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如何开展?

为什么要开展劳动教育

问:为什么国家会对劳动教育提出这样一个高规格的要求?

冯光国: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近年来在一些青少年群体中也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全党全社会必须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问:如果青少年劳动能力不足,对于未来自身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冯光国:劳动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如果说劳动力不足,那就不可能创造美好生活,也就不可能创造美好的人生,更不可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大家要积极参加劳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素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体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问:对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来说,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冯光国:首先,学校要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其次,遵循教育的规律,劳动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手脑并用,让孩子体验亲历劳动的过程,来提升育人的实效性。第三,体现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的劳动形式出现,要通过强化综合实施和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的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第四,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这种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格局。最后,坚持因地制宜,要根据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的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

怎样开展劳动教育

问:《意见》强调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这对于学生来说会有哪些影响?

冯光国:首先,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会使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校来说,也会对劳动教育格外重视,不像原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其次,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劳动可以提高自身的劳动素养,进而能够深刻的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劳动习惯。

问:在新学期开始之后,学生将会接受到什么样的劳动教育?具体都会有哪些?

冯光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的,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的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切实经历这种动手实践、磨练意志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将劳动教育与智育区分开,防止用文化课的学习来取代劳动教育。也就是说,劳动教育主要是以体力劳动为主,要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出力流汗、磨练意志,要定期在家里进行日常劳动,定期到工厂、农村去参加劳动,定期到社会上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通过这些方式来完成一定的劳动量。

问:学校通过什么样方式能够真正把劳动教育做实、做好、做细?

冯光国:首先,学校要在《意见》中规定的劳动教育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构建学校校本化的劳动教育目标。第二,在构建校本化的劳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基于学校的校情、学情来构建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这个内容要做到因地制宜,体现时代性。第三,要探索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方式,坚持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以体力劳动为主,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强化综合实施,做到劳动教育必修课和其他课程、其他活动的有机融入,做到家庭、学校、社会劳动教育有机结合。第四,要建立学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记录学生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收获,更好的发挥评价对劳动教育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


“要让孩子亲近劳动者,走进农村,走进田野,走进生活,体会劳动的甘苦,收获劳动的快乐和智慧。”

“重视劳动教养,让劳动课重回孩子们的课堂。”

“劳动教育从不过时。”

……

从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到劳动教育被列入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再到如今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劳动教育迎来发展的“小阳春”。然而,面对课程、教材、教师缺位等困境,劳动教育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应该构建怎样的支撑体系,推动劳动教育发展?

“劳动教育急需回归常态”

“当前劳动教育在家庭中被‘软化’、在学校中被‘弱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现状不容乐观。”在接受黑龙江日报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张显友呼吁,强化中小学劳动教育刻不容缓。

如今被视为“短板”的劳动教育,在三四十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

上世纪80年代,教育部发布《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提出了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要求,劳动教育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到上世纪90年代,“劳技”几乎是所有学校的必修课程,有课时保证,传授系统的劳动知识、技能、价值观。

“当年也是克服了很多困难,包括师资不足、设备不足,各地学习上海,建设了很多的基地,集中老师和资源,解决了劳动教育发展的大问题。”山东省劳动技术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党好政回忆说。

然而新世纪之初,劳动教育在课程体系中逐渐式微,课时无法保证,加之家长、社会等对“主课”外的课程不重视,劳动教育课程逐渐被边缘化。造成的结果是,学生的劳动能力弱,并且对劳动价值观念的正确认识。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教研员贺明菊从事教育20余年。学的是物理,是被推荐去当的劳技课教研员,多年的坚持让她对教育的变化感同身受,同时也存有些许苦闷。“苦闷的是整个社会对劳动基础教育的不重视一直存在。”

“劳动教育急需回归常态。”苏州职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傅小芳说,尽管全国范围内的劳动教育理论实践研究探索从未停止过,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形成了亮点和特色,但总体上看,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仍存在边缘化现象。

张显友表示,中小学劳动教育时废时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从家庭层面来看,独生子女政策及学业竞争压力,导致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从学校层面来看,劳动与技术课程开设率低,课时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从社会层面来看,轻视体力劳动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客观存在。

对此,张显友表示,应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与时代意义。劳动教育是以劳动为载体的教育形式,重在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还应准确把握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的和谐统一关系,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

如何“补上劳动这一课”

“我们要努力补上劳动这一课,可以通过健全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促进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开辟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构建推进劳动教育的考核制度等方式,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开展。”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阴中学校长皇甫立同在接受新华日报采访时表示。

多名劳动教育一线教师和教研员表示,基层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课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角度讲,实践中急需劳动技术课程的国家标准和国编教材。”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究中心技术室主任孟献军说。

哈尔滨市教育局勤工俭学技术装备处处长刘晓伟建议,把劳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体系中的独立学科明确下来,能形成一个连续的,从小学到中学,从劳动意识培养、劳动观念教育到更高层次劳动教育的体系。

针对劳动教育容易“窄化”问题,贺明菊表示,新时代我们对劳动教育的理解要有新的认识,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劳动。劳动教育还包括对劳动本身以及对劳动者的尊重。“我们要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有了对劳动的认同,对学科、对社会、对劳动教育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新时代‘劳动’的内涵更加丰富,劳动教育也要体现时代特色。”傅小芳表示,例如,培养当代公民的技术素质应成为学生劳动素养的要点,还需要新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发明创造探索实践为主要线索,要以全生命周期来看待劳动,实施劳动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李守镇表示,应强化劳动教育的感召作用,在开学第一课、入团仪式、成人仪式、毕业典礼、校庆典礼等常规性仪式中增加和突出劳动元素,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模范人物参加,引领青少年学生感悟劳动的魅力和意义,发挥劳动教育作用。

