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医思维?

中医思维就是辨证论治,八纲辨证,分清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不同的人的体质不同,用药也不同,这种严谨的思维,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诊病,而不是像西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有机整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

通过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疾病的机理,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来制定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治疗在于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仅供参考,如果喜欢我请关注我,如果你有更好看法请在下方留言讨论。


谢邀,中医思维就是用中医的的理论和知识去诊断和治疗临床上的病症,即辩证施治这就是中医思维,中医的辩证方法很多,有八纲辩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辩证,三焦辩证,五脏辩证等等,以及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所应用遗方组药,乃至于如煎药服药,选汤剂还是丸散膏丹之类,都是中医思维。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可以看看这本书,比较适合新手学习。


我是一名西医,临床医学!我来尝试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

其实这个应该要从中医的起源说起了,因为最初的中医,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而是出家的道士。道士为了长生日夜研究道(人体与自然的联系)和丹术(内丹和外丹,内丹为人体自身的丹田中的丹,外丹一般指丹药)。故而对人体和草药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正是因为道士的理论,使得中医在历经千年后,依然是道家的理论。

从我自己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其实西医和中医都是有共通之处的。讲究的都是从发病机制到为什么为发生这样的情况!~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西医注重的是数据的变化,而中医,则更多的是从宏观上来解决疾病的问题。

下面来说说中医思维。中医思维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把人和自然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通过现在流行的阴阳、五行等理论学说来对人体发生的变化进行解释。注重从宏观角度的观察。

中医不仅是注重人体自身的变化,而且还与人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不同的环境,对人体的变化是有着不同的影响的。

中医强调的是功能关联,不管是任何的疾病,都能够找到疾病的源头,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调理!使得机体自身慢慢恢复正常!利用的是人的自身的潜力和生命力。在这一点上西医是无比拟的。

但是中医也有他的劣势,或许和年代久远,很多珍贵的中医典籍丢失以及很多药材绝种以及地理气候,环境变化导致的药材药性改变也有关系,现在的中医是治缓不治急。对于慢性病,即不即时伤及生命的病症。中医是有优势的,而如脑出血,脑梗,动脉夹层破裂,外伤性脏器裂出血,休克等急性的,马上致人死亡的疾病,目前来说,中医还是比不过西医。

但是,这些疾病抢救过来之后,在恢复身体机能,整体调整性方面,中医的优势又大于西医了。

综上所述。中医思维其实就是大道自然,讲究人与天地的沟通。从宏观的角度去调理身体,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使用的是人体自身的能力,而西医则是通过外力去改变人体,无强弱之分,用在当口,便是好医。


简单地说:中医思维是辩证施治。例如,西医诊断为感冒,是普通病毒引起,有自愈倾向。治疗上是对症治疗,汪意休息,多飲水。中医认为由六淫的“风”引起,即“伤风”。按照人体对致病因子的反应的不同,有“热”和“寒”的反应,(这是整体考虑),治疗有别:风热者用辛凉解表,方如银翘散;风寒者用辛温解表,无汗者用麻黄汤加减;有汗者用桂枝汤加减等。诸如此类……

因此,中医辩证施治,旣考虑到病因,又考虑到人体不同反应而采取有区别的治疗,还考虑到临床过程而区别对待(如六经辩证:太阳,阳明,少阳……在少阳经证即感冒第三天,采用小柴胡汤加减等),这种整体考虑值得西医参考。

以上简单回答,供参考。

网络图片。


现代科学是严格的逻辑思维,中医是一种类比的思维方式,中国在现代科学传入之前,所有的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都是类似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最初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但是由于他的逻辑不严密,所以大多结论是错误的。作为现代人,应该意识到这种思维的局限性,自觉接受实验验证,对不正确的结论进行更正,这样才能发现真理,纠正错误。


阴阴表里寒热虚实约八纲辩证、六经、脏腑、三焦、气血痰食、卫气营血辨证组合式辩证,可以提纲挈领以八纲统帅为主,辅以其它辩证的一个完整的立体辩证法,更可以结合辩病模式,即辩证辩病双轮驱动,不默守陈规,吸收宏观微观新观点,以我为主。通过四诊取得的疾病资料,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结合时间空间,人文,形成一整套辩证方法,上升到对应的处方药物,从而完成中医独有诊断治疗模式就是中医思维


