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唐伯虎作弊案的真相是什么?大才子唐伯虎真的作弊了吗?

这就叫近墨者黑,谁也没办法救他,他自找的,交友要谨慎,否则悔终生


唐伯虎

一提到唐伯虎大家就会想起星爷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更会想起那个潜入华府为娶秋香的经典故事,反正就是觉得唐伯虎的一生是潇潇洒洒、谈笑风生的,应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人生赢家。但其实历史上的唐伯虎,比我们想象中的凄惨一百倍。

先来说一说唐伯虎的个人简历,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三十岁时进京会试,涉会试泄题案而被革黜,妻子改嫁,一生坎坷。后游历名山大川,以卖文鬻画闻名天下。早年随沈周、周臣学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书法奇峭俊秀,取法赵孟頫。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唐寅的作品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枯槎鸜鹆图》等绘画作品,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

上文提到唐伯虎三十岁时进京会试,涉会试泄题案而被革黜,妻子改嫁,一生坎坷。确有其事吗?

是的,都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可是谁都想不到,唐伯虎的一生可真的是八九,而不是五六,两年之内家破人亡、无一亲人年少轻狂误交损友导致当官无望,被妻子嫌弃并且抛弃、被反派王爷逼得当众人面撒尿、在大街上裸奔、穷得三餐都吃不饱,只能靠卖字画维持生计,命运对他一次次的打击,他就一次次的反击,无论命运对他如何的不公,他依然一股“执笔走天涯,归来是少年”的态度。

唐伯虎25岁的时候,便迎来了他痛苦人生的开始,两年之内,他的父亲、母亲、妹妹、妻子、孩子都相继去世,离开了他,唐家也在那之后开始衰败了下去。一时之间,风华正茂的才子,变成了沉迷于酒醉中不能自拔的酒鬼。好在他有幸交了一位好知己祝枝山,在祝枝山的安慰、支持下,唐伯虎终于整顿旗鼓,开启了超强的学霸模式,终于在他29岁那年,一举夺魁,成为应天府解元。

这次成功给了他很大的动力,他以为自己要迎来人生的第二春了,所以重拾起自己曾经的誓言,甚至放言挑战天下所有读书人的理想——连中三元,并以诗助兴“红绫敢望明年饼,黄绢深惭此日书。三策举场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嘘。”可惜谁也没想到,这只是他噩梦的开始。

考试作弊,锒铛入狱

明人秦酉岩在《游石湖纪事》中记载说:唐伯虎、徐经、都穆三人相约一同进京参加会试,徐经通过程敏政的仆人买到了考题,但徐经不会作答,便去请教唐伯虎,唐伯虎又将试题拿给都穆看。会试结束后,都穆到马侍郎家喝酒,当时华昶也在现场。酒酣之时,一位官员来见马侍郎。并告诉马侍郎说,唐伯虎考中了会元。这话被都穆听得真真切切。都穆妒火中烧,便将唐伯虎、徐经买试题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马侍郎。华昶听说有考生买题,大怒,回去之后便向皇帝上疏,告发程敏政、唐伯虎和徐经。出卖好友,两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唐伯虎发誓与都穆老死不相往来。虽然现在的我们都知道,当年其实是徐经自知才不如唐伯虎,事先早已买通了考官要过试题,才又向唐伯虎求得了答案,准备在考场上碾压过他,可没想到因为太过招摇得罪了人而不自知才被人举报,告上了朝堂。而唐伯虎只不过碰巧成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附带牺牲品而已。

所以,唐伯虎作弊应确有其事,但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还有很多只是我们看到的,真相往往需要我们加以研究得出。让我们这些后世学者来慢慢了解吧。

仕途的不幸,家庭的破碎,让他对人生充满了疑惑,他愤然离家,开始了漫无目的的漂泊,离开了这个曾经给他荣耀与辉煌的地方,他游历了名山大川,踏足了海角天涯。终于找到了一处想要落脚的世外桃源,并给他取名叫“桃花坞”。还在这里种上了十里桃林,每天都过着逍遥自在、诗酒与共的日子,没有了功名利禄的束缚,他开始解放天性,进入了人生中艺术创作的巅峰,在诗、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如果我们回到唐伯虎那个时代,看到他的话,想必他不是正在为点秋香而操劳,那时,他也许只有一句话“我冤枉啊”!


