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你的孩子告别伪勤奋?

看到这个问题真的很尴尬,因为我一直希望我的孩子能装的勤奋一点儿。可以说他在我眼睛所见的范围内是不学习的,虽然成绩还好。

不知道问题里的孩子多大,但是,伪勤奋的标签对于一个孩子来讲真的是个很大的罪名。如果孩子真的要装作很勤奋,那么家长就需要检讨了,为什么你的孩子要这么做?

心理学上有个附属内驱力的说法,幼龄的孩子会为了持续得到家长老师的赞扬而表现出一种认真学习的动机。实际上这样做的同时孩子的心里是体验到了压力的,只是他并不明白压力这回事儿,可以说是一种被动的积极。因为是伪勤奋,所以学习效果并不会太好,甚至可能在未来变得很糟糕,在我们成人的世界里也有很多忙得一塌糊涂却不出活的人。

如果真的存在这种情况,家长就需要检讨自己平时的言行,是不是成就取向太高了?是不是对孩子太苛责了?是不是过多攀比别人家的孩子了?只有家长先放松了,孩子才会放下心理包袱,更好的成长。


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勤奋努力,但是哪些东西能使孩子走上勤奋之路呢,几个方面做了分析论述:聪明、理想、兴趣。每方面对我们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懒字当头万事难,勤字当头万事易。春天播种秋天收,少年勤奋壮年酬。植树不一定结果,但不植树就一定不会结果;勤奋不一定成功,但不勤奋就一定不会成功。一般人只要勤奋努力,大都会成为不一般的人。人的容貌大都一般,人的智力大都相同,谁勤奋谁就是天才。人只有勤懒之分,没有灵笨之分。高山之宝,只属于那些勇于攀登之人;深地之藏只属于那些勇于挖掘之人。


“伪勤奋”大概就是形容天天在忙碌,就是没效果这种状况吧,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可能就是“越努力越失败”。

“伪勤奋”的状况表现在:一、每天早出晚归,上课认真听讲,课前复习,课后预习,但是成绩依然平平。

二、心里想认真的努力,行动上也在努力,但是方向不对,努力白费了。每天强迫自己把事情安排得满满,依旧还是老生常谈。

那应该怎样才能让孩子告别伪勤奋呢?首先就要分析孩子造成伪勤奋的原因:一是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不愿意家长失望;家长又给孩子压力过大,孩子就自发努力,结果造成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二是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顾,美其名曰,忙碌的脚不沾地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给孩子无形的压力。这种情形对于懂事的孩子是个硬伤。

找到造成孩子伪勤奋的原因后,家长就要积极面对。首先家长必须调整心态,学习育儿之道。搞清楚自己生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我见过最好的回答就是为了陪孩子一起成长,自己也享受成长的过程。成长的路途都是在犯错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始长大的。

其次,培养孩子多方面才艺发展。培养孩子才艺发展一来可以开发孩子左右脑,二来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要强迫,引导为主。

最后就是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适当的压力会成为前进的动力,过大的压力随时不知道最后压到孩子的是哪一根稻草。

找到方法会使学习事半功倍,孩子一旦尝到甜头就会自发学习,更容易自信、乐观、开朗,切记走捷径喔。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生活中和工作中处理能力会直观的影响到孩子。

更可以以一件事情为例,邀请孩子参与,解决,然后融会贯通,孩子会更加受益。

告别伪勤奋,还孩子一个自信、轻松的学习、生活氛围,提高孩子的幸福指数,在于家长的言行和心态。


孩子伪勤奋是给谁看的?

我想,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才可以谈告别伪勤奋。看上去很努力,实际却没有学习效果,是老师施加了太大的压力,总拿优秀的孩子作对比?还是家长期望太高,孩子难以达到?

作为家长可以先自查,是否总在强调某某家的孩子如何,从而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如果是,就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对于孩子的行为减少直接“指导”,而是让孩子更多的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是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是老师的原因,也需要和老师进行沟通。

这必然是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没有特效药。“伪勤奋”代表孩子已经不愿意用自己本来的样子和人交流了,造成这种隔阂的原因肯定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消解它也不可能是有立竿见影效果的。

唯一的药方是,坚持平等沟通,无论短期内是否有效果,都不要放弃。


勤奋是一个好的品质,不管你是不是有兴趣、是不是有天赋,都是需要努力来达成目标,天下事没有什么是可以不经过努力而做成的。

但是,伪勤奋却是一个让人悲哀的事情。

什么是伪勤奋?

大体来看,伪勤奋的表现有以下方面:

人在这儿,心不在这儿;

只想着应付家长的眼睛,而不顾自己内心的追求;

缺乏目标导向,干了一些无用功;

只愿意做一些简单、重复的低附加值劳动,不肯挑战自己,不想实现进阶;

每天只想着如何把自己的时间装满,只想低头拉车,不愿抬头看路;

对自己没有长远规划和目标,只想做好眼前的事,没有未雨绸缪;

眼睛看着别人,盲目追求和别人一样,而忽视自己的特点;

更愿意接受指令做事,喜欢说“你告诉我做什么就行了”,不肯举一反三。

以上只是一些表现而已,大家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什么导致了伪勤奋?

