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还有必要吗?

当然要进行有必要的劳动教育!!!

现在的孩子自出生就娇生惯养,男孩当小王子,女孩被当做小公举看待,父母的无微不至在他们眼中变成了理所当然,所以,进行有必要的劳动教育是好。通过刷碗,拖地,擦桌子等一系列的小来教给他们独立,潜移默化的告诉他们,爸爸妈妈对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爱你,但爸爸妈妈总有老去的一天,你要学会独立,记得看过这样一篇文章,大概意思就是,你不好好教育你的孩子,这个社会就会“好好”教育他。

所以,必要的劳动教育不是让他受苦,而是为了让他在今后少走弯路。


让幼儿劳动不是目的,而是引导和教育,我喜欢做个懒老师,不管是两岁,还是五,六岁的幼儿,我会让他们自己穿衣,穿鞋,洗手,自己动手洗脸收拾玩具。也许一次两次做得不好,反复练习就会有进步。当孩子们学会以后,我会表扬他们,那时他们会一种成就感,而且会特别喜欢动手和接受新鲜的事物,并且喜欢帮助别人。喜欢劳动的孩子,一般头脑都很灵活。其实,每个父母都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劳动,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知道作为家里的成员,要分享和承担。当孩子渐渐长大,会领悟劳动创造美的真正含义。


非常有必要。从小就应该让他们学会收拾自己的玩具,大点要帮助父母收拾碗筷,上了初中高中学会整理自己房间和学习用品外,洗自己的衣裤也要学会。这些虽然看似简单,但对于他们将来离开我们这些父母时非常有用。


非常有必要。

近年来,劳动教育逐渐受到国家、社会的高度关注。

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的实践教育活动。过去很长时间,我们的教育重视追求学历教育,轻视劳动教育,培养了一批疏于劳动、幸福指数低的“书呆子”。

缺乏劳动教育,生活不能自理

13岁的“湖南神童”魏永康以总分602分考进了湘潭大学物理系,成为当时湖南省年龄最小的大学生。17岁时便考上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从小学到大学,魏永康的生活一直是母亲一手包办,然而,当魏永康脱离母亲的照顾后,完全“失控”:热了不知脱衣服,大冬天不知加衣服,穿着单衣、拖鞋就往外跑;房间不打扫,屋子里也臭烘烘,袜子脏衣服到处乱扔;不记得参加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最后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

犹太人的劳动教育值得学习

犹太人的教育值得我们学习。只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之所以能拿走世界近1/5的诺贝尔奖,成为智慧与财富的代名词,与犹太人教育体系中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理财教育相关。每个犹太家庭让孩子从3岁开始承担家务,设置家务劳动表。很多家庭把家庭财务支配权交给16岁以上的孩子。他们认为,一个人能管理好家,就能管理好一个公司,进而才能管理社会。

总的来说,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自立意识、增进情感交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很有必要。


当然很有必要。因为现在的孩子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尤其是有些家长对待孩子娇生惯养,许多孩子在家从来不会主动帮忙做家务,在劳动教育这一块过于缺乏。

如今生活水平这么高,生活环境也不像从前那般艰苦,还有必要强调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吗?

劳动教育,并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干家务活,体会到做体力劳动的辛苦,让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通过劳动,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和承受能力,以及培养健康的人格。

现在的孩子课业负担比以前重得多,学习压力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增加,家长们心疼孩子,大多不舍得让孩子帮忙做家务,把学习上的事情做好就行了。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养育一个孩子,不是单单只注重知识教育就可以了,因为这些孩子就算接受再多再长久的知识教育,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走向实践,所以注重孩子的劳动教育,也是在为孩子将来的实操能力打下基础。

其次,利用劳动教育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抽出一部分时间来进行劳动,像整理房间、帮忙做家务等,既可以放松孩子的身心,也培养了孩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并且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与艰辛。

多让孩子挑战一些需要耐性和毅力的运动项目,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坚强性格,提升抗压能力,不至于让孩子长大之后依旧十分依赖父母,面对突发事件不知所措,没有主见。让孩子进行劳动锻炼,学会干点活,就能减少他们对家长的依赖心理,将会促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帮助”的独立意识的形成。所以可以说,劳动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创造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丨C妈学堂

随着经济增长很多家庭生活条件都变好了,父母想给孩子更多好的东西,享受最快乐的童年。但是快乐的童年并不是父母来定义的。

父母觉得什么好就给孩子什么,觉得应该做什么就让孩子做什么,不让孩子做一点家务活,生怕累到孩子。

但正确的教养方式应该是要提高小朋友的劳动意识,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要父母大包大揽,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做了,孩子每天只知道玩玩具,甚至连吃饭家长也要一口一口的喂给孩子。

