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出自道家,为何成为儒家的思想文化?

内圣而外王出自庄子的思想,所以属儒家


华夏文明,薪薪相传。孔子曾求教于老子,可喜可赞!


其实有什么关系呢?只是人生的阅历不同,对事物的了解出现了一个先后顺序的时差,觉和悟谁能运用的妙,谁就是大悟大觉者


汉武帝颁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对诸子百家学说进行了甄别,吸纳。“内圣外王”讲内法圣人,外行王道,符合统一思想,修明法度,休养生息的时代需要,故融汇于儒学,在封建君主的推崇下,乃至千秋万代。

《汉书·董仲舒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春秋时的道家和现代大家理解中需要修行的道家不是一回事!春秋时各大先圣纷纷给世人们立下了太多的思想,伦理,哲学,但儒家真正称圣时已是汉朝,思想开始了大融合,然后拿来主义就自然而然了!汉代开始,儒家思想里就开始掺沙子了!


这就是儒文化厉害厉害的地方和最致命的硬伤。儒文化的兼容性实在太好,有一句话“天下万物非我所有,为我所用”,我觉得就是为儒文化量身打造的。

不管是入世还是出世,只要你的学说有普适性,儒学就可以吸收你。“兼容并蓄”,自然会让儒学无懈可击,所以百家争鸣能变成独尊儒术。两千多年来,想要文化毁灭汉民族的异族文明都没有成功过,反而被儒家驯化了。

但是可塑性强就容易“软”,以至于后来产生了好多“如中华则中华之”的犬儒出来。


当作了外圆内方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作者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内圣外王之道”。照《天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内圣外王”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子所著《庄子·天下篇》。庄子说:”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内圣外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虽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庄子提出,内圣外王的统一也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只要是先进的,对国家民族有利的,从来都是互相借鉴,从来就不分道、儒,老子、孔子都是中华先师。


孔子,孔老二是儒家学的鼻祖,什么”内圣外王”什么道家学;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四位古代思想家被称为“中国四哲”,他们分别代表了儒家和道家思想。这两大思想流派,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瑰宝。

道家的哲学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其的目的不是让人取得成就,成为君子,而是避免人生痛苦顺势而为获得人生的满足和幸福。道家一开始是一些隐者,在孔子的《论语》中记载,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遇到一些称为“隐者”的人,这些隐者嘲笑孔子,认为孔子救世的努力都是徒劳,其中一位隐者还把孔子说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而这个隐者正就是道家学派的人。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儒家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望渐渐超过了道家,再经过千百年儒家文人的文化演变慢慢的把就把道家思想的”内圣外王”变成了儒家学派了,成了一統!


华夏文明的传承就是兼收并蓄的一个过程,虽然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是庄子,但是庄子师承儒家文化也是事实,所以不要片面的去解读中华文明的任一传承,尤其是单单拿出几个字或是一句话,这种文字游戏在中国古代早已被诟病。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不论道家、儒家、或是佛家(有人说佛教不是中国的,我告诉你,佛教除了起源是印度以外,其中流传至今的基本教义已经完全跟印度原产教义不搭嘎了,尤其是在中国境内和日本流传的这几支),还有其他的百家,这都是华夏大地上所独有的。

纵观世界,除了华夏地区以外,哪一种文明不是以侵略和掠夺为先,这种丛林法则虽然是宇宙中的基本法则,但是我一直坚信,人类文明发展的最终极目标就是华夏文明。


儒,道,佛都是通用公司的股东,并有资源共享的习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很达观有胸怀千年来和平共处,从未有过争斗,这也显示了中华族对宗教的宽容,


百家出于道


我只给你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内圣外王”并不是成为儒家思想,而是用来解释儒家思想;第二,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式的“哲学”思想,广泛存在于诸子百家之中,而孔子又曾经问礼于老子,所以儒道里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体味。

至于其他的,你百度一下完全可以明白,我就不在这里粘贴复制了。


道家和儒家思想在汉代以前是不分的,儒家思想究其根本是从老庄思想而来,老子是孔子的老师。


儒家是道家的一个大的分支!具体的东西,你自己去学习咯~[灵光一闪]


儒道一直就在相互融合,孔子问道图,还不是需要向老子问道吗?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初,也还是需要借助中国的本土宗教,以期获得认同。


我们要有一种认识,我们习惯上所进行的分类、道家也好,儒家也好,墨家也好,包括其它著名的思想家和流派,目的上,是为了便于铭记和学习;但是,本质上没有什么这个家、那个家的,大家都是在不同的角度来进行道学的研究和说明!都源自《易经》!

内圣外王,是一种非常好的总结,这是一个,一二而、二而一的概括和总结。两面一体!

《大学》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为“内圣”;内圣的成果即为外王、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


谢谢邀请。内圣外王,出自道家,非也非也。《道德经》有“绝圣弃智”,《庄子》有“圣人不死,大盗不止”,道家从没有过什么“内圣外王”之说。

域中有四大,王是其中之一,也得法道。道最大。

圣人,为儒家推崇。王,君王,君君臣臣子子,儒家的规矩。


“内圣外王”出自《庄子·天下》,先秦道家的确可以分为“外王”与“内圣”两派。后世儒家抄袭这个词也没办法,毕竟儒家抄袭是一项基本技能。

说回先秦道家体系,老子为“外王”派的代表,列子为“内圣”派的代表,而庄子则是“内圣外王”的集合。其实庄子是偏向“内圣”派的,所以在《天下》篇中自领一派,主张【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归为“内圣”派其实更合理。

从《天下》篇看,庄子心目中的“外王”派的代表人物有,老聃、关令尹、墨翟、禽滑厘等,奉行的都是“外王”之道。墨翟、禽滑厘后来自成墨家;再结合后世的知名度,先秦道家的“外王”派,只剩老子领军了,然而老子却被儒家改造成了“内圣”派。这么一来,道家就没有一个主张入世,道家的形象也就被儒化玄化了。

所谓“外王”派,是认为王侯实行自己的主张,便可以“王天下”,所以著作中那些主张,都是针对“王侯”说的。

可见庄子认为《老子》书是主张入世的,可见现在那些所谓的儒生大家理解的多么荒诞,可见那些所谓的儒生大家是多么的喜欢篡改,可见那些儒生大家抄袭“内圣外王”是多么的正常了…


原始地址:/remen/10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