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倒了你会怎么做?

孩子摔倒了这就显现了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方式,如果孩子没有受伤处理方式会不同,个人观点出发,我会拉他一把,但不会说立马去激发母亲的一种天性,如果孩子受伤会另当别论,一种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很重要!如果孩子摔倒立马激发你母亲的天性,可能孩子会一直都有一种依赖性,独立性也很差,或者说你无法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独立……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是一种很不好的教育方式,孩子,从小就要给他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有些事情能放手就别一直帮着他做,要让他自己长记性,有记性,对以后孩子步入学校独立出众有很大的帮助,别把自己的孩子想的太懦弱……


如果情况不严重,我会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


怎么个摔倒啊,是走路时摔倒,还是在高处玩耍时摔倒,要是前者我会鼓励孩子自己起来,小磕小碰,只要不是有外伤绝不会帮忙。若是后者,那要赶紧抱起来了,看看是否该送医院,当然做父母的看孩子一定要时刻准备着,时刻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不要等要送医院了再后悔。


摔倒,首先要判断摔倒受伤的程度。

我对于我家孩子摔倒,不严重或轻微受伤的我不会主动去说,他也会自己主动爬起来走到我身边跟我说,妈妈,我摔倒了。这个时候我就会问他,为什么会摔倒?这个摔倒是因为他自己的原因,那就让他自己记住。如果是严重的那种这个时候就需要安慰,拥抱,检查一下受伤的地方。主动的询问他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2-3岁的宝宝好奇心特别强烈,喜欢到处探索,难免磕磕碰碰,小伤痛总是无时不刻地包围在宝宝的身边。妈妈的一个不留神,就会让宝宝受点小伤。面对探索与活动的欲望强烈但是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又很薄弱的宝宝,妈妈们要怎么做呢?

一平时要加强安全防护防止孩子撞伤

1、让宝宝尽量在软的地面玩耍,比如草地、沙地或铺了塑胶的游乐场所。硬的墙壁、门窗最好不让宝宝直接碰到。

2、不要把宝宝放在任何没有保护措施的床上。

3、别让宝宝去有钢铁设施或其他危险场所。

二掌握碰伤后的应急处理方式

1、当宝宝发生碰撞后,家长应首先检查宝宝撞到的地方有无出血现象,如果有出血,要注意伤口的清洁及消毒,最好不要用药品止血。

2、用干净的纱布轻压伤口以止血。出血严重或宝宝伤到头部应立即送往医院。

3、家长应及时换药及干净的纱布,宝宝容易把纱布、透气胶布弄脏或弄湿,家长要注意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以免造成伤口细菌感染、发炎。

4、如果受伤的部位有肿起来的地方,可用冰敷的方式消肿。切记不要使用万金油、风油精等搓揉肿起来的部位,以免使血管破裂的情形恶化,而让出血状况更严重。

5、发生淤青24小时后,可以用温水热敷患处。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淤血消散。一般皮下淤血机体会慢慢吸收,时间大约需要两周左右。

6、观察48小时,如果有意识不清、恶心、呕吐、剧烈头痛等症状,一定要立刻送到医院。

最后探园姐姐给大家推荐一部电影《摔跤吧!爸爸》,该影片讲述了印度冠军摔跤手马哈维亚将二个女儿训练成摔跤世界冠军的故事。


虽然是司空见惯的一个事情,却考验着父母的智慧,大多数以为自己做的很好的父母,其实并非如此。

孩子摔倒了大哭起来,父母却一直强调要勇敢,不要哭,就是十分常见的反例。

事实上,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孩子摔倒已经感觉自己受到了惊吓或者伤害,父母直接跳过孩子的初始情绪“疼痛——难受”这一部分,试图用自己的逻辑“一点小事不值得哭”来告诉孩子要勇敢。

这显然无法达到与孩子产生连接的效果。

当然,呼天抢地去扯孩子、着急忙慌地查看伤势等,也不可取。

即使看上去孩子受伤很严重,父母也要保持冷静,因为你是孩子的依靠,你的慌乱会加剧孩子的恐惧。

当然并不是说,家长总要克制自己的情绪,这是强人所难。

我只是说,不要夸大你事实上的感受,这样对孩子应对伤害、挫折并没有好处。

而对孩子冷处理,比如刻意不管他,任由他哭,或者训斥他走路都不会等做法,就更加不可取了。

你可以指出孩子明显的行为错误,但一定要事实准确,态度恰当,并且在孩子愿意与你沟通的基础上。

不然,伴随着指责的建议,只会因为情绪上的抵触而沦为耳旁风。

假如你换一种方式,用陈述事实的语气对孩子说“哦,宝宝摔到了,是不是吓了一跳,来,咱们看看有没有受伤?”