这样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小麻烦”,因为家长太过度的溺爱,让孩子事事都想依赖别人,自理能力差,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更别提帮助别人了。

在家里习惯让父母照顾自己,在幼儿园就习惯让老师照顾自己,自理的意识和能力都没有培养起来。

有很多家长说“没关系,孩子太小,长大就好了。”虽然孩子年龄大了,自理能力会变强,但是自理的意识是从小培养的。

从吃饭穿衣到洗碗拖地都是劳动的一种形式,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做好劳动教育。

我国提倡孩子的全面发展,里面就包括劳动教育。虽然学校会设置劳动课程,但是劳动的意识和热爱应该是家长给孩子培养起来的。

很多小朋友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其实知道父母的工作这点是很重要的,不仅会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而且有很多益处,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和孩子聊工作都有哪些意义。

1.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与爱,也让孩子更体谅和了解父母

如果孩子主动去询问父母工作的事情,家长应该很开心,因为这正好是一个引导孩子和教育孩子的契机。

不应该因为孩子年龄小理解力差就敷衍孩子,认真的回答孩子的问题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认真对待,能够培养孩子自信和平等的人格特点。

并且家长去和孩子谈起自己的工作,孩子会明白父母每天做什么,为什么陪自己玩耍的时间少,会更加理解父母,能够促进亲子间的关系,让家庭更加的和谐。

2.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和孩子谈工作,不仅是对孩子的一种劳动教育,同样也能激发孩子的责任感。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分工不同,所以工作内容不同,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工作,都需要我们有责任感,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家长可以和孩子说,“大人的工作是上班,你的工作就是上学,我们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样让孩子以积极勇敢的心态去迎接生活,培养孩子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感。

3.父母和孩子谈起工作的态度,也会影响孩子之后的职业观念

孩子的成长除了遗传和后天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孩子从出生起在家里待的时间最长,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所以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时间最长的教师。

家长对待劳动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主动性,如果家长在家里做家务的状态是抱怨的消极的,孩子也会讨厌劳动,认为劳动是不好的事情。

同样的,家长对待工作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孩子之后的工作观念和工作态度。如果家长谈起工作就是厌恶的语气,会让孩子没有职业认同感。家长对待工作是认真负责还是懒散懈怠都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工作状态。

4.让孩子学会尊重每一位劳动者

孩子在最开始的时候对每一份职业都是平等看待的,但是由于家长的引导社会约定俗成的观念导致孩子之后对一些职业会有厌恶,或者是看不起一些职业。

所以家长最开始的引导很重要,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每一份职业都是平等的,每一个行业的劳动者都是值得尊重的,不能因为职业的不同而存在偏见,要懂得劳动者都是光荣的。

其实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和孩子谈起工作,除了让孩子说之外,还可以通过让孩子去体验,来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

很多家长也会和孩子谈起工作,但是仅仅家长说确实比较抽象,那么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形成劳动的观念呢?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

1.可以带孩子去家长的单位参观一下

如果家长的单位比较方便,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工作单位体验一下。从一天工作日的开始,早起去上班,上班需要做什么工作,每天工作的流程。

让孩子更加清楚地了解爸爸妈妈每天需要做的事情,这样孩子就会更体谅父母,懂得劳动的辛苦和工作的不易。

2.可以让孩子去体验工作

让孩子体验工作并不是让孩子去父母的单位工作,因为孩子年龄毕竟太小,可以选择一些儿童职业体验馆。

在体验馆里,儿童可以尝试各种职业,从最开始的新奇到之后的了解,孩子能够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体验。

如果城市中没有这种儿童职业的体验馆,家长可以让孩子在家中担任一定的职业,比如在家中担任小小厨师的角色,让孩子帮助父母清洗蔬菜刷刷碗筷等。

或者是让孩子担任整理工的角色,帮助家庭成员整理衣服和床单被罩等,叠好后归置在柜子里。

这些任务虽然小但是能够让孩子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培养自理自立的能力,树立孩子的责任感。

我们要知道给孩子谈及工作是正确的事情,但是要用积极的态度去聊工作,不能给孩子从小就灌输一种工作就是赚钱,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样只会让孩子在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觉得劳动和工作是不好的事情。

所以无论父母对自己工作是否热爱,都要在孩子面前保持积极的态度,不能将负面的态度传递给孩子,否则孩子之后的劳动观念和职业态度都会受到不好的影响。


劳动教育当然有必要,但不一定在学校里,家庭更是合适的地方,既可以增加父母和子女情感的互动,又可以让子女养成帮助父母承坦家务劳动的习惯。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其实就是让他们真正明白,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靠歪门邪道的收获是长不了的!看看现在的社会环境,父母特别溺爱孩子,不要谈论劳动,即使他们自己能做的,结果都是被其父母代替了。

除了缺乏劳动能力,很多孩子,甚至最基本的劳动观念,都不知道!新一代的孩子从小就没有一点挫折,他们没有能力承受社会上的各种压力?动不动就跳楼轻生,或者沉溺于游戏中不能自拔。有更多的学生,追星到了疯狂的阶段,他们迷恋的是一夜暴富的明星,相信更多的是不劳而获!毕业后,这样的学生如果没有工作能力,会不会误入歧途?

