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与孩子异地,孩子由老人带,老的太老,小的太小,学习上如何克服?

勤与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学习情况

发现问题参考老师的建议,及时解决


最好不要这样,但无法克服只能由老人带孩子,那也要建议老人不要过分溺爱孩子,别把孩子崇坏了,生活养成、上学学习、与同学友好相处等各方面都要严格要求,正确引导,不惯毛病,同时父母要坚持每天或经常隔空与孩子沟通交流,关注、监督自己的孩子学习,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通过传递爱心方式引导孩子学习、成长,促进孩子追求健康向上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独立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父母尽量还是将孩子带在身边,即使自己苦点累点都行。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孩子有几点不好:1、一般老人年级都比较大了,看不住孩子了,会存在安全隐患。2、老人一般文化水平都不高,不能很好的辅导孩子,至少小学阶段,家长的课后辅导还是很重要的。3、老师有事跟家长沟通时,跟老人沟通会存在障碍。如果真的因为条件的限制,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那么就应该频繁跟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一些情况,做一些恰当的措施。


大家好!我是“自我勤勉”,非常感谢邀请来回答这个问题。

2004年因刚结婚,原来家里就很穷,结完婚就没钱了。我一人外出打工,当时一个月500块,包住,不包吃,吃有食堂但要用饭票,一个月我留120元,90元买食堂饭票,30元买日用品,剩余380全寄回快生小孩的老婆用,直到女儿快一岁。都是这样熬过来的。女儿断奶后老婆就出来一起打工,女儿交给爷爷奶奶带了有一年。结果小家伙不得了,她要什么必须买,否则地上滚,还学坏到商场偷拿了东西就吃。没办法,我只好把爸妈和女儿接出来租了两间房,4年后还添了一小子,一直到现在。又孝顺了父母也照顾了孩子,虽然苦一点,但一家人在一起也很开心。

其实这个情况在多数外出务工者的身上很常见。题主说夫妻异地就更麻烦了。一般现在隔辈教育只能说:要么把小孩宠上天,要么怕小孩受委屈不敢管太严,最后管不住。身边有很多例子:我一个堂哥小孩没上学就丢给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把小孩宠得无法无天,初中未毕业就同社会上的人混,偷、抢都做。最后没办法堂哥堂嫂只好不打工回去了。

前面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孩子是从小看大的。孩子在3到16岁最好由父母带在身边,因为这个时期是孩子的成长关键期。我们先看看孩子的成长期都有哪些?

一、婴儿期(0-1岁):

从出生到一岁,这个时期一般孩子都在妈妈身边。没什么影响,只要不要认孩子饿着、生病、多跟家里人亲近亲近,增强孩子对周围人或事有信任感就没什么了。随着信任感的建立,孩子对未来的希望感也同时建立。

二、幼年期(1-3岁):

这段时间,将帮助我们在未来的人生中将帮自己建立自信、毅力与自控力,当碰到困难我们不会退缩或等别人来帮助自己,而是拥用“我能行、再试一次”的心态。

当孩子顺利渡过婴儿期,这时他就可以主动控制自己的一些行为,但父母还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这时,孩子需要修炼一定程度的自主与独立能力。

家庭的最佳状态是允许、有耐心、鼓励但不逼迫。让孩子独自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通过尝试了解自身能力极限,让他知道有些事情有危险不要尝试。通过这种方式慢慢增强孩子的意志力、独立性与边界感(自我约束)。

讲得通俗点就是孩子一个好奇认知期,孩子好奇,好动,好学。听到音乐会听,会跳,看到吃的想吃,看到别的孩子干什么就学。稍大一点就什么东西都要去摸、拿、玩。慢慢地会去揣摩大人的心理。这时就要注意好的让孩子尽情学,危险的坏的告诉孩子不可以做,自己能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学着的。如:孩子听到音乐想跳让他跳;孩子要摸刀、烫的东西、玩尖锐的东西、不能吃的东西放嘴里去,就要告诉孩子危险不能做;孩子摔倒了要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吃饭要鼓励孩子自己吃,孩子大小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自己脱裤子等,不要让孩子全依赖父母,尤其父母不帮就哭、就赖皮,如果一哭,父母去帮他,他就学不会自主和独立,他会无限期的找这个哭,找那个哭直到达到他的目的。这个阶段很多父母都做不好,更何况爷爷奶奶呢。所以这个时期孩子在父母身边比在更疼小孩的爷爷奶奶身边会更好。

