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阳的角度看儒家与道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道家与儒家的“阴阳”不同。

老孑《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每一个物都分阴阳。

儒家孔子《易传》用阴阳之说解《易经》八卦,“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阴阳,一物阴,一物阳,“乾阳物也,坤阴物也”,男为阳,女为阴。

道家庄子反对阴阳,人不分阴阳,“中国有人也,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将反于宗。”


老子之学重静而阴险,孔子之学重动而阳刚,都是如祖宗之教:失神亡心而病狂!易之道是神之道,也就是内神明之识而明合宇宙之大道!没有神明信仰而心无神主,执于阴为身见,执于阳为意见,不信生死轮回而无因果敬畏,无正信而成两边之见反以为是正见!


“儒家”是讲如何做人,还有人类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定位关系……“道家”是讲“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修身之道……


道为阳儒为阴。


答:儒家对阴阳的视角,是以中庸之道的观点,視阳主阴次的崇与尊和日主月次的两性核心观念同一视角。也就是道教中有三元共体有地道,天道,到《人和正道》的人道視角,没有对地道在先属阴,天道在后属阳,有天理史序的传承与教化,就失去了道义有阴先阳后的理性变故归属与明辨的认知。这就是儒学后人门弟,没有明示孔子对后人们的遗嘱:“认阴阳者,不可逆也”的重要意义,就失去了阴先为一,阳后为二的数码视角,以日主排一,月次排二的数码混同一种概念,就失去了尊重历史在先的理性归属,在现实中如有前后两者的存在,就无法找到各自的归属。所以在封建社会里只有兴与亡的争夺更变,就没有一个尊重前者,认崇后者的和平统一永久的朝代。这就是儒学后人没有传承好道家有地道在先,天道在后的天理史序归属的道理。就形成了儒学只有第三阶段的人道属性观念,把阳定为一,阴定为二的视角。而道教是以阴先为一,阳后为二。又有日主为一,月次为二,就有主与次的排位伦理观念,一与二就有两种不同的慨念存在。这就有儒学与道教对阴阳有不同的视角和正确的认知。

如两岸谋求和平统一,用儒学中的阴阳视角,就无法破解两岸中的政治难题,更消化不了白日旧核心的悬念,民主开元在先是阳,白日也是阳,就没有了变通的哲理之辨证的归属理念存在,也就没有两岸和平统一以理性归属与文明和合共举的可能性存在与实现。只有以中国梦的启迪,明示易经原理和道教中有阴先阳后的道义史序与日主为天道之核心,月次为地道的核心观念。就有从强到弱的变故转型归阴有自知和自觉的理性认知。更知追求者从弱小到强大是向上的阳属观念与高度有太阳中天的核心标象和担当与自信的感知。国共两党就有先阴后阳的必然与必须的认同与认崇,才有和平统一的自觉,自知和各有自信的共识。历史有归属,现实中有男女性别的继承,传承和对接的理性转型的文明和合共举的统一共识。就自然形成了阳占首席排一和核心日为,主都是一,和阴排二月次为二,就有同位视角的儒学中庸之道理性认崇观念,就知道教中的第三阶段为人道礼仪和同儒学对阴阳是一视角的理性所在和真理之辨。就有儒学与道教同与不同的见属所在与不同的区别认知要义之说明。


道家老子《道德经》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即每一个物有阴阳。但《道德经》并没有将男女,父母分阴阳。道,“万物之母”,没有说母为阴。

儒家孔子《易传》用阴阳之道解《易经》八卦,物与物分阴阳,一个物阴一个物阳,乾阳坤阴,日阳月阴,男阳女阴。

阴阳之说,在马列主义当红之时被吹捧为对立统一辩证法,然而,中国古代只有“辨症施治”,辨,辩,音同义不同。

且,阴阳不存在对立关系,而是顺从关系,如《易传》乾阳坤阴,乾键坤顺。是顺天承运的顺从关系。


儒家为阳,崇尚浩然之气!道家为阴,崇尚至阴至柔!


阴阳先生是儒教的伦理和道教的方术融为一体的民间祖宗崇拜的执行人。


简单来说儒是做人的标准,道是天地的标准,佛是归真的标准!

虽然从层次来说,确实佛法的标准最高,但是也要因材施教。各人的能力和悟性!广义来说儒释道都是成佛的道路。成佛之前也要一步一步来,先从学做人,然后悟透天地之间规律,最后了解世界性空。不可能一口吃下胖子。


道家如诗仙李白,浪漫洒脱,如风而不定,如雨而不时。

儒家如诗圣杜甫,洞悉现实,如身临其境,如耳提面命。


儒家与道家思想大同小异。却也有些区别。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对阴阳的态度。

道家认为柔胜刚,弱胜强,阴胜阳。

儒家看中阴阳平衡。

老子曰:柔弱胜刚强。孔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荀子对老子的批判一针见血,精辟至极——老子知于屈,不知申。

老子发现柔弱可以胜刚强,是哲学领域的一大创举。但将其作为普遍规矩,就以偏概全了。

乾卦为纯阳之卦。孔子赋予其自强的品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屈!

由于过于重视阴柔。道家的人生观没有儒家积极向上。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的答案。

道家的阴阳是关于大道的理解,是一种哲学思想。

儒家的阴阳是为了解释自家思想导向,是一种应用方法。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

《道德经》道篇开篇就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孔子在写《易传》,用阴阳的区分来解释儒家的思想导向。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汉代以董仲舒为首的儒生以天人感应解释儒学。说白了就是在儒家思想中掺入迷信。尤其是今文学派的演绎,将儒家逐渐神话。在此时阴阳融入儒学主要是将孔子等神话的作用。

到了宋代理学家又将阴阳五行融入儒学。以此来解释宇宙人伦道德。


原始地址:/wangluo/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