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

没看过,不敢评论


没有看过呢


大家好,我是穿行世界的风。《霍》并不是一本以情节取胜的书,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没有情节。豆瓣上有人评价马尔克斯的另一部作品《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说“马尔克斯在此设计的环形结构,使得高潮成为不可能。小说始终处于一个平缓的坡度之中,故事的轮廓是用细节从各个角度和方向填出来的。一方面,整篇作品的叙述流波澜不惊,另一方面,每个角落都有不安的小骚动,于不事声张处,给人以巨大的震惊”,我觉得这用来描述《霍乱时期的爱情》也再合适不过了。小说的文字和情节看似平淡无奇,却总让我有逐字逐句读下去的欲望,读完后仍然回味无穷,似有千百种感觉在脑中回荡却又无法捕捉和描述。

整篇小说波澜不惊,没有高潮,文字如流水般平淡地描述着各种细节;但这些细节又具有其独特之处,在其他文学作品中似乎从未被人刻意描写过:例如阿里萨如何修复脱发以抵抗衰老,第一次去拜访菲尔明娜时的肚子绞痛。很多细节单独看并不能看出其作用,但这无数的细节拼凑在一起却能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以及主人公内心的变化。

马尔克斯在谈创作意图时说:“这是一部爱情长篇。大多数的爱情故事都是凄凉的,总是来个悲剧收场。而我所写的这部小说里,那一对情侣是事事顺遂,他们是完完全全的快乐。在我看来,快乐是目前已经不时兴的感情。我却要尝试把快乐重新推动起来,使之风行起来,成为人类的一个典范。”确实,并不像很多评论认为的“伤感”,我却觉得读到小说的末尾,两位暮年的主人公在船上进行着“一生一世”往返没有尽头的旅行,我由衷地感到快乐和感动,觉得全身都充满着一种善良的感情。

对《霍》的介绍说它是“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我倒是对阿里萨和其他女人的感情没有太多的感触,而是深深感动于他对菲尔明娜的执着;在乌尔比诺医生去世之前,我觉得阿里萨的行为有点执着得匪夷所思而令人不能理解,但乌尔比诺医生去世后他勇敢而理智的对爱的追求,克服内心的种种恐慌,让我钦佩,也对他们获得最终的幸福而深深祝福。

大师确实是大师。快餐文学可能由于情节的跌宕而让人读不释手,但放下后可能一两天就忘记了;但经典的作品却如一杯香茗,越品越能察觉其深厚的内涵,让人回味无穷。


一句话讲完就是一个男人花了50年交往了600多个女人只是因为他心里放不下前任。马尔克斯用一个浪漫又伟大的爱情故事极尽嘲讽了世间男男女女口口声声说的爱情。她们嘴巴里高喊的爱情其实只不过是被不成熟做死的个性缺陷所摆布的傀儡而已。大部分人迷路的不是真实的生活,而是夸大后的波动的剧烈的戏剧化的状态,这是每个人的情绪需求,也就是作的本质,人们需要宣泄掉自己的情绪,才能好好回归真正的生活。

就像小王子里说爱人如每天浇水施肥,慢慢觉得它很美,特别骄傲,虽然别人看来很普通,但是你喜欢的不得了,可最后花还是死了,你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然后你想再也不养花了,或者有人干脆就去种一片花田。总之当你养别的花的时候,你会觉得怎么不一样啊。这花浇水多少都行,它怎么好好的怎么这么好养?然后你就会感慨上一朵花要是跟这个一样就好了。你就不用那么遗憾,可是你并不知道这朵花之前它也不好养,它改变了它自己变的好养而已。它也知道如今养它的这个人,心里面想的也是上一朵花。想着为什么再也没有机会去养第一朵花,那朵他痛彻心扉的上一朵。

大家最后都活成了别人的影子。花也好人也好都会后悔。可是后悔有什么用呢?来人世间是为了后悔吗?

