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用吗?学心理学能做什么工作呢?

谢邀~因为我不是专业学心理学的,只是恰巧最近在看有关心理学的书,所以勉强答一下,觉得有帮助的就看看,没有作用的话,就当小广告了。

1学习心理学,可以从事有关心理辅导的工作。比如心里分析师,帮助有心里问题的开导开导。

2像老师之类的工作也要学简单的心理学。

3警官办案啥的,也需要分析罪犯心理,对吧。

4考研吧,研究有关方面的问题。毕竟在如此快速的生活环境下,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心理问题。比如忧郁症,偏执狂。。。等等

希望可以帮到你~不喜勿喷


心理学是一门想要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很多客观世界,客观规律的人必须的选修的学问。一个人不管他从事什么工作,特别是从事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工作的人,如果不懂的一点心理学,那是做不好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不管同意不同意,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活动,所做的一切都在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中。因此,但凡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必须的懂的心理学。


阿文说北大学霸与父母绝交问题出在哪儿

我们今天说一个案子是关于北大博士,王某与其父母绝交的这个故事。今天阿文说,仔细聊聊这个故事。首先简单的复述下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北大的一个学霸,毕业以后又去了美国读研,然后有非常好的前景,非常优秀的一个孩子。那后来与他的父母绝交,把他的父母所有联系方式都拉黑。12年不回家过年,这么一个故事,大家可以到网上去搜一下,这件事情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我今天就来说说我对这些事情的看法,这个父母把孩子培养成北大的学霸其实也是用心良苦,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出在从小父母啊,很少关爱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感受。

从这个王某的描述上来看,王某应该是患上了重度抑郁症,事后他在接受心理专家的诊疗的时候也确诊为焦虑症。我认为他不仅有焦虑症,还有抑郁症,甚至再发展到严重可能会形成精神分裂症,就三症合一了,是很严重的精神疾病。

我认为不管怎么样,这个父母把孩子搞成这个样子,当然双方都有责任,但是我认为主要责任还是在父母身上。因为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子不教父之过,这个我觉得他父母应该负有更大的责任,面对现在这种老死不相往来,打嘴仗的这种尴尬的局面,我认为他父母应该负更大的责任。

我们通过这些细节,王某的描述,他父母应该是一种指责性人格牛角尖人格,抓住他的一点点的过错,然后死也不放,拼命地指责指责指责。阿文是学心理学的,这种指责性人格的家庭很容易把小孩弄成神经病的。这种比例是非常高的,比正常人的家庭高很多的。

什么叫指责型人格?指责型人格简单的说就是一件事物它有正面和反面,你聚焦到这个负面的因素比较多,然后忽略了正面的因素,就叫指责型人格。比如打个最简单的例子,鸡会下蛋,但鸡也会拉屎,对吧?如果你聚焦到这个鸡只会拉屎身上,那么你就是指责性人格。这个鸡老是拉屎,好讨厌好讨厌把它杀掉,要把它弄掉,这就指责型人格。但是你忽略了鸡也会下蛋啊,这个王某的父母就是明显的指责性人格,牛角尖人格和偏执性人格,这样的话很容易造成这个家庭不幸的。

这是他父母这方面做得很糟糕的,他父母还有一点非常糟糕的做法,就是居然对着小孩说,祝你正常。祝你正常,这四个字是带有非常严重的歧视性的意味在里面。这说明他的父母非常糟糕,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好歧视的,这根本就不是一种真正的关爱,这是一种极为傲慢的蠢笨,都已经搞成神经病了,还去指责?可以说他小孩对他的绝交就是他得到了报应。

这种父母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为你好。实际上这种说法,就是让他心里自己爽。我要你怎么样你就得怎么样?王某明明是个男孩子,他妈妈非要给他穿女孩子装扮,他不愿意接受,他这是一种阳刚自信自立的表现。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他父母他妈妈的潜意识里面是一个控制欲望很强的人,也是个非常自卑的人,这是非常典型的一种自卑的潜意识的外化的表现,就控制欲强,然后指责型人格,希望指责别人的过错,然后来平衡自己内心的自卑上的不足。

