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和一般正常儿童的性格有什么不同?

留守儿童,因为他们没能在父母身边生活,会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不够好的,被抛弃的,是不被爱的,相对而言可能没那么自信,显得孤僻。

但是留守儿童的创伤也有可能是回到父母身边后才形成的。比如孩子不能很好的融入家庭,觉得自己是外来的。

孩子不在父母身边长大,他们内心会有一个理想化的父母,他们的内心其实是渴望回到父母身边的,可即使回到父母身边,但是他们感觉父母对他并没有那么亲,所以他们对父母的渴望是无边际的。哪怕父母其实也很爱他,但是还是会觉得不够。

这类的孩子回来后,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会为父母做很多事,表现得很懂事。如果这个被留守的孩子是家里的老大,会比较可悲,因为他这辈子都很可能为家族付出,牺牲自己内在的自由和自我的需求。


所谓性格的形成,三分先天七分后天。那么,身处特殊环境的城市留守儿童,他们的性格特点又受到了后天怎样的雕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因为长期不和父母交流,所以城市留守儿童在思维模式上容易走极端,多表现为不善于与同伴交往,人际关系紧张、遇事易冲动等性格特点。

另外,与农村留守儿童容易自卑的特点不同,城市留守儿童更多地呈现出自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关心我的人少,我也不在乎”成为了不少城市留守儿童对自己的心理暗示;而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会不断把自己的父母与别人的父母作比较,越发容易产生怨恨父母的情绪,从而导致焦虑、自闭等。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宝宝的识字经验,我家孩子3岁开始我就和他一起看书,但不会动的书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欢,后来我开始寻找动画类的教育材料,前后使用过多款早教类的应用,普遍存在广告频繁、在未知孩子学习效果的时候就开始收费,直到我发现了【猫小帅识字】应用可积累识字量,养成阅读好习惯,快速适应幼小衔接。


留守儿童一般都是老人抚养。如果老人比较开明,对留守儿童悉心照顾,我觉得这样的孩子跟正常的儿童没有区别。

区别在于将来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如果父母疏离孩子,留守儿童还是会有自卑感。


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我想先分享我之前看过的两则新闻,一则是:一个老人去世多天之后才被邻居发现,同时被发现的还有一个面黄肌瘦、奄奄一息的小男孩。孩子只有2岁,他为了活下去,只能自己打开水龙头,靠喝自来水撑了下来。

另外还有一则相似的新闻:有这样一位留守儿童,奶奶突然身体不适倒下,年纪尚小的孙女不知道这就是死亡,她只知道没有人喂她吃饭、没人哄她睡觉,她又冷又饿,最后被人发现时小女孩已经活活的被饿死了。

这两个新闻当中的孩子,都有父母亲人,但是却活得像没有父母一样,虽然说这种极端的情况是少数,但是对孩子而言,物质的保障、父母的陪伴成长,都是十分重要的。而留守儿童的性格和成长方向,或许从父母把他们交给家里老人的那一刻就发生了改变,家长与其发现孩子踏上错误道路时才追悔莫及,不如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陪着孩子,身体力行的教育好他们。孩子从小没有父母的陪伴是一件影响孩子一生的事,它可能会对孩子带来以下几点伤害:

一、孩子敏感内向,内心卑微。

有研究表明,孩子只有在父母面前,心情才是最放松的,所流露的情感也是最真实的。而留守儿童和父母远离,生活在不属于自己的家庭当中,会让他们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当孩子与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一起生活时,他们就会表现得小心翼翼的,也不敢轻易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慢慢地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就形成了内向敏感的性格,为人处世总是特别地谨小慎微。

二、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有些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在外辛苦赚钱,却很少和孩子联系,父母这种长期的远离,导致孩子没有机会和父母撒娇、亲近,也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关心,于是孩子从一开始的渴望陪伴,再到不再需要陪伴,渐渐地,他们和父母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三、孩子的学习成绩差,不懂得沟通。

父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方向标,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教育,有不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都不太好,并且在为人处事方面也缺少情商。

孩子的学习、生活是需要父母的参与的,可留守儿童从小就缺少父母的约束和管教,更别说学习和人际交往了,孩子不想学也没人管,成绩自然上不去,至于人际交往方面,留守儿童一般都是与老一辈一起生活,代沟较大没有共同话题,没有一个好的沟通环境帮助他们提高,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不知道该怎样和别人打交道了。

