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看电影的场景你还记得吗?

曾经天真地以为城里人管“后脑勺”叫电影呢!长大点才发现,那时的我太幼稚啦![捂脸]


永远记得,每次放电影就象过节一样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我在峰峰老家农村晚看了一场露天电影。演的是科教片《地震》,因我是城市来的这个电影看过很多遍比较熟悉,边看边对亲戚讲后面的内容,很有点先知先觉、沾沾自喜的得意样子……


幼年时,在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精神文明建设极度落后的情况下,电影放映员绝对是神圣受追捧的职业,听母亲说,在八十年代,孩子们一听说哪里有电影,都成群结队,不顾辛苦,走上十几里去看电影。直到我童年时,村里放电影,街上还得坐的满满的,小孩子都爬到树上去,等到电影散场,大家讨论着剧情,拿着马扎,领着孩子,三三两两回家去。这个画面和在家门口躺在凉席上看星星的场景一样,印在我的脑海,至今依旧清晰。那个时代,在长辈眼里是苦难,在孩童眼里却是无忧无虑撒欢奔跑的童年。据说,现在村里一个月放一次电影,据说,看的人寥寥。今天,已经二十五岁的我,和母亲一起,搬着板凳来看电影。第一部,经典的抗战片,第二部,接地气的民间小调。不知为何,这场景让我想到了意大利电影《天堂电影院》,那是个男孩的成长史,而村里的电影,伴随了我的成长。我站在巨大的幕布旁,看着电影里的嬉笑怒骂,听着观影群众的窃窃私语。夜渐深了,天上的云彩还是一块一块的,初秋的夜微微凉,我的思绪飘呀飘,飘到了小时候,去捏一捏那个小女孩红扑扑的脸。夜晚的小精灵们,睡吧。


儿时的乐趣不在看到了


记得小时候去公社礼堂看电影几毛一张票在买个冰棍高兴的很就看电影去了


一说要放电影,大家晚上吃过晚饭都提前,早早都搬凳子出来坐,就为抢个好位置,人山人海的,有的人在自己村子看过了,还要去别的村子追着看,真的很怀念朴实无华。


本人70后记得小时候听说哪里有电影连饭都吃不下去了早早的去约好关系好的小伙伴结伴一起去放电影的地方,有的时候要跑上几里路甚至十几里路但是那时候也感觉不到累一路欢声笑语,特怀念小时候的味道


那时候村里放电影是最热闹的一件事。下午就开始准备了,在大街的中央挂上幕布,两个大喇叭也固定好接上线。孩子们跑来跑去打听着放什么电影。吃完饭小伙伴们就相约着跑去占地方,全村的男女老少几乎都出动了。还有临村的听到消息也会过来看。真是把大街堵的水泄不通,到处都站满了人。年轻的小伙子姑娘们也有机会看看自己喜欢的心上人,心里美滋滋的。那时片子也不多,老是那几部,像什么。《抬花轿》《朝阳沟》《黄河大侠》《天下第一剑》,虽然看过很多遍了,但已然看的津津有味。电影散场了,人们说学笑着讨论着电影的情节往家里走去。每每想起还是很怀念那时看电影的场景。


记得,终身难忘啊!什么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铁道卫士等,都是经典影片...


农村看电影的场景是上初一时下午2:30在教室里所有窗户盖住了,坐在第一排看了两小时后出来眼睛就近视了


记得小时候一听说那个村子要放电影了,就会早早吃了晚饭,就飞奔过去找个好位置,开始放的时候就是黑黑的一片啊,人们手里都拿着蒲扇扇风。一幅美景


别的就不复述了,只讲换片间隙,小孩子们对着投影在银幕上做各种手势,,,,,


说到露天电影印像比较深的是这两部片子

《后会有期》现在网络上找不到

《海市蜃楼》这部片子名字都记不太清楚了,就记得峡谷里的驼队看到海市蜃楼中一个红衣女子,找是找到了,但特别模糊,还是日语字幕

现在要是能再看看这两部影片,也是件不错的事哦(.Y.)


虽然我是个90后,但是出生农村,场景还是记得的,挂一张白布,叔叔婶婶都坐在那里认真的看着,孩子们就是通过这个了解外面的世界,非常淳朴的农村气息啊。不想现在没有了,叔叔婶婶们不是打麻将,就是了别人家事情,那种淳朴的气息已经不在了。


都是很小的时候,政府实行下乡放电影


以前的时候说白了就是大家的节日,人人闹闹,十里八村的人都聚一起,随着大屏幕电视普及和外出打工放了也没几个人看了,很怀念那时候。


谢邀!当然记得,这应该是70,80后最有体会了,小时候村里放电影都会贴通知,到了当天晚上,大家都从家里各自搬凳子去看电影,还要早点去,要不然坐不到前面,去晚了的只能在后面看咯,看不到就各种爬围墙,爬树看,树上好几个人,围墙坐一排像保龄球一样。放电影的时候也喜欢央求父亲给一毛钱买瓜子,那也得哭闹半天才拿到一毛钱,拿到钱可开心了,看电影到搞笑的地方一片笑声,很怀念啊,绝对不是现在影院里能感受的,记得小时候看《三毛从军记》,那个笑得呀!岁月催人老,青春易逝,也只能怀念了


人们聚在一起看


记得,小时候看电影的场面至今记忆犹新。大概是我7.8岁的时候吧,村里来人给我们放大电影,我记得当时还用的是那种胶卷机,大人们端着小板凳排排坐,夏天外面凉快,基本拿着扇子,小孩就跑来跑去玩,捣乱,做手影玩,现在想想那会的童年时光才是无忧无虑。怀念呀。


原始地址:/wenda/33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