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理性看待《弟子规》,到底有无价值?

那些天天说教,让人们追求传统文化,是一种宗教吗?或许。世界上哪有传统文化,文化都是不断进步,什么是传统?我们的文化就是不断抛弃旧文化,历史有唐宋元明清,每一个时代的文化都是由于新文化产生,而抛弃旧文化。走到今天的文化已经是世界文化的汇集。我们身边的电脑,汽车,手机,高楼,网络,音乐,电影,哪一种是“传统”文化呢?你真要追求那只能回清朝,其实,清朝也有人要追求“传统”的明朝文化。[呲牙][呲牙]


弟子规明显就是欺负压迫下一代的东西


当然想培养听话的行尸走肉,这绝对经典!而且是启蒙读物和《二十四孝》交相辉映成为压抑人性,摧残人性的最好教材!

我们要的未来是知善恶,明是非,懂法制的!不是人云亦云,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

考虑清楚再来回看《弟子规》整本书其实总结下来两个字“听话”,把愚忠愚孝发挥到了极致!


《弟子规》是孩童启蒙养正的读物,当然有用,毫无疑义,只是,在学习《弟子规》时,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能全盘照搬。


有一定价值,适合初中以上的孩子阅读理解,不适合当启蒙书。因为里面很多内容根本没法给孩子解释,很多内容囚禁孩子思想,很不好。


《弟子规》是一个人精神粮食。


首先,我们如何理解“价值”。价值的范畴很广。教课书解释价值是:源于自然界,并随着人类的进化而进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价值的终极本原只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劳动着的人类社会。价值属于关系范畴,从认识论上来说,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价值作为哲学范畴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价值有抽象的一面。俗话说:存在即合理,长期存在的必定有其价值。只是某物的某种价值是否完全适用所有人的社会关系和适合所有人群主体,就另当别论了。

《弟子规》始于清朝康熙年,距今也有200年,能流传至今并依旧被认可,必定有其价值。就看你是否认同其价值和接受其价值了。祝你开心。


价值肯定是有的,这一点,近年来,随着《弟子规》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已经得到了验证,而且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及中小学生家长的欢迎。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依然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好多学校,把《弟子规》作为国学进校园的一部分,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有效的指导日常行为规范,与学生守则及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对于约束学生言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学习生活习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的作用。

《弟子规》里面的绝大多数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与我们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目标也是一脉相承的。

《弟子规》中倡导的诚实、守信,孝亲敬老,文明礼仪,对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也是具有普遍借鉴与学习价值的。

当然《弟子规》产生于旧时代,其中也有一部分不适宜现代社会的内容,我们需要批判的接纳。


很有价值,是教育孩子学习正确的做人处事方法的理论学问,学习了弟子规,会变成一个知礼懂礼明礼的明白人。

如果用弟子规中的行为规则,来考证现代人的行为,会有很多偏差,凡是不符合弟子规中的要求的行为都是没有素质与缺乏教养的行为,也是被人讨厌的行为。

如果,我们质疑弟子规的道德标准,那么就是没有正确的礼仪概念,不知道真正的道德标准是什么。

按照弟子规中的道德标准规范,要求孩子,这个孩子长大后必是一个贵人,所以学习弟子规很有必要。


弟子规可以被看做一个优秀的生活规范指导书。它是充满正气和维护健康的社会秩序的。它虽然出笼于封建时代,但总体思想并不落后。

确切地说,它和政治无关,是关于人性操守的指南,是中国人历经数千年积累下来的优秀做人经验。

有人问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它应该是其中的答案之一。

它的许多教导再过数百年也依旧可以作为人们的行为指南,比如“信”和“泛爱众”的章节,谁能觉得它说的有问题?

当然,它也应该有被调整的地方。如果谁能觉得哪些地方可以调整,不妨试试,那就得看你的水平如何,提出的新理论能不能让这么多中国人信服了。

如果只会批判而不能建树,则属于无知者无畏之类。


哪怕被喷,我也要说一句。

这本书很虚伪!

至少有一半内容让人看了反胃,甚至干呕。

它只配扔在深不见底的资料库里,任其蛛网横陈,布满灰尘。

《子弟规》前面写孝顺无可厚非。可是细到那些晨省昏定,在小可看来更像是做秀,只不过还能忍,毕竟做秀仍然在承受范围之内。

再往下看就恶心了!