据可靠的史料显示,唐伯虎确实没有作弊,只是被人连累。不过,这对他而言,或许并非是件坏事。

很多人对唐伯虎的了解大多是两个途径,一是影视作品,尤其以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为最,二是仕女图,他笔下的仕女人物工细艳丽,面容娟秀,体态端庄。衣纹用笔粗简,劲力流畅,顿挫宛转。

历史上的唐伯虎,并非影视作品中那般潇洒自在,至少早期如此。

唐伯虎生于商贾之家,家境一般。虽然并非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不过唐父对他的教育甚为看重,耗费家财,为其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而唐伯虎天生聪慧,过目不忘。年纪轻轻,就展露出横溢的才华,成为远近知名的神童。而后,沈周收他为徒,悉心教导其绘画技巧。就这样,唐伯虎文画双绝,和文征明等人被誉为“江南四大才子”。

将近而立之年的的唐伯虎第一次参加乡试,便一举考的解元,人称唐解元。此时的唐伯虎志得意满,再加上恃才放旷,自然心中多有得意。

而后和徐经相识,二人结伴入京赶考,却不想因为自己的一句话惹祸上身。

唐伯虎和徐经入京之后,四处结交文人墨客。酒酣之余,唐伯虎的傲气便难以自控,说出了今年的状元必然为我所得的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就这样有心人记了下来。

而后,当时的主考官程敏政在会试阅卷时,发现两份试卷笔记工整,文路隽永,精彩飞扬,便连呼了三声“好好好”。然后说出了那句被引为证据的一句话:此必是唐伯虎、徐经的试卷。

一句话掀起了滔天大浪。于是程敏政便被人诬告有舞弊嫌疑。皇帝下令彻查,徐经经不住严刑拷打,屈打成招,在审官的诱导下说出了程敏政是主谋,而自己和唐伯虎则是贿赂程敏政方才取得的答卷。

后来证明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冤案,但是经此一事,唐伯虎看透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心灰意冷之际就再也无心仕途。收拾行囊回到了故乡,从此以书画为生。如此,世上少了一个县令,却多了一个风流才子,千古留名。


真是想也想不通,唐伯虎那是何等的大才子呀,作弊?用得着吗?看着就像是个千古冤案呀。

要了解这个,就不得不谈谈唐伯虎的一位朋友兼作弊的共犯。弘治十二年,唐伯虎背上了行囊准备去进京赶考了,在路上,他遇上了一个误他终身的人。此人名叫徐经,或许大家对这个人并不熟悉,但他有个叫做徐霞客的孙子。唐伯虎虽已名扬天下,可生活也不是很富裕,进京所用的盘产也不是很多,而这个徐经家中十分有钱,什么也不缺就是缺个功名,这不让徐经去进京赶考了嘛!但徐经的文采却让人不敢苟同。

他遇上唐伯虎之后,便与之结伴同行,还赞助了唐伯虎一切用费,什么衣食住行的,他全包了。两人来到了京城之后,便找了间规格高的客栈住了下来,安心的准备接下来的科举考试。

今年的主考官是大学士李东阳的女婿,他出的考题比较奇怪,让许多的考生都答不出来,但唯独只有他俩答对了他出的考题。

原本这也没什么问题,可这个唐伯虎偏偏没事找事,考试成绩还没公布,他就对人说他就是今年的金科状元。于是让人给举报了,有人举报了,上面自然会有人来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唐伯虎第一,徐经第二,两人被认为作弊。

但是唐伯虎已经在早些时候获得南京乡试第一,这充分证明了他的非凡实力。这个南京乡试可不是单单给南京人考试,是整个江南学子的考试地点,能在这里考到第一那种实力可想而知。那么问题再一次来了,他需要作弊吗?

普遍的说法是认为徐经做弊了,唐伯虎是冤枉的,而我认为唐伯虎一点也不冤,相反徐经有点倒霉了。

第一,徐经就算再有钱也买不通程敏政,因为程敏政为人还是比较正派的,不是钱可以买通的人,不然名臣李东阳也不会看上他。

第二,既然钱买不通,那就只有才了。早在唐伯虎参加会试时,此人便已看过唐伯虎的卷子,而且大为赞赏,从此便记住了唐伯虎这个名字,而且今年的考试主考还是他主动申请的,这就不懂不让人起疑了。

第三,自武则天设立殿试以来,参加殿试的人都是天子门生,进而演变成一种制度,即所谓的“约定门生”。这也成为政客扩充培养自己势力的人才来源。而看中唐伯虎的程敏政难道就不会因此而泄题给唐伯虎吗?唐伯虎一路走来吃喝都是徐经的,他如果知道了考题必然会带徐经抄。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唐伯虎真的会,然后他给徐经抄了,算作报答。

