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政策中小学老师评职称,论文不再作为硬性条件要求利弊如何?

不作硬性条件,就是说评审条件允许没有也算附合评审条件,允许参评!但是要注意,没有不代表没有加分项!评审是以高分通过为原则,人家有的就有多那一项的分值,没有就不加分!为了那几分,花几千元你认为值吗?呵呵呵!


课题也应该取消。增加点与教师教学实际工作联系紧的内容,让老师们蹦一蹦就能够得着的条件,既能激励教师勤奋工作,又能真正提高教学成绩,这样的措施才是最受老师们欢迎的。


支持取消论文。不信你们调查一下,每一个职称的论文是自己亲自写出来发表的?还不是东拼西凑花钱发表?论文的发表肥了出版社,苦了教师花了不少冤枉钱,如果没评上就更冤了。


谢谢邀请回答。

论文作为中小学教师评职称的硬性条件,遭到广大老师的诟病,现在有的地方不再作为硬性条件。

其实,我是这么认为的,老师职称评审主要是受名额限制,够年限评职称的老师数量远远大于学校给的名额,但是学校还要在这些符合条件的老师当中评选出来,那就要排队,排队就要制定一些条条框框,否则就排不出队来。

为了能排出队来,学校就要选择一些比较硬性的指标来,比如说学历、资历、是否有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要达到二级乙等以上、计算机水平要有合格证等。同时还要制定一些软性的指标来打分,比如说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是一个分、一般刊物是一个分数;指导青年教师获奖等级;承担班主任的年限;教科研比赛获奖等次;教学比赛获奖等次及级别;个人荣誉等次及级别;有无著作等;现场说课及答辩等,这些软性指标分等次打分。最后合在一起打个总分,进行排队。

以前是将论文作为硬性条件,老师们意见很大,因为中小学教师主要是教学、批改作业、辅导等,没有时间和精力写论文,再说写论文发表在正规的刊物上还是比较难的,因此一些民间刊物或者正规刊物为了“报酬”,老师在其刊物上发表论文,收取版面费,也就是老师讲的花钱买论文,老师也是意见非常大。所以把论文不作为硬性指标是合理的,作为软性打分指标符合广大老师的诉求。这样进行述而自作的老师也可以达到分,没有论文老师也可以利用其它方面的指标进行晋升。

现在我们这里其它指标分值都很低,一般在5—10分之间,把两个项目放大,一是班主任年限放大,干一年就是一分,上不封顶,还有的学校连续班主任工作三年以上每年加2分,连续三到五年每年加3分,连续五到十年每年加4分,连续十年以上每年加五分,原因是班主任工作辛苦而且每天和学生在一起。还有一项是讲课及答辩,现场抽题现场备课,限定时间,然后讲课,最后答辩,能够看出一个教师的真实水平。

总之论文不再作为硬性指标是合理的。


呵呵,现在评个中级还要课题呢


中小学老师评职称的论文、课题根本都是形式,都是花钱买的,有什么用?


这个一定是利大于弊,首先呢一线老师主要的精力是在教书育人,根本没有精力搞论文研究,而且知识结构也限制了论文的质量,所以很多人的论文都通过网络让别人代写发表。这样会劳民伤财,会滋生腐败,我觉得老师评职称把这个教龄所占比重加大,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年纪大的时候,这样的话呢,更能显示公平公正。

其次就是看他的教书效果,这个教书效果可以通过成绩来量化,但是这样的比较难度比较大。

我觉得职称评定除了看个人的能力,还要看他的师德,主要是看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让学生打分!

最后我觉得可以看一些实质性的比赛的奖项,毕竟这是实打实的东西。


俺啥也不想说→_→


利弊参半。中小学教师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教学任务比较重,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教育教学上。很难分心去为了评定职称潜心写论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二者不能兼顾时,为了评定职称,教学上就要受影响。反之有的人善于总结,勤于动笔,丰富的经验独特的教法,总结出来供他人学习借鉴,又是应该提倡的,这些宝贵的资源也要传承的。对于这样的老师应该鼓励,可以作为评定职称的加分条件。对于上面那种勤劳认干不善于总结的也不能不评定职称。所以不能做硬性要求,所有人都去写论文,教学第二位了。写论文目的是更好的教学,为教学服务的,否则失去意义了。


教师职称评定要论文,医生评职称要论文,评工程师要论文,大学毕业要论文,估计全国一年有数亿论文出来,不知发挥了多少作用?需要多少资源?人力?必要吗?!依我看还应看实际工作成绩为重要。


