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阅读理解,原作者20分得6分,说明了什么?

谢谢邀请。首先我感觉原作者做这道20分的阅读理解仅得6分很正常。

现在的我们的考试都是标准化试题,所以,从出题者角度来说,阅读理解主要是考查学生依据文本进行理解与归纳的能力,而并不拘泥于哪一篇文章。可能把最终的标准答案与作者原意来做比较,出题的老师要综合考虑国情社会价值观等方方面面,有可能标准答案甚至比作者本人在写文章时的考虑更周到。

第二点,有可能是答题技巧没有把握好,毕竟自由写作和考试作答规则是不一样的。我们考试讲究套路,特别是分值设置上讲究按点给分,答到一个点给相应的分值,没有点到这个需要点,就不得分。所以这也是我们所说的部分孩子高分低能的原因,主要是掌握了太多的套路,研究了出题老师的心理。

第三,我觉得语文考试与文学鉴赏并不冲突,但两者还是有本质区别,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是侧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文本解读,标准答案也是需要经过集体讨论研究,更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设置题目,所以文章作者本人拿不到高分也很正常。


很正常,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答案唯一,值得深思。


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就是在这期间被扼杀的,比如我我小学时还有点天马行空,到了初中就完全是跟着标准答案走了


说明了作者也不太熟悉这个考试的套路。最深的还是出题人的套路啊。

也说明了出题人有的时候也是臆测语文题目里作者的意图,就好像几年前大家讨论的鲁迅先生的文章里,作者本人是不是标准答案里想的那样?我觉得很多时候,作者没有想那么多。有的时候我也写几个字,灵感上来,那就是刷刷写,哪还顾得上文章里某句话表现了什么深意?

标准化考试可以考那些答案很死的一类题目,如这个古诗下句是什么,这个文字怎么写。类似作者主观性的问题,还是不要问了吧。毕竟每个人的心思不同,得到的答案也就不同,根本不会有标准答案一说。就是那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个不同”,同一个庐山,在每个人眼里都是不同的景致。


过度解读呗!


让我想起了中学时代的必考题: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的含义;“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的含义。答案都有长长的一大段,背起来苦不堪言。可惜鲁迅先生已经不在了,不然就此现象定然又能做一篇传世杂文了!

鲁迅三连:我姓周。我没说过。我没这么想。


现在的考卷题目,纯粹为了挖坑而挖坑,不是为了学识


这个现象很正常,记得当年我上高中做过一份语文卷子,后来听说那份卷子原作者也做过,但是得分不太理想。清晰的记得当年同学们都调侃这个事情,作者都做不对的东西,拿来让我们做,做就做还有标准答案。一番嘲笑一番抱怨。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因为现在很多试题都是出题机构出的,出题机构出题避免不了一个情况,那就是这个题的利的多少,并且出的题越多,利越多。题中所谓的标准答案都是出题者自己读完文章后揣测出来的,并不是作者的观点。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可能仅仅是一时兴起,但是经过出题者的加工,文章就变成了一篇思想丰富,内涵十足的文章。

每个人对待每件事的观点都可能是不同的,所谓的标准答案不过是语文水平比较高的人的答案,并不代表每个都需要这样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

毛主席说过,我们教育的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教育不是用来培养考试的机器的。对于一篇文章,有自己思想,有深刻见解的可以给100分,有点新的思想,见解不太深刻的可以给60分。标准答案会禁锢思想,这样培养出来的只是考试的机器。


说明高考阅读答案乃编题者的主观认为。


说明少得了14分~本身就是瞎胡闹的题,作者自己写的时候都没有啥意思,非给人家安个意思,有意思吗


说明了现有体制下教育的悲哀。自己从小就语文特别不好,很大原因就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文章思想感情会有标准答案?而且这答案不是作者本人给出的,实在让人费解。语文学习,一个是文学知识和技巧学习,另一个就是培养读文章能明白其深意。所以同一篇文章在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时期的人读出来的思想感情是不一样的。而且感受程度也很不一样。但偏偏中国教育却非要给文章下所谓的标准答案,非要让所有孩子思想统一。真的很可笑,老实说毕业这么多年,无论是辨人看物能力都远超过当年的阅读理解水平。而这些能力确是生活带给我的,绝不是从语文中学来的。回头想想大学前的12年语文学习,似乎没给我的思想深度上带来什么,唯一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年语文只能考60分而已。自认为被这种体质教学深深害了。


不稀罕,前年浙江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有一道题目,让学生理解作者写鱼眼“闪过一丝诡异的光”有何深意,事实证明原作者写这句话的时候也就是随手写的,没有啥深意!