我觉得这个孩子生在这样的家庭也是很倒霉的,其实这种家庭在我们的普通的底层人民当中是非常常见的。那我们再说一下这个孩子,有的网友也对这种孩子有他的看法说,这个小孩这样选择本身是一种懦弱的表现。是的,这种说法既对也不全对,为什么他是懦弱?都抑郁了都神经病了?怎么会不懦弱?但是事出有因,那你说人家懦弱,把你放在这个环境下,你有一这样的指责性的环境,指责性的父母天天在批判你,指责你,你说不定早就跳了。所以这也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表现。

但是话又说回来,阿文还想说两句,就是这个人还是要尽孝,我想对这个北大学子说几句,人还是要尽孝,为什么?即使你父母对你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我可以理解,但是你绝交拉黑不过年的这种行为,我本身也是不赞同的。我理解你,但是我不赞同你。因为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比天还大的,它即使伤害过你,你也要懂得如何去孝顺。

何为孝顺呢?为什么带着顺字,顺就是尽父母的心意,让他们怎么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你现在成家立业了,有钱了,能够赚钱,那你就应该多去看看他们,你陪伴一下他们,已经够了。他们有他们迂腐的观点,你可以不听,你可以听了,也不具体去做。但是你不要完全的去逃避,你本身的逃避,就是为了趋利避害,就是要让自己心里舒服一点,因为你跟他们在一起心里很难受,觉得一天到晚被打击。但是我要话说回来,人不是只为了自己一个人活着的。

我们中国人还是讲究孝道,所以我建议这个北大的学霸还是常回去看看,但是你父母迂腐的观点,那些东西你可以不要去理睬,甚至是他怎么说你不停的点头,然后你不要去做就行了。但是你要去陪伴他们,顺着他们,因为毕竟父母的养育之情也是在那里的,这是不可逃避的。

像这个家庭呢,整体就有一种指责型人格的这种表现,家风存在。我希望这个北大的学霸能够自立自强,把这种指责性的走极端的家风在你这代断绝下去,然后从这代开始变得更加幸福,心理健康会获得更好。

既然这个北大学霸也自学了心理学,我相信他也自己知道,自己症结之所在,我相信他应该能够自我觉知,自我暗示,然后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自学心理学,很大程度上能够能够自我调节自己的心态的,多少程度上还是对心理健康的恢复有帮助的,所以我觉得他既然能做北大学霸,那学识和知识这一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我最后总结,这件事情是他父母负主要责任,但是这个小孩也不应该走向极端,也应该去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把这种走极端的指责性人格的这种家风,不要遗传下去,拿给自己的后代做个好点的榜样。好,再去经营好自己的人生,经营好自己的家庭。这是我祝福他,我不会再说祝你正常这句极为愚蠢和歧视的祝福语,我会说祝你幸福,祝大家都幸福。


心理咨询的困境,面对现实

一、反方:一个朋友认为出身决定一切,所以才受穷,买不起房,没人爱。

于是找了心理咨询师,咨询师告诉他人生还有很多美好,他这样的想法过于绝对化,属于认知歪曲。

咨询师轻而易举的让我朋友相信了自己过于“偏激”的认知。毕竟他也是来寻找答案的,他内心也急需专家告诉他出身决定论的不合理。

同时他们还能进一步讨论这样“偏激”的信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由于他的童年、原生家庭、成长环境等因素。