思维作为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各类形态的一种认知;这种认知需要一种或几种认识论或方法论来判断事物的属性或本质,恒量事物特性需要有标准及法码;这就需要认识论与方法作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思维不分中医与西医。如果中医在对患者进行病症分析时所釆用的思维方法是以中医阴阳五行,八纲評辩证的方法来确定病因及病情,只是方法论的一种形式。望闻问切是诊断寻找病理的物理方法,与西医听诊器及触摸手段等同是一种物理方法。有些病症需要检测报告来确认。如病人关节疼痛肿胀;中医确诊为痹症;西医确诊风湿痛;只要通过化验血来确诊是否血沉高或低,抗O是否正常;这就是最典型的定性与定量分析。通过一段时间治疗(包括中西医)再通过血液检测看是否降低或接近正常值。指标是确定疾病的重要数据。如有一病人当对他进行切脉时;他的右寸脉深压时感到脉细弱;由此来判断他的肺活量;低、小。通过治疗后;寸脉变粗大了脉象强了。再进行肺活量的吹气检测;证明肺活量大增等。……所以认识论与方法论是一切判断事物的标准,也及思维模式的量化形式。仅供参考。


整体观和辩证,类比


中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只想说生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得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骄傲自豪,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如何进步,我们都不能否认流淌在我们身体里的血液是肮脏的,是低劣的,不能因为我们的遗传基因导致身高不如西方的身高否认我们不是优质品种,不能因为父母矮小难看不起生我们养我们的家庭,我觉得,我们的家就是最好的家,我们的民族就是最高尚的民族,也许现在的家有点贫穷,也许现在的民族不怎么强大,到我们不要忘了,没有这样的家,没有这样的民族就没有现在的你,你源于中华民族,源于你血液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你是中国人,你的爱家,爱国,爱中华,你的有振兴中华不可推卸的责任和爱心,有让我们的文化的发扬传承壮大了信心,有带领我们的家庭民族强大起来的豪言壮语,和行动!不能忘本,不能忘记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传承,一定要认可中医要发扬,振兴中华,用你学到的东西去完善我们的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中医,让中医来服务人类,让中医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可,发扬光大中医文化,发扬中华民族文化,让我们为是龙的传人感到自豪骄傲!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这是生为中华民族儿女的根本,失去了根本,也就失去了一个中华儿女的本色!【别人的再好,不是你的,是你的不能嫌弃,你得想办法去学、去帮、去超……】当今社会有些迷茫,关键是很多人忘记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了,给你们一个问题问问自己就可以知道你是不是忘本的人,请问你能说出来你往上几代人的名字吗,如果连你老爷爷辈也说不出来的,就完全可以说你根本就不关心你的出处,你是一个没有根本意识的人,是没有资格讨论是自己家好还是别人家好,是中医好还是西医好,一个不知道根深叶茂道理的人就没有资格来讨论这个问题


缺失灵魂即数学逻辑的思维。数学已经进入“置身事内”的思维时代,中文还只是一种“置身事外”的思维模式。。。


中医思维就是指应用中医的思想、理论、观点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应用中医的治疗手段和治疗方法为患者解除病痛,促使其康复的过程就是中医思维


中庸调和!过尤不及!大象无相!


中医思维就是平衡阴阳,缓则治本,急则治标;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在治疗上体现为注重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而利用相连,相乘,反侮作为配药的原则之一,利用君臣佐使,参考十八反十五畏等诸用药之禁忌,在现代还参考诸药药理作用,在辩证论治之基础上达到平衡阴阳,根除疾病目的思维。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可以解释一切病症,却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这大概就是中医的辩证思维吧。这种思想由来已久,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大家就很擅长用自圆其说的方式来解释很多问题,仿佛辩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只要旁征博引,辩的对方哑口无言自己就是对的,却往往忽视了问题的本身。白马非马,杞人忧天这种问题几句话就可以解决,可见古人辩的功力是多么的深厚,但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解决问题还要从问题自身入手。中医粉来喷我啊,来攻击污蔑讽刺嘲笑我啊,我个人品性如何,内人如何,言论如何,也不会改变‘中医理论’的落后的本质。


中医的思维是调整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为目的。


阴阳五行:自觉物外达到了五行协调,自重情外达到了阴阳平衡。如果是天人合一,就不用思维了。普通人一般只是一对一局限性思维模式。


中医,中药思维是哲学,比起现代电子议器看病,智能还是现代好。理论思维从中医角度判断推理治病也不错!癌症不是病,热胀冷速使周围细胞变硬,硬就痛,周围有血瘀,治疗要慢慢散热解瘀,不要乱用清热药,这样使组织变软,辉复细胞功能,病好也!


望闻问切,说的是看你有没有钱,问下病情轻重然后装下逼开点药,价钱看你有没有钱,有钱多要点。吃不好也吃不死,你去问他他就说加重药量再骗一手。再吃不好你也拿他没办法。


什么是中医思维?简言之:所谓中医思维,就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五行生与克』基础上的医学思维!


原始地址:/zhishi/21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