当然,世界上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我们虽然一直在说孩子的成长过程不能没有父母,但是很多时候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的父母不在少数,这种情况在所难免,虽然父母没有办法时刻陪伴、照顾孩子,但是却可以在孩子需要及时给予孩子关心和安慰,让留守儿童的伤害降到最低。


我并没有觉得他们性格上有什不同。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是孩子自己是无法选择的,他们只能接受。

我曾经也是一名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一生生活,但是父母还是给了我很多的爱,他们也只是想我们能有一个更好的生活。

我们和别的孩子一样,打打闹闹,性格开朗,而且更独立。


留守儿童和一般正常儿童的性格有什么不同?小代视频中总结了三条来回答


现代的媒体夸大了,一味的悲情化留守儿童。本人,40岁,也是曾经的留守儿童。而且在我们那里我这个年纪的,曾经的留守儿童也很多,也没见得我们那么悲惨。

一个人的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很多,留守儿童幸福与否在于他们能否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整天与父母呆在一起,却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也会得抑郁。


我曾经在一个三线小城的课外辅导机构,当过一段时间小学生的托管老师。

托管机构中午给孩子们提供午饭和休息场所,下午放学后负责辅导作业。

那个托管机构不大,有55个孩子,大多是四五年级的孩子。这个年龄的孩子大多已经具备独立照顾自己的能力,而且他们的语数英作业相比一二三年纪的,难度增加很多。所以,这些孩子的家长把孩子送来,一部分是因为工作忙,顾不上孩子,另一部分是因为知识有限,无法辅导孩子的课业。

工作忙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一二线大城市工作,很少回来,把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照管。或者是长期出差在外,也是大多把孩子交给家里老人照管。。另一种情况就是孩子的父母在当地工作,文化程度较低,甚至英语26个字母都认不了,只好拜托辅导机构的老师了。

第一种情况下的孩子,就处于留守或半留守状态。

我当托管老师的时间不长。从第三个星期开始,我就大概能猜出这55个孩子,谁是留守儿童,谁有父母陪伴。留守儿童的状态大多是这样的:

1.捣蛋王。你想让他坐着,他一会要解小便一会后背痒,就算屁股在板凳上,那双眼睛也左顾右盼地不安分。课本书皮看起来很沧桑,但展开后除了书角折得不成样子,书面干干净净,很少有书写痕迹。你连吼带哄地让他掏出作业本,好嘛,没有!翻遍书包找不到一个本子。钢笔倒是有,看他满手的墨水痕迹就知道有。老师只好想办法给他找个本子,答应着好好地写。书本也摊开了,小脑袋也低下了,很专注的样子。老师好奇地去看:钢笔尖被按倒了,本子纸已经被撕掉半拉,有的变成了小飞机,有的变成了小风车……

2.伤透脑筋的成绩。成绩差点不可怕,小学的知识点大多处于起步阶段,下点功夫不难追赶。一开始我信心满满,我家孩子的智商分数只有59分,我还能让孩子的语数英保持80分以上呢!更何况这些智力正常的孩子!我摊开课本,掰开揉碎地给他讲,人家把本来滴溜乱转的小眼睛一闭,大喊一声:“老师,困啊!”紧接着装出一串响亮的呼噜声,外带着引起一片哄堂大笑!

3.懒惰。鞋带不系,为了避免绊倒踢着两条长长的鞋带;鼻涕不擦,宁愿来回吸溜着;手背有积累的黑垢,手心是带着汗水的墨水混合泥巴;男孩头发长了也不理,只要还没盖住眼睛……视觉上的冲击是一回事,味觉上的冲击更可怕,不知道多久没正经洗澡了啊!

4.脾气大。留守的孩子对老师还算是相对客气些的,最无法无天、原形毕露的表现是在爷爷奶奶面前。尤其是来接孩子的爷爷奶奶唠唠叨叨:“好好学习好好学习啊,要听老师话要听老师话啊……”。孩子一般就会极不耐烦地大吼:“你烦不烦啊?”甚至眼睛里还有泪花!然后把书包抛给爷爷或奶奶,逃跑一般地大步先离开托管机构…

5.懦弱,不自信。不是所有的留守孩子都张牙舞爪、个性十足,也有胆小怕事的。那样的孩子卫生一般不会太差,喜欢坐在老师不太容易照顾到的边缘地带。不主动问问题,更不会和老师争论问题。但是,不管脾气大还是脾气小,留守孩子一般很难有一双从心底肯定自我、坚信自我的眼神。

