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校大力推行减负,孩子却齐声想上课?

很心痛,替孩子们的无奈,更为家长的钱包难过。

为什么一个人人叫好的举动,孩子们却发出了相反的声音?我们哪里错了?

看看好心如何办成了坏事!

A

学校是放假了,但作业比以前多了很多。

由于各个科目老师有其规定的学习进度和内容要求,现在突然放假了,少了一天,完不成,怎么办?

一个是每天放学推后一小时,补出来,但这压缩了孩子回家做作业的时间。

另一个是放假多布置作业,让孩子多复习和预习进度。

B

由于整顿手续不合格的补课机构,那些正规的有资质的,必然成了香饽饽,僧多肉少,自然要求涨价。

另一种,为了避风头,停课一段时间,收入减少了,等恢复时,涨价补损失,几乎是一个惯例,每一次都是严查之后反弹最大的就是补课费。

C

选拔机制和招生数量没变,你不补课,别人就占先了,家长学生不可能坐以待毙,学校不上课,就把学生赶到补习班,就算没去,在家里也是心慌的不行。

担心竞争学校不按规矩减负,所以大家都是等着看,如果对手补,立马复课。这样家长个学生处于随时待命中,惶惶不可终日。

D

打乱了学生的学习节奏。

任何一种节奏都是长时间养成的,如果改变需要很长时间来调整,包括身体心理和作息安排。

老师担心落后,拼命的加大作业力度。本来还在星期天可以睡一会儿,休息半天,现在倒好,不吃不睡,几乎翻倍作业都似乎完不成了!

也难怪孩子们有怨言,别再放假了,还不如上课。

减负是为了孩子,如果最终的结果反而加重了负担,是不是我们太一厢情愿了?

好心未必会办好事,只要指挥棒还在,一切都不会改变!


我们的学校在推行减负的过程当中,其实是这样理解减负两个字的。

1.减少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时间,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尝试去探索,去经历跟深度的批判性思维,去阅读更多的书,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能帮孩子做到减负之后的增质,所以学校推行减少在校学习时间的这件事,一定没有家长和学生质疑反对。

2.减少孩子作业量,让孩子能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和作业时间。但是对家长和孩子来说,减少的作业就等于减去了很多复习的过程,而应试摆在那里,没有大量的习题的巩固和练习,孩子很难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这年头,谁也不傻,对于大部分的家长而言,应试教育是基础,在获得良好应试能力的前提之下,再去扩展素质,这才是家长的选择。

3.减少孩子的作业难度,减少老师的授课难度,这一点很多学校都在推行,让孩子学得更容易一些,更简单一些,他们才能更快乐一些,没有压力,没有负担,但家长和孩子感受到的是学校老师上课的难度在降低的同时,他们需要花钱花时间,把老师降低了难度再补回来,应试的难度没有变。

所以任何一次减负的过程就会面临着家长和学生再一次的“反攻”,家长也会和学生有同样的感受,学校越减负孩子的负担越重。也许减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个伪命题吧。


谢谢邀请,首先我认为孩子齐声想上课是有的,但是并不是占多数的,而是少部分的。为什么有这种现象,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周末双休后,学生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家长怕自己的孩子所谓的输在起跑线上,就给孩子报名各种辅导班、兴趣班,有的孩子因此苦不堪言,所以想着宁可去上课,不想受这份苦。第二是推行减负之后,学生在校时间少了,老师给学生上课和辅导的时间也少了,可是教学内容少不了,所以个别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学生取得更好成绩布置的周末作业更多了,这样学生根本没真正减负,就产生了宁可上课的想法。第三有些热爱学习,积极上进的学生习惯了学校里的学习生活,回到家里无所事事,甚至无聊所以就想着上课更好。

我是初中英语许老师,欢迎互相关注,互相探讨,谢谢!