命运就是这样喜欢摆布人们,让你为自己的不成熟买单,成为戏剧中那个剧烈的遗憾,最后消遣了别人。这是一本花农的特殊版本,这和传统歌颂爱情美好的书不一样,它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个故事千疮百孔,这本书让你意识到大多数人的爱情真的只是作而已,你的感情最后只是屈服于你的性格缺陷和不成熟和冲动。那种冲动包括了一开始着急想要和你在一起一不满意就想毁掉她包括这些在里面。

最后2个老人互相照顾看起来很感人,看似找回了初心,但其实完全变质了。甚至衰老来临,可是不这样他们就更难面对他们这一生的经历,心痛的点就在这里。这心痛的爱情就是不懂珍惜冲动,所以很容易放弃一段感情然后后悔。

我羡慕那种平静安稳的人生,年轻时不作不闹不瞎胡搞不用套路,开门见山勇敢的走下去,不好就走到好,做不到的人他都不靠谱,人生就短短几十年,所有的美好都是边经营边得到的。

我们浪费的每一天都不能重来,不要想着拜拜就拜拜,下一个更乖。那不是真正的生活,那是剧情。就是老了想起年轻的时候就像故事中的男女一样,不知道同情还是悲哀。

故事中男主的爱是爱情中的成就感,就是种了很多花之后能养回第一朵花。而女主的爱爱的是爱情的感觉。丈夫死了之后回去和男主在一起,可能不是真的爱这个人,可能只是爱爱的这种感觉而已,现实中的男女也是一样,爱的不是对方,爱的是爱情的感觉而已。可是感觉这东西太不靠谱了,马尔克斯揭露了一个真相,叫做:幸福的爱的本质在于控制厌恶,长久相处彼此了解的人不相互厌恶是很难的。爱是持久忍耐又恩慈。朝朝暮暮的忍耐不算那什么才算?

直到有一天你终究会明白你的人生这艘船被困在茫然的半途的时候,就像霍乱困住了男女主的时候,你喜欢的那种浪漫在你遇见人生困境的时候,这些东西根本就救不了你。那一刻的全部是超越爱的存在那个陪你的人,是不是一路走来,一路忍耐,没有在困顿中离你而去,他还在,那时候那句一生一世才是最实在的。


感谢邀答:一部经典爱情,情爱,性爱书籍。

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爱情”、“情爱”、“性爱”并没有明显的区分。马尔克斯的书里很少出现“性”这个具体的字眼,他习惯使用的是“仰慕”、“爱”之类的抽象字眼。这种用法,让爱与性在他那里似乎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关系含混复杂。在马尔克斯看来,爱和性显然不应该截然分开。这符合现代人们对爱情的认识。也因此给马尔克斯书写爱情题材时所带来一种特别的味道,一种或许受到诱惑的感觉。

小说以阿里萨和费尔米纳之间持续了半个世纪的爱情作为主线,不失时机地将其他多种爱情磨练成珠,穿缀于这条主线上。“野心勃勃”的马尔克斯恨不能将人世间的种种爱情“一网打尽”。不少的爱情在书中只是一笔带过;不过,几乎是出现在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被作者系上了“爱情”的红线。这里有阿莫乌尔的隐蔽的爱情,但却“不止一次体验到了刹那间爆发的幸福”、有阿里萨父亲那石破天惊的宣言:“我对死亡感到的唯一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有阿里萨许许多多的朝露之情、有乌尔比诺和林奇小姐之间羞涩而大胆的爱……如此这般,不一而足;形态各异,“真挚火热”的情感内核却都是一样的。有评论家精辟地说:“它堪称是一部充满啼哭、叹息、渴望、挫折、不幸、欢乐和极度兴奋的爱情教科书。”作家借此认真思考了情爱心理、性爱心理以及老年人心理。小说不仅仅是让我们看到爱情的多种可能性;真正让人叹为观止的还在于:涉言不多,而“爱情”的诸般特色轻易皆呈。这得益于作家透视爱情及人性的犀利眼光——由于这种眼光,作家三言两语就切中了诸种爱情的“要害”。我们在《百年孤独》中已经领教了作家的这种本领,书中对雷蓓卡、梅梅、阿玛兰塔等人的爱情的描写就能很好地反映这一点:此种本领在描绘费尔米纳与阿里萨、费尔米纳与乌尔比诺的爱情时尤其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半个世纪的漫长光阴里,阿里萨在数不清的女性肉体上寻找和迷失,尽管他在内心说“心房比婊子旅店里的房间更多”,但那些心房的墙壁可以轻易酥塌,于是那阔大的心房里装着的又只是“戴王冠的仙女”费尔米纳了。他固执地以为他最终能与她结合。可是,对阿里萨来说,那难以实现的爱情又并非牢笼,他的意志在爱情的苦海中自由戏耍,甚至没有顾及到可能沉没的危险。可敬的上帝制造了他的本能,却对他这种悬于本能之上的“爱情”无可奈何,甚至会感到受了威胁。