孩子就能感受到自己的感受被父母理解了,而且你不疾不徐的态度,能让孩子学会冷静地对待类似的事情。

当父母和孩子在情绪上拥有共鸣、情感上有连接,才有可能把建议推到孩子面前,让他注意到。

铮言真爱会持续和你分享爸爸和女儿陪伴成长的故事。

期待您和我一起十年。


在一边看着他的表现


孩子摔倒了肯定要扶,不能麻木不仁乌龟缩头,也要考虑实际情景,以免做了好事还惹祸上手。如果只是轻摔,扶起来估计还能走,那就赶紧扶,不用顾虑急得挠头!摔得如果严重,立马打120过来施救,手机录像再扶妥孩子,等到救护车到了再走!


一直哭给玩具也哭就应该去医院检查,哭一会吸引一下注意力就不哭了了就没什么事。家长一定要用心看护孩子,其次要再床的周围放上爬行垫。


我家娃现在10个月了,已经会走了。

平常走着走着坐地上了,或者趴地上了,我都选择没有看见,让他自己趴起来。

我的原则就是:摔到时只有哭的不厉害,就选择不管,让他自己趴起来。

我想从小就告诉他,摔到了自己是可以趴起来的,不需要别人的帮忙哟


宝宝摔跤了,这是所有小宝宝刚学会走路后都会碰到的正常事,我的两个女儿也同样碰到这事。

摔跤了怎么办?很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宝宝摔跤会心疼地立马跑过去抱起自己的孩子,家长同时还会用手打起地面说:”让你叫我的宝宝摔跤,来,让你叫我的宝宝摔跤,我打打打。”

家长会不停的打着地面让孩子看到家长在教训地面,并抱紧宝宝心疼地说:”宝宝不怕,我打过地面了,谁叫它把你摔倒的。”

以后只要碰到孩子摔倒就会抱起摔倒的孩子重复这样的话,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只要摔倒,明明自己可以爬起来的,她都要装可怜样的大哭着趴在地上专等家长来抱起。长此以往,孩子变的越来越娇气撒泼还不好哄。

我的二个女儿,小时候也经常摔跤,不管在哪,只要摔倒了,我就一动不动的看着孩子反应,她不出声我也不出声,她看着我我也看着她,等到女儿看到我对她摔跤的事一点反应都没有时,女儿会自己撅着小屁股用两手撑起站起来,拍拍脏脏的小手就又自己自顾自地玩耍起来。

几次不理她,只要一摔跤她就会毫不犹豫的一轱辘爬起来,拍拍小手玩去了,看到别人家宝宝因为摔跤而娇滴滴地大哭撒泼时,女儿都会象看戏样的好奇,也许女儿心里会想摔跤还这么娇气,自己站起来呀。

其实摔跤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意志力的磨练,是培养宝宝自己勇敢的面对困难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开始,自己面对一切,拥有迎难而上,不气馁不妥协泰然处之不惊不慌的能力,培养遇事不依赖别人自己完全可以拥有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能力,面对一切的困难有个心理承受能力,拒绝娇气软弱害怕的心理。

摔跤虽是小事,不建议家长们因为心疼孩子立马去抱起孩子,一定要态度坚决地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健康成长,孩子才会更幸福。

