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国学生相当于当代的啥学历?

跟现在本一差不多


能入国子监学习,相当于现时的文学研究院的研究生!


国学生又称国子生,亦是指在国子监(古代最高学府)肄业的学生,但一般为官员子弟。国学生毕业后一般有两条出路:

第一条出路

以积分法或历事法直接授予官职。

其实相当于现在的学分,高学分者可直接做官,不合格者回炉重铸。历事法就相当于实习,择优录取。

因为古代国学生主要是统治者的子弟,所以他们进入国子监(古代最高学府)读书,其实就已经迈入官场半步,无论成绩高低,总可以谋个一官半职,但真正勤奋读书,凭真才实学被委以官职的,其学历应该相当于如今的研究生以上吧,毕竟他们起点就高。

第二条出路

科举入仕

科举一般有以下几个过程,不同阶段的称谓不同,学历也不同。

①童生,相当于现在的初高中学历或以下。

②秀才,相当于现在的高中学历。

③举人,现在的985,211重点大学学历。国学生从科举入仕时的学历应该是举人及以上的吧,毕竟他们是在国子监(古代最高学府)读的书。

④贡士,研究生、硕士生学历

⑤进士,博士生学历及以上。进士中有个最高级别叫状元,有人认为相当于院士,毕竟”状元“难得。

其实不管什么学历,能为统治者所用,最符合他们要求的即是最高学历。


在清朝以前,是不叫国学生的,之前叫太学生,虽然称呼不一样,但是学历还是一样的,太学生,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内设绳?、博士、典簿、典籍等厅,以分理各项具体事务;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以供生徒听课、自修及习所。设祭酒、司业各一人为正副长官,其属有监丞、五经博士、六堂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等学官掌教务。

国子监属于礼部,由本监办理,国学生又称国子生,或者是指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但一般指官员子弟。所以说国学生亦即是太学生,但多指官员子弟的太学生。

国子监虽号称国家最高学府,但在科举时代,其毕业生地位却相对较低。其学生来源主要是全国各府州县按名额贡入之生员,有岁贡、优贡、拔贡、恩贡、副贡等名目,号“五贡”。他们只有生员(即秀才)的功名,若想再进一步,仍须参加乡试。差不多相当与现在的大学本科水平

我是十三,喜欢请点赞转发一下谢谢!


古代的秀才和举人分别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学历

秀才相当于初中生,举人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生,考上进士,分配官职后才有俸禄。科举制有选拔官员的作用,与现代的学历确实不能类比。如果硬要比较,可按照现代学历与官员级别的关系来确定。比如,博士与教授、研究员都可能享受处级待遇,或出任处级官员,就是县处级。科举制的举人也可委任为县丞或次级官员,也是县处级。进士最低可被委任的职衔也是县丞。应该不能完全对上的,古代读书人少,考上了秀才的都是有功名的,区别与平民。考上举人也就是乡试入围的,举人登科即可授官,但无“出身”,就是有机会当个小吏了,但也只是机会,所以范进中举才会发疯。你说现今什么学历就可以当政府小吏呢,没有,所以完全对不上。

考上了举人身份不同了,平民必须称之“老爷”中举的人才有机会参加会试,就是全国范围的科举考试,考中的称贡士,贡士通过皇帝亲自监督的殿试,第一名才是状元,这个状元是全国状元,岂是一个省的状元可以比的?

一个省的第一名不过是个乡试第一名也就是解元而已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乡贡: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常科的考生一般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另一个是乡贡。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後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

科举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是参加正式科举考试前的预考,由县里考试,中第者为生员,又叫秀才或庠生.这是大概,成绩最好的是廪生,其次是增生,新入学的称为附生从隋代开始,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科举考试在中国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影响巨大。下以明清科举考试为据,对所涉及的一些常识作一介绍。

(一)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官办学校)学习。

(二)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资格。第一名称“解元”。

(三)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二匕”)。第一名称“会元”(或“会魁”)。

(四)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人同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

明清的科举制度:明清两朝科举的基本制度和考试程序大体是一致的,其中以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进士科正式考试共分三级:院试、乡试和会试与殿试。不过,在院试之前,还要经过县试和府试,可以看做科举前的预备性考试。县试和府试分别由本县知县和知府主持,府试及格者称为“童生”。