咨询者和咨询师相聊甚欢,都满意的结束了治疗。

然而,这样的“偏激”信念会被现实打脸,证伪只是一个概率问题。

因为咨询者会在现实中不断遇到支持或不支持自己“偏激”信念的证据。

比如,再怎么努力也买不起房子,长得丑再怎么付出也难得一人心等等。

这时当咨询者再次登门,咨询师只能使出最后一招,百试百灵的鸡汤激励。

用“正能量”来搪塞,用人本主义的理解和尊重让咨询者“忘却烦恼”。总而言之,一旦遭遇现实,心理咨询师就败下阵来,只能化身激励师、鼓励师,一顿灌鸡汤。

二、正方:其实信念大多数时候都没错,你信的、困扰你的,的确是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

比如,出身不好,凭自身努力改命改运的确很难;长的丑,不受人待见,真爱难寻这也是现实;不敢坐飞机的人,担心飞机失事,虽然这是非常小的概率,但确实存在。

这也不算是咨询者“偏激”,咨询师不会一贯的劝说来访者,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你不丑只是缘分没到,飞机不会失事。

这些“安慰”早晚会被现实证伪。

咨询师并不会“修正”你的信念,而会让你和信念和平相处,接受现实,选择行动,而不是困在自己的焦虑情绪中。

出身不好更努力也许仍然买不起房,但会活得好些;丑,是现实,但是自信和能力是可以后天塑造的;飞机失事概率客观存在,你可以放弃便利的飞机出行,代价就是很麻烦。

咨询者要走出困境,咨询师更多的是和他一切面对现实,而不是陪着他逃避现实。


心理学对于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尤其是最近几年,心理学的热度真是蹭蹭蹭地往上涨。但是首先,我想澄清一下“心理学”这个概念。大部分时候,人们看到的是被媒体神化后的“心理学”。而真正的心理学就像所有科学一样,遵循科学的标准,做双盲实验、有证伪性、能够被重复验证。这也是科学心理学与伪心理学的分水岭。

学心理学有用吗?

这就取决于你期待心理学怎么样的”用“法了。对于改善”自身心理问题“,有用,但用处不大,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对于提升生活幸福感,有用,而且很有用。

学心理学能做什么工作呢?

方向一:成为心理科研工作者

如果你是学霸,喜欢做研究,耐得住寂寞,那你就从了学术研究吧!这是一个苦逼但很高大上的选择。当然,对个人的学术能力要求颇高,至少也得读个博,甚至出国留学,在核心期刊发表有影响力的论文。

方向二:从事人力资源工作

人力资源是心理学专业的主要选择。据我所知,好些HR的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但后来都会学点心理学。

方向三: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很不错的选择,现在大部分学校都开设心理健康课,特别需要心理学专业的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而且,心理老师的工作比较稳定,适合喜欢稳定的同学。


我就是一个心理学从业者,通过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以后,为了进一步学习又念了在职研究生。越深入的学习这门科学,越觉得自己过去对于心理学理解太过于肤浅。

学心理学有用么?

这是一个对心理学存在向往又有点迷茫的人会提出的第一个疑惑,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功能性和社会性的价值。

但是每个一开始对于学习心理学本身的诉求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很多初学者进入入门学习以后出现失望,甚至就放弃了。

有的人想通过心理学提高自己的自我认知调节能力,有的人想通过心理学解决自己的情绪情感矛盾。也有的人想从事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还有的人会想从事心理学的专业学术研究,每个人对于心理学的初心可能都不同。

事实上,我一开始决定“入行”。

其实是因为我自己经历了人生的一些困难,感情不顺事业停滞,我一直是家人眼里很听话的女孩,按照家长给的轨迹去生活去考试去做他们认为稳定和体面的工作。

然后突然有一天,我觉得我如果从事一生的事业并不是我真正追求的,那么我何苦这么日以继夜的去拼呢?但是,我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生活却一直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我可以一往无前的付出。

于是我开始旅行。

我旅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去非洲看日出,去太平洋的汉密尔顿小岛上看日落,去泰国的芭提雅一个人走在海边坐一整天发呆。

