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儿童普及防骗知识?

所谓见多识广,适当给孩子看一些典型案例,一步步教会他们分辨。


在安全意识与防护这块内容上,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霍力岩倾力推荐的《中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手册》中给出了具体的参照和指导:

1~2岁,知道未经允许不能跟陌生人走。

2~3岁,知道不离开老师、家长;知道父母不在家时不给陌生人开门,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3~4岁,知道外出时不离开父母,不接受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4~5岁,记得住家庭地址和电话;遇到危险要躲避,呼喊求救。

5~6岁,背得出常用应急电话,并会正确拨打报警电话,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

这个成长指标可以作为参考,方便妈妈们引导孩子学习必要的安全常识,树立安全意识。

方法/步骤

1.教育孩子:不随意和陌生人接触。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接受陌生人的礼物。这是最基本的常识,让孩子一定谨记。

2.迫不得已把孩子独自留在家里时,告诉孩子,有人敲门不要开,也不要告诉来人爸爸妈妈不在家,最好别吱声。

3.外出时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一个地方等。不要把孩子交给不认识的人看护。

4.商场、车站等人多拥挤的地方,牵好孩子的手。

5.不要带孩子到偏僻的或人群拥挤的地方玩耍。不要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

6.休息时,最好关好门窗。

7.家长应经常利用故事、宣传画册、电视节目、身边的例子等形式对孩子进行防拐教育。

8.幼儿园除日常安全教育外,还可请民警现场演讲,模拟。不定时组织孩子进行防拐演练等。


怎样给儿童普及防骗知识?

提这个问题,我猜你说的儿童指的是上幼儿园的孩子,如果已经上小学或者更大的孩子,你直接跟孩子讲究可以了。

上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你跟他讲道理,他听不懂,不讲道理,一时又不知如何让孩子理解防骗的知识。

接下来,我想从两个方面,三个方法入手,提供一种思路。当然不一定是仅仅用于防骗知识的教授,还可以是其他知识。

上幼儿园或者小学低年级的孩子(2—7岁),其思维仍是知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他们还不能将自我与外界很好地区分开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将注意力集中在事物所具有的显著的特征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

知道这个年龄阶段孩子认知上的特点后,我们主要用以下三种方式,在孩子头脑里种下防骗的知识。

第一,读绘本。网上买些防骗安全教育绘本,睡前读一读,除了又促进亲子关系的功能外,孩子也可以从中学习到防骗安全知识。一般绘本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用拟人化的小动物之类的角色,来展开故事,有情节的故事,更能让孩子理解和记住。

第二,做游戏。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除了吃饭睡觉,就喜欢游戏了。家长可以通过手偶,角色扮演,编排个小游戏,或小故事,在游戏中教给孩子防骗知识。

第三,记忆是会遗忘的,适当的回顾绘本或游戏,可以使孩子记忆的更牢靠。相信幼儿园或学校也会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

最后,喜欢就关注我,谢谢!


1、从小要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随便吃陌生人递的食物,不接对方的玩具,更不能跟随对方离开。

2.带孩子出去一定要孩子不能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人多的地方,最好拉着孩子。

3.不要让孩子单独留在家,大人不在,小孩会想尽办法跑出去,后果不堪设想!

4.不要让孩子单独出去和其他小朋友玩,如果孩子要去,大人应该跟随。

5.让孩子记住家里人的名字、电话号码、家庭住址,这样遇到危险可以及时和家人取得联系!

6.教会孩子会辨认警察,遇到危险可以及时向对方求助。


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家长的解决通常是简单化,没办法,工作太忙。

为什么说复杂,因为最简单的办法,放学就直接锁家里,隔绝和外界的接触,确实最安全。

但随着娱乐设施越来越丰富,孩子越来越不需要交际,成年后后容易变成社交恐惧。

防骗最根本的办法,是给孩子建立一个家长可信,孩子可玩的社交圈子,给孩子一个确定性社会氛围,圈子之外不要信任。

各种复杂防骗手册,对于孩子的智力水平,其实很难起作用。最简单的,就是圈子之外,都是陌生人。

这个方法虽然稳妥,但成本巨大,需要家长逐步为孩子打造一个可信任的微型社会,在生活范围内的人都可以信任。

例如社区内的工作人员,当地派出所的警察,放学后兴趣班的老师,可以托付孩子安全的同班同学家长。

总之,家长在那两年,会很辛苦,但说实话,也很值得,随着人口的不断流动,生活在身边的人都不断变换。

界定谁是熟人,谁是陌生人越来越难,骗子可能是一年前临时在隔壁租房的邻居,对于成年人都防不胜防,你指望孩子火眼金睛。

这是能想出的妥协方案,没有完美的答案,只能尽量减少孩子被骗的可能性。


原始地址:/shijie/27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