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优秀教师年年被选调进城,如何实现教育均衡?

教育发展不平衡一直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国家目前只是教育大国,还未发展为教育强国,教育强国之路上有其中的一个绊脚石就是教育不均。

教育不均分两方面,一是城乡教育,二是校际之间。

城乡教育可以从以下考虑:

1.政府提供更多让农村老师深造的机会,选调进城可以是一个突破口,优化农村教师的教学理念、教育方法,让他们能够减少差距,开拓视野;(专业能力方面)

2.政府要努力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福利,给予足够的人文关怀,避免人才的再度流失。(人文方面)

3.政府要投入资金去改善乡村环境,配备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资源。(硬件设施方面)

4.鼓励城市的青年教师积极去乡村支教,给乡村带来一片生机,也将理念和方法注入乡村,实现互利局面。

5.前段时间有《银龄讲学计划》,就是一些退休的城市老教师仍然想坚守教师岗位,便能够去到乡村进行讲学,持续发光发热,也给青年一代树立了榜样,促进今后城市的青年人也能愿意追随那束光亮,身体力行,撒进乡村的每一寸土地。


优质教育资源流向城市,具有必然性,我们提倡教育公平,实际根本就不可能完完全全公平,你要高质量的公平,最终也只能最低层次下才能实现。各地的支教和帮扶,甚至农村学校与城里学校结对,进而形成教师轮岗,如果再老师定期去农村服务制度化,都会从政策方面适度平衡一下。


其实要说吧,从微观讲,好像这个事情就没有解,就像是农村的优秀资源一直往城里走,最终导致农村资源外流,越来越差的现象。

但从宏观讲,这件事情是有解的。

假如农村的优秀资源一直往城里走,然后城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又下放到农村工作,那么这样的循环体系就会让整个教育体系成为良性循环教育体系。也就是短期来说,看起来是农村的教育资源吃了亏,但从长期来说,优秀的资源一直往城里走,让城里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好,然后又返还给农村优秀的教育资源。

也就是说,农村只贡献了少量的优秀教师,但在将来却能收获大量的优秀教育资源,因此,这件事情从宏观讲,一定是百利小弊的事情。

很多东西一定要目光长远才能走得更远,如果目光过于短浅,那么这套良性循环体系就搭建不起来,最终导致的是整个教育良性循环一潭死水。

因此,请尊重宏观布局规则,长远来说,这套规则一定是非常优秀的规则,如果不尊重这套规则体系,那么最终吃亏的只能是那些不尊重体系规则的那些群体。

所以,我个人就能解答出你提出这个问题,有些事情,一定要多长远看看,从宏观布局看看,否则吃亏的,始终是那些不遵守体系规则的群体。

以上回复,为我个人对于这件事情的理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这个均衡就是不现实的!北,上广,为啥和其它地方不均衡?


这个问题是死结,打不开的。


我们这儿实行好几年了


不是被选调进城,是花钱进城。

农村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都不如城里,而且农村的“领导”基本不关注教师的疾苦。


教育均衡的提法美好得像那肥皂泡~


农村就是这样被落后的!人、钱、资源都被抽走了!


新的再补充下去!!


等级制度意识是不会消失的,不然经常有专家教授戏子名流张口闭口农村这里不好那里不行,在他们意识里农民是下等人所以好的社会资源都往城市集中,比如清华北大每年招多少贫困地区学生?这是国家民族的悲哀!


动脑子想想,谁会真的想把农村教育办好?农村教育如果比城里还好,怎么忽悠农民进城买房?均衡教育只是个乌托邦,可以醒醒了,当真你就输了!


不可能的,在里面能进城的都是关系户,教学能力够就能进城里?必须和校长搞好关系才是硬道理,老老实实教学的,不会趋炎附势的只配留在农村。所以农村留下的是兢兢业业不会搞关系的优秀教师在坚守,不会出现农村教学能力下降的问题


优秀的农村教师有很多,只不过重视教育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城里去读书了,这才是农村教育越来越差的根源。


一般而言,农村的优秀的人为搬到城里人,两者成正比例。这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人往高处走嘛!所谓均衡,一直是一个比较空洞的概念。从宏观层面,政府尽量把农村教育硬件改造的接近于城里,教师分配优先乡村,教育补贴优先乡村,教育软件尽量城乡平等,让每一个乡村学生上得了学,上得起学。从这一层面来说,也算是教育均衡了吧。否则,绝大部分优秀的学生都随家长搬到城里,你却要求优秀老师都到农村去,这不也是一种资源闲置吗?教育可以多一些规划,多一些对农村地区的正政策倾斜,但不能过多的政策干预否则,就是倒退了。


教育均衡是伪命题,古今中外,可见将来,皆无可能!


进县城的,也不一定优秀


农村教育是最最不均衡的,老师被选调进城,特岗教师辞职不干


只有农村优秀教师进城。没有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这样什么时候才能达到均衡?


进城的不一定优秀嘛


原始地址:/shenghuo/8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