比如“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父母喜欢的事情,应当尽力去做,父母不喜欢的事情,应当小心戒备地不要去做。那么,“我”在哪里?我的思想,我的观点,我的喜好在哪里?

我很想问一下,如果父母是错的呢?父母喜欢钱呢?父母喜欢赌钱呢?父母喜欢权力呢?知不知道清朝词人纳兰容若为什么死那么早?知不知道《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为什么自杀?

是的,后面有“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面对父母的过失,我们做的只能是劝,不停地劝,哭着喊着地劝。

却不赋与儿子和女儿阻止的权利!

没有权力,劝有鸟用?

还有“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如果是情感深厚,自然无妨,可是死了三年还要面露悲伤并且还必须流泪,这不是提倡我们虚伪么?酒肉绝,这不是暗示我们想吃肉可能偷偷摸摸地吃么?

这不是把人往小人的路上逼么?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儿童好奇,好玩,好问,乃是天性。按书上所说,我们做的只是阻止,却不是解释,轻飘飘地一句“勿近,勿问”就打发掉?为什么勿近?为什么勿问?这岂不是恰恰激发少儿的逆反和好奇,偷偷地“近”,偷偷地“问”么!

这是合理的教育方式?

“不关己,莫闲管。”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意。是不是看到老人倒了不扶,看到有人行凶连110都不打,看到美团骑手费力开小区门而无动于衷?如果“事若关己”呢?是不是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勿厌故,勿喜新。”新生事物,新思想,新潮流,新技术都抱以否定和质疑的态度,我说清朝怎么被一帮“小人”一炮就轰碎了国门呢!又是北洋水军,又是中兴变法,弄来弄去,还不是徒有其表。

“与宜多,取宜少。”免费加班是不是从这里繁殖出来的?如果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我凭什么要付出呢?难道作者不知道当年默默付出的工人现在都变成了碰瓷的老人了么?

这本破书,赶紧扔掉才好!

根本培养不出一个“人”来!


我认为,学习《弟子规》在当下还是很有价值的,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有其积极意义。这因为《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日常的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在大众相处时要做到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要见贤思齐。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这就《弟子规》所要求的内容。

在当下商品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不少人被物欲所惑,出现了不讲道德、不讲诚信的,自私自利的人;还有在家庭中不讲孝道的,不孝敬自己父母的大有人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股国学热也是情理之中,正是如此,不少学校和家庭都将《弟子规》作为孩子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的还要求孩子将《弟子规》熟记于心,就边有的企业也要求员工背诵《弟子规》,并按要求学用结合,《弟子规》之热可以理解,但热度要适度,不然就会失得其反。

不过,孩子们学习《弟子规》也不能不分良莠全部照搬照抄,还是应当有选择的学习为好,这样就更好些,更有利于孩子成长。其实,在前些年,因为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山东省教育厅日前下发通知,严禁该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

我以为,对《弟子规》删着读是有道理的。众所周知,《弟子规》作为是传统文化精典,是儿童学前的教科书,其内容丰富,有其知识性,可读性,儿童读了能增智,明理、孝道。但应当看到,《弟子规》其内容受当时封建思想的影响,自然有些句子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也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有些带有糟粕的句子进行删除也是理所当然的,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阅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现在的儿童学习能力强,效仿性也很强,如果对儿童的读物不加以精选,让其糟粕的内容泛滥广读是有害无益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弟子规》只要有选择性学习,让儿童读着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这样对孩子成长是大有好处的。因此,当堵时还得要堵,当删除时还得要删除,这样比放任自流现象要好得多,如果不分良莠不识糟粕,这不仅对孩子们有害无益,也是对弘扬传统文化没有积极意义,文化传承必须保持精华,消除糟粕,这样传统文化就会深深地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

更重要的是如何不少幼儿园和家长们让孩子学习《弟子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了解其意,而是要求会背诵,图的是外在形式,学与做没有结合起来,学做分离这也是当下弘扬传统文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弟子规》教孩子们从小懂礼貌,爱劳动,学文化,敬重长辈,团结友爱等等,这些都是好的。并且采用诗歌的形式,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好记好背。所以自古以来成为教育孩子们的必读范本。

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教育上面,可以结合弟子规的形式,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引导孩子们接受新事物,眼界更开阔等,充分体现时代气息。


原始地址:/remen/18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