三、童年早期(3-6岁)

这段时间我们需要大量的真实体验。渡过幼儿期的孩子开始更多的掌控行为,但他还无法掌握思想。这段时间将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因为他最大的任务就是在幼儿园跑跳游戏中学习主动性。以前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家庭成员的帮助,他们也有义务帮助。但这时孩子要主动地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困难,承担身为小朋友的责任感,学习生活技巧,感受到自己开始长大了。

家庭成员要鼓励孩子建立空间与时间观念,让他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你已经长大要开始懂事了”,让孩子主动做出一些决定,并了解该决定可能导致什么结果或后果。孩子会很疯,因为他需要通过实践来学习所有的新事物,他需要有犯错的机会来发现自身价值并从中学习,他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正确的指引。

如果一切顺利他会慢慢从游戏与尝试中找到自身价值感,他会认为自己是个有用的人,他还会主动的去做事情,他开始建立责任感。但如果他被限制、嘲笑、批评而非引导,那他就会形成内疚感、遇事缺乏主动性、缺乏了解自身价值与意义感。

这个时期通俗的讲是孩子上幼儿园的时期,也是幼儿学龄期,虽然孩子在学校受到老师的引导和教育,老师会要求孩子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学会去帮助别人,学会准时起床去上学,学会做作业,学会区别表扬和批评。也就是说孩子开始学会判断和规矩了,这时家长就想多鼓励孩子去自主、去体现自身价值。而不是捣乱还去像幼儿期样帮孩子做,而是放手让孩子去做,还要督促和监督孩子去做。我小孩读幼儿园中班时因比较近只送了半个月就自己会去幼儿园上学了,后面悄悄跟在后面送了半个月就不管了,这也是我们这边治安好,又近所以才这么做的,但父母也可悄悄跟在后面送,来锻炼孩子。不过接一定要家长去接,学校有规定,孩子也想家长接。

四、童年中期(6-13岁)

这一个时期会极大程度上影响今后我们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人生的态度,不论是被误导还是被强迫,都难以帮助我们获得良好的素质。

时间飞逝,快乐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孩子即将进入人生相当痛苦的一段时期—小学学习期。他不能尽情玩耍,开始要把大部份时间花在学习这项相对无聊的事情上。从此刻开始影响孩子的主要因素已经开始从家庭偏向了学校、老师与社会份子。

这段时间直到青春期,孩子最主要的任务就建立勤奋能力与融入社交环境。以前他总是随性而为,从来没试过长时间学习,长时间控制自身行为,他的生活圈子大部分属于家庭。而一切都将随着进入校园而改变。

孩子开始学习付出长时间的努力(勤奋)去完成一项任务从中获取成就感,此时他更在意所做事情的意义,以前玩只是单纯为了快乐,而这时玩是为了战胜对方。孩子会更希望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取一定结果,而这一个个的结果将推动他成长前进,最终培养成他自己勤奋的品质。

但如要孩子尝不到胜利的果实,或错误的理解胜利的意义,或被团体排斥歧视欺辱,他就开始真正的感受到什么叫自卑与无用感。所以家长、老师的正确引导将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这是无可奈何的——孩子这时虽然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但还无法控制自己的意识与思想,只能任由他人影响。

另一个极端是过度勤奋,孩子在被迫的情况下去学那些额外他并不想学的东西。家长原意是对孩子好,想从小把他培养成尖子生。但是孩子在压迫中飞速成长,思想意识能力比同龄人都更早开发完整,他或许会拔尖,但却很可能失去人生意义。一切都是别人的安排,一切都是他人意志,让孩子没有自主意识,或自主意识被消磨殆尽,有能力但却意识不到,以至于让他不太合群因为过于异类。这种情况如果在青春期或大学延续,最终将慢慢滑向忧郁、迷失。

这个小学学习时期直接影响到孩子将来学习成绩好坏,那么如何让孩子爱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两个习惯与前期的童年早期教育都有一定的关联,如果童年早期教育做好了,这个时期也不会出大问题。我在这里就简单的说说我对孩子这个时期的亲身体验,也就现身说法吧!

