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诗经》,你对它的理解有多少?

对于《诗经》,曾在上面花费很多心思,仔细读了两年,连《国风》那一部分还没有读完。其实单纯的去读文字,就没有了意义,关键是理解其中的意思。

两千多年前的文字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风俗习惯也不一样,作为《诗经》的一部分,《国风》的内容是民歌,这就成了了解一个时候的最好的材料。而且,其中最优秀的诗多是情歌或者是描绘情人约会的诗。后世的诗词多有引用,同时也成了中国文学的源泉。

不管别人怎么理解,把《国风》看作反映风土人情的民歌才是正确的,而有些人刻意给这些民歌批上高大上的外衣,也一定有他的目的。比如历代大儒非要把这些情歌民歌说成教化民众的,就有点扯淡了。


为什么要了解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最开始接触,连字都不认识,读起来很困难,后来静下心来,去查阅,慢慢的读懂了。

一想到这是几千年前古人的创作,并且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就莫名的产生出由衷的敬佩。诗经很美,无论是风景、人物,都写得很美好,尤其是善于寓情于景。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更加接近自然,情感更加朴素。

古人讲究韵律,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所以特别喜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学子才疏学浅不敢妄言!!


《诗经》也叫《诗三百》,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600一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全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表现手法为赋、比、兴。其中风为民间歌谣,雅为士大夫作品,颂为祭神的颂辞。《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其在思想上,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个人认为,《诗经》在当时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推行礼乐制度的工具。二是实行教化的主要工具。三是进行政治外交活动的工具。当然《诗经》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一、它是我国第一部抒情诗集。借诗言志,咏物抒情。二、现实主义倾向启发和形成了后世的风雅传统。三、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


很喜欢诗经。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仿佛看到了男孩子等待心爱人时那焦灼的心情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初读时,禁不住赞叹,那样美好单纯的感情:永以为好。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让人看到了古时女子的坚守与忠贞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让人看到了关口离别的泪水与相聚的欢笑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仿佛看到了边疆战士归家时的无限感慨

王事多难,不遑启居

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仿佛看到了古时战士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画面。

那些布衣乌鬓的女子,那些子衿青青的少年,那些河水轻轻趟过的岁月,那些爱恨情仇,那些国仇家恨,有悲伤,有欢笑,有背叛,有求爱,有战败之殇,也有一月三捷。有硕鼠硕鼠无食我苗这样真切的生活场景,也有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这样深深的追思。

流传了几千年,经久不衰,广为传唱。必然是极好的。


诗经,世界上最美的书。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在文学发展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收入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且沿用至今,诗经距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诗经共有风,雅,颂3个部分,诗经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其中的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共160篇,大部分为民歌。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以及诗的内容大致可以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和湖北北部。雅,就是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就是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会和朝会时的乐歌,按照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了小雅中有少量民歌以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就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诗经是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回回旋起伏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壮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诗经在押韵上有的是句句押韵,有的是隔句押韵,有的是一韵到底,有的是中途转韵,而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诗经》的产生时间大约离现在二千六佰年到三千年。打开《诗经》一股稻麦的香气和虫草的叫声立即扑面而来,几千年从未消散,它充斥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愈久愈弥香。当然《诗经》里有抱怨、有牢骚、有失落,但个人认为最主要最拿手的是纯美经典的爱情。这种爱情既大胆又羞涩、既温柔又敦厚足以陶冶风尚。在艺术上,这些充满了力度而又不失典雅的四字句,一句一句排下来字字珠玑成为了中国文学的起点和龙珠,而这些字词反复叠张,让人产生了无限联想,这些文字不仅仅是文学还是音乐还是舞蹈,一切的动作涨满其间,却又亳不粗鲁,优雅地行走在乡村山野,终于由时间定格凝成了经典。