劳动教育发展应注重“体系化设计”

“针对目前劳动教育被边缘化的教育问题,建议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中高考人才选拔评价体系,推动劳动教育发展。”在接受人民政协网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杨承志表示,解决劳动教育发展的问题应有“体系化设计”。

张显友同样认为,应构建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等长效机制,是推动劳动教育长期发展的核心。

包头市的劳动技术教育从1990年开始到现在,从小到大。以社会实践基地为主渠道,学校特色项目补充的模式,基本达到了地区、学校全覆盖。包头市教育局局长李占峰介绍,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包头的重要经验。

基于此,他认为,当前应该抓紧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制度,对劳动技术教育应有刚性要求,同时要注重与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课程改革,特别是中高考制度的改革衔接起来,统筹推进。在课程设置、教材、校本课程,特别是阵地建设、基地建设、队伍建设、师资配备、资金保障这些方面的标准应该建立起来。

上海的劳动教育起步较早,于1984年编了一套劳动技术的教材,1988年制定了劳动技术的课程标准。在师资方面,上海专门设立了劳动技术学科的职称系列。“上海的劳动教育发展到今天,关键是体制的保障。”贺明菊说。

在北京市海淀区劳技中心主任王越看来,“质量、服务、团队、评价、资源”是整个劳动技术实践探索中的5个关键词。在质量方面,要注重课程和管理;在服务方面,要从单一向多元和开放式发展;在团队方面,要激发教师的活力,提升专业性和获得感;在评价方面,将劳动素养纳入督导指标体系当中;在资源方面,与大专院校联合,与进修学校或教研中心联手,实施教育和课程的研发。

“我们还要思考,如何围绕激发活力,建立和完善成本分担机制,搭建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开发建设的共享平台,推进劳动教育的评价创新,进而围绕劳动技术教育素养的培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李占峰说。


各种教学实践活动。


我个人觉得:从做家务做起再到社会每周一次。


社会政府合理有序的组织开展讲文明爱劳动树新风的文化活动,把开展宣传和组织一些特定群众上街宣传交通守法,打扫卫生清理垃圾,这垃圾分类处理的文明宣传活动,特定人群包括自愿者、学生及那些又贫困又不做事的群体广场舞大妈组织他们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我们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那么,中小学该如何进行劳动教育呢?

1、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参加自我服务性劳动。

学校里一些日常卫生、杂活等,只要没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学生能干的劳动,都交给学生完成。如学校的卫生打扫、浇花、剪草,班级里值日擦黑板等这些自我服务性劳动都可以交给学生,让学生轮流完成。

2、学校制定《劳动教育条例》,规定每学年的劳动时间。

学校在经过家长和学生本人同意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如三至六年级学生每学年参加10天劳动,平均每天2小时;七至九年级学生每学年参加15天劳动,每天3小时。并且,所有这些劳动都是以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为目的的自愿的、无偿的劳动。

3、学校至少每两周安排一节劳技课。

学校在学期初安排课程时,要设专职劳技教师,每两周安排一节劳技课。劳动技能课的内容按教育部规定的内容上齐上好,不搞形式,抓好落实,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目的。

4、学校定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生产劳动活动。

学校在每学期的行事周历上要安排至少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或生产劳动活动。如我校曾组织一次学生到陶瓷厂亲自尝试做瓷器活动,学生积极性很高,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自己的劳动能力。再如,我校曾组织学生到南沙河捡拾白色垃圾,保护环境活动,劳动教育的效果也很好。有条件的,还可以直接组织学生到田间劳动,让学生体验一下体力劳动的辛苦,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总之,学校要强化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采取措施落实好劳动教育,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欢迎关注、点赞。


劳动教育,中小学生不可缺少的课程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缺失,已造成严重的后果。首先是没有劳动的习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形成懒汉习性,影响一生发展。二是看不起劳动人民,鄙视体力劳动,不知一米一栗来之不易,无法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动艰辛,不知爱惜劳动成果,大手大脚浪费成性,败家子习气。三是缺乏劳动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弱,只会纸上谈兵,难成有用之才。

劳动教育,必须让学生参加劳动,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实现劳动教育的育德、长知、培技、强身的目的。首先让学生从小做一些家务劳动开始,自已的事情自己做,父母不要全代劳,参加洗衣做饭搞卫生。现在家长怕影响学习,不要孩子做家务,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将来后患无穷,苦果自吞。第二是学校安排一些校内公益劳动,例如打扫卫生,轮流值日等,不要全外包了。第三是学校每年安排一定时间组织学生下乡下厂参加劳动,了解实际的工农业生产,增长实际知知,培养职业兴趣,为将来就业做初步准备。有条件的学校添置小作坊,设立小三园基地,让学生制作和种菜栽花,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我们学生的劳动教育,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比,差距是很大的。我曾考察过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他们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完全出乎我们的意科,例如德国规孩子从六岁开始就要做家务苈动,而且每一个年龄段必须参加多少时间的劳动,该学会什么技术,都有正式法规,有检查考核。德国家庭一般都有一个家庭小操作间,家长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技术。德国产品高品质象征,从小对国民进行严格有效的劳动技术教育就是一个致胜法室。

中国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高些,再高些,其它什么劳动等,完全可以不管不顾,把孩当小皇帝,这是十分片面的,很难相信一个毫无劳动习惯,连生活无法自理,生的都不能烧成熟的人,能成为科技英才,国家栋梁。


原始地址:/faxian/32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