图片来源网络


两岁之前,宝宝摔倒,我总是急扶。有人不以为然,常见到这样的观点:这是娇惯孩子,让孩子自己站起来,有利培养他的独立生活能力,培养他的坚强意志,防止他依赖心理的形成。总之,哪里摔倒哪里让他自己爬起来,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我对这种观点不以为然,我认为这是拿培养锻炼青少年的方法来粗暴简单地对待幼弱小儿。对于刚学会走路不久的幼儿摔倒,特别是摔哭了寻求帮助时,大人应该及时把他扶起来,并察看摔伤了没有,因为他还是在学走路,而不是学摔跤。及时扶助,让他有安全感,对独自走路更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宝宝遇到走路摔倒这么大的挫折失败时,特别需要贴心关爱,暖暖的及时的爱,有助于他的身心健康成长。而见摔不扶,则让他感到冷漠无助,并由此产生恐惧心理与对他人的不信任。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若是自己遇到困难时,也是多么需要别人的帮助啊?如果身边的人袖手旁观或者幸灾乐祸,那真是冷酷无情的可恨。

但我们宝宝两岁后摔倒,只要不哭,我就不大扶她了,很多情况下,她反而更喜欢自己爬起来,因为这时她有了自立自强的意识,而且觉得爬起来,也是一件自然而有趣的事,时间一长,爬起来反而是一件无需别人帮助的容易的事。只有当摔疼摔哭了时,才会及时去扶她。

最近在林大校园碎石子花间休闲小路上,刚两岁的宝宝玩挖石子游戏,因为穿长而裹身的羽绒服,倒地后,折腾了好一会才爬起来。我就站在她身边,还用手机录像,她看到我,却没要扶,反而是很认真地用各种方式爬起来,我想,这才是意志的坚强与身体的灵巧性的锻炼。当然,也有朋友看了视频,说很心疼宝宝,我说,你看她,似乎很投入很享受这艰难爬起的过程,有什么可心疼的?


要是我的孩子我会叫他自己爬起来,别人的孩子我就不知道了,现在家庭教育有点畸形,一些家长光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培养,不注重孩子的自我管理和能力的塑造,以致将来走向社会好多都成了高智低能的牺牲品,动不动就跳楼自杀现在不已经出现了许多这样的事例了吗,孩子从小要经受一点挫折和磨难对将来他自己的人生有好处。


1.看孩子是否受伤,如果受伤则赶紧查看伤情,及时处理。

2.如果没有受伤,则先观察孩子的反映。千万不要急着去拉去抱。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常规情形,一定也需要特殊情形,对于特殊情形的“随遇而安”,而不是惊慌失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

3.如果孩子没有哭,也没有急于要爬起来,就不要催着孩子爬起来,可以继续观察孩子,是想继续躺在地上玩一会儿呢?还是怎么的。

孩子需要近距离接触外界,在成人看来,趴在地上很脏、很low,但在孩子眼里,完全不是这回事,如果说孩子站着比较紧张,趴在地上很可能就算可以缓解紧张。

4.如果孩子躺在地上看什么东西,比如蚂蚁啊、沙子啊,可以凑过去,和孩子一起看,并和他聊天。要知道,这是孩子玩耍的方式之一。

5.如果孩子很焦急,很痛苦,可以去问:你怎么啦?感觉怎样?以便于训练孩子在“相对艰苦环境下”的语言表达。

6.直到孩子自己想爬起来,这时先鼓励:好样的,自己爬起来,真棒!

在孩子摔倒的情况下,跟孩子说话,声音要用低音,语速要舒缓。

7.孩子爬起来以后,在帮他看看,刚才是个什么东西让他摔倒。如果是障碍物,或者坑洼,郑重其事地提醒,以后走路注意障碍物或者坑洼。

8.同时告诉孩子,小孩摔倒还不要紧,如果是老奶奶老爷爷摔倒了,就很危险,提醒以后走路千万要小心,别撞到老奶奶、老爷爷。


看情况,不严重就当作没看见,让他自己起来。来找我。在和他讲安全性的重要。严重当然是第一时间冲上去抢救。完了在批评他。让他涨涨记性。当然我现在还没有娃。都是臆想的。


马上扶起来,安抚一下情绪。


我小的时候,我摔倒时,首先看到的是大人们的笑脸,他们会笑着过来边扶边问:摔那啦?痛吗?动动我看看。如没事,就接着说:走路、办事看着点。后来长大了一点还会说,走路、办事要瞻前顾后确保安全。能记得的摔倒的事好像没哭过,有时候真的痛也忍住了。

