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还小,过几年再让他学知识,这样做的家长对不对?

这个说法显然是不对的。

这反映出这些家长把学知识单纯的认为是学校知识。报各种启蒙班。即使是这样,也未尝不可。前提是能引导孩子感兴趣。这几天就报道一个孩子,两岁多认了2000多字。这也不是什么多坏的事儿,因为孩子感兴趣嘛。

早期教育是孩子全面启蒙的阶段。也就是说要全面填补各方面的知识空白。这里所讲的知识不仅是学校知识,也包括生活知识,社会知识等等各个方面。

比如吃饭的知识,穿衣戴帽的知识。至于说有的家长让孩子认数认字当然也是可以的。

孩子成长的全过程就始终包括身体的成长,知识的成长,能力的成长等等。

有一些家长片面理解快乐童年。其实真正快乐的童年是建立在务实的基础上。建立在做事的基础上。不做事哪来的快乐?


小学阶段是打基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刻。一二年级,家长如果能跟上,孩子能养成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按时做作业的好习惯,这样中高年级就不用跟了,良好的基础和习惯会让学生对学习趟来越有兴趣,将受益终生。而家长用这两年的辛苦,换来今后的安逸,反之亦然。


家长对学知识的理解是狭隘的。知识不是多识几个字,多背几句诗……。孩子认人识物都是学知识。

1.幼儿阶段获取知识主要靠做游戏自主获得。在用橡皮泥制作各种物品的过程中获得动手能力,学会识别各种物品,在快乐中获得了无形的知识。这个知识无法用成人的眼光评判,它确实客观存在。

2.生活处处是学习知识的场所。到马路上,见到红绿灯,斑马线家长按指示信号通行。这本身就是在教孩子知识。

3.多识字,多获取文化知识,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定,神童是教出来的。如果孩子乐于接受,肯学习当然可以教一部分。媒体上一些优秀的孩子活跃在屏幕上那是从小就多学的结果。


这个想法可以说真的是在为孩子着想了。但是,说句实话,有点坑娃。对于一个小孩来说,年龄小确实不应该让他有太多的负担,过早学习会让他缺少童年。但是,小孩这时候不学点东西也是非常不好的,所以可以说这样的做法真的不对。

因为小孩子这时候正是形成好习惯的一个关键时刻,这时候给他慢慢引导,有利于他今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当然不是说应该每天都让他去认真学习,花费很多时间去学习,而是可以以讲故事,或者简单的认字认物为主,而且应该让他感觉这是一个游戏,每次都加以肯定和鼓励。这样既可以让他学到知识开发大脑,也不会厌倦,还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谢谢邀请。题主的问题,是对这样家长的做法是非判断。

首先对这里的知识进行界定。

知识是人类的财富,它包含着方方面面。

其中的文化课知识,特长培优,只是其中的一方面。从孩子的年龄来看,不宜过早去接触这些,如果家长是拒绝了这样的知识学习,那他的做法没有错,甚至应该给他点赞,他战胜了很多家长怕输到起跑线上的焦虑。

对于低龄段的孩子,花的美,天的蓝,草的绿,水的清,是认知的知识;爬山,捉鱼,玩沙,放风筝,是体验的知识。这些知识远比那小屋的知识有意义。能在柔弱的小内心里面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快乐的奔跑,对其以后心智的发展非常重要。

结果是,很多家长重视了小屋的学习,限制了天地间的学习,这就是错的,而且有相当人知道这是错的,却还再这样坚持。

再者对学习形式的对照。

端坐桌前,认真聆听,是一种学习形式,但是玩,游戏,运动也是一种学习形式。最深情的是陪伴,在孩子还属于你的时候,讲故事,玩游戏,嬉闹,都可以给还子带来良好的体验。草地旁,大山里,湖面中,都是学与教的好地方。

最后谈对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的心态。

孩子,是我们的生命延续,是我们最大希望。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化龙成凤。所以,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学习知识上是有很强的功利心。总想着让孩子成为可量化评比的胜出者,对于其他并不关心。

以功利性划分,知识分无用的和有用的。有用的知识可以让你生存下来,而无用的知识可以让你很幸福。

综上所述,拒绝小屋知识的学习没错,但千万记得孩子体验式知识的学习。


这显然是不对的。皮亚杰的理论认为,儿童的智慧发展有以下几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1岁、2岁);前运算阶段(1、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智慧发展阶段也称为敏感期。中国的幼教专家孙瑞雪认为,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在孩子一生的发展中,年龄越小,往往发展的潜力越大。尤其是三岁之前,属于无意注意阶段。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他在专心玩玩具的时候,大人在旁边说的话他都知道。他能“一心二用”。如果孩子玩的时候,你放唐诗的背景音乐。不久,你会发现,尽管你并没要求他背诵,可是孩子已经在玩的过程中也记住了古诗。而六岁以上的孩子,这项能力便弱了许多。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已经转化为有意注意的阶段。

家长养育孩子,不能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教育孩子。多读读教育类的书籍,充实自己的育儿知识。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原始地址:/remen/5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