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子女教育过程中,如何与孩子保持“距离美”?

做到小事装没看到,或者一句话带过,尽量减少直接说教的次数。大事及时沟通,探讨,听他说,和他聊,提出可性性建议。交集次数少了,教育的力度就大,“美”距离就拿捏的到位。教育就有好的效果。


做父母的要跟儿女保持一定的距离,现在的父母常常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不好,要么就是跟子女太亲密,导致孩子不注意尊卑,缺了应有的距离与礼节;要么就是漫不经心,关心不够。

不要过于亲密。孩子容易拿捏不好分寸,肆意顶嘴。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父母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时间久了,自然会溺爱,到了那个时候你怎么管都管不住。这种现象其实很常见,也很容易规避。

说到关心。怎么关心也是一门学问。关心不是一味的送吃送喝就完事了,而是要适度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为什么要适度?如果像用刑般一一盘问清楚,孩子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关心孩子,要据理力争的和他讲明道理,而不至于骂。骂,很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举个例子吧,假如孩子成绩太差,是不是他是真的笨,其实不然,有的孩子只是不想学习。适当的鼓励,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吧。

家长,是可以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的,一个人如果其三观不正,可能他的父母要背很大的锅。孩子成长的路上,多多关注,有错的,跑偏的时候,及时给予正确关心和引导。还要让孩子独立,有自己的空间,一个能够独立的孩子,人生能过得比较顺心。

不要轻易打断正在专注的孩子。一个孩子最忌讳父母在他玩的时候,画画的时候,唱歌的时候,写作业的时候突然被打断。为什么?据研究,容易导致孩子长大后做事情专注不了。你的一时大意,可能会毁了孩子。

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但是要告诉他,你必须对自己的想法负责任,并且试试看是否可行。记得之前看知乎文章的时候,有个老师讲述了自己的学生打算辍学当主播,那个老师的做法让我眼前一亮。他让学生暑假去直播平台试开直播,假期内能涨粉一千就允许他当,结果显然是学生失败了,但却通过让学生明白有了想法一定要敢于尝试而不是空想。

一句话,当发现与孩子关系过于亲密,有点溺爱的苗头时,或者,当发现不够关心孩子,导致孩子不怎么和家长交流时,就该做出改变,做到松弛有度!当能做到孩子主动找父母交流,分享学习生活状态时,我觉得这应该就是所谓的“距离美”吧!


在子女教育过程中,我认为的与孩子保“距离美”就是不事事包办,让孩子有自我思考和发展的空间,不逼迫孩子事事迎合我们父母的观念。具体操作我也是正在不断探索改进中。

女儿还有一个月就三周岁了,回想起来,女儿九个多月我就扔给她一双袜子教她边玩边学着穿,一周岁多会走路我就让她自己扔尿不湿,教她出门要跟人打招呼等等,但是这些我都没有严格要求她在当时必须学会和做到,我希望自己更多时候是引导者,而不是她成长过程中的框架。后来渐渐懂事了,很多事情我会征求她的意见,比如中午吃什么,买什么菜,比如今天想穿什么衣服,比如挑两样玩具或者两件衣服,要她自己挑选其中一样,尽量都是给个大框架,然后让她自己思考和选择。

如今,我觉得女儿已经算很懂事了,当我忍不住跟她发火时,她会撇着小嘴告诉我“妈妈你不要吵吵地说话嘛,这样难听死了!”当她摔痛了哪里,只要不太严重一般她都不会哭闹,还会安慰我说“妈妈我不痛,等下就会好了。”当她偶尔撒娇不肯自己走路要我抱抱时,她会说“因为我还小所以要妈妈陪,走路太慢才让妈妈抱抱的!”当她和小朋友有矛盾时,我也会告诉她,你可以试着好好和小朋友们说说一起玩,如果解决不了再来告诉妈妈,妈妈可以帮你一起想想怎么办。

当然,她毕竟还是那个不到三周岁的小孩子。我希望她在我的引导下成长,有足够的安全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知道妈妈会在她解决不了时尽力帮忙,希望她有想法,有主见,有行动力。

这就是我认为的教育中的“距离美”,父母和孩子很亲密,但是孩子有空间成长为有独立自我个性的个体。


哇,特别喜欢你的问题,也喜欢你的“距离美”。这个问题也是一段时间内,让我思考再三的。

什么叫养育中的“距离美“?在我看来,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有彼此的边界,不过度控制和干涉对方的生活。尤其是父母懂得适时地退步,让孩子可以独立,有自己的空间。

做到这个,太难了。原因很简单:保持距离,意味着孩子做成什么样子,我们都需要克制住自己,不去指手画脚,不去强求结果,当外界给我们压力时,还能忍住,不因此改变我们的状态,转嫁给孩子我们的焦虑。距离的远近,意味着“控制”的多少。有距离,必然会放下更多控制,而这也意味着父母有颗强大的心。