第三种可能是徐经真的买到了考题,并且告诉了唐伯虎。徐经是买不通程敏政,但保不齐会买通别人,如果程敏政的保密工作做的不好,还是有机可乘的。

总之,不论是与不是,唐伯虎都不冤枉,因为这一切都是他自己作的,谁让他管不住自己的嘴的。没有定力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这只能怪他自己,也怨不得别人。

那么唐伯虎怎么会跟徐经混到一起去呢?才子和土豪,怎么玩到一块去呢?与一名富豪相交甚密,这有点不像唐伯虎清高孤傲的个性呀。那么他结交徐经又所谓何事呢?如果是唐伯虎说一套做一套,故意巴结有钱人,换来这个下场,也只能怪自己交友不慎。

唐伯虎之所以和徐经走到一起,可能就是唐伯虎虚荣的一面暴露了出来。他能看得起徐经这样的人吗?但他们还是成为了好朋友,唐伯虎显然是自作聪明的利用徐经。

所以这对所谓的好朋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是一个好的团队,不是君子之交,不是积极的选择,是各怀鬼胎的交往。那么造成唐伯虎终身禁考这样的悲剧也就没啥好冤枉的了。

对于这件事的处罚结果是程敏政罢官,唐伯虎,徐经入狱,后放出,终身不得再参加科举。回到家乡后,徐经一生经商,并立下遗言,后世子孙皆不得参加科举考试。这一点让我怎么也想不通,难道他真的是委枉的。

唐伯虎回家后,更没好日子过,乡人嘲笑,妻子都不理他了。他并不帅气,才二十六岁就已白发,此后,小吏他也当不上了。久而久之,经常出没于烟柳红楼之地,一直过着萎靡不振的生活。


唐伯虎没有作弊,是被小人陷害。

与唐伯虎一同结伴进京的徐经是位巨商之子,为人十分豪爽。在京城等待会考期间,带着唐伯虎拜访了不少达官贵人,其中也包括当时的主考官大学士程敏政。

由于后来的考试唐伯虎十分出色,也由于考试前徐经带着唐伯虎到程敏政家串了门,那些嫉恨才华的人终于抓住把柄,向有关方打了小报告。

于是程敏政、徐经和唐伯虎一同被打入大牢,受尽冤屈吃尽苦头。后来由于没有真凭实据,虽然重获自由,但被终身取消了科考资格。这场科考舞弊案不仅彻底断送了唐伯虎的前程,他没脸再见家乡的父老。于是遍游名山大川,迷恋青楼柳巷,几乎天天对酒当歌。他的山水画越发气韵生动,凝重华滋,他的仕女图更是千媚百态,夺人眼球。

二十五岁那一年,唐伯虎开始频繁进出青楼柳巷,大小酒肆。不过性格豪爽的唐伯虎没有消沉,又开始吟诗写字作画。后人发现这以后他的仕女图多起来,也十分精彩。

与此同时,唐伯虎的画上往往多了一枚图章“唐白虎”。唐伯虎不信鬼神,是个唯物论者,由于这次家庭巨大的变化,使他对自己的名字起了疑心。

“伯”通“白”,白虎是世间克星,是自己不好的名字克死了这么多亲人,于是他亲自操刀,含着自责且复杂的情绪刻了这个印章,也为专家现在鉴定增加一个辅助依据。

唐伯虎确实是位少有的天才,经过这么大的变故后,在二十九岁那年一举在乡试中夺得第一,成了“解元”。第二年他到京城参加全国会试,这次会试题目很难,很多学子交了白卷,能答上来的也大多文不达意,唯唐伯虎的文章如同锦绣,监考官、主考官十分满意。

唐伯虎自己也十分得意,好像已经成了“会元”,状元也是指日可待。他在京城客栈天天与好友徐经一起吟诗作画,挥毫写字,好不得意,这段时间他的作品特别阳光,精神饱满。


唐伯虎有没有作弊?曾哥通过查阅当前一些学者写作的书籍,几乎可以肯定唐伯虎没有作弊。但是这次考试唐伯虎付出的代价也与作弊差不多了。接下来听我仔细跟你聊聊。

真实的唐伯虎,并不是你所认识的风流才子,而是一个被高考舞弊毁一生的落魄文人。很多人对唐伯虎的印象,是一位八卦缠身,九个老婆,十美团圆的大才子,那画面应该是这样的:

上图:电影《唐伯虎先秋香2》,黄晓明饰演的唐伯虎(右二)与其他几位才子

但是历史上的唐伯虎,三十岁后就开始走入人生的低谷,画面更像是这样的:

彻底改变唐伯虎命运的,是明朝弘治年间那场著名的科场舞弊案。

唐伯虎名叫唐寅,伯虎是他的字。他生在一个商人家庭,是个妥妥的富二代,而且天赋极高,十六岁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二十九岁又考中乡试第一名,人称唐解元。第二年,也就是唐伯虎三十岁的时候,他来到北京参加会试,这一考,却把自己考进了监狱。

事情要从唐伯虎遇到的一位朋友说起。

这位朋友名叫徐经,是个大富豪,考试可能是为了往自己脸上贴金,恰好在赴京赶考的路上,认识了这位名动一时的大才子唐伯虎,自然也很想跟他结交,甚至主动帮唐伯虎清空购物车,承担了路上的一切开销。唐伯虎当然也不会拒绝这样一位驾着七彩祥云来买单的朋友。

就这样,一位财主,一位才子,俩人结伴到了京城,然后就开始到处拜访达官贵人,主要目的就是先摸清官场的人脉,为接下来的考试和仕途编织关系网。其中不乏像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李东阳这样的大咖,还有一位此案的关键人物,就是礼部侍郎程敏政,也是徐经和唐伯虎经常拜望的对象。礼部是负责会试的部门,考试前来拜望部门领导,当时在官场上也是被大家接受的一种潜规则。但是唐伯虎和徐经来见程敏政,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请程敏政为他们猜题,也就是猜一猜这场考试可能会出什么题目。然后俩人根据题目,做一做模拟试卷。这跟现在的老师在考试前帮学生押题的做法很像。

这请程敏政猜题的钱,大概也是徐经买的单。而且这件事,徐经和唐伯虎还到处跟朋友讲,在京城也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看在眼里,从此也埋下祸根。

怪只怪这俩人一个太有钱,一个太有才,做事一点儿也不低调。

总体来说,这俩人的分工是这样的,徐经负责炫富,唐寅负责吹牛。

当时徐经从老家江阴到北京赶考,甚至还随身带着一个戏班子,平时也是歌舞不休。有钱人的生活,是不是激发了你的想象力?

而唐寅呢,就整天吹嘘,说自己必定拿下会元,再考上状元,加上前面考中的解元,就是连中三元。吹嘘归吹嘘,但是以唐伯虎的才气和名气,连中三元是有相当高的可能性的。

但是事情的发展并不是唐伯虎设计的那样,这时候出了一个巧合,就是程敏政居然被任命为会试的主考官了。也就是说一直帮徐经和唐伯虎猜题的老师,这时候成了出题人了。

而且这一年出的试题极其生僻,许多人都答不上来,但是有两张试卷答题贴切、文章也写的比较漂亮。程敏政一看,就忽然想起以前给唐寅和徐经模拟过这个考题,于是脱口而出,说这两张卷子一定是唐寅和徐经的。这句话很快就传开了。官场内外平时对徐经和唐寅的高调行为就算没看过也听说过,加上两人跟主考官程敏政确实走得很近,于是这句话就成了程敏政漏题给徐经和唐寅的罪证。

这可不得了,科场舞弊这种事,大家都盯得很紧,而且历朝历代都是重罪,不死也要发配充军的。为这事推波助澜的,当然有嫉妒唐伯虎才华的人,也有程敏政的政敌。

当时的言官华昶就是程敏政的一个对头,他马上把这事报告给了皇帝,然后徐经和唐寅很快就被投入了监狱,财主和才子都成了阶下囚。接着皇帝开始派李东阳调查此事,主要就是调查程敏政有没有故意漏题给唐伯虎和徐经。李东阳查了几天,结论是徐经和唐寅并没有在录取名单里。言外之意是说程敏政并没有徇私舞弊。

但是过几天,徐经却在狱中承认自己向程敏政的书僮买了考题。这一下,程敏政也就坐实了所谓的罪行,被抓了起来。然后皇帝亲自会同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个部门再次审讯。在这次审讯中,徐经终于把这之前花钱请程敏政猜题的事讲了出来,那时候程敏政还不是主考官,没想到这次考试就真的出现了之前猜过的题目。那之前在供词里说买通书僮,完全是出于屈打成招,并非真的买了考题。同时,在审讯中也没有找到证据表明程敏政漏题给了徐经和唐寅。