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上学:早上定闹钟准时起床、穿衣服、嗽牙洗脸,10分钟内做完这些,要求孩子检查书包后背书包出门,刚开始带孩子吃早歺(我这边外面买),送到校车侯车点候车,也和幼儿园一样,先送半个月,再跟半个月。上车前告诉孩子上课认真听讲。

放学:前半个月到候车点接校车送回的小孩,问他学校怎么样?不帮拿书包,书包孩子自己背,到家吃饭,吃完饭立马做作业,做完作业,父母检查签名后,要求孩子将书包收拾好,包括一把雨伞、一瓶水、早歺费放固定位置。再让孩子去玩,玩到19:30分左右要求孩子冲凉,冲完凉孩子减少室外活动,在室内玩或看电视。到21:30分要求孩子准时上床熄灯睡觉,确保第二天孩子上课有精神,不打瞌睡。

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庭学习:孩子吃完饭做作业时,父母在旁守着不做声,直到孩子做完作业,父母检查孩子作业,发现有错误,只告诉孩子说错了几个,绝不告诉他哪个错了,要求孩子自己检查直到做对为止,如长时间孩子找不到,可以告诉他,让他改过来,如还改错,说明孩子不懂做,这时需要父母辅导告诉孩子怎么去做,并用另外的本子出类似的题目要孩子去做,直到孩子连出几个都没做错为止,这样才说明孩子明白了,会了。对错了的题孩子自己改过来的,也要出几个类似题要孩子做,直到确认孩子会了为止。同时告诉孩子以后要细心,并且上课一定要认真听懂老师讲的课,这样做作业就又快又对。

上床前要孩子预习第二天的新课,不管看懂没看懂也要预习下,如果孩子认真了,有些看懂了,保证他比其他孩子上课举手发言更积极,受老师表扬多,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学校学习: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勇跃发言,不要怕错,回答错了或老师没叫到都不要灰心,看看自己的答案对了没有?错了又错在哪里了。下课、自由活动课、在教室等校车接的时间,都可以把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做一部分或做完,这样回到家就会有更多时间玩了。多鼓励孩子这样去做,孩子就自然而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

五、青春期(13-19岁)

在这段时间总的来说就是告诉孩子别急,学会去感受自己与环境,不要立刻接受一些价值观,也不要武断的排斥。一切都不要妄下结论,妄断事非,做一个优秀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时间会慢慢告诉我们自己是谁,该信什么!进入青春期了,这是很多孩子苦盼以久的日子,从这时起他不但能掌控行为,还能掌控意识。“我为什么要听他们的?你们别想再控制我!”孩子会强烈希望摆脱对成年人的依赖,但却因为生理变化而感到恐惧与孤独。为了掩盖这一切他变得叛逆或过度强调独立。

此时孩子的主要任务是找到生活的意义,此意义并不是长久深远的人生意义,而是“为什么你要做你现在做的事情”这段时间为了更像成年人,他开始寻找生命中的榜样!

如果家庭健全温馨,孩子就会从父母身上获取榜样的力量,传承他们所秉信的价值观。如果孩子不幸的没有一个好家庭,那老天保佑他不要找一个坏人做榜样,多数人就是这样学坏的!

孩子此时的主要任务是自我认同,知道自己是谁并如何融入到环境与社会之中。这个阶段他很容易面对角色混乱。因为从孩子向大人转变的差异实太大,他会感受到无边无际的压力,而且时常陷入迷茫。

如果青少年期没发展出清晰的自我同个性,孩子成年后就难找到生活的意义。这点是中国青年面对最大的问题,我们的环境没给青少年树立一个合理的价值体系,导致我们持继性迷失,结果把价值单纯建立在金钱之上。

但注意从这此该开始,每个人的人生将操控在自己手上。

这个时候不要把孩子当孩子看,要与孩子做朋友、做他一个愿意同你诉说,并能时不时能帮他的朋友,正确引导他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正确的方法是尽量父母在一起共同把孩子带在身边,尤其3-16岁,这些都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我相信大家看了我上面的分享,你先考虑考虑你们的父母是否可以胜任带孩子。如果行,那就抽空多回去看看孩子父母,如果不行,就把父母和孩子接到身边来。孩子长大了就好。今天就到这,谢谢大家!喜欢帮点关注、点赞、私信一起交流。谢谢!


原始地址:/zhishi/6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