现在国家推行减负,缩短上学时间,减少作业量,严禁学校补课,禁止月考和考试排名等,要给学生减负,但关键的一点没有改变,那就是中考和高考的分数指挥棒没有改变。

小学生在一到三年级确实没有什么压力,快快乐乐做游戏,学点东西,放学也早,作业不多,还有家长辅助帮忙完成作业。四到六年级的小学生就有压力了,要读好的初中,必须要多学。家长要他们读好的初中,参加好初中的自主招生考试,没有很宽的知识面和多学的奥数和部分初中内容是无法在考试中胜出的。他们只能埋头苦学,别无他路。

在培训机构里学可以,但费用太大,一个学期两到三万最起码,有钱的家长无所谓,挣钱不多的普通家长经济负担重啊,家长就希望学校可以延长时间,多辅导多教一些备考。

至于初中生,他们要考高中,竞争比小学激烈。

至于高中生,要走高考独木桥的,不多学,不多上课,不大量刷题怎么考上大学?

结论:只要选拔的依据看分数,学生要前途,只能多上课多学多练。


孩子为什么想在学校上课

有些中学因为种种原因,开启了双休模式,一方面是减少舆论压力,另一方面也是确实想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不管怎样初衷是好的。按理说学生应该很高兴,但是孩子却都想到学校学习,为什么会这样?

中学生尽管还是孩子,但他们对学习的目的意义还是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也会对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做出判断和选择。

在学校学习有良好的氛围,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问题大家可以一起讨论,实在搞不懂弄不会可以问老师。学校的作息时间是科学的,能够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和作息时间,在家里呢环境很舒服,但许多同学的家长没有时间没有能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虽然可以和同学在网络上沟通,可是要顾及同学此时是不是和自己在一个频道,如果不在同一个频道,就会干扰人家学习,显然没有在学校方便。

还有些同学知道自我控制能力差,怕控制不住自己的,有那么多的知识得学,而且还得弄通弄会,感觉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要求约束,没有同学做参照无法保证自己的学习效果。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有的学生家长一听说学校一周休息两天就开始谋划报补习班的问题,孩子会觉得参加补习班还没有在学校好呢,当然就希望到学校上课。

在学校学习不仅能够学到文化知识,还能提高和老师同学交往的能力,能学到很多课堂或家里学不到的东西,比如:友谊,毅力,自尊,自信,胜不骄败不馁等。这些东西也是在家学不到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或多或少有些叛逆,讨厌家长说教唠叨索性到学校落得个清净。

学习环境的选择上各人有各人的要求,总的来讲学生还是喜欢和同学在一起,至少他们会感到轻松愉快,避免寂寞无聊。


没办法,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我想说当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被父母逼着学习的时候我敢让他整天出去玩吗?学校双休咱得给他报个补习班,兴趣班,让他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学点知识。早早放学那更得上补习班了,把今天的学的知识在温习一下,没办法所有的父母都在这么作,咱也不敢放松啊!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推行减负,并不是孩子齐声想上课,而是家长怕孩子成绩掉下来,无奈的把孩子送进辅导机构。

我们先来看看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推行减负是对还是错?毫无疑问,教育主管部门正是看到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所以希望把孩子从题山书海中解放出来,让教育回归本源,所以才开始推行减负。

但是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显然单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很多的家长都担心自己的孩子,由于放松了学习而导致成绩下降,影响升学。毕竟成绩是追逐优质教育资源的最有力通行证。所以这就造成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相。

所以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还是家长,从他们的出发点来看,都是可以理解的。那么问题症结到底出在哪呢?

出在家庭教育上,出在家长对孩子教育认知和教育智慧上。

减负的目的是减轻孩子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但并不是减轻孩子的学习难度和学习要求。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出路是有效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大幅提升了以后,用于学习的时间自然就可以大幅缩减,那么多出来的时间就可以用于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和全方位的发展。

现实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恰恰是我们的家长最欠缺的。多数家长缺乏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常识和教育智慧。如果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得不到改善,那么只能够通过延长孩子的学习时间来获取更优异的成绩。

而孩子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对老师的依赖性就会非常的强,如果学校减负,那么孩子只能够通过校外的辅导机构来辅导提升。这就形成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恶性循环。

所以有效的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常识和教育智慧,才是有效解决孩子学业负担过重的最佳途径。