事情到此,这场所谓的科场舞弊案算是真相大白了。唐伯虎、徐经和徐敏政并没有在考试中作弊。

虽然几个人都可以说是清白的,尤其是唐伯虎,显然是受到朋友的牵连。但是这个案件事关科举公平,而且确实还存在一些疑点。比如以唐伯虎和徐经既然做过这道题了,那为什么又没有被录取呢?是不是因为程敏政为了避嫌临时把他们的名字拿掉了?另外,徐经也不断在翻供,而且程敏政在之前确实也收过他的钱。

但总之,这个案件到这里也该下一个判断了。最终程敏政被免职,四天后就愤恨而死。徐经和唐寅获释,但是终生不得参加科举,也就是说终生不得当官了,并且还被指派去衙门充当一名小小的差役,这对唐伯虎来讲,就好像北大毕业生混到在学校当后勤,简直是个奇耻大辱,所以他根本不想去就职。回到家里,唐伯虎的第二任妻子也不能接受这位失败的丈夫,经常与他吵架,最后唐伯虎只能休妻,结束了这段婚姻。

人生的下坡路越走越陡,风流才子未来要面对的,将是更加残酷的现实。

唐伯虎的科场弊案,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前程似锦的人生是如何被毁掉的。命运之神给了他超越常人的才华,却不给他与常人一般的待遇,这看似公平,但实际还是很不公平。我们因此对唐伯虎的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在他的身上,我们也会看到自己的关切。就像最近我们看到有人在高考中被冒名顶替,也会为这种不公感到愤怒,并对受害者生出深切的同情。因为我们都不希望有一天这种不公会落到自己头上。所以那种愤怒,同时也是为我们自己而发出的愤怒,那种同情也是为自己而生出的同情。

希望你喜欢我的回答,欢迎转发与评论!

记得关注曾哥哦!我们下回再聊!

(本文的主要参考资料:《桃花庵下桃花仙:唐伯虎》·李连利;《明孝宗实录》·明·李东阳等)


弘治十三年(1500年),踌躇满志的唐寅进京赶考,途中偶遇江阴巨富之子徐经。徐经为人豪爽热情,唐寅潇洒不羁,两人惺惺相惜,引为知己。热情的徐经,还带唐伯虎拜会了档次科考的主考官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程敏政。

当初会试的主考官程敏政和李东阳学识渊博,出题难度较大。因此,当时许多考生都是答非所问,企图蒙混。而在诸多试卷中,有两份却超尘脱俗,其文辞藻华丽引得两位主考官不住点头。对唐伯虎和徐经有过接触了解的程敏政看到,赞赏不已,不禁脱口而出:“这两张必是唐寅、徐经的试卷”!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话很快被人们传了出来。而当时有很多人都知道唐寅、徐经与主考官交往亲密,于是人们自然而然的认为,主考官必然提前漏题给了唐寅、徐经二人。风声越传越响,有位叫华昶的官员向上举报,弹劾程敏政漏题。接着唐寅、徐经被迅速控制,投入大牢拷问

在朝廷审理此案的大半年中,徐经在严刑逼供下,透漏出“程敏政曾经接受过自己的金币”一说。不过一段时间后,他又补充说是“素来仰慕程敏政的才学,这些金币都是教的学费,而其中的钱也有唐寅的一份。”唐寅则始终并不认账。

此事最后引起了明孝宗的极大关注,他敕令程敏政审查录取名单,并找出唐寅、徐经二人的试卷,另一位考官李东阳连同其他试官进行复审。孝宗还放下狠话,若不查个水落石出,你们这些人就把脑袋都留下吧。

眼看舞弊者唐寅、徐经二人就要被天威制裁。然而调查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经程敏政审查,李东阳等数十位试官共同认证,唐寅、徐经二人均不在录取之列。也就是说,那两份试卷,根本就不是唐寅和徐经的。

这个调查结果,实在让人大跌眼镜。这意味着,所谓的舞弊者唐寅、徐经二人,根本就是被冤枉的。

朝廷对于此案也有些犯迷糊了,有没有过舞弊呢?最后干脆各打五十大板,程敏政“疑似”受贿,革职回乡。举报者华昶因奏事不实,被降职处分。唐寅、徐经二人均不得再参加科举考试,到地方上做小吏。


