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地震后,对孩子的性格有怎样的影响?

首先是恐惧感,巨大灾难突然来临时,对孩子幼小心灵的震撼,会让孩子记忆深刻,一辈子都不可能忘记。况且这不是一般的灾难,它直接威胁着人的生命,这一切让孩子身心受到严重创伤。即使孩子没有失去亲人,那些伤痛的场面,恐惧的声音,就足以把幼小的心灵吞蚀。经历过灾难的孩子,往往其安全感因此会受到破坏,自身就会变得很压抑。这些孩子容易在生活中出现各种不安与焦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和家长亲人要及时引导孩子,让孩子面对现实。亲人要耐心聆听孩子的忧虑、不安和困扰,并设法安慰他们,让他们摆脱情绪的困扰!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还会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中,他们可能会成天哭泣。这时候他们更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爱护,使他们尽快地走出悲伤,坚强地生活下去。


从遥远的唐山大地震到08年汶川大地震,到10年玉树地震,昨天发生的九寨沟县7.0级地震,今天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地震,无一不牵动着国人的心。在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儿童无疑是属于弱势群体,孩子目睹了房屋倒塌,生命的消逝与死亡时,要及时化解孩子们的心里的恐惧及心理巨变。

多关心:花更多的时间关心孩子,多与孩子沟通,表达对孩子的爱和照顾,可以消除一部份恐惧,同时告诉孩子,你现在是安全的。

勿批评:不要批评儿童暂时出现的一些遗尿等行为,这是灾难对儿童心理影响的常见反应。

给希望:回答儿童的问题,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告知原因,同时给予希望,向儿童承诺,因地震造成的灾难是暂时的。


我觉得肯定有影响。面对房屋倒塌或有人受伤或离世,多数孩子会表现的情绪低落、惊恐、紧张不安。行为上也会出现哭、闹或者比较沉默,同时对孩子的心理上也是一种创伤,对孩子的成长可能会带来一些阴影。可能成长后表现得对周围的不信任或者易怒。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又上网翻看了汶川地震的图片,心被揪很痛,看到一副副惨痛的照片,泪如雨下,在大灾难面前,人的生命太脆弱了,突发性灾难对孩子的心理及性格影响特别严重。

看着亲人在瞬间失去生命,房屋倒塌,哭声一片,整个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正处于认知构建期的孩子来说,惊慌失措,整个世界观都扭曲不在了。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受过急性创伤性应激的孩子来说,最多的反应是痴呆、麻木、丧失警觉状态。不知闪躲或逃避,接着还会出现惊恐喊叫恶梦,而且受伤情形会反复在脑海中出现,缺爱安全感。

3岁之前的孩子,对事件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比较弱,创伤性记忆也弱,但3-6岁的孩子,对社会有初步的认知,对社会的变化较敏感,突然的社会变化以及父母情绪的变化对孩子的影响较大。而6岁以上的青少年则对发生事件记忆深刻并且有着独有的理解。也有些孩子看到一些突发事件,可能觉得是发生了某件事,到父母对事件的强烈反应,对孩子反而是一种恐吓,对孩子造成强烈的刺激。

针对孩子不同的情况,及时现场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后期的还要接受心理机构全面更专业和全面的治疗,进行认知构建,系统脱敏等,对一些问题进行合理化解释。

除了心理专家的干预,父母和亲人同时帮助孩子脱离灾难造成的心理伤害。


地震,一个人们并不陌生的字眼,每次都会牵动人心。大地震的经历远远超出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范围。专家指出,地震中,任何形式的灾难都会对儿童心理直接造成伤害。我们更想知道的是,地震对儿童的心理伤害程度到底有多大?究竟该怎样对经历了地震的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所有年龄层儿童与青少年的共同反应一般会呈现出害怕将来的灾难、对上学失去兴趣、行为退化、睡眠失调和畏惧夜晚、害怕与灾难有关的自然现象。不同年龄层儿童会呈现出不同的反应:

灾后儿童心理会出现的反应

学龄前(1-5岁)

这个年龄层的儿童对他们以往所处的安全的世界,因灾变而遭受破坏,会特别显得脆弱,因为他们通常缺乏处理紧急压力的语言和思考能力,而期望家人来帮助或安慰他们。因大地震遭遇失去至亲、家园摧毁的他们会表现出吸手指头、尿床、害怕黑暗或动物、黏住父母、畏惧夜晚、大小便失禁,便秘、说话困难(例如:口吃)。食欲减退或增加。

学龄儿童(5-10岁)

退化行为几乎是这个年龄层的典型反应,例如在地震中失去亲人、失去价值的物品对他们而言是特别难处理的。他们会表现出易怒,哭诉,黏人,在家或学校出现攻击行为,明显地与弟弟妹妹竞争父母的注意力,畏惧夜晚、做恶梦、害怕黑暗、逃避上学,在同伴中退缩,在学校失去兴趣或不能专心。

