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道家与道家是什么关系?

黄老道家是道家的起源,是由老子及其后来者庄子所创立的。黄老之学即黄帝和老子的学问,讲究修身养性无为而治。是一种小国寡民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道家是黄老道家的延续和传承。从战国末年到东汉初年,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在东汉时期在张角等人的传承和发展中,得到了完善和弘扬。他的主要著作有《道德经》《南华经》。


谢谢邀请。诸子百家,《史记太史公自序》记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并无“黄老道家”。

不过,《史记外戚世家》有,《黄帝》,《老子》:“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老子》,即今天的《道德经》,道家老子所作。《黄帝》,则不见其书。

黄老之术,黄帝与老子并称。而道家,指的是老,庄子。

黄帝与老子有什么联系,不得而知。世有《黄帝内经》,托黄帝之名而已。且《黄帝内经》论阴阳五行,而《道德经》虽有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却极力反对五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五色,五音,五味,皆属五行。


这两个就是一个东西啊!

因为老子和黄帝都是秉持道家思想的人物,所以道家思想,又被称为黄老思想;道家学说就被称为黄老学说。说白了,黄帝老子这两个代表人物,其实就是道家的代名词。

道家也不说说成立于春秋战国,因为老子并未说他成立了道家啊,只是历史上,老子是第一个提出“道”的人,所以才会说老子是道家学派创人。

至于黄帝,应该是存在的,目前还有史料能够证明商代以前是否存在(黄帝内经之类的书,都是战国成书,托名黄帝的,不过有可能真是黄帝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改编了,出版了)


若从道家的发展史上分析,在黄帝时期老子在任柱下史兼守藏史时,在整理文史档案,将其形成文字,这时道家思想的盟芽就形成了,后人将其称做“黄老思想”。后庄周又将其发展,后人称其“老庄思想”。这时道家思想就成熟了。可見老子在道家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可谓是道家思想的鼻祖,一点都不过份。‘∴


老庄和黄老都是道家的学派,都推崇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作为一个复杂的学说,自上古至今,已历数千余年,中间自然会经过许多发展的阶段,出现许多不同的名称,这是不言而喻的。在它的较早时期,按地域与时间则有郑道家、晋道家、秦道家、楚道家、齐道家、战国道家、先秦道家、原始道家等种种称谓。按方向则有北方道家与南方道家。从战国末至秦汉是一大阶段,当时人称“刑(形)名法术之学”或“黄老道德之术”。到魏晋又是一大阶段,史称“玄风”、“玄学”。各阶段之道家虽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但又都带有自己的特点。道家思想,“皆仰取诸象于天,俯查诸度于地。”效仿天地而为,行为方式则是“为无之事,行不言之教”。“与时迁变,应物变化”。后因侧重点不同,而分化为不同派别,形成了多种派别。仅据《汉书.艺文志》载班固所推崇的史官道家流,就有37家,共993篇。然多经秦火,汉火,衣冠南渡亡佚。道家现存学派:

老庄之学

老庄派为老学、庄学的合称。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以清静而使人退欲消妄,以己之虚无澄他人之妄心而为。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以致“不为物累逍遥天下。”因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在汉初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老子》“无为”思想为主旨的“黄老”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尊崇。但时过境迁,儒学独尊后,道家沦为在野之学。道家社会角色的变化使《庄子》的政治异端思想抬头,并和《老子》的自然观宇宙论结合,形成“老庄”思想。从此,以老庄为主流思想的道家以异端的姿态,从天道观、人生观和政治论诸方面向经学提出挑战,并给东汉一代的政治和魏晋的思想界以深刻的影响。老庄学对社会政治异化及文化偏向的批判精神普遍存在于历代异端学者的思想言行之中,被他们引为同调,并成为他们批判不合理现实的精神武器。如晋代鲍敬言的无君论;明代李贽的童心说,何心隐的育欲说,汤显祖的至情论;清代唐甄的破祟论,袁牧的性灵论等等,皆得力于老庄学精神。老庄学内部有异端派、玄学派、重玄学派等。

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王弼、郭象、嵇康、阮籍、张湛、韩伯、鲍敬言、陶渊明、成玄英、王玄览、李荣、王绩、吴筠、唐玄宗、元结、无能子、陆龟蒙、苏轼、陈景元、邓牧、刘辰翁、刘基、庄元臣、傅山等。代表作:《老子》、《庄子》、《嵇康文集》、《阮籍文集》、《世说新语》、《无君论》、《元次山集》、《王无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随子》、《宗玄先生文集》、《伯牙琴》、《郁离子》、《庄元臣文集》、《傅山全书》、《各道家诸子典籍注疏》等等。

黄老之学

黄老派主张身国同治,以两相自然为本,事因之而循之,物因之而动之,法天地之使万物自然,甚至不得不然而为,以无为谓之使物我自然,以使物我共逍遥,善于行不言之教,使人自化。形成一种“大音希声”般的“仁”,故看似无所作为,实则无所不为。