唐寅,字伯虎,后人称为唐伯虎,文采斐然,28岁时就中南直隶乡试第一,次年入京应战会试。

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寅刚刚参加完了考试,却被言官华昶举报有“贿赂考官,买得试卷”的嫌疑,锒铛入狱,后被贬为吏。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唐寅彻底丧失了进取的心,从此游荡江湖,不过问朝廷之事了,埋没于诗画之间,世间又多了一位“桃花仙人”。

弘治十二年,“泄题案”的前因后果

唐寅,史书说他“性颖利”,禀性且聪敏,但是也有些许的“放荡不羁”,曾与同里狂生张灵纵酒贪杯,却不从事任何职业。

当时,祝允明劝唐寅应该考取个功名,才不悔此生。于是,唐寅一年闭门不出,钻研苦读。

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寅28岁那年,中南直隶乡试第一,而主考官梁储认为其文章不凡,就带文章回朝廷给程敏政一看,这是程敏政的第一次见唐寅的文章。

唐寅在取得乡试第一后,作诗一首:壮心未肯逐樵渔,秦运咸思备扫除。剑责百金方折阅,玉遭三黜忽沽诸。红绫敢望明年饼,黄绢深惭此日书。三策举场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嘘。

可见唐寅文采斐然,但也有些“狂妄”。本以为在考中功名后,唐寅会有所收敛,走上正道,可换来的却是变本加厉的流连欢场。友人纷纷规劝,但不听。

次年,唐寅和江阴富人徐泾来到京城来,很多权贵问唐寅之名,纷纷慕名前来。徐泾见到如此好的机会,可以攀附权贵,于是就与唐寅时常往返于高官权贵之间,纵情饮酒,结识权贵。但是,两个也没忘了学习。

当时,唐寅闻程敏政之名,“才高负文学”,于是就想与之相见,而程敏政也知唐寅之才,早就想见一面。

于是,唐寅和程敏政第一次相见,才子惜才子,两人相谈甚欢。而唐寅见程敏政才高,也请求程敏政教其学,“以币求从学”,这也给后来的“泄题案”留下了口实。

弘治十二年(1499年),会试正式拉开序幕,大学士李东阳、少詹事程敏政为主考官,本以为是一场普通的会试,却是因一道题而显得不同了。

当时,程敏政作为出题者,出了到“冷门题”,一道出自《退斋记》的题目,有点超纲了。但是,唐寅和徐泾却刚好看过此文,很顺利的答了出来,因此两人都矜夸喜悦,到处炫耀自己答出此题。

这样一来,引来了众多的考生的羡慕和妒忌,妒忌却又产生了不满,加上之前唐寅往返于权贵之间,还拜见过程敏政,而程敏政还是此次科举的主考官之一。于是,流言四起,有人言,唐寅等人以重金购得试卷,不然那么冷门的题,怎么能答得出?

事情越闹越大,给事中华昶弹劾程敏政“鬻题”与举人唐寅、徐泾,但会试还没有放榜,明孝宗闻奏,乃下令李东阳等人重新阅卷。

李东阳等人重新阅卷,但榜单中并没有唐寅和徐泾二人,也就说,以唐寅的文才,加上提前知道题目,怎么可能会不上榜?应该是没有“鬻题”一事,于是李东阳上奏明孝宗,并无鬻题的违法行为存在。

给事中华昶劾敏政鬻题与举人唐寅、徐泰,乃命东阳独阅文字。给事中林廷玉复攻敏政可疑者六事。敏政谪官,寅泰皆斥谴。寅,江左才士,戊午南闱第一,论者多惜之。

本来,这事应该可以就此了结了的。但是给事中林廷玉又弹劾程敏政“可疑者六事”,明孝宗再次让人重审此案,唐寅和徐泾被抓入锦衣卫诏狱。在审问后,徐泾承认“贿其家僮,得试题”,贿赂了程敏政的家僮,从中买得了试卷。

这样一来,似乎坐实了唐寅等人的罪名。但是,李东阳发现这事蹊跷,并没有找到贿赂的家僮,于是提出质疑。明孝宗也知此事有可疑之处,于是下令三人对质。

最终,唐寅表示自己并无作弊的行为,而案件也可疑多多,再任由其发展,就不单单是一起“泄题案”了。于是,明孝宗下令,唐寅被贬为地方小吏,而程敏政也被勒令致仕,这事也就到此为止了。

唐寅没有作弊?

弘治十二年(1499年),在京城的午门前,唐寅、徐泾和程敏政进行三方对质,唐伯虎说自己只是“