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是怎样的体验?你有感受过真正的贫穷吗?说说你的看法吧?

简言之,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你会过早的体会生活的艰辛,以至于你在真正的走入社会之后都可以处之泰然,超过了同龄人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当一些人还在啃老的时候,你已经有足够的能力赡养老人。


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给你讲一个身边真实的事吧?

女孩升入高中后,本该上大学,再上研究生的。

可是万万没想到她考上了大学,通知书也到了家。

最后她却跟大学失之交臂!

原因是家里穷,供不起学费!!!

她的大学梦泡了汤,读了师范院校。

因为师范院校有奖学金,学习好的孩子,每个月领着奖学金,家里就可以节省一大笔资金。

师范毕业的后她不甘心,又继续往上考,再次考中了。

通知书寄到了家,再一次被家里面否定。

同样的理由:家里没钱!!!

贫穷限制了她的发展,她只能一边工作,一边自学,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本科梦。

但是不得不说在当今社会,好点的工作是看学历的。所以她错失了很多机会。

但是她的不甘心也服输的性格,让她边工作边学习,同样收获了精彩自己的人生!

贫穷不可怕,怕的是你认怂不敢改变命运,让自己变的更好!

我是溪的欢歌,如果觉得有几分道理,欢迎关注我,欢迎点赞、转发!


’有!自小饥寒交迫中生存下来。小时不太懂,总幻想着吃饱点与穿好点!


像我们这群奔四的农村人,可能体会到的贫穷就是小时候,至今我都想这一件事情,那年大旱,粮食产量低,产下粮食还要交公粮,交完公粮后家里就只有6代粮食,那时不懂为什么自己出力打下的粮食还要上交给别人。哪个年代幼小的我基本就是急哭的感觉,虽然不知道政府还是给公粮补贴的。哪一年晚饭基本都是地瓜粥,晚上家长是不允许吃面食的,哪个年代打工的收入很少,一场大病基本就是跪地借钱。妈妈生病,到最后十元钱都要借,哪个年代没钱不给看病基本是医院的口头语。哪个年代的雪糕叫冰糕,只要5分钱,暑假的每天任务就是想办法凑足这5分钱只为吃一只冰糕,电力部门的下脚料是我们的主攻方向,一颗螺丝钉都不放过。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体验,没有经历过赤贫的小伙伴很难体会到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

先穿插个真实的故事。进城后,有一次去女朋友家,饭桌上闲聊,准岳母谈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说那时候物资供应紧张,生活苦,吃不起肉,也买不上肉,没办法只能炖鸡爪,一炖一锅,一炖一锅。

我听了,大惑不解,因为我们小时候,连鸡爪也很少能够啃上。你想啊,只有中秋节待客,才舍得杀一两只鸡。可每只鸡,只有两只爪。大人喝酒,荤菜能不能够剩下,你能够抢到什么,全凭运气了。

所以后来,每次看到鸡爪,我就想起岳母,想起晋惠帝“何不食肉糜”的典故来。

因此,对于贫穷,城市和乡村,南方和北方,张家和李家,体验也大相径庭。

本人70后,出生在华东地区农村家庭。只谈自己对贫穷的体会和看法。

饿,真的饿。

地里打的粮食本来就少,还首先要交公粮,所剩无几的麦子和水稻是全家人一年的口粮和种子。吃上大米、白面的日子也基本集中在夏收秋收季节和过年那几天。其余日子基本能够填饱肚子,虽说不至于吃糠咽菜,但也基本只能靠杂粮、野菜或红薯充饥。

肚子里没油水,再加上正是长身体的年纪,所以课堂上常常饥肠辘辘,流口水。等到下课铃一响,同学们就一窝蜂地挤到操场边的压水井边抢着喝水,怎么也喝个水饱。没错,生水。所以我认为,乡下的压井,才是当代直饮水的鼻祖。

馋,还是馋。

吃上肉的日子屈指可数,中秋节能够吃上辣椒炖鸡,过年能吃上猪肉粉条馅的饺子,暑假能够吃上自己下河摸的鱼虾。不过说真的,鱼虾是好东西,但是缺盐少油,也只能算充饥之物。

红白喜忧的宴席,老家叫“大席”,从名字就能感觉到食物的丰盛,也是小伙伴们翘首以待的解馋时机。或许是馋怕了,直到今天下馆子,还是爱大块或大片的五花肉,用刚出锅的馒头一夹一捏,满口流油地鲜香。

现在,日子渐渐好了,不过似乎所有食物的味道已经不是以前的味道了。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再赘述。

很喜欢唐太宗《百字箴言》里的那句——“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

朋友们,珍惜今天的拥有吧!