费尔米纳与乌尔比诺之间又是另一类的爱情,它如溪水般平静、迟缓却偶有跌宕。相对费尔米纳与阿里萨的爱情,或许我们可以在其中找到更多的世俗的东西。但作家并没有对它加以否定;恰恰相反,老马尔克斯甚至把“幸福”这样的字眼用到了上面。在“爱情”与“婚姻”的叠合、交错中,作家认为“夫妻生活的症结在于学会控制反感。”马尔克斯还说过:“男女双方的结合,如同整个生活历程一样,是一件极其难以处理的事情,它必须从最初的时刻天天开始,而且必须在有生之年天天如此。”(《番石榴瓢香》,第25页)这是一种有收敛的爱情,要想让它细水长流,就必须做出相当的努力乃至学习。不过,费尔米纳与乌尔比诺并没有把作家的谨慎告诫放在心上:两人的爱情虽被作家安排在这个模式下,但并没有进入自觉状态,远未达到作家所希望的那种境界。

显然,阿里萨、乌尔比诺所代表的是两种有很大差距的爱情;前者是激情的也毋宁说是带有幻想性质的;后者是理智的也毋宁说是带有世俗性质的。两者之间,并未见作家有多少倾斜。其实,这两种爱情恰恰是作家两个精神层面的体现——老马尔克斯既充满激情与活力(文学家之个性),又有一颗世俗的平常心(人之共性)。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琐屑与高尚、变幻与永恒、平淡与传奇、肉欲与灵欲、理智与激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人难以给“爱情”以明确定义以及种类之划分,这是爱情的魅力,恰也是小说的伟大之处。

小说末篇阿里萨和费尔米纳则以爱情来结束他们的生命形式。面对死亡,生命的现在性才呈现出来;面对死亡,生命的杂质荡然无存,爱变得更加浓醇;面对死亡,世俗的观念不再能局限那纯净的、永恒的爱情:实现爱情也就是对生命的执着。老年的阿里萨与费尔米纳的爱是纯净的,并不是因为他们远离了性的诱惑,而是由于他们越过了道德的、世俗的偏见而直接与自己的生命对话。马尔克斯细致地描写他们在半个多世纪之后,用瘦骨嶙峋的老人的手在黑暗中相互触摸,他们的吻散发着老人特有的酸味。与许多描写老人的相互理解与扶持的小说不一样,《霍乱时期的爱情》直接地描写了他们的如同新婚的年轻人一样的紧张而又激动人心的做爱。它不是理解,不是同情,不是相互扶持,而是一种生命的无可替代的交流。对于费尔米纳来说,回到旧生活才意味着死亡,和阿里萨一起在河上永远向前航行才是对死亡的超越和对生命、爱情的肯定。