现在我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笑着走过去,边扶边问:摔那了?痛吗?动动我看看。如没事,接着说:走路、办事看着点。孩子也很少哭。

#学着健康#每日分享健康知识及回答健康问题、如果我们的内容能帮到你,请为我们“点赞”右上角“关注”我们,有问题欢迎留言,陈雄医生为你解答。


之前,有一个育儿观点在爸妈圈里传得火热,那就是:孩子摔了坚决不能扶,必须等他自己站起来,这样孩子才能记住教训,性格才会更加坚强。

这个育儿观点出自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发明的哭声免疫法——孩子哭泣的时候延迟一段时间再去抱,最好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随着延迟的时间越来越久,最终孩子就会不哭不闹,独立自强。

但是这个观点也存在着争议,最大的争议点就在于:这样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那么,孩子摔倒了到底要不要扶呢?这还是得看当时的具体情况:

◆1、在学步期、有能力自己站起来的情况下

让孩子自己站起来,因为这个习惯最好在宝宝学步期就形成,这个阶段的宝宝最容易摔跟头,但也是对走路最感兴趣的。这个妈妈的做法就很合适:

大部分时候呢,儿子摔倒了确实不需要扶,在他开始学走路的阶段,我和老公就达成共识了“让他学着自己站起来”。当然了,这个前提是我通过观察,判断出儿子的大运动已经发育得不错了,也有能力自己站起来了,就尽量不插手。

不插手?当作没看到吗?那倒不是,“活”呢让儿子自己干,我们就玩点儿虚的吧,比如加油打气这些,反正又不用出力气,多多益善。一鼓励两鼓励的,儿子十次有九次是乐呵呵站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跑过来,把这当游戏了呢。

所以,家长要客观地判断孩子的大动作是否发育得比较好了,如果孩子有能力自己站起来,要尽量让ta自己站起来,在ta的前面微笑、拍手,加油打气!这个时候孩子也会是乐呵呵的。

2、在孩子没有受伤、没有哭的情况下

就不扶了,让孩子自己站起来吧,让我们看看这位妈妈的叙述:

儿子现在速度越来越快,往往还等不到我做什么,他已经爬起来继续向前飞奔了。如果还给了我一点反应时间,那我通常会走到他身边蹲下,一边摸着他的后背,一边关切但平静地说:“唔,你还好吗小宝?”这个家伙现在只有16个月,我当然不指望他会正儿八经回答我一个“还好”或者“不好”,但我想他是能感觉到妈妈的关心的,绝大多数时候他会扭动着肥硕的屁股要自己爬起来,我便知道他不需要我施以援手了。

要是孩子自己一骨碌爬起来,转身就不记得这事了,家长更不要过来又是给孩子提醒,又是给孩子安慰的。孩子都觉得没有什么了,家长就不要将这个事情放大了,这个时候家长多余的担忧情绪,反而会让一些孩子吓哭。

3、在孩子伤势严重的情况下

可别马上扶起来!

因为如果孩子骨折或者组织损伤严重,四肢出现不能活动的情况,立即抱起可能会破坏创伤,造成二次伤害,所以骨折时切不可乱动,可以拨打120或者请教专业人士帮忙。

而且,摔倒后立即抱起会缓解孩子情绪停止哭闹,家长也会以为孩子没有什么大事,事后伤痛出现新的情况再送往医院为时已晚。

4、没什么大碍,但摔痛了寻求大人关注的情况下

语言+行为回应ta的需求,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家长的关心,借着“摔倒”的机会寻求关注,ta可能痛得哇哇大叫、也可能哭个不停,其实什么事都没有,这个时候家长不要觉得孩子要让孩子独立、不要惯着孩子,甚至强行要求孩子安静下来,这样的回应,只会让孩子心里难受、没有安全感。

孩子痛了就哭本来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用强迫孩子去忍住痛,这时家长可以先用语言鼓励孩子站起来,如果孩子仍然不起来,那就扶孩子起来,给孩子一个拥抱,敞开双手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在这”,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爱我的”。这样孩子多半只是在家长的怀里蹭几下,等疼痛消失,转身又忘我地玩耍起来了。

这里也想告诉各位家长,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些话在孩子摔倒后最好不要给孩子说:

1、“让你好好走路,你不听,摔倒了吧!

