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中“父母教,父母责”一定都是对的吗,你怎么看?

[原文]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长辈离开以后,应该站在原地,目送长辈离开百步之遥,我们才可以离开。他自己则下车步行,向每一位碰到的乡亲问好。他说,就是这个小小的举动,为他在村子里赢得了不少的赞扬。这就是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我认为是对的,因为如果没有10月怀胎,别的女孩怎么可能会给我们自己家的孩子结婚,如果说没有父母,世界上怎么可能会有男人和女人,如果说没有女人,怎么可能有男人,所以说我相信任何男人都是在女人怀抱里吃女人奶长大的,所以说我们不能忘,不管这个人对我们怎么样,他始终是我们的父母,当你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你做什么你都会顺风顺水,感觉就是说遇见哪都是贵人,嗯,给你打个比方,你看有些人去烧香拜佛,然后每个镶嵌都是不一样的,但是请问一下你在家里把父母照顾好了吗?你的父母和你吃一样的住一样的房子了吗?


弟子规中父母教、父母责没有说一定对,而是强调子女面对父母教与责时的态度,应该敬与顺。这点没有错,这个观点间接地教育孩子,长大出社会对领导、师傅、长辈也是应该有的态度!


那要看父母本身智慧程度了,如果是一对儿有智慧的父母,当然可以这样了。如果父母本身没有能力,那就把孩子这块宝玉交给那些有智慧的老师吧!虽然,有智慧又有爱心的老师不多。


弟子规中的内容中专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影响力。但是在当今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儿童的发展理念已经从狭隘的观念走向社会化服务。仅仅用弟子规三字经等文化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的方方面面发展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不断发展的问题。


幼童呆在家里,尚未接触外边的世界,可以说父母教,父母责。

可是,一旦上了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后,就不能苛责父母了。

社会环境、教学风气乃至工作事业,各种因素错综复杂,家庭因素的影响力严重弱化、淡化。此时,就不能归咎于父母的责任了。


纵有不对,依然要虚心受教,不可当面顶撞,此为孝。


后面不是还有“父母过,谏使更;怡无色,柔无身;号泣随,挞无怨”吗,对于古训一定要古为今用,不要死板的执着在文字表面上,要把握它的精神内涵,父母教父母责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是当面作为子女一定要恭敬对待,正确的接受,不正确可以找到合适的时机帮助父母长辈纠正过来。现在的孩子对待父母教父母责直接顶回去唠唠叨叨烦死人,这是很伤父母心的,将来有一天父母不在了好好去反省会良心自责惭愧的,后悔都晚了。


真想了解,可以去看钱文忠的解读《弟子规》。有些说法毕竟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情况。不是所有都照搬照抄。


对于文化作品,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也都有历史局限,父母也是人,注定不会都正确,《弟子规》的现代意义在于肯定父母第一老师的地位和作用,以父母为模版,初步树立孩子的是非观,价值观等一些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弟子规》贵在确立了小儿教育的框架,而内容是要与时俱进的,我们既不能全盘掖受里面的道德观念,也不能一概否定,要批判的继承,理性的批判。


关于《弟子规》《三字经》等等《家训》启蒙读物都是好的.自古文书言论由于各自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咬文嚼字就会有不同的好歹理解了,但经过研讨历史的检验总会有一个比较正确的共识.如:父母教:虽说是同一模子中出来的子女,由于父母各自水平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教导,对子女也会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出息,自古不奇怪!但父母之心都是从爱出发要子女好的目的自古是一致毫无异议的.因此自古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之说!对不对是对的,不容质疑!如父母软弱总被人家欺侮有逆反心理,人怕凶,鬼怕恶,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那子女受其影响之后从小会怎么样呢?父母责:有二重意思:1.父母有责任对子女教育.2.子女言行不对有过错如何教育:不仅是责骂打罚等等方法;主要是善于谆谆教诲向好的方面正确对待诱导才行!更不对的是放弃不管不问那就要受别人社会教育了!说说容易实际是很难到位做到好的呀?子女逆反好歹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影响是有很大责任的.俗话说:子女不好是没有父母的好教育?什么人家出什么人,生什么病!


弟子规,是在清朝,一个读书人写的!现在,我有点怀疑他写这本书的用意!清朝,一切文人是被严重打压的,生活非常非常压抑的,非常害怕被处理的,这种情况下,《弟子规》出现了,我想啊,它为什么会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呢?

我不否认《弟子规》里面有好的,但是,里面更多的是一个死板、教条,规规矩矩,不敢有丝毫个人想法的读书人形象,可以预见,这样一本读书人的书,满清会怎么看?那当然是大加赞赏了,大力推广了,且这是儒家读书人自己写的,不是统治者写的,所以,也堵住了儒家的口。

真实的儒家呢?真实的儒家,被曲解了,被淹没了。

真正的孔孟之道,那是让人成圣成贤的,可不是培养奴才的


《弟子规》这个读物,是拉大旗作虎皮,打着“弟子规,圣人训”的旗号,其实是清代一腐儒李毓秀所作。这人和白衣秀士王伦一般,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后来却炮制出这样一篇读物,成为旧时教育儿童的必备教材。

其实孔子、孟子,都没有传说中那样迂腐不堪,孔子在《论语》中,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也会搞怪,也会自嘲,也会发牢骚,当一个叫孺悲的人去见孔子,孔子不想见他,于是让弟子说我病了,结果那人出门传话,孔子却取出瑟来弹奏,意思是明确告诉来人,我就是不想见你罢了,称病只是借口!还有时候说,如果能发财,驾马赶车的活也愿意干啊!在落难途中,有人嘲笑孔子是丧家狗,孔子苦笑说:比喻得倒还形象。当事事不利时,孔子发牢骚说:道不行桴于海---处处不留爷,爷到外国去。

至于孟子,更是英气逼人,口出“大逆不道”之言论,比如说皇帝如果对百姓不好,那么“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甚至可以杀掉昏君,说什么”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让暴戾的朱元璋读了后,气得说:“假如这老儿现在还活着,我岂肯饶了他?”

可见,儒家先贤孔孟也没有这样迂腐,但是后世的腐儒道学们,正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种种权势者给孔夫人用白粉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然后孔夫人成了一个泥偶,披挂着一层层的谎言、欺骗,太多的儒学符号,砌成一座堂皇的虚伪祖坟。这就是禁锢中国千余年的思想陈痼。

《弟子规》其实就是这种情况下的结晶,不可否认,《弟子规》有不少关于礼节的内容,但这都是一些封建时代的旧礼教,和现在的道德价值观,也有不少冲突的地方,我们大不可奉为圭臬。

由此,现在打着崇尚国学的旗号,一些旧的糟粕也沉渣泛起,像什么女德班之类,就是这样旧思想的回潮,其实,传统文化中优美的东西太多,但人们一定要鉴别,比如我就赞同少儿们多读《龙文鞭影》、《幼学琼林》之类,而不是《弟子规》,《女儿经》之类的更是不能读了,理应归于历史的垃圾堆。


原始地址:/paihang/1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