诗经其实就是庄稼汉们在山沟沟里唱的民谣。

诗经,中国最古老的文学典籍之一,但事实上,诗经就是山野农村的歌谣,是庄稼汉们创造出来的,从古至今,得道的高僧、修禅的居士,乃至想为官出仕的文人,都少不得去山野里冒充一把农民。

有年去拜访某土豪,室有黄花梨茶台,腕有紫膻串子,就连书柜、椅登也是一色儿明清红木。还焚着一炉檀香。

这便说起价值几何?让人能把脖子一直久仰过去,久仰过去。当然,这是混在城里人的享受,若遇着山汉,便透着没文化,“不就是些烂木头吗,俺们山上多的是。”

这会儿,定有人不忿,一脸鄙夷,颇觉这货实在是“山”的厉害,能用你那些杨柳棍棍跟檀木比么?这其实是错怪,若是他逢着的这山汉是《诗经》时候的,他的眼定然瞪得比牛蛋都圆。

且先看看这山汉们在山沟沟里的胡呐喊,“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晓得了吧,人家的檀木就是当车轮用的,成天跟牛屎羊粪打泥泞交道,根本不屑登堂入室。这就是山西山汉最硬气的地方。不像这会儿人,想看根活着的檀木枝枝还得出趟国,到东南亚。

有回,到丈人家,小舅子说着无聊,便掏把干果让人吧嗒吧嗒嘴。我嗑一个,有滋有味,便问这是个啥?人用眼瞪我,“榛子都不晓得?”真是惭愧,没他老人家常年钻山沟见识多,俺还真没见过。

人笑呵呵地冲我说,“这还愁个啥,哪天带你钻回山沟,漫山遍野。”去,我值当为个榛子发愁,不过,他这话我确实信。

想当年,《诗经》里的山汉就曾唱,“山有榛,隰有苓。”榛子和甘草都是好东西,就算掏票票,也不定能尝到那里边的风味。这便起了馋虫,隔天,就跟小舅子钻土沟沟了。

除了榛子,还的板栗。什么“山有漆,隰有栗。山有枢,隰有榆。山有栲,隰有杻。”说到这里,就来气,早年间的山汉可着实羡杀人,每天能吃上山珍却不用掏钱。不像现在一斤糖炒栗子十五块,一斤榛子二十多块。

春时候,我在菜市场溜达,一伙计偏要在我耳朵跟前瞎忽悠,“卖香椿啦,卖香椿啦。”得,馋虫又上来了。

瞅一眼招牌,“三块。”思谋半天,不算太贵,买吧,挑把多的。称完,手一摊,“十五。”当时就急眼了,怎么这么贵?“一两三块。这五两。”身跟前站一堆有食欲的,得,一咬牙,赶紧掏吧。

《诗经》里的伙计,这会唱,“我站在野地里,到处是茂密的香椿。”滚远,欺负俺现在站在大马路上,要晓得俺们家那半山圪梁上还有一棵呢,可惜太远了,吃不着。

栲是臭椿,这会儿山里还有。我小时候在县城供销社院里见过一株,喜欢它的果,长两翅膀,可当飞镖。

枸杞、桑椹、乌梅、麻子、李子、山梨、蕨菜、苦苣、蔓菁、萝卜、榆钱、灰灰菜……不得了了,越说越饿了。可见听山汉们唱《诗经》,绝对减肥。

不光有吃喝,还有山色陆离。“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桥松,隰有游龙。”扶苏是个啥,从古至今,那帮文化人啃遍书籍都没踅摸出味来。

可见山汉们多有见识。松是逛寺院常见的景儿,譬如交城的卦山底下那几棵,很有味道。中北大学还有个松柏园什么的,可供男孩女孩在其中幽会。“山有嘉卉,侯栗侯梅。”

杨、榆、楸、菩提……这些如今的园林草木,过去都是山汉们眼中的嘉卉,他们山歌着,令后世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崇拜得不得了。

难怪,什么山精野怪,慕道的高人,修禅的居士,都喜欢跑山里头楞充山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

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国风·周南国风·召南国风·邶风国风·鄘风国风·卫风国风·王风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国风·唐风国风·齐风国风·秦风国风·陈风国风·桧风国风·曹风国风·豳风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也可能根据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区别而分。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诗经》的作用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诗经》的作者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对于《诗经》,你对它的理解有多少?