在灾区进行大量访谈和分析的基础上,有儿童心理专家提出了让孩子远离地震恐惧伤害的心理危机干预的5大原则。

1、正确对待孩子的恐惧

经历如此大的灾难,孩子产生恐惧情绪是正常的,所以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感情,对孩子的恐惧表现要镇定、充满同情地作出回应,设法舒缓而不是压抑。另一方面不要对孩子的恐惧表现得过分关注,这样反而会增加孩子的恐惧。

2、成人在孩子面前要避免表现出对地震的恐惧

儿童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情绪影响,要消除儿童的恐惧,父母或陪护者自己必须先要无所畏惧。

3、让孩子对地震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首先应该教育儿童这是一种地理运动所致,以后长大后会在课本中学到这些知识。其次尽量避免让儿童看灾难性的场面,包括图片、电视播报、网络新闻,避免对他们造成一种循环的恐慌记忆链。

4、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家人或陪护者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允许孩子时刻呆在自己身边,聆听并接纳孩子对地震的感受。不要向孩子宣传地震的恐惧性,更要避免把自己的害怕和不安传输给孩子。同时可引导孩子表达恐惧和不安,让惧怕得到缓解,重新建立安全感。

5、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孩子多参与活动

快速解决灾区儿童的教育问题,可以有效地减少学龄期儿童的心理问题。除了正常复课外,对于较小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多参与游戏活动,这是驱走恐惧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游戏中孩子会重拾欢笑,舒缓恐惧情绪。希望九寨沟地震的同胞们都安好


上小学时我感受过地震,但是非常轻微,只是早晨感觉床晃动了下,马上就停止了,倒也没有害怕。但我还清楚的记得小时候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恐惧,比如打雷、闪电、暴雨等……面对大自然的力量,人类真的是太渺小了。

我想如果孩子体验了灾难性的地震,应该会非常震撼吧。如果没有人员伤亡,父母可以带孩子认识这种自然现象,不要掩盖残忍的真相,也不要夸大灾害的可怕,客观的告诉孩子如何尽力求生。

然后多问问孩子的感受,帮他解答心中的疑惑,化解恐惧,给孩子安全感。

如果孩子因此受伤、经历生离死别或者目睹了其他可怕的事情,那就需要专业人士的辅导了。


地震突发恶性事件无疑对孩子心理创伤巨大

由洪水、地震、车祸等突发恶性事件造成的伤害叫急性创伤应激,与普通心理创伤不同,突发恶性事件是由有许多不可预测因素造成,会使人产生较强烈的应激。应激出现后有不同的反应形式,对儿童来说,最多见的,首先是痴呆、麻木、丧失警觉状态不知闪躲或逃避,接着会出现惊恐、喊叫、恶梦,而且受伤情景会反复在脑中闪现,在行为上则容易出现依赖、攻击倾向加强。如果得不到及时心理救助,在突发事件之后,孩子们将携带创伤开始新生活,严重者将失去学习和生活能力。

儿童上述异常反应在灾后可以很快出现,也可能很久才出现。一般来说,这些状态多在事件发生后的半天或一天内出现。如不及时干预,应激对人的影响,尤其是对儿童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因为儿童时期的急性创伤应激如果不能治疗,心理创伤的后果,对其人格发展、行为方式会有很大影响。

孩子们需要得到及时的心理救助

灾区现场紧急心理救助是一方面,后期还必须接受心理机构更专业和全面的治疗,如进行认知重建、系统脱敏、对一些问题进行合理化解释。后期通过家庭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游戏治疗等形式,让孩子能重新建立自我调节功能。

如果孩子在地震后1个月,仍然状态不好,家长应继续向专业儿童精神医学专家求助,避免其出现慢性、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干预应由儿童精神科专业人员参与,不能将心理防护片面地认为是心理疏导、劝慰,而是要认识到其中许多科学内容方法。切忌过度的劝说,或过分渲染当时的恐怖等,这都可强化不良事件对孩子的刺激,使其长期无法摆脱刺激造成的阴影。

除了心理专家,孩子的亲人和老师同样可以帮助孩子脱离灾难所造成的心理伤害。孩子在3岁前,对事件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相对较弱,对创伤的记忆力也较弱。但3岁~6岁的孩子则对社会已有初步认识,对社会变化比较敏感,突然的社会环境变化,以及父母情绪的变化对孩子的影响较大,而6岁以上的青少年儿童则对发生的事件记忆深刻并有着独特的理解。也许有些孩子看到一些突发事件可能只是觉得发生了某件事,不能判断事件的严重性及其后果,但父母对事件强烈的反应如痛哭流涕对于孩子反而是一种惊吓,有时可对孩子造成更强烈的刺激,对一些敏感的孩子无异于雪上加霜。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又叫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人在经历重大压力后,心理状态失调产生的后遗症,它是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身心疾病,病程持续一个月以上,一般半年内可以恢复,严重的可长达数年。经历过地震的人,那种恐慌情绪多数都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情况,如果不做及时的心理疏导,容易让人经常性地噩梦、抑郁,甚至出现幻觉等。经历过重大事件的人一定要进行危机干预,严重的要配合药物治疗。


原始地址:/faxian/25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