这些阅读理解题目设计就是为了考查学生应试能力的量化方法,至少目前没有出台比这更好的考察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按说方法本身没啥问题,即使搞文学研究的学者们,拿到一篇文章,还不是一样要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主题还有人物形象什么的!问题出到方法没用对,没用好上面!

想要考察学生有没有看懂一篇文章,首先选的篇目难易度要适中,不要选一些给专业人员看的文论之类。还有距离感太大的文章,都会影响学生阅读!其次出的题目不要对文章过度阐释!之所以原作者20分只得6分,就是因为题目对内容阐释过度了!为了加大题目区分度,题目就会对文章深挖重掘,设计的题目往往超出文章内容本身。这种现象跟令人担忧:对一篇文章的理解难道不是基于文章本身吗?可以无限度加以联想发挥吗?最后会不会只是闹了个大笑话……就比如有人非要在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找什么政治隐喻,平白把一首好诗糟蹋了!


阅读理解标准化答题是错误的,因为每个人对同一篇文章理解是可能不同的,不能说明谁对谁错,而且不同的年龄段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阅读理解作为客观题是非常错误的。


说明现在的语文都被祸害了。

一是故意曲解。可能中学教育需要哄骗,所以许多问题总是被上升到道德的高度解读。但现实运行法则一是法律,而是利害关系。

二是被拆解得支离破碎。很多作者,写某个词句,只是出于个人习惯,甚至只是偶然,比如用“突然”还是“忽然”,只是随手就写了,语文教育却非要把每一个词当成必然这样使用来解释。完全忽视了语文等文科科目的非标准性


这种情况其实很正常。

很多时候,作家写下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时,只是下意识地觉得应该这么写,并没有去想为什么要这么写。

这是长期积累的一种结果。就好比一个球员,踢出了一记香蕉球,他知道怎么踢会画出一道怎样的弧线,但他绝对说不清楚这其中物理知识。

又有的时候,作品的意义并不由作家自己掌握的,而是社会赋予的。比如,作家可能只是想写自己的一些遭遇,但这些遭遇确确实实反映了一些社会现实,文章的意义就超出作者自己的想法了。

所以,原作者做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基本上不可能全对。

但另一方面,这种情况也不太正常。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本来就是很私人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只要能自圆其说,都应该算对的。但作为考试,阅读理解却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确实是一件很无奈的事。

语文,还能有更好的考试方式吗?


高中阅读理解,原作者20分得6分,说明了什么?

我认为这个事并不是正常!请看题目是如何命题的:

13、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2段的作用(4分)

14、祖父给了我怎样的人生影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15、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处划线句的含义?(6分)

16、请探究作者以“清明”为题的意图(6分)

除第13题4分外,第14、15、16题原作者王亚应该比命题老师们更清楚答案吧?也就是说,王亚的答案应该可以拿到14分以上,如果不是这样,我认为是命题老师过度的解读了文章!导致学生们思路没跟上,王亚也跟不上,所以答题不理想。只有按照老师那种特殊的理论思考下去,才有可能做到优秀的分数。可是这个特殊的理论,很可能要偏离正常人的思路很远!

这说明什么,说明命题老师对文章的理解也有偏差!参考答案不一定都对,这是中学文科常出现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说到这些,想到了今天的高考。高考文科也一样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标准答案不完善,而阅卷组长的权威不一定权威时,给某些学生的判分偏差很大怎么办?实际情况就是只有考生吃亏了。

所以目前中国的教育就是唯命是从,按套路来就行,不需要创新,不管事物本来的真相是什么,只管领导如何指示,按指示操作就没错。相信这个事能引起国民的思考,这为什么会这样?相信多年以后不会这样!

个人的想法而已。欢迎讨论!


阅读,原作者不能得满分,十分正常,如其原作者得满分那就有些不正常。一部作品问世,不可能作者把每一句都用到考学生的思维上去写作,有不为某种需要信手一笔,被采用者深推细敲,点入龙晴凤眼,从中搜肠刮肚揣摩作者写作意图,于小节处升华,割裂原著。出现三者(作者,考者,采用者)茫然。所见,若用作品最好联系作者,別以评论家姿态去斟酌考题,题不是以能回答上为好吗?不应是中的者越少水准越高吧!


原始地址:/yule/12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