所以,看透这个相互矛盾的点,再决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做一个有距离美的父母。

做好决定后,就可以进一步讨论如何做了。

第一步可以做的,就是审视一下,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我们是可以逐步放手,让孩子做的。一次可以调整一个习惯,再渐渐脱手更多的方面。

第二步可以做的,是帮助孩子有能力去逐渐独立。比如自己做作业的能力,或者自己洗澡,收拾房间的能力。有时候,因为我们包办太多,孩子已经不觉得那是他们的事情,所以,我们要逐步放手,而不是立刻让孩子自己做。

第三步,就是在每次想要干涉,过多介入孩子生活时,问问自己:“我是必须介入吗?我可以让他自己解决问题吗?自己解决问题时,出现最糟糕的情况会是什么,我能接受吗?”这么一番考虑后,或许就有很多事情是可以放手,保持距离的了。

希望我的思考能给你些启发。


与孩子保持距离,一定会产生美!

美在于你给了孩子“属于自己的边界”,将孩子本该有的权利和自由不加干涉,也美在父母自己做到:守住自己的边界不越界!

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对人,何况做父母的还是两个人对一个孩子。

孩子应该有自己的属于自己自由做主、自由按照自己方式做事的权利,这个属于孩子自己边界内的事情,保持距离也包含了父母不干涉属于孩子边界内的事情。

孩子边界内的事情很多,作为目前中国的父母,绝大部分人从未被尊重过自己的边界,因而一般也欠缺边界的意识。

距离来说,以下的都属于孩子自己边界内的事情,可是父母都觉着孩子不对:

孩子不按时吃饭,父母要求孩子必须吃饭,父母喂食的就不用说了。

孩子不按时睡觉,父母发脾气训斥孩子

孩子坐在地上,躺在地上,而不影响他人的情况

孩子感觉不冷,不想穿衣服

孩子不穿袜子

孩子自己的玩具不给其他小朋友玩,父母强迫拿来;或者父母拿孩子的玩具不经过孩子同意

孩子不跟其他人打招呼,父母训斥孩子不懂礼貌

以上只是常见的一点点,但是很多父母觉着很正常,认为“应该”按照父母说的做!

请问,孩子不去做的时候,是否影响了他人,是否有对他人有伤害,孩子是否有权利决定自己的方式,还是是否可以决定如何处置属于自己的物品,孩子是否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决定如何生活?

再请问,如果一个大人同样的方式对人,你会都觉得这个大人有问题?

当孩子不按照你的标准做时,请问是你自己觉着丢脸,还是孩子觉着不对?

我们大人用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替代孩子做决定,让孩子从小失去了自己做决策的机会,这是谁在抢夺孩子锻炼的机会呢?

对待孩子的边界,我是这样做的:

不影响孩子安全的,尽量放手让孩子去做,在错误、疼痛中学习进步。

在不影响公众他人的情况下,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方式。在路边坐在地上玩。

在影响到他人时,需要经过他人同意,否则谁的事情谁来决定。想玩其他小朋友玩具,由他人说了算。

在影响大人、小孩的事情,一起商量,考虑到增加孩子自信,可取的情况下以孩子为主。比方不睡觉可以,别打扰我,早上还得按时起。

在有严格界限感的情况,解释给孩子,释放强制,比如坐飞机、孩子安全

给孩子自主权,就是放手让孩子去成长,让孩子从自己感觉中体验、认识,而不是让大人自己的“在意别人目光”的浅薄认识干涉了孩子。

保持距离,但不是不理

保持距离,还得及时响应孩子的需求!

当孩子需要需求父母关注、帮助等情况时,请父母能够第一时间给予回应。

你会发现,孩子需要找你第一次叫“妈妈”时,声音是正常大小,第二次声音提高,第三次可能就是大叫,而且可能还带着打人,为什么?

是因为父母没有回应,而孩子只是想让你知道Ta在叫你!

一个急躁的孩子,一定对应着不能及时回应孩子的父母!

无论孩子找你是什么事情,都需要保持耐心,可以回绝、支持、帮助都行,但是一定要第一时间回应。

当孩子看到你是第一时间就可以回应的时候,内在的安全感就更足,然后孩子就能够更加放心的去做自己的事情。

因为孩子知道,你任何时候都能立刻给Ta必要的支持。

孩子在你果断的回绝中,也能学会什么事情是越界了,从而不会轻易的急躁,更不会哭闹的方式去寻求想要的结果。

父母围着着孩子生活,不是演戏

父母只有内心真正的认同,你才能做到淡定;当你相信孩子时,你才会放手;当不强加于人自己的期望时,你才敢做。

一切对孩子的干涉、担心,本质上是父母自己恐惧、害怕、担心的投射。

请在干涉孩子之前,问下自己到底在担心什么,别因为自己内心力量的欠缺,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每一次的干涉,表面是为了孩子,却不知恰恰是束缚了孩子、害了孩子,最后还怨孩子。


原始地址:/wenda/25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