小说所描述的时代背景是加勒比海城市的世俗风貌——危及哥伦比亚的三大灾难:战争、霍乱、人为的破坏。时间跨度从19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战争和霍乱威胁着拉美人民的生命,而人为的破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的社会孤独感使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信任,心理距离加大。人们如无垠的野草,产生了孤独感,不敢面对社会,也无力改变社会。这种社会孤独感的根源在于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社会孤独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与生存方式可以联系的表层心理感受,主要由外在环境直接引起。如与亲人分离后的重聚,相思恋人的结合等等。随着外界环境的好转,这种社会孤独感就会随之烟消云散。另一种是与生存意识相结合的深层内心体验。它长久地居于人们的心理深处,所处环境的改变也不能轻易地消除这种孤独感。即便是在车水马龙中或在蜜月旅行中或是天伦之乐中这种孤独感都丝毫不会散去。二者互为表里,有联系也有区别。社会孤独感虽然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但这种体验绝不是始终不变的。

马尔克斯笔下的不幸爱情与死亡均源于生存意识的社会孤独感。导致人的社会孤独感的重要原因是爱情在现实中的受约性和不完美性。爱情虽然是人的属性之一但并不是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都能顺利地实现爱情的愿望。爱情不仅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也受到交往者自身条件的制约。贫穷的阿里萨被费尔米纳势利的父亲拒绝后,产生的心理创伤演变成一种社会孤独感。在社会孤独感的冲击下,柔弱的阿里萨面对费尔米纳的父亲拿死亡来威胁他时居然说出惊人的誓言:“没有比为爱情而死更光荣的事情了。”

由社会孤独感衍生的强烈自我意识引领阿里萨积累财产,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等待重回费尔米纳身边的机会。社会孤独感与自我意识是相互依存的。自我意识弱化使得社会孤独感加重,自我意识强化使得社会孤独感瓦解。如果乌尔比诺医生的死亡的揭示的是失落的自我,那么阿里萨和费尔米纳的爱情则昭示着找回了的自我。社会孤独感反映了社会时代的心态变化,展示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深刻隔阂。不仅如此,小说中人物的社会孤独感折射出人类心灵的痛苦。马尔克斯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社会孤独感透露的信息是:并非对社会绝望,对人生悲观,将人生看做是奔向死亡的过程,而是体现了对生命浓烈的爱。

川端康成在《睡美人》中说:年老的人拥有死亡,年轻的人拥有爱情,爱情可以拥有很多次,死亡却只有一次。这句饱含着淡淡忧伤的话语深深影响着马尔克斯的思考:“我想,岁月的流逝已使我意识到,感情和情趣,即内心的活动,是最重要的······我觉得我要是年轻几岁,就写不出《霍乱时期的爱情》。其实,这里面包含着终身的经历。它蕴藏着许许多多的体验,有我自己的,也有他人的。尤其是,里面有我以前所没有的观点。”事实上,《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爱情主题包孕了爱情、死亡、青春、生命、时间等关乎人类存在的形而上问题。在小说的最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写了一封长信给费尔米娜·达萨,此举有类似“镜中镜”的效果:表面上这并不是一封情书,而是他基于对男女关系的理想与体验而衍生的思考;对她而言,则是关于生命、爱情、衰老与死亡的自我观照。而且,在文化层面上,不同于《百年孤独》,马尔克斯让落后、封闭、孤独的马孔多随风吹去,他对拉丁美洲寄予生的希望,《霍乱时期的爱情》鼓励正在面临着困苦、濒临幻灭的拉丁美洲能够珍惜当下,获得重生的机会。在某种程度上,《霍乱时期的爱情》反倒比《族长的没落》更像是《百年孤独》的续集,它提出了爱情能够给孤独带来慰藉这一秘诀。由此可见,《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写作己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爱情主题。对话极少

马尔克斯认为西班牙语的书面对话总是显得虚假做作(《番石榴瓢香》,第43页),因而《霍乱时期的爱情》如同他的其他小说一样,对话极少。不过,在这本小说中,每个人物的的兴奋、焦虑、悲痛、忧惧皆裸呈于读者眼前。作家剥夺了他们的话语权,却赋予他们倾诉权。他们或窃窃私语、或长声哀叹,都直接诉之于我们的心灵。小说情节进展缓慢,让人想到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但人物的咏叹却消解了我们阅读时的寂寞感。