其实,“不好好走路”(比如奔跑),是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受本能(发展运动能力)的驱动。所以,孩子在奔跑时会十分快乐,而家长的指责自然毫无道理可言。可是,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远不及成年人,心理上也极大地依赖家长。面对指责,孩子不仅自尊心严重受挫,而且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除了放声大哭,孩子还能怎么办?

2、“男子汉哭什么呀,人家看了会笑话的”

哭和勇敢其实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男孩子哭并不能说明他不勇敢,哭只是他本能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如果家长一直强调“男孩不许哭”,这会让孩子的认知模式受到影响,形成“哭是不对的。哭是代表软弱的。”从而刻意去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

3、“都怪地板不平,让宝宝摔着了,打它”

这招对于安慰孩子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招只会让孩子更难明白,摔倒的责任其实在于自己,而不是在于环境,无疑不利于孩子“自我责任心”的形成,孩子不仅丧失了一个自己调整成长的机会,还学会了归罪于别人、为自己开脱,更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了家长用“暴力”解决让自己不满意的人和事的方法。

说到底,孩子摔倒究竟扶不扶,还得看孩子当时的情况和情绪,如果家长与孩子有充足的亲密相处时间,那么从ta每一个细小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中,家长都能读出ta的内心需求,家长只需满足这些需求就行,就是这样简单。


宝宝摔落五查一看

三岁前,宝宝活动量增大,能主动移动身体,很容易不小心就摔倒了。那么,摔倒后,要怎么观察、判断是否需要就医呢?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骨伤二科副主任中医师郑轩提醒,宝宝摔落,首先要五查一看。

“五查”即检查皮肤、四肢、骨骼、关节和头颅等处有无外伤。“一看”是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当以上步骤处理完毕,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神志、有无呕吐、呕吐物什么样等。如果孩子有颅内损伤,会出现哭闹、萎靡不振、意识模糊,呈现半睡半醒的状态。郑轩提醒,如果发现孩子摔倒后睡觉时间比日常多,家长勿认为是摔倒后累了困了的原因,其实这种情况,家长更应马上抱孩子去医院就诊。如果没有什么症状也要观察3天,防止颅内有进行性病变,如流鼻血、流涎、瞳孔异常等情况。

郑轩提醒,除了关注头部,还要注意孩子日常身体各部位的磕伤、碰伤,如膝盖、手肘的摔伤,是否有掉皮流血,是否可以走动,尽快排查骨折的可能。若面部鼻尖和上唇出现擦伤,或磕碰到牙齿,影响面容美观,也要尽快到牙科诊所就诊。

(指导专家: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骨伤二科副主任中医师郑轩老人报记者张斯琪通讯员金小洣)


小宝宝摔倒是很常见的事,孩子摔倒了,先观察下宝宝,给宝宝一些反应时间,只要孩子没有受到重创,不会危及到生命,就不需要第一时间把他抱起来。因为摔跤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锻炼!

孩子刚刚学走路的时候,平衡能力还很差,所以他走路会东倒西歪摇摇晃晃,有的宝宝摔倒后先趴着不动,由害怕到平静,感觉自己没什么事,自己站起来继续走,我们也不必要上前安抚,我们应该让孩子通过摔倒这样的事情中,学会承担责任,学会跌倒了就自己爬起来。

我们不能一味的疼爱孩子,要有长远的目光,为孩子将来的人格健康发展着想,孩子长大后不想承担责任,和早期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孩子跌倒了,最好让他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思自己,这真的是一种智能段练。孩子从小学会承担责任,而不是推脱与怪怨。

由于孩子小,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还很弱,我们就应该引导孩子去分析原因,引导孩子去思考。这种方法既锻炼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又教会孩子凡事要学会从自身找原因,让孩子理解自己应该负什么责任。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性,勇于去承担责任,让孩子形成坚毅品质。


原始地址:/shijie/23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