等我回到自己的家里时。

我开始自我反思,那个时候,所有人都不看好我,说我是个“废人”也有过的,亲戚总会嘲讽的故意说我是大龄女青年,还顺便向我家人炫耀自己的孩子多么有出息然后冷嘲热讽的让父母尴尬。

有段时间,我就闷在家里。

就自己买了一些心理学的书在读,我不太喜欢现在的快捷二手的一些鸡汤文化,什么十分钟教你懂得心理,五天成为心理大师,人人都是心理学家……这类读物对我来说太不严谨。我也念不进去。

所以主要是读一些已经著作等身在行业里以及历史上公认的一些心理学家的书,比如弗洛伊德,华生,巴甫洛夫,冯特,皮亚杰,艾宾浩斯,阿德勒……

但是当时我依旧是一个“门外汉”。

只是一个对这个学科充满好奇的人而已。

我发现心理学有一个和很多目前的科学都不同的特点,就是流派众多。

不同的心理学流派的观点甚至会相互矛盾,比如,弗洛伊德强调研究性力比多研究潜意识研究自我超我本我等比较看不见摸不着的任性的随机性比较大的一些东西。

但是我们的的确确能够在其理论中多我们自己的一些感受和行为作出对应的解释。

而巴甫洛夫却强调要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的行为,也就是所谓的社会学习理论,这个流派的人认为意识是看不到的黑箱,所以就对人的行为反射进行记录和观察。

条件反射就是这个学派提出的。

比如生理心理学就会主要研究人的神经中枢是怎么控制我们的行为的。当一个人开心或者悲伤的时候,脑部的哪个部位在被激活。

诸如此类。

让我不甚迷惑。

但是每一种研究都是和人息息相关的,和我们复杂的行为,认知,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我通过看书,理解到心理学是一门在发展中的学科,它的魅力就在于:

我们依旧在混沌中探索人性真相。

心理学解释了一个人为什么会悲伤会快乐,解释了一个人会什么会望梅止渴,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灾难面前会有一些自己都想不到应激性反应,解释了为什么当一群人陷入盲从的时候为什么会失去自我……

后来,我和一位心理学的博士生交流的时候,这位朋友说如果我那么感兴趣,不如尝试着去参加研究院心理所的培训去打打基础,自己瞎琢磨也意义不大。

我就开始了漫漫的学习之旅,我想我大概会学一辈子心理学,也会努力将自己所学所研用到真正的助人实践上。

这是我一生都追逐的东西我终于找到了。

但是学习的过程里真的很颠覆,系统性的学习和我们自学科普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我们的教授一开始就会告诉我们两句话。

我想这两句话就可以概括心理的含意:

【心理学是脑的科学】

【心理学是人对世界的客观反映】

我们不仅仅要去在黑暗的看不见的认知情绪里面摸索,我们还要学习人脑的构造,神经反射的原理,人行为和感情的生理基础。

这是所有系统性心理学人员必须通过的第一门考试。专业心理工作者必须要学会画神经元树突轴突,了解什么是突触,什么是神经元等等……

因为任何一种所谓的心理。

都离不开基本的客观生理。

真的学起来就很枯燥,书厚厚的一本,还要各种考试,通过了才能继续学习什么是情绪什么是认知什么是思维。

但是真的太有魅力了!

这让我更加了解我们人类本身,从而能够客观的知道我们一切活动的原因。

然后我们就要学习各种流派,现在的心理科学是趋向整合的,也就是集百家之长。所以过去爱好的时候只看一些流派的书,而现在就必须要根据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对每一个出现的流派进行学习和分析。

当然我们的教授也不可能放过我们理科的短板,因为你要理解心理学的真相,你就必须要能够知道这个东西是怎么测量的,各种量表是怎么产生的,每一个数据的依据是什么。可怜我一把年纪还要重新学习数学。