叙述

费尔米娜与阿里萨、费尔米娜与乌尔比诺的爱情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为此,作家将叙述分为两个层次:一类是连贯性的概括叙述,一类是片断性的详细叙述。概述宏阔粗朗,但人物的情感起伏窈窕可见,作家的叙述基点不是事件而是情感;详叙绵密有致,情感的微妙处也被放大,其中矛盾毕显、诗意俱呈,尤其让人叹服的是那种稍纵即逝的人物心理也被作家以心灵的摄像机加以定格,如写费尔米娜与阿里萨刚刚相识时,“他(阿里萨)的弃儿般的眼睛,牧师般的装束,他的神秘的行动,都引起她(费尔米娜)难以遏止的好奇心,但她从来没有想到,好奇也是潜在的爱情的变种。”写阿里萨,“有许多次,他想到了爱情的宿命论,不禁在心中自问,他们(阿里萨与费尔米娜的父亲)迟早会相逢,那时的情景会是怎样呢?”……作家的一双眼睛具有俯视功能、又具有显微功能,二者相反相成,使他得以潜入变幻多姿的人性深海,寻找爱情和幸福的真义,也使《霍乱时期的爱情》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霍乱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霍乱时期。在小说中,加西亚·马尔克斯赋予霍乱一种象征意味——爱情。因为霍乱能致人死命,也能让人懂得生之珍贵,激发出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对于小说的男主人公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来说,霍乱与爱情的作用相近。马尔克斯用令人恐惧的霍乱隐射爱情,似乎告知人们,爱情虽然很甜美,但它折磨起人来,会让人生不如死。但是,不经过这样的生死考验,也无法得到真正的爱情。马尔克斯将自己对爱情的独特理解投射到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形象之中。

小说中的阿里萨“身材瘦削、性格内向、衣衫简陋”,但充满了诗人的气质,在他与费尔明娜偶然的对视中,他把她当作了他的“花冠女神”。她们并没有机会交谈,他只能坐在花园中一张不易被人发觉得长椅上,假装读一本诗集,偷偷地看心爱的姑娘走过。他写出了满纸诗情的情书,在夜晚浪漫地演奏小提琴,用饱含爱慕的双眼追随者他的女神。在鼓足勇气把情书递给费尔明娜等待回信的日子里,他开始变得“寡言少语、茶饭不思、辗转反侧、夜夜难眠”;“他腹泻、吐绿水,晕头转向,还常常昏厥”;母亲以为他患上了当时令人谈之变色的霍乱。正如作者所言,似乎相思病和霍乱有着相同的症状。阿里萨因为得不到费尔明娜的回应而惶惶不可终日,忐忑不安。当他得到了费尔明娜的一封再简单不过的回信,却神魂颠倒,幸福无比,恨不能“在信的每一行里把自己燃烧殆尽”。他甚至在面临女孩父亲杀死他的威胁时,能够勇敢地说“您朝我开枪吧,没有比为爱而死更光荣的了!”阿里萨爱得狂热,因爱而生卑微,难怪费尔明娜看到的总是他“冰冷的眼睛、青紫色的面庞和因爱情的恐惧而变得僵硬的双唇”。爱情真是一种疾病,阿里萨陷入了这场由文字营造的爱情疾病中,从来没有被治愈过。

这种爱的疾病足以感染一个同样正直青春的少女。费尔明娜在阿里萨的守候和情书攻势之下,由“同情”、“消遣”、“好奇”发展到“渴望”见到他。她开始在课上偷写回信,在弥撒时偷偷收起信件,在私底下差侍女送回信。他们的感情似在一封封情意绵绵的书信中俱增。书信达两年之久时,费尔明娜答应嫁给他。即使遭到父亲的死亡威胁时,她也不忘记写一封告别信,并割发辫寄给他来明确自己的决心。