查一查花钱买论文的获得的职称一律取消


应该一分为二看待这个问题,如果对于擅长写论文的老师来说,要不要论文都可以,但是,对于理科老师或者是体育,音乐,美术,劳技非文字科的老师来说,就显得容易一点了。如果,对非文字科老师评职称,可以加上他们的获奖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衡量,这样他们都不会再在写论文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可以有很多时间用来训练指导学生,从而获得更多奖项或者获得更好名次,我觉得这样要合情合理一些。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时,对论文不做硬性规定,是符合我国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防止抄袭剽窃学术不轨行为的发生。总之,利大于弊。当然,我支持教师在对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教训予以总结的基础上,并结合教育规律,撰写成论文,相互交流,以利于提高全体老师的教学水平。但,这种总结交流不仅仅可以用论文形式发表,还可以,在教研室或教研室之间的研讨会议上进行交流,这样更有效更实用。中小学教育规律与大学里的教学科研或科研院所里的科研工作特点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职称评定时过于强调论文的作用,并做出硬性规定,显然不符合中小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还有可能有,为提职而进行的抄袭剽窃学术不轨的现象发生,也有可能出现重论文轻教学的不良现象。这些都会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正常的发展。


如果上高级职称而不会写论文也算枉为!

以前的中小学老师没职称,只有特级教师,那也蛮好!

特级教师指教书特别好,有特殊贡献或成绩的老师。


取消职称最为重要!按照教龄自动评级,把花费在评职称上的时间用在教学上,不香么?提升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重点,而不是让大家费尽心思去评职称!!!


义务教阶段,教师应专心于教学,培养学生,撰写论文不是他们所擅长的,这应该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教育科研人员所做的事。再说,全国几千万教师不知养活多少杂志社和小报社,这些文章基本上毫无新意,全国一大抄!!


评职称的论文花钱发表的占很大一部分,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但是话说回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长处,如此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而不是唯论文!


新的政策中小学老师评职称,论文不再作为硬性条件是好事。因为现实生活中真正研究型的老师特别少,再加上老师工作繁忙而琐碎,真的很难静下心来去搞学术研究。

我知道有一位男老师,他就是一位研究型的老师。他的许多文章发表在一些专业刊物上,不是他拿钱发的,而是正规有稿费的。

我分析一下他为什么会成为研究型老师。第一他不用操持家里的事,他家夫人包了,他只要上班就行了,下班的时间都是他个人支配的;第二他以前在农村,生活单调,读书学习也是一种解闷的方式;第三他真的喜欢写文章,研究一些教学中的问题,想办法去解决;第四他的这份爱好也是提升自己,改变自己命运的方式。

但是工作中,大多数老师是任务型的老师,就是把教学任务完成就行了。很多老师为什么不去写论文?第一是时间真的不多;第二真的不感兴趣;第三,有的老师也不会写。为了评职称,很多老师都是花钱发表论文,而且有些论文一点价值都没有。有时为了发表论文,还到处托关系,真的很心累。所以取消论文作为硬性条件,还是挺让老师拍手称快的。


本来就不应该要论文,应该是教案或教学笔记,一个一线教师有几个人有时间专门写论文的?写了发表的可能性有多少?大多数都是花钱买论文。还有奖励,有不少在一线兢兢业业上课的老师一年年弄不到,而不上课会打关系的悄悄弄到手了。现在大多数老师不提职称不心寒还能安安心心教学,提起职称感觉一切付出都是无意义的心里颇有微词。学校应该是一片净土,应该让老师安心教学,现在,职称打击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中小学教师评审职称论文不作硬条件,利大于弊,以前在职称评审中必须要求有论文发表或者获得一定级别的奖,感觉是一种变相腐败,论文评奖有问题,论文的发表有问题,有的人出钱就可以有论文,反正渠道不是很光彩,所以说论文价值不是很大,为了职称滋生出一些不该有的行业。

当然有价值的科研论文另当别论,但是职称评审要求的论文大部分都只是形式,没有多大价值,为了职称出钱给一些刊物发表,有的甚至根据你的要求帮你写帮你发表,而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职称评审,有价值的论文应该是给稿费,而现在情况反了,论文的评奖一般背后会出版论文集,之前一般会有人联系你购买,根据你的购买情况帮你修改以及获奖情况,可以看出职称评审中的论文没有多大意义,只是让部分人获利而让教师们花冤枉钱。

所以取消教师评审职称论文作为硬性条件,是为教师们减轻负担,省去不必要的麻烦,论文的撰写本身没有多大意义,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新政策的执行利大于弊。


原始地址:/yule/9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