减负?何为负。只看上课时间和课后作业多少来定性学生是否超负未免有点儿纸上谈兵了。现在的教育体制孩子不学能行吗?考试成绩说明一切,中考成绩不过高中不会录取,高考成绩不过大学不会录取。一个好的大学将来招聘也有好处,没看有的地方教师招聘要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院校和当地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社会上的一些人每天吵吵给孩子减负,看到学校上课时间少了学生作业少了就高兴了。如果教科书不做调整,还是原来的课时,上课时间和课后作业减少学生成绩如何能出来。再者学生的智力也不尽相同,缩短课时学生有的就接受不了,学不会怎么办。只能要求学校延长课时。减负要有科学性,不能没有论证就随意做出规定。那样会毁掉中国的教育事业,学生看到了危险性,要求改变。希望教育部门从整个教育制度上做一个改革。


当前的社会属于利益驱动的社会,所以说学校也应当属于一种利益驱动的学校,所谓的利益驱动在照是指成绩的影响。孩子的家长对学校的评判标准,那就是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学校对老师的成绩考核,最大的成分就是孩子班级内的总体成绩,那么如果不克服这一个平均线,所谓的减负终将是一场空。

首先想上课的不是孩子,而是学生家长。

现在的工作与社会压力较大,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也就变得比较高,家长不希望自己身上所经受的各种生活上的艰辛,在孩子身上再次重复,那么就需要孩子在学习成绩下进行提高,期望在社会以后的工作中出人头地,获得比较好的工作经历,取得比较好的工作收入,那么基于这一点,孩子的家长对于孩子成绩认可度比较高,如果孩子的成绩比较好,那么家长和家庭都会感到有希望,如果孩子的成绩比较低,那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就会放低,也就是指在孩子以后社会工作的收入及社会地位上有所降低,但是孩子的。可塑性比较强,所以说家长还是希望的孩子的成绩好一些,基于这一点,那么家长宁愿认可孩子,多吃一点苦,多学一点习,当然这是对于大多数家庭和家长来说的,对于有些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可能对于孩子成绩的期望就不是那么高了。

第二,希望上课的是学校。

有的人可能觉得,既然减负这件事情对于大多数老师更有好处,为什么学校还会更加坚持呢?其实这个最大的原因还是来源于学校之间的对比,家长在评比学校好与坏的时候,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在全县甚至全省出现了多少高分人才,而对于一些优异的学生,比如说体育美术,这些需要特长才能够完成的学生家长并不是太在意,仅仅从成绩方面的对比,这就造成了学校之间的横向评比,也就竞争的比较厉害。横向评比时逼的是各个年纪平行的成绩那么对于总成绩的提高,只有通过多上课才能完成,多加作业才能提高,当然这种教学方式可能有它本身的局限,不过在现在的情形下,这种教学方式还是相对有效的,在这种评比机制下,每个学校的学生都加足了劲,每个学校的老师也必须要尽力付出,所以说希望上课的不仅仅是家长,还有学校,还有老师。

第三,希望上课的还有一部分学生。

学生的荣誉对比和自我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的影响,一些家庭的孩子,由于生活比较优越,往往会取得一些比较好的物质享受,而大多数的家庭并没有这个优点,同时,即使是物质家庭比较丰富的。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习好一些,我们通常在生活中就可以见到这种情形,他们往往会对比说谁家的孩子这次考的怎么样?就是这样一个单纯的对话行为,可能影响到所有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知道,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付出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多上课认真听课,仿佛是唯一的途径,所以说,有些孩子为了自我实现,为了成绩,为了自己在家庭地位的。高低为了家庭,也是愿意付出的,可以上学,不仅仅是学校家庭的事,有些孩子也是比较愿意读书。另一方面,如果放弃多上课,有些孩子现在在社会中处于无人照管的方式,甚至少了一个游戏的伙伴,基于这一点,即使是学习不好的同学,有时候也是喜欢上学,因为那里有他可以一起游戏的伙伴儿。

总之,如果不改变现在的评比机制,不改变孩子的多向发展。减负和上课之间的矛盾,很可能在短期内没法解决。


原始地址:/wenda/11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