健康劳动教育就是让孩子

在年轻时接受劳动教育。作为一个孩子,他们知道一个人应该依靠努力工作来换取生活报酬来维持生活。劳动不可耻,是光荣的,没有人对你以劳动换取报酬而嘲笑你。


新型冠状病毒碰上春节,百年难得一遇,全国大多数人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缺热闹,缺自由,唯一不缺的是时间。但在时间如此充足,精力如此充沛的情况下,试问有几个家庭厨房灶台边没有油渍的?床底下角落里没有灰尘的?衣橱里书架上是整整齐齐的?估计有很多人捧着手机喊无聊,却不愿动手把家打扫得一尘不染,把物品整理得井井有条,究其原因是劳技教育没教好,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劳技教育在教育范畴里根本没有入流过,九十年代前期的劳技教育简化为劳动,学生参与学校一切事物的劳作:挑沙石平整操场,砍柴供给学校厨房,捡稻穗摘茶籽交学校勤工俭学,外加打扫学校卫生就是劳动课的全部了。这样虽然没学到什么技能,但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身体也得到了锻炼,还亲近了大自然。九十年代后因为校园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不敢触碰的红线,校外劳动基本被取消;又因为经济的发展,大规模学校的卫生都外包给劳务公司,学生连卫生也不打扫了,劳动课也取消了。孩子们在家里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培养出了大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生。直至2018年,国家重新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2018年的高考作文也因此和劳动有关了。

劳技教育应该是教育之本,教育简言之就是为了使人更好的生存,只有具备良好的劳动习惯才能照顾好自己的“一身一体”,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只有掌握了一技之长的劳动技能才能创造财富,才具有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劳技课是不可或缺的。

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的习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养成的,劳动习惯亦如此。我经常提醒学生:你的抽屉决定你的人生!但是一个学期过去了,很多学生的抽屉还是乱七八糟的,所以我发出感叹:撼山易,撼同学们的坏习惯难!这就是从小淡化了劳技课的生动写照。

还有我觉得能把卫生间打扫干净的学生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因为想把卫生间打扫干净,你首先得有不怕苦不怕脏,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其次你还要科学的打扫方法:扫除倾倒垃圾,喷洒洁厕液,用刷子来回刷除尿渍,用水冲洗干净,用吸水拖把拖干,整理摆放好工具。只有这样,才算胜任了彻底打扫卫生间的工作,这只是劳技教育的九牛一毛,但又有多少学生具备呢?

理想的劳技教育是注重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让学生经常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喜悦;应该是鼓励和教育学生从学会自我服务开始,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劳动实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应该在劳技教育中树德、增智、强体、审美,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个性心理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学校要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和研发具有实用性、特色性的课程教材,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培养学生的劳技特长,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年龄差异,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最后要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作用,建立“大劳育”的教育体系。

劳技教育是教育之本,让我们共同关注劳技教育,撑起教育的一片蓝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马克思说过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手段。也就是说,劳动具有重要教育意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在中小学里、大学里蔚然成风,大中小学都定期开展“学农”“学工”活动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但是,当前整个中小学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劳动教育要为中考和高考让位,劳动教育被严重边缘化,甚至慢慢在中小学校中消失了,我们的教育被局限在课堂之内,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早已面目全非,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认为现代劳动教育已经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异化现象。

首先,劳动教育变成了技艺学习

檀教授认为现代的劳动教育往往变成了孩子们的手工艺品,例如陶艺、手工、剪纸……,这样的劳动是比较适合孩子们的,但是,他们却失去了真正意义上劳动所带来的切身体认,学生可能会认为劳动是很轻松的事情,长大以后,绝不会像父母一样,做那么重的体力劳动,甚至还会认为父母是没有本事的。

其次,劳动教育变成了惩罚方式

檀教授认为我们很多的中小学班主任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往往习惯地说,惩罚学生劳动,比如檫黑板一周或者扫地一周等等,劳动成为了一种合理的规训,成为了学生惩罚方式的一种。这样学生对劳动的体验就是被迫的、强制的、消极的和痛苦的心理感受,对劳动就会尝试一种厌恶心理,劳动的教育意义彻底被遮蔽了。

再次,劳动教育畸变为休闲娱乐

檀教授认为在繁重的课业之余,偶尔的到田间、工厂车间或者劳动技校参加的所谓“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俨然已经完全蜕变为一种纯粹的娱乐活动。学生是少爷小姐式的走马观花,整个过程是多了观光的轻佻、少了教育的厚重。