清朝的县试多在二月举行,府试多在四月份举行。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持考试的长官是学政,又可以称学台、宗师。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岁试的基本任务是:第一,从童生中考选出秀才;第二,对原有的秀才进行甄别考试,按照成绩优劣分别给予奖惩。童生通过岁试,就算是“进学”了,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明清时期,通常在乡试之年的七月,还要在省城集中举行一次科试的补考,凡因故未能在各府参加科试的人,可乘机来补考,叫做录遗。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

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明在京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做贡院。贡院内建有一排排的号房,为考生住宿、答题之所。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乡试榜为“桂榜”。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乡试中举称乙榜,也叫乙科。考中了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的会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在清朝,除了按正常制举行的乡试外,每逢遇到皇帝万寿(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问题。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会试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此会试又称“礼闱”、“春闱”。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内阁大学士担任。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充任。清朝新录取的贡士,在殿试之前,还须进行一次复试。复试结果,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等,这个等级对于以后授予官职有重要关系。殿试在四月份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此外还要任命阅卷大臣、读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明清两朝都只考策问一场。

出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4士,功名就到了尽头。殿试考中称为“甲榜”。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明清两朝都有数人是连中三元。按照清朝制度规定,殿试以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朝考的第一名叫做朝元。

最后根据贡士的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成绩得出录取等级,再根据录取等确定授予的官职。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在考中后按惯例可以立刻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不再参加朝考。凡殿试二甲第一名的传胪和朝考第一名的朝元,也照例要到翰林院任职。秀才:科举考试中最初级的是童试,是府县级的考试,由州、县长官主考;凡读书人皆可参加,这些读书人在童试时称为“童生”,考试合格后被称为“生员”,通称为“秀才”,“秀才”可以参加高一级的考试。“秀才”不能直接授官,但有时经过选拔,有少部分可以以此出身入仕。

举人:科举的第二级考试是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皇帝派专门的主考官,以布政使、按察使以及以后的巡抚为监考官;乡试共考三场,三场都过关者称为“举人”。“举人”可以直接授官。由于乡试的录取名额按中央指定的数目录取,故取得“举人”的地位相当不易。进士:科举的第三级考试是会试,是中央级的考试,它在乡试的第二级举行,由礼部主持;会试也考三场,三场都合格者称为“进士”。其第一名称为“会元”,“进士”都可以参加最高层次的考试,都能取5得做官的资格。状元:科举最高级别的考试是殿试,实际上是皇帝的复试,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榜眼”、“探花”,它们往往被授以较重要的官职,升迁也较快。中国历史小常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研究生的硕士学位和硕士学历有什么区别?

纠正常识性错误——“学历”是指:本科毕业,研究生毕业,,“学位”一般与“学历”相呼应,是指:学士,硕士,博士,,对于本科以上的学生而言,有的人“学历”和“学位”是都可以同时拿到的,但是,有的人因为种种原因有“学历”而没有“学位”,比如本科生毕业生中就会有许多人没有学士学位。

也有的人“学位”比“学历”要稍稍超前,比如“在职硕士班”结业之后,有学位(硕士学位),而没有学历(研究生学历)这也就是我们有时会听到的“XX,本科学历,硕士学位,,,”而读“在职硕士班”都是要求必须有“学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学位)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同样也可用来称呼已获6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在国外特指获得过博士学位的人,中国则把博士生也称为某某博士。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三级学位中,博士学位是最高的一级。


诚谢小秘书邀答。

“国学生”又称国子生,在古代一般是指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里面多为官员子弟,清朝以前也被称为太学生。《学礼》里面记载:“帝入太学,承师问道”,周朝时“太学”已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从建立开始走的就是“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国学生就是朝廷即用的后备官员。清朝的国子监监规里就有说:“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除丁粮,厚以禀糈。设祭酒、司业及厅、堂各官以教之,各衙门官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供朝廷之用。”说白了,国子监就是培养官吏的基地。

国子监有关学历的问题本人还真没怎么研究过,历史上被称为国子监贡监生的“黄金时代”的顺治十年(1644——1653),国子监招收时最低水平为秀才,然后在每年四月十五日的廷试后,考得好的任命为知州,依次向下为知县、县丞或教官,后提升入学最低条件为贡生。

综上简言,针对国子监政教一体化,国子生可以任职一些低级的官职来看,我个人认为古代的国学生学历相当于现在的党校毕业生。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十年寒窗苦读书参加县省国考漫漫长路步行骑驴赶车坐马途中因病或灾祸半途而废辛苦劳累进京面试功名有秀才举人状元用毛笔书写楷书状元文章及书法很重要

(秀才举人状元)初中高中大学


原始地址:/zhishi/34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