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推荐的书值得阅读吗?

我们的知识太少,怎么能不读书呢?傻子才照搬呢!


书好不好和谁推荐的有关系吗?

适不适合你才是关键。

罗辑思维又不是你肚子蛔虫,鞋合不合脚,只有你自己知道。


别人推荐的书值不值得读取决于两点:一、自己是否适合,二、推荐人是否靠谱。

首先对于大多数理工科背景的人来说,振宇推荐的书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不需要,也没那个时间看。第二点,罗振宇作为一个商人,商人推荐的东西是有他利益价值在里面的,就不是那么纯粹,所以值不值得看,还请自己衡量


这个需要拆解一下才可回答,问题涉及三个关系:书、推荐者、读者,这三个关系的组合要出现一个价值结果,就是问题中的“值得”。

需要搞清楚什么是值得!这是很私人的评价,和你读书的目的与期望高度相关,你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读书,想通过书得到什么?扩展认知边界?增加实操技能?提升个人涵养?还是只是装个读书人?心理没有答案?全世界都是疑问!


参考而已。

读书最好是从根源上找答案,这样更容易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也能更好的理解知识,并应用。

快速阅读或者解读式阅读只能作为了解的一个途径,具体问题还是要慢慢读。

我用5个月的时间,读完了一个心理学专题,读完之后对心理学知识有了更多的感知,也理清了更多的心理学基本概念,这样就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做一个有主见的人。


没有值不值得一说,你这么问着实落了下乘


罗辑思维卖书能力很厉害!之所以厉害,是罗振宇的团队,对于书的市场嗅觉、营销策划、爆点表达、渠道能力、传播控制等非常厉害。经罗振宇推荐的书,会给人一种焦虑:不赶紧买来读就会失去什么;而他的推荐才是最最恰当的。这点太高明了,人的心理中,损失恐惧很难用理性抑制,罗振宇会让他的受众感觉,不立刻读他推荐的书,会失去对近在眉睫机会的把握,失去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失去对发展趋势的感知,失去提高品味的机遇……因此,他可以在普遍网络卖书都要码洋折扣的今天,基本做到原价售书,而且市场还不错。你说他厉害不厉害。

不过,他推荐的书,实话实说参差不齐。如果你热衷想追逐热点的浅层知识,他的书足够了。如果你想对一个门类的知识有系统性学习和理解,他推荐的书就显得太“快餐”了。

对罗辑思维,不必过度菲薄。明确自己的求知方向,把罗辑思维作为一个参考即可。不必膜拜,也不必嗤之以鼻。


这种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最该问的的是罗振宇读过自己推荐的书吗。如果一个人把没读过的书推荐给你,你叫我怎么相信他推荐的书该读?罗振宇是个聪明人,因为这样的人做事才能名利双收。很多人自己没读过什么书,自己的生活一团糟糕,不努力不积极,在键盘上打几个字很容易,随便向别人推荐这个那个,这样的人才是不负责任的人。所以相比之下我更愿意相信罗胖,因为人家有动力、有目的、有良心、负责任。


这个,怎么说呢,总的来说,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就可以大概看出这个人读的书吧,我不知道罗胖读了多少书,也不知道罗胖写过多少文章,但我可以确信的是,他肯定比我读的多的多。在这个知识碎片化的时代,很多人都没有太多时间去认真阅读一本书,并且熟记书中的知识。罗胖作为我们精神世界的拓荒者,先去替我们了解一本书的价值,然后来告诉你,该不该去花时间,他把我们不确定的,不了解的,先给我们一个参考,可能以他的角度。书还是要读,既然他都指明了方向,你还不知道该怎么前行么?


仅仅可以参考而已。

逻辑思维,或者说罗振宇:

学历,他读到博士,学新闻、学电视;

工作呢?搞策划做主持做营销。

可以算个知识分子,在一些领域算内行人。

但是他并不算在某个专业学术领域的专家。

他推荐书只在卖书。

虽然以传播知识的名义,虽然以学习的名义,不管什么名义,他的目的不是“这本书读了好”,而是他想“让你从他这买这本书去读”。何况他没有资格评判书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真为你好,逻辑学方面为什么不先推荐黑格尔的《逻辑学》打基础?心理学为什么不推荐冯特、弗洛伊德?为了显得经典,还把《乌合之众》这种经典和《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这种层次的放在一起?

如果你的大学导师,推荐你读某方面的书,或者某几本名著,那是很可信的。导师没牵扯到自己的名利在里面,导师在这个专业方面是相对权威的。

所以

罗振宇推荐的书未必好也未必坏,但只能做参考。

真的想了解学习某个学术领域,还是优先去选择经过时间检验,经过历代这个领域的专家大师推崇的经典作品为妙。


我是罗辑思维的读者,天天会听听他们的资讯。

这个问题太过宽泛了。他们每天都在推荐书,是否值得读,要靠自己的一双慧眼。

一般来说,他们会推荐一些新书,包括新近出版的国内专家的书籍或国外引进独家授权的书本。他们能够做这个事情,说明这些书还是独具价值的。就看你是否需要了。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读太多的书本。所以,挑选书籍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项技能。我觉得应该这样来选择。

一是要宽泛。读书要杂一些,这样会开拓视野。不能只看一方面的书本。现在学科间都有关联,有时候,从另外一个角度,反而可以启发你的思维。比如说从生物进化来看互联网生态。

二是要精选。要读那些有思想的,专家的书籍。不要买那些拼拼凑凑而写的书。拼拼凑凑的知识,你从互联网上可以很方便地获取。你从书本上汲取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维模式,是启发。

三是要思考。读太多书,如果没有思考,没有感悟,等于白读了。要学会写读书笔记,对看过的书,要结合自己的思考,学以致用,这样才能真正地算读过书了。否则过眼云烟而已。当然,你如果是休闲,那另当别论了。


推荐的都是独家出版的小众书,并不优秀,所以听听算了


不管是谁推荐的书,对你来说都只是一个参考。

开卷有益,总体上说没错,但是……哲学家叔本华,就告诫人们不要乱读书,因为读书不过是“让别人的思想在你的头脑中奔跑”。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一定的判断力,读书越多可能越有害。这就好比你有一个消化不良的胃,吃的大鱼大肉越多,身体反而越差。

那该怎么读书?

学生时代该读什么书,老师们比较清楚,就不讨论这个问题了。

我们职场人士,该读什么书?

围绕自己的工作去阅读,这才可能持久。别去追那些畅销书,越畅销可能越浅薄,读起来很爽,然而并没什么大用。很多流行的书都只是在挠你的“痒处”,阅读的结果就是收获了若干没任何实用价值的“金句”。

关键问题就在于,仅仅“读”是不够的。再好的书,如果只停留在“读”的层面,就不可能发挥其价值。一边读,一边实践和验证,才会产生真正的收获。我们固然可以去读一本《30天学会写作》,但如果你不去写,这本书再好也跟你没什么关系。

学而时习之,读而实习之,无助于”习“的,都可以不理会,不管它是谁推荐的。


原始地址:/baike/17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