我在托管机构只做了三个月左右就离开了,原因是这份工作牵制了我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我家孩子本来就不够聪明,需要陪伴着下很大苦功。看到儿子成绩下滑,我放弃了这份工作。

留守的孩子就算惹人生气,但更让人心疼。如果条件许可,还是尽量陪伴孩子吧!毕竟,错过孩子的成长时期,就再也无法逆转时光!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吹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各行各业,繁荣昌盛起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逐渐成为社会流动的主体。农民在开始耕种好自己责任田的同时,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孩子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不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城市儿童亦可称为留守儿童)。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倪春霞在天津大学一场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的研讨会上透露,我国今年将首次摸清留守儿童底数。将近一亿!

这个庞大的数字成了社会问题。给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缺少亲情的关爱,因此,他们性格比较孤僻,冷漠。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比较木讷内向,见人而不敢说话。

留守儿童都是和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一起生活。长辈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溺爱型的,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要星星不给月亮。有的是散养型的。不敢吵,不敢说,只管温饱。所以,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比较差。老师家访或者开家长会,爷爷奶奶还不配合。孩子往往没有礼貌,不懂得感恩孝道。

有的甚至网瘾少年,长期沉迷游戏,沉迷在虚拟世界里不能自拔。自我封闭,长辈或老师一管教,都逆反,甚至自杀。孩子身心不健康,性格缺陷,出现了许许多多问题孩子!

更耽误了孩子的学习,也耽误了孩子的前程,他们也早早的踏入了打工之路。

我呼吁:教育部要成立留守儿童管理机构,派专人监督管理留守儿童和爸爸妈妈沟通的机制。这样,留守儿童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


留守儿童和一般儿童比性格会有什么不同?

留守儿童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就告诉我们,他们没有与爸爸妈妈在一起,他们留在了家乡,他们是孩子。

儿童,常理上说是应该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而这些孩子,远离父母,自然形成了和他们和其他孩子的不同。

1,他们通常个性比较孤独。不太爱讲话,比较腼腆,笑容也比一般儿童少。

应该依偎着爸爸妈妈怀里撒娇的年龄,得不到爸爸妈妈的关爱。只能靠视频看到爸爸妈妈的笑脸,视频结束后,眼前又没有了爸爸妈妈。试想一下,这时候孩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巨大的心理失落感啊。

在他们身边的,不是亲爱的爸爸妈妈,而是老人也可能是他们的叔叔婶婶表哥表姐。老人年老体弱,照顾自己,已经困难,再照顾了孩子就很力不从心了,能给孩子做熟饭,让孩子穿上衣服,已经不容易,他们怎么能再去深切的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

其他的亲戚看孩子的,就更不要说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他们一般不能做到像父母那样对孩子体贴入微。所以,留守儿童,性格一般比较孤僻,不太爱讲话。

而非留守儿童就不同了,他们可以任意地说笑,可以随意打闹,爸爸妈妈不会嫌弃他们,他们想要什么,尽管和爸爸妈妈开口,他们在快乐地成长。

2,他们的物欲比一般儿童要低,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养护人,不能够给予他们。

留守儿童的爸爸妈妈去了远方,一般,他们的收入不会很高。给孩子的玩具穿戴,是每年年底他们回家的时候,给孩子带回去。而平日里,他们知道,向老人或者养护人去要这些东西不太合适,所以一般他们不再期望从这里得到他们的玩具和其他用品。

3,他的心里,总是有一些期望。

就是期望着,爸爸妈妈早点回来和他们在一起,甚至他们的眼睛,总是望着远方,就是爸爸妈妈走的那个方向和回来的那个方向。

留守儿童。最难过的时候,是每年过完春节,父母要离开家乡的时候。最典型的就是,去年曾经有一个报道:爸爸妈妈坐着汽车走了,两个孩子追着汽车,直到追不动了,一个摔倒了,另一个也停了下来,他们哇哇地大哭着,坐在地上。那个情景,一直让我很难受。

接下来,就是一年时间地苦苦等待,想着爸爸妈妈离去的那个方向远望。

这样的感受是那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孩子永远不能体会的。

真希望“留守儿童”这个词,尽快消失。让天下所有的孩子,能在爸爸妈妈的怀里撒娇,快乐地长大。

我是宁老师,一生做教育,现在与两个外孙朝夕相处,教育经验丰富,教育对象跨度大。欢迎您关注我


原始地址:/faxian/26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