综上所述,当前的劳动教育已经严重异化,有幸的是刚刚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再次对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主要内容可以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加强引导,努力让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端正劳动态度;二是深化教育,让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道理;三是大力提倡,让学生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使得“劳动”教育再一次重新回到教育目标之中。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就告诉我们劳动教育在整个人的生命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在新时期学校教育如何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强调劳动教育的教育意蕴,对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思想、培养劳动素质、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积重要的积极意义。


农村人,手上没有起过几个血泡,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人。

不善于农活的我,儿时也曾经起过血泡,多半是被锄头的把磨起来的,疼啊!生生的疼,钻心的疼,当然,最疼的血泡莫过于用斧头时留下的。

如此种种的疼,在脑际萦绕,日久天长,越来越鲜明,不会有半点的模糊。

下午第三节课,带领孩子们给茶地种茶苗,所种的茶苗都是大的茶树掉下来的茶籽天然育出来的。有一部分是一位同事从别处拿来的,有一部分是我们学校原来的大茶树下现去拔的,这些实生苗,野性十足,一点都不娇贵,和嫁接过的不同。

我们的孩子,热爱劳动,去劳动,积极性都很高。老师们讲解了如何栽种茶苗、株距与行距、栽种深度、培土以及浇定根水。

我分配任务:以小组为单位,男同学带锄头,女同学带桶,合作种植茶苗。

注意安全:走动的时候一看二慢三通过;使用锄头首先观察周围的人,锄头不宜过分的抬高,动作过大了以免伤及周围的人,用力过猛还有一个弊端,同样会伤到自己的脚。

开始劳动了,孩子们一字排开,根据要求来劳动,头上脸上的汗珠阵阵冒了出来,我说:“这才是低强度的劳动,如果以后出去工作了,做体力活的话,比这个重几倍或者几十倍都有可能。”

在劳动过程中,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还是读书好,还是读书好。想着以后要打工的,你得掂量掂量,我不是说打工不好,打工会非常辛苦。”

近久一场紧似一场的雨水,让土质变得越来越疏松了,大家挖起来不太难。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我的小组合作模式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当然,这些孩子们已经享受了他们的师哥师姐们用经验换来的成果。

以小组为单位的做法,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小组合作,我们读书时代就有了。现在的很多说法或者做法,做出一副想过去做一个了断模样,提出什么理论或者做法来,总要说得像是最近发生的一般。这样了断式的说法或者说法,是为了彰显现在的高明么?谁的成功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呢?承认又有什么不妥的呢?遮遮掩掩的做事情,谁都想说得原创一般,原创是好,但原创有那么容易得来么?未必吧!

我渐渐地发现有孩子揉搓手掌了,我知道,他们的手掌起血泡了。但我还是不动声色,我想让孩子们用心体验一下艰辛的滋味,稍后再说不迟。

我问:“起泡了么?”

好几个都点点头,我说:“再坚持坚持。”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手叉腰的指挥者,我更是一个实践者,我从来不是一个袖手旁观的人。我的锄头质量非常的好,锄头和锄头把都是我父亲精心挑选的,制作精良,极为牢靠。用了五六年都没有半点松动。锄头铮亮发光,非常漂亮。

孩子们看了说:“老师的锄头真帅。”

我拍拍锄头把,自豪的说:“我爹送给我的。”

看着起血泡的几个实在无法用力了,就将他们几个召集到我身边,我三下五去二就挖一个坑,让他们锄细土栽种茶苗。孩子们看我的速度这样快,都惊呼了不得。

我告诉他们:“劳动,人和工具都重要。人要有力量有技术,工具要巧要好。这样组合起来才非常省力。”

我告诉他们:“你们看这样一个戴着眼镜的老师,看起书来疯狂,学习起来疯狂,运动起来疯狂,劳动起来也疯狂,这才叫文武双全。”

每次劳动,我都冲在最前面,我的手上都要戴着手套。我告诉孩子们,虽然劳动,但我的手是写字的手,是打字的手,不能起血泡,我希望你们的手也成为写字的手,成为打字的手。

老师不可能什么都会,很多人以为当老师就靠吓唬,如果当老师的没有两把刷子,绝对无法带动孩子们的。

劳动结束,不少孩子都说非常累,我告诉大家不累才怪呢?大家都努力的去做,我们在劳动中要学会思考,思考劳动过程中学会了什么?从劳动中的辛苦中明白了什么?对比对比劳动和读书,实际上,做什么事情都会非常累,怎么说呢?我们的生活就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累,遇到困难了,不气馁就是我们要学习的。

我要批阅孩子们的日记了,我相信孩子们的日记会对今天的劳动情况大书特书一番的。


原始地址:/zhishi/18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