这是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收集的3O5篇民歌、庙堂宴饮乐歌,和祭祀乐歌。

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称《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对中国的文学传统和民族特色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诗经》原为配乐的歌词,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风指周朝诸侯国地方乐歌,又称国风。共16O篇,大部分是当地流行民歌,小部分是贵族作品。

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和X口风,称十五国风。

描绘广大人民群众生息、劳作、爱情,宣世苦乐。

雅本为正,周朝宫廷宴会、朝会时的乐歌。

大雅贵族人的作品,有31篇。

颂意为舞容,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内容多歌颂祖先功业。

《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O篇。

《诗经》收集约5OO多年的诗歌,反映了中国奴隶制社会,从盛到败的全貌。

《诗经》中诗歌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种。

赋,指的是描述事物。

比,指的是比喻。

兴,指的是联想。

所以说,诗歌并非全是古体格律、平仄,自古就是歌、词、舞、乐联在一体的。


题主好,我是野狐,《诗经》是我最喜欢的经典著作之一,我就列举几点自己对《诗经》的一点了解。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六百余年的社会生活,先秦称作为《诗》、《诗三百》、《三百篇》,《诗经》是后世儒家学者把它尊为经典最后的称呼。

2《诗经》有“六义”的说法,也就是“风雅颂,赋比兴”风指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区的民歌,这是《诗经》的精华所在。邶风、鄘风、卫风都属于卫风。雅是贵族宴乐的音乐,多为贵族所作,有小雅、大雅之分,小雅中有的诗也是民歌。颂是宗庙祭祀的音乐。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叙事,比就是比喻,兴是起兴,先言他物已引起所言之物,比和兴合用所以叫比兴。

3《诗经》能确定作者的只有六篇《载驰》许穆夫人作,《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大雅蒸民》尹吉甫作,《小雅棠棣》召公虎作……

4《诗经》开后世现实主义文学之先河,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后世诗歌中的弃妇、闺怨、伤春、悲秋、送别、忧国、感怀、相思、惜时、思乡、颂美、讽刺、战争等题材类容,在《诗经》中都有表现。

5《诗经》中诗的来源有采诗和献诗两种渠道,以采诗为主。《诗经》中的风诗都是经过了不同程度的加工处理,但基本很好的保持了民歌原来的本色。孔子对《诗经》的删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第一个把《诗经》作为教材的人。

6《诗经》一言蔽之“思无邪”,内容纯正,“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在内容、感情上体现着一种“中和”美。

7出自于《诗经》的成语很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投桃报李”、“逃之夭夭”“明哲保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9《诗经》重章叠唱,回环复沓的手法很突出,有很好的艺术表现。

10《诗经》的审美意识、宗教思想、伦理思想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

11春秋时期《诗经》广泛应用与外交场合,所以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话。但春秋是外交用诗,大都是断章取义。

12《毛诗序》是诗经研究过程中占统治地位几百年的权威著作,今天看来其把诗政治化的色彩太浓,牵强附会难以让人信服的地方太多。朱熹《诗集传》是《诗经》研究的第二个里程碑的著作。清代《诗经》研究成果显著,大家很多,陈奂、马瑞辰、王先谦成就最大。近代闻一多、高亨、余冠英都有建树。野狐最服膺闻一多,他用名俗学的方法来研究《诗经》,还诗以本来面目。

野狐在问答中有几篇文章涉及《诗经》中的一些篇目,在文章中有对《汝坟》、《女曰鸡鸣》、《殷其雷》《狡童》等几篇解析文章,感觉值得《诗经》爱好者一读。


原始地址:/baike/13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