方差标准差求根号次幂都是算简单的……

我万万没想到心理学还要学斯皮尔曼和牛顿的……哭晕在厕所啊……

我们还要研究数据的正态分布和非正太数据的矫正,这就意味着t分数Z分数概率都要学习,但目的是为了科学的理解心理学量表。

不然我们又怎么给咨询者解释其心理测量结果的依据呢?总不能凭感觉说你是焦虑症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吧……

最后的最后,才是自己专业取向的选择,比如你想做心理咨询师你学习的专业就会和测量心理学学习的操作课程会有不同,比如你学教育心理学就会和生理心理学有所不同。

这就跟一个大专业里面还有分子专业一样,你对社会创造价值的方向不同,你未来的工种也会有不同。

我说这些不是为了吓唬人。

事实上,我是觉得如果你了解了学习心理学的全部,你依旧能够勇敢的去脚踏实地的探索,你就能找到自己对于这个科学的答案。

学心理学真的很有用。

当你学习了心理学,你会发现你看一件事情的角度会趋近于完整,你的观点不会很偏激因为你会下意识的去找到一个更加客观的事实,你会更加宽容,因为你理解了千万种人的千万种感受而不会再过度的狭隘的把一些自己的想法强行灌输给别人。

你也会变得更加的从容。

你会努力的让自己不断的“进化”,因为你理解了人思维的发展阶段。你会逐渐地让自己内心变得平衡。

你会变得更加的爱自己。

因为你理解了人性的复杂,你就能了解你自己,客观的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再让自己偏执和冲动。你不会过分的苛责自己,你也能释怀过去的伤害。

当然,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

所以我们才会提出终生学习的概念,把每一天的生活都和自己的所学所知结合起来,知行合一的去做一个勇敢的人。

幸福是相对的概念,心理学就一直在解释这一点,只有我们能和自己握手言和的自洽,我们才不会经常处于各种心理问题当中。

我把我过去的一些学习笔记分享出来。

希望大家也能喜欢心理学。

与君共勉!


存在即有道理,尤其是和人相关的学科,心理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学心理学可以做哪些工作呢?

1、如果你想从事专业的心理相关工作,心理咨询、培训师、心理老师都是选择。

2、如果你本身有专业,而又学习了心理学,那是非常互补的一件事,因为很多行业和工作都会用到心理学。比如人力资源,在招聘、管理、培训时都可以用到心理学;比如教育,也需要儿童心理学。人事,销售,和人打交道,心理学都用得上。


我是心理老师左叔,我来回答你的提问。

我是一名从事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在一所大学里做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我从两个方面解答你的问题。

第一,心理学有用吗?

心理学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诞生;1895年弗洛伊德发表《癔症的研究》,标志经验心理学的诞生;就表明心理学从一开始就致力于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探索人类心理现象的奥秘。

以冯特为代表的科学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探索人类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上,于是出现了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分支学科,解决人类心理现象本质、心理活动如何发生、个体人格特征怎么形成等问题。而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经验心理学,把目光锁定在服务于人类健康方面,于是出现了医学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卫生、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分支学科,解决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

所以,不仅有用,而且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比如航天航空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应用心理学正在为人类探索宇宙奥妙提供科研支持。

第二,心理学能做什么工作;

一是心理学硕士或博士毕业以后,可以从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到高校的心理学系或心理学学院、科学院心理所、各省的科学研究机构从事心理学理论;二是心理学本科或硕士毕业到中小学、高职院系或者本科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或辅导员工作,这个方面需求很大,关键是你学的如何,能不能把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转化为为师生服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三是可以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委、人力资源管理、工会等部门从事员工心理员工工作,据我所知很多省市一级的党政机关工委都成立了员工心理援助机构,这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工作途径;四是到社区工作,拿到心理学本科或硕士毕业证以后,再参加相关的心理咨询培训,或者社会工作师培训,到各地的社区工作,国家现在已经开始在社区推广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项目,特别是需要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能独立开展工作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不同的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可以继续探讨,分享彼此的观点。

再次感谢你的邀请!


原始地址:/dongtai/19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