主张“不贵治人贵治己”,因俗简礼,与时迁变,除衍存简,休养生息,成了历次大乱后政府的治世急救包,同时也与中国古代盛世关系密切。代表人物为黄帝、姜子牙、老子、文子、列子、范蠡、管子、田骈、宋钘、尹文、鹖冠子、屈原、吕不韦、刘安、严遵、王充、刘昼、吕端等等。代表作:《太公》、《老子》、《文子》、《列子》、《黄帝四经》、《黄帝内经》、《慎子》、《鹖冠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衡》、《刘子》等等


同根同脉同果实


道教由张道陵(天师)所创,前身为五斗米教,为了扩大影响力就拜老子为祖师爷,托古为皇帝之后,后来发展出了太平道和茅山道,分别研习道义,道术,符咒等,所以把这些研习者通称为道家!


根据道家的发展历史来看,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虽然老庄派、杨朱派都有一定的影响,但真正唱主角的,还是讲究经世致用安邦治国的黄老派,在春秋战国乃至后来的两汉时期,黄老派不但是道家学派中的正统,而且在诸子百家中人数最多、势力最强、著作最丰,在战国晚期甚至形成了“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根据汉代学者刘向在《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到了汉朝时期,道家共有“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虽然比儒家“五十家”少了17家,但又比儒家的“八百三十六篇”多了127篇,而且《汉书·艺文志》记载的道家书籍,多是依托上古圣君名相,讨论治国安邦之道的,比起儒家,可以说入世更深更近,只是后来,汉武帝“独尊儒家”,入世的黄老派才逐渐衰败,人才大量流失,著作大多亡佚(《汉书·艺文志》记载的道家书籍留存至今的不到15%),到魏晋玄学兴起,老庄派取代黄老派成为道家正统,加上后来道教(道教一开始也是入世的)处处模仿出世的佛教,才让许多人误认为道家不问世事,只求内心超越,具有隐逸和出世的特点。


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难道不是嘛?一如说,青苹果与苹果什么关系一样,“苹果”难道不包含“青平果”这个概念。道家难道不包含黄老道家?


不太详,试给之:

黄老道帝王官家知;

李家道世上民间识;

天地存认正确雷真;

物人私欲错误差理。

已推测,供参考。


承蒙邀问。

黄老道家,自然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古代常称为黄老术,即是今天常说的道法家,是除老庄派之外(还有杨朱之学消失了)的道家最大分支。所以,道家当然包含黄老道家了。

黄老道家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为当时道家正统,因推崇黄帝和老子,主张虚无为本、因循为用、采百家之长以经世致用安邦治国,并主张治身治国,试图将治身和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代表作有《道德经》、《黄老帛书》、《吕氏春秋》等。

《道德经》成书,标志着道家学派的诞生,而后道家发展出老庄学派、杨朱学派及黄老学派。其中黄老学派契合了治国安邦的时代潮流,受到了诸侯们的青睐,逐渐成为了当时道家思想的主流。

道家经典《黄老帛书》问世后,黄老道家形成了最有影响的稷下黄老道家。当时的齐国稷下学宫可以说是“黄老独盛,压倒百家”。齐国统治者也基本上按照黄老道家思想治国,成为了当时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请养成点击关注收藏习惯号“置心阁风水咨询”原创)。

稷下学宫衰落后,稷下黄老学派的传人也纷纷投奔吕不韦,在编撰《吕氏春秋》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吕不韦也在秦国推行黄老政治,使得秦国的经济和文化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除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略受影响外,直至汉初,黄老思想一直是国家统治者的专用之道。

不过,当时黄老思想成为主流,是建立在天子、诸侯和军功阶层三权分立、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的基础上的。

汉景帝后,权力膨胀起来的皇帝,再也无法容忍黄老“清静自然”的约束,主张尊君隆礼的儒家思想也就取代了道家,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这样的局面此后延续了将近两千年。


黄老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一个最大分支,是诸侯争霸的产物,更准确地说,是齐国田氏代齐后才正式出现的学派。齐国创建了天下第一所官办大学“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才聚众讲学。学宫以黄老之学为办学主导,兼容并蓄天下各家各派。

为什么要确立黄老之学为稷下学宫的办学主导呢?