我就是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

记得小时候,别人都会有很多漂亮的衣服穿,而我没有,在每一次换季的时候,我总会是那不变的一套。

每当开学到来的时候,父母就为学费的事情发愁,甚至有时候还会因为钱而吵起来。

我家中有一个弟弟,母亲在我买衣服的时候,会示意我买男孩子能穿的衣服,因为我们长的很快,没等穿坏的时候就小了,要是买了女孩子的衣服弟弟就没法穿了。

还记得那一年最为艰苦,家中父亲上班但很久没开工资了,母亲一次意外脚受伤了,我和弟弟还在上学,家中没有吃的了,没办法去借钱买米,炒菜的时候,没有油下锅,现在一回想起来都酸酸的感觉。


说起贫困,可能大多数80后的年青人根本就没有体验过,在我们这里有一户人家,两女儿,一个儿子,全家共5口人,一次车祸,妻子下身瘫痪卧床,没钱治病,三个孩子还要上学,在当时我们这里的山区,一家就三五亩地,都是丘岭山坡地,一遇天旱一家人吃的往往都不够,由于孩子多,家里还有卧床的病人,日子过的非常的苦,亲亲邻居平时也接济点,但必定是杯水车薪,不是长久之法,大人苦就不说了,平时吃的接不上,一到夏季,有时孩子在家饿了没啥吃,父亲就带着几个孩子去摘杏充饥,捉知了烤了吃,曰子坚持了十多年,孩子大了日子才好过点。


贫穷会榨干一个人最后的尊严和底线。因为你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努力摆脱贫穷。所以你不会有快乐,不会有精神满足。甚至跟一个非智慧生物一样,为了活着,只能不停的找食物,回到最原始的状态。


小时后穿过一件所谓毛线衣,那是大哥穿了二哥穿,二哥穿了三姐穿,三姐穿了我穿。也不知道还保暖不,只记得毛衣两只袖子肘关节处两个大大的宽,有无袖子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还有一双水胶鞋,也是一样经历,由大哥脚上传到了我的脚上。鞋底完全平滑,当然肯定不仅不能防滑,倒是可以和溜冰鞋相比了。保暖效果就全无了。冬天为了保暖,里面能塞多少谷草就塞多少。不过,真正冬天的时候,只知道脚是冻得麻木到发痛了。儿时的记忆很多都已经模糊不清了,唯有这毛衣和鞋子记忆犹新。


有过。很自卑。一直感觉到无助,也知道只有自己才能改变现状,所以努力,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从家乡到上海,从上海到丹麦,从丹麦到挪威打拼。所以不管贫富,自己拼尽全力,积极向上努力生活,无愧于心就好。


1、小时候,最好的朋友是独生女,父母是双职工。最爱去她家,因为在她家总能找到好吃的。比如话梅糖、饼干等。

在她家抽屉里翻出来的大山楂丸、酵母片和被我们称做宝塔糖的打蛔虫药,在我的建议下,通通被我们当零食吃了。

她挑食,不好好吃饭,父母买了麦乳精和奶粉,给她补充营养,最后大部分都进我肚子了。

那时候,零食匮乏,麦乳精总是让我垂涎三尺。现在的孩子,没几个知道麦乳精了。

当时,特别羡慕独生子女,常想,如果家里只有我一个孩子,妈妈是不是也会给我买麦乳精?

2、小时候,最爱吃的菜是辣椒炒鸡蛋。5个发育中的孩子,吃起饭来像狼一样。一盆辣椒炒鸡蛋端上来不到半分钟,盆子里就再也找不出半个鸡蛋渣渣了。

邻居是教师,家里有两个孩子,他老婆来串门,说他家正好相反,做辣椒炒鸡蛋,每次鸡蛋都剩在盘底,没人吃,全家都挑辣椒吃。我当时觉得多么不可思议。

小时候,鱼特别稀罕,家里偶尔红烧一盘小鱼,妈妈会把鱼按人头分到每个人碗里,然后大家才开始吃。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孩子们的抢鱼大战,保证每个孩子吃到的鱼一样多。

3、上小学,学校排练集体舞,我被选中,舞蹈老师很喜欢我,夸我乐感好。

后来通知交15元钱,买服装,回家告诉我妈,我妈嫌贵,不给钱,就再也没去训练过。

邻居女孩儿每天把新学的动作教给我,我认真地练习,最后居然学会了整套动作。

女孩儿对比赛穿的小白裙爱不释手,整个暑假,都穿在身上,一天也舍不得脱,我想,能穿上漂亮的小白裙跳舞,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4、上初一,班主任号召我们购买校服。老师把样品拿到班里,海蓝色,袖子上有白道。据说是纯羊毛的,我相信,因为闻起来的确有股羊毛味。

买校服要交40元,回家告诉我妈,我妈嫌贵,不给钱。

后来发现,班里只有父母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职工的孩子买了校服,父母是农民、工人、个体商贩的则大都没有买,我也就释然了。

当时,我在班里成绩数一数二,老师、同学都很喜欢我,可是,他们不知道我的阳光、自负下,始终隐藏着小小的自卑,就是买不起校服的事实。

直到现在,我还时常回忆起校服上淡淡的、好闻的羊毛味。那是我印象中最美、最想拥有的一套衣服。

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最大的感受就是,身边同龄人习以为常的东西,对于自己而言,却是想都不敢想的奢望。所以,童年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


原始地址:/shenghuo/2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