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告密”方面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

从“告密”这个词来看,有几个理解角度,1,打小报告;2,检举揭发;3,背后传话。

从我看来这需要分三种情况,做区别对待。

1,打小报告,这不是个好行为,如果认为对方行为不妥,可以出面阻止,对方不接受劝阻,可以明确告之将上报。当面不说背后说,既得罪人,又让人瞧不起。

2,检举揭发,指出明确有不当行为或已经造成不良后果的责任人,是应有的正义感和使命感,也是勇于担当的体现。但是一定不能草率,冤枉他人会对他人和自己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3,背后传话,不应该把别人的秘密或隐私随便传播,这有可能给别人带来极大伤害,造成不可预知的恶劣后果。


我主张不支持告密,尊重隐私比正确道理要更重要。


面对孩子独立的想法,有关公平正义的定义,我们大人是否要用“功利”的方式去影响TA?

前两天,我们的家长群里有妈妈分享了一个故事,孩子发现同学作弊,想要跟老师“打小报告”。

听完孩子说的话,这个妈妈有两个考虑:

一是担心孩子会因为“打小报告”失去朋友,被同学们孤立。

二是在这次考试中,孩子拿了第一名,所以是否告发那两个同学,对孩子的成绩并没有任何影响,没有必要告发别人。

她跟孩子坦白说了自己的担心和看法,然后跟孩子说:“你自己做决定吧,不管怎么做我们都支持的。”

但孩子的回答是她万万没想到的,孩子大声地说:“我知道了,你们就是想让我不去告诉老师,你们永远都不是正义的人。”

这个妈妈在群里反思:我希望是孩子自己的思考,不是我们的观点。所以当我们忍不住给孩子建议的时候,孩子接纳了,但又说了那样的话。我感到有点懊恼。

这件事激起了大家的讨论:

有的妈妈说,大人的想法也未必功利,只是孩子在乎的是“不正当的手段”,大人在乎的是“关系”,侧重点不同罢了。

也有妈妈说,会和孩子一起分析这两个孩子为什么会作弊,我们是否可以帮到他们?我会把“正义”的定义这样去分析给孩子听。

对于怎么和孩子讨论这件事,大家有许多不同的角度,但是我们都忽略了一点,就是孩子口中的公平正义到底指的是什么?

孩子在谈“公平”的时候,谈的是什么?

◇为了“讨好”成年人而彰显的正义

记得之前有个朋友跟我说,小学有时候一些随堂测试是同学之间互相修改的,他有一次看到同桌的试卷上有事先用自动铅笔的笔头刻上去的单词,当即就告发给老师知道了。

他说,当时那种像《思想品德》课本里的正义感,以及老师给的夸奖,让他心里充满了骄傲。

但后来,等他长大后再回想当时感到的那种“正义感”,不过只是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获得表扬的一种讨好成人的心理作祟罢了。

如果孩子是基于这样的讨好心里而去维护“公正”的话,我们就需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说的“正义”是什么;也让孩子看清楚,同伴之间的友谊和教科书式的“正义”哪一个更值得我们去维护。

◇在朋友面前光明磊落的正义

别说孩子了,就连我们成人也很讨厌打小报告的人啊,工作上有的同事碰到问题不说,但背后又会汇报给上级知道,碰到这样的人,大家心里的OS都是,这样的人有多远离多远。

而孩子更是以一种纯粹的是非观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在孩子们之间的团体里,常常有一种团结一致的正义感,所以更难接受“背叛”自己的人。

如果是觉得朋友某件事做得不对,我们会希望告诉孩子,看不顺眼,就堂堂正正地去指出来,直接跟朋友说“你作弊是不对的哦”。

毕竟我们都希望孩子可以做一个光明正大的人。

◇敢于反思和挑战规则的正义

回到文章开始这个妈妈的故事,她后来跟我们分享了孩子最后的决定——决定不告诉老师了。

但是孩子告诉她说,他发现这次英语考试,班上有一半的同学都作弊,所以不用告了。

这时候,孩子理解的“公正”似乎就变成了一种大家都在遵守的规则,一旦破坏规则的人越多,遵守规则似乎就不是非必须的事情了。

而这也是我们和孩子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公正”,以及引导孩子建立批判性思维的机会,比如可以和孩子讨论“如果有一半的人都在作弊的话,会不会是考试这个规则本身有问题呢?”

小时候我们经常把“这不公平”放在嘴边,看到家里长辈多给了弟弟妹妹一颗糖,就会说“这不公平”;

看到学校别的小朋友因为被老师喜欢就可以当课代表,也会和同学说“这不公平”;

到后来,看到有的人可以享受丰厚的物质享受,而有的人生来就只能做点维生的小买卖,又体会到了另外一种不公平。

但是现在的我们渐渐地就不说了,因为生活中不公平的事情实在太多了,甚至不公平的存在本身好像是理所当然的。

大概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妈妈听到孩子说出“你们永远不是正义的人”时,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面对孩子独立的想法,有关公平正义的定义,我们大人是否要用“功利”的方式去影响他/她吧。

孩子最初对是非黑白的定义也许并不准确和清晰,但孩子对“公正”的渴望是发自内心且纯粹的;所以我们更需要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去坚持自己心中认定的事情。

诚实、勇敢、正直,看起来很简单,但要做到非常的难

我们的孩子最初对正义的想法和坚持是受什么影响的呢?

是他们身边的环境,和环境里的人。

他们看到了别人是怎么做的,看到了更多的人是怎么做的,最后心里本来坚守的一些原则,就慢慢动摇,或是就此掩藏起来了。

记得电影《闻香识女人》就是说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主人公查理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他见证了同学们策划一件违反校规的恶作剧的全过程,事发后,学校胁迫学生供出朋友,但查理不想这么做,于是面临着一道艰难的选择题——要么坦白,要么被学校勒退。

直到他遇到了一个退伍军官史法兰,一个因为意外失明,人生从顶点的辉煌滑落谷底的中年男人,史法兰看到了查理身上坚守原则和正义的品质,在学校礼堂为查理发表了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说,最终让查理免于退学。

他为查理说的话,也是在说给每一个孩子:

我不知道今天他保持沉默是对还是错,我不是法官,也不是陪审团,但我可以告诉你,他不会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出卖任何人。朋友们,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直,这就是勇气,这才是未来领袖应该具有的品质。

现在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我一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但我从来不走,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太难了。

现在,这里的查理,他走到了十字路口,是原则造就的通往品质的路,让他继续往前走吧。

别毁了他,保护他,拥抱他。终有一天,他会让你自豪的。


以下观点基于保护孩子的身心安全和社交安全,成为一个有原则的利己主义者。

第一,别交坏朋友,别做坏事,别让自己知道太多他人坏事的秘密。

第二,遇事多和爹妈商量,别自己擅自拿主意主动去告密。底线是只要小伙伴们不是危害社会(杀人放火、贩卖人口)或他人人身财产安全,就当没看见。很多事只是他们的成长方式,算不上大是大非。

第三,告知孩子告密的后果:没有人会认真掩护告密者,告密者身份很容易被公开,引起孤立和打击报复,也容易引起主管人的反感,因为这个人情社会不容忍告密者,与人品挂钩。

第四,如果真要告密,一定要匿名,权衡好自己参与、知情的程度,把自己撇清,别引起小伙伴们怀疑,总之绝对不能让小伙伴知道自己的告密者身份。


原始地址:/remen/5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