因为齐国是西周时期分封给军师,也是周武王的岳父姜子牙的封国。公元前386年,齐国公族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国号不改,历史上称为田齐,以区分之前的“姜齐”。

田氏代齐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了给新政权找到法理依据,祭出田氏的先祖黄帝,而姜氏的先祖是炎帝,这就为田氏代齐找到了一个法理依据。同时,齐国从立国到田氏代齐,一直奉行礼、法兼施的国策,与老子的“无为”主张接近。而且,田氏先祖来自陈国,与老子是同乡。就这样,黄帝时期的垂拱而治与老子的无为而治结合起来,就成了“黄老之学”。这是田齐政权之所以推崇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

在春秋之前,诸侯国是不允许办学的。前770年,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王室公学解散,教授分流各国,这也为诸侯国兴办“国学”创造了条件。

黄老之学作为稷下学宫的主导思想,伴随着田齐政权的始终,大概150年的时间,直到秦灭六国。

在这150年里,作为道家主要分支的黄老之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稷下学宫开门办学,不受门派、地域、身份的限制,稷下先生既可以当先生,也可以当学生,还可以著书立说,学术自由,来去自由。稷下先生们还可以向政府申请功名,一旦审批,就享有高官厚禄待遇。孟子就是在学宫期间被授予上大夫的先生之一。另一个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即校长。

因开门办学,又政策优厚,所以天下诸子慕名前往,高峰时期,学宫常有师生千人以上,蔚为壮观。

这些先生、士子,虽然多以研习黄老之学为务,但各家各派也常常发生辩论,因此学术上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是诸子百家产生的背景,也是促成中国思想文化第一次高峰形成的主要原因。

齐国被灭后,稷下先生分流各处,一部分成为秦国官员或门客,其中秦相吕不韦门下的门客多为从前稷下学宫的先生或学员。《吕氏春秋》以及后来的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等,就是这些稷下先生的著作。

后来秦始皇实行法家治国政策,黄老之学被取缔。西汉初年,为了扭转长期战争造成的国贫民弱局面,又实行了休养生息的黄老之学。但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应对外有匈奴、内有豪强的紧张局势,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自此,黄老之学衰微,进入民间。


黄老道家是黄帝学派与老子学派的合称,是道家学派最大的一个分支,盛行于春秋战国,为道家正统学派。黄老道家秉承道家主脉,融合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讲的是经世致用,安帮治国。

黄帝时期,道家思想的萌芽就已形成。

黄帝对中华道文化有着卓越的贡献,他不仅深知阴阳八卦,并把这些理论联系起来,用于政治、军事、文化、医药、农业等各个领域。

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道文化的集大成者,出于治理天下的需要,他的道家思想更多的是生产生活的实际应用,体现出与其他学问的融合一体。

黄帝至老子年代久远,老子站在历史的最高度,对黄帝时期,尧舜禹三代,夏商周的人文历史,又根据他当时的现实社会进行反思。他是道家学说的第二位集大成者,最大的突破在于《道德经》的问世。其内容与黄帝道文化的角度完全不同,主要针对修身养性,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对治国平天下的篇幅较少,这是由于时代的不同和历史的局限。

黄帝时期的垂拱而治,与老子的无为而治结合起来,就形成了黄老之学。在诸子百家之中,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势力最强,影响最大,形成了“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官办大学,以黄老之学为办学指导,兼容并蓄天下各家名派。黄老之学,主张身国同治,以两相自然为本,事因之而循之,物因之而动之,法天地之使万物自然。善于行不言之教,使人自化,看似无所作为,实则无所不为。

道家思想作为一个复杂的学说,从古至今,有许多不同名称的各种学派。在众多的学派之中,老庄之学同样影响深远,势力很大。老庄之学,以自然为本,以清静而使人退欲消妄。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待,以致“不为物累逍遥天下”,有着自己精神的乐园。

庄子是道家最具代表人物,完整地继承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集成道家所有学派的法门,博采众长,融合儒家、名家、墨家、法家之精华,对道家思想有所超越。

庄子认为,黄老学派是实用主义,没有认识到道的智慧和力量,是舍本求末。庄子提出因天循道,清静无为,休养生息,这种小国寡民的思想,具有扑素的维物主义观点。

黄帝道家与道家,二者相辅相成,有着共同的中心思想,其政治上的主张略有不同,对老子的尊崇是相同的。黄帝道家提出的天下为公和用法律约束君王的主张,体现了对专制政治的反思。


黄者,黄帝论道,黄帝内经,轩辕黄帝。传说黄帝乘龙飞升成神仙了。老者,老子论道。老子道德经,老子应是很多圣人其中一位。二者有相通之处,称之为黄老学说,有传承关系吧。什么关系?学习关系,古人教人学文化总得有课文书本吧。不然古人拿什么教书识字?学文化,总得有教材吧?当時各家学派有各家教学素材,后来形了教派。后来孔子统一了教学大纲文本书籍。其它各派书籍才退为各项专业或隐性领域。没听说过吧?比如初生婴儿,还没学文字先学说话,各家教各家吧。有先学说妈妈的,有先学叫爷爷的,有先学叫奶奶的,有先学叫爸爸的,还有先学叫姐姐的,也有先叫哥哥的,等等不同吧?没有统一规定吧?


原始地址:/zhishi/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