伪勤奋的表现有很多,但是我们只要抓住一点就能够掌握问题的本质了,那就是:这样的孩子缺乏内在成长动机。

很多时候,家长容易被一些碎片化的教育理念所影响,认为“好好吃饭、按时睡觉、见人打招呼、能够与人分享、有教养懂礼貌”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其实从孩子的长远成长来看,这些问题都是细枝末节的,很多问题在孩子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不自觉就能达成。

而家长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如何使孩子的内在成长动机不被破坏,如何尊重孩子个体的发展规律。这些才是我们家长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的地方。不关心这些问题而关心吃饭、睡觉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就是舍本逐末。

我们家长很容易扼杀孩子的好奇心,不让孩子碰这儿、碰那儿,不让孩子乱动,认为孩子的很多行为就是添乱,孩子最好是规规矩矩的。

我们家长很容易破坏孩子的内在成长动机,因为家长经常忽视孩子存在内在成长动机这个事情,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家长的选择就是对的、就是好的,经常替孩子决定事情,孩子做的决定经常被否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没必要自己动脑子,所有事情家长都想好了,而且自己动脑子也没用,最后还是听家长的,索性就是你说什么我做什么吧。

我们家长很容易无视孩子的个人发展规律,经常拿孩子和别人比,无视孩子个体的气质特点,认为孩子就应该处处不能落后,不能比别人差,更要比别人强,要全面发展,并把孩子往精英方向培养,琴棋书画、语数外体都要兼顾,一样不落。可是这些钢琴、围棋、书法、画画、国语、奥数、英语、篮球、足球、滑冰都是孩子喜欢的吗?都是孩子现在想学的吗?把这些功能性的技能过早的强加在孩子身上,反映的是孩子的需求,还是家长的焦虑呢?

家长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后先停下脚步,甚至后退一步,想一想为什么。

如何摆脱伪勤奋?

教育的根本应该是保护孩子内在的成长动机。

有内在成长动机的孩子对自己想成为什么人有清晰的认识,对于自己的兴趣也有明确的答案,当然有时候他们也会对未来迷茫,但是他们更愿意去思考、去思考而不是盲从家长的决定,甚至放弃自己的主动权。

这样的孩子或许比较调皮,或许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或许他们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识不足,可是这些都没关系,毕竟他们是孩子,是在成长,是需要我们帮助的,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规划未来,从而自在、从容、幸福的生活。而不是替他们做这一切,这一切也是我们家长替代不了的。

避免孩子伪勤奋,我们可以这么做:

尊重孩子的表达和决定,多与孩子沟通。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倾听孩子的意见,不盲目否定,平等协商,理性劝说。

放手让孩子试错,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这里的自然后果不是说看着孩子往马路上跑而不管,而是说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而没做的自然后果。比如不做作业,第二天就会被老师批评;玩游戏很晚,还不睡觉,导致第二天上学迟到;自己忘记带作业,而没有被评上优秀。这种时候,家长可以安慰孩子的情绪,而不必指责,因为孩子自己会意识到,做作业是我自己的事情,不是家长的事情;玩游戏要节制,否则第二天上课没精神;上学之前要收拾好书包,整理好文具。

当孩子的选择不受鼓励时,无条件地支持他。孩子的选择与决定不与大家相同,感到孤立无援时,家长觉得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时候,需要无条件地支持孩子。或许这样会让孩子走一点弯路,可是如果这样能让孩子更清楚自己的内心、更明白自己的需求,年轻的时候走一点弯路也没有关系。

言谈无意之间给孩子树立榜样。这个榜样不是身边的同学,也不是明星,而是真正的可以学习的榜样。这样的榜样不是为了贬低孩子的不足,而是为孩子树立一个目标,比如改变世界、让世界更美好、帮助更多的人、为社会进步尽绵薄之力等。

当孩子更有担当与责任,知道自己的喜好,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为之规划未来蓝图的时候,那么他所有的努力和勤奋都将不会是无用的,而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断奋斗、孜孜追求,这样他的人生将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因为他知道他是在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而不是为了某种虚名去勤奋。


什么是叫“伪勤奋”?对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就是:每天花很多时间坐着“学”,几乎没有课外活动;辗转于各种补习班,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题海战术一遍又一遍……然而考试时依然是成绩很低,很多题不会做不明白……

告别“伪勤奋”其实就是提高孩子的有效学习,让孩子在学习上投入的每一份钟都是有效果,有提升的。

发现孩子进入“伪勤奋”的学习状态时,家长要跟孩子一起,调整方法,步步为营,扎扎实实,把每一套自己做过的题全部学会,碰见不会就问同学、问老师,不留任何漏洞。做过的错题经常翻看、总结,加深印象。

最终目的,帮助孩子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获得自我学习的能力。


原始地址:/wangluo/9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