小说中,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得不到自己真正的性对象,在与费尔米娜的爱情中饱尝苦果,甚至有生命之忧,犹如感染霍乱一样。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在众多的情人关系中,不断得到了性目的的满足,这反而更加强化了他对费尔米娜持久不衰的爱情。因为弗洛伦蒂诺把自己的生命力与性能力等同起来,性欲的旺盛使他相信自己并未老去,使他相信最终能够等到和费尔米娜结合的那一刻。可以说,马尔克斯赋予了爱情以激发生命的力量。在他笔下,短暂的鱼水之欢不仅不会消解真正的爱情,反倒是坚定了主人公追求真爱的勇气和信心。而且,小说的结局对此予以了肯定。


没看过


即便掩去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个曾经因《百年孤独》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哥伦比亚著名作家的皇冠,让我来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我依然认为这是一部史诗级的爱情经典名著!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作于他的作品《百年孤独》获奖后,首次出版于1985。该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菲尔米娜在青春年少时,就遇到了痴情的阿里萨,当时阿里萨十八岁,他们在一个偶然的场合相遇了,阿里萨只看了她一眼,便疯狂的爱上了菲尔米娜,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场偶然的相遇,造成了一场大灾难,持续了半个世纪尚未结束。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作者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能想到的爱情方式。男主人公阿里萨朝圣般的等待着女主人公与别人结婚、怀孕、生子、儿女成群,她绽放着为另外一个男人。半个世纪后,他的情敌终于去世了……他们的故事终于开始了。

马尔克斯不愧为大师级的少数作家之一,马尔克斯给我的阅读经验常与温情、感动毫不相关。他惯用平静、从容、淡定的手法,把温情撕裂给读者看,无论何时都让你感到无比优雅的,但那种迟暮的感伤却从心底里流出。整篇叙述波澜不惊,但每个角落都暗藏骚动。

马尔克斯曾经低调的表示这是一本关于爱情的小说。可是,我们分明透过这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看到了它背后的一个大时代。该小说不仅表达了“经历爱情的折磨是一种尊严”,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哥伦比亚的历史、战争和霍乱威胁着拉美人民的生命,而人为的破坏更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的社会孤独感使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信任,心理距离加大,整个社会陷入一种迷茫之中。

最喜欢马尔克斯小说中的那些关于细节的描写,正是这些细微之处,甚至琐碎的生活细节,给人一种惊奇感,读到最后抵达形而上的空灵境界。

比如第一章中,乌尔比诺医生与其妻子菲尔米纳的争执源于一块肥皂或者小便池的清洁卫生问题;书的未尾阿里萨重新得到晚年的菲尔米纳,两位老人甜蜜爱情的表现,居然是为对方灌肠、洗假牙、拔火罐。正是这些纯粹的细节,才使得这本关于爱情的书成为一本关于生活的书,进而升华为一本关于人性的书。其实对于人物,对于人物内在的关注,再没什么比这些细节来得更本真了。

小说是马尔克斯58岁时写的,即便到了这样的暮年,马尔克斯仍对生活保持孩童般的惊奇心,它叙述时的冷静,恰恰会让你感到,能从细微处发现生活的人,是绝对不会对所谓意外、反常与大事件显露出一惊一乍的夸张。

这本书你静静的读下来你会发现,大师写的不仅仅是一场风花雪夜的爱情。在小说的字里行间你分明能看到岁月如流的生命律动;你能看到人性的复杂与永恒;你能看到人类永远骚动不止的灵魂,所以,《霍乱时期的爱情》不仅仅是一本爱情小说。它包含了更为复杂的哲学内涵,关于人性的、关于普世价值观的、以及关于灵魂的深层探索。如果我们读一遍没有领会这部著作的精髓,那么我们将它放下,等岁月走走,有一天我们老了再回读这部经典,我们会发现它的无穷魅力。


原始地址:/faxian/33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