子最大的幸福。

专注孩子早教、智力开发、性格培养、情商教育和家庭亲子关系处理,点击右上角,关注号【爱飞亲子】,百万家庭的共同选择。


孩子六岁前的生活决定一生的性格,其中孩子的前6年主要受家庭的影响比较多。那么,在六岁前,父母应该教会孩子什么呢?下面我向大家分享几条经验。

1.教会孩子如何作判断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在做事情时往往以自己的父母为标准,所以要教会孩子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首先家长得树立一个好榜样!帮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之后,孩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有时候孩子可能选择错误,家长不要过分帮他弥补,让他从失败挫折中学到教训才能更好地成长!

2.教会孩子善良的品质

善良的心境会使人分泌许多有益于身心的激素,以保证人的健康的需要。善良的人,会及时渲泄他们的不良情绪,会让他们的压力缓解,会让他们的血压趋于正常,会让他们平和,会让他们愉悦。在好善乐施当中他们更加循序渐进,其实,这些乐观的情绪都是跟善良分不开的。

3.教会孩子宽容

宽容是人的一种美德,是做人的一种风度和境界。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胸怀。”古往今来,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心胸开阔的人。他们能容别人难容之事,不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功名利禄,随时保持一份好心情,摆脱凡俗尘世的羁绊,专心去干他们的大事业,尤其是现代化社会,孩子所吸收的信息量大,接触的人数多,差别大,那就是更需要学会宽容。

4.教会孩子不怕做错事

大家都会有做错事的时候,何况是小孩。很多家长在孩子做错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责骂,甚至是打骂。这种教育方式是非常不对的,我们在孩子犯错后应该帮助他纠正,告诉他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反之,可能会限制孩子的发展。

5.教会孩子懂得孝顺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孩子孝敬父母的品德是教育出来的。孝,不是天性;不孝,也不是天性。没有哪一个孩子生来就是孝子;也没有哪一个孩子生来就是不孝之子。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识是从一个又一个亲情故事中听会的,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是从自己的亲人的一个又一个孝行中看会的,孩子的孝心是从日常小事中培养起来的。

6.教会孩子独立思考

很多家长习惯于事事为孩子指路,而不习惯于征求孩子的意见。一旦孩子不遵从,还要大加责备。其实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家长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给他自主思考的机会。


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养,家庭教育从子女出生就已经开始,但是培养的目标和结果却千差万别。造成这种差别的,除了遗传因素外,后天教育也起了很大作用,其中,既有家长的教养观念上的差异造成的,也有由于每个家庭教养方式不同形成的。与一个被动的物体不同,成人和家长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幼儿,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家长必须在了解幼儿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培养。

婴儿在出生后,完全依赖于成人的照顾,在这过程中就开始了与成人的交往,这种与成人的直接的情感的交往是婴儿的主要活动。成人的逗引和爱抚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

半岁以后,在成人引导下,儿童接触周围的物品,特别是玩具。成人给儿童演示动作,又帮助他们完成动作,这时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具有了协同活动的性质。儿童开始摆弄物体,如取拿、放回、扔掉等。但这样摆弄的动作只是限于利用物体的外部特性。不论对哪一种物体都采用他们所熟知的摆弄方式。

到了1岁以后,儿童与物品关系发生了变化,儿童能按物品的功能,采用一定方式使用物品,进行实物活动。

在3岁前,应注意提供儿童摆弄物品和使用物品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感知和动作,为形成人类特有的心理特征和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并激励他们交往的需要,和使他们能直立行走,学会说话,具有知觉和思维的基本形式,并能把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到第三年,儿童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开始并发展了通过象征符号来认识外界的认识活动,儿童要求自己独立活动,不愿受成人支配,并有像成人那样行动和活动的愿望,而且发展了意志对行为的控制能力。在教育上应提供儿童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培养认识事物的兴趣,发展口头语言。

在3至6岁时,儿童能自由地独立行动,智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其中角色游戏是这时期特有的游戏。这时期的教育主要在于:形成幼儿的个性倾向性,发展与成人及同伴的交往,奠定社会化的最初基础;在智力方面形成直观的认识形式,着重发展儿童的知觉、形象思维与想象力,促进抽象思维的萌芽。

在孩子幼年的家庭教育中,我感觉最重要的还在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爱的教育,这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基石。


0到6岁是性格习惯养成的时期,这一个时期不用着急学习多少文化知识,主要是以习惯和方法为主,孩子的自制力和辨别能力不是很强,所以父母就要引导帮助孩子,首先要教会孩子懂得感恩,知道孝顺父母,乐于分享,不管是和家人还是和小朋友都能愿意分享,再有就是一些生活的技能,自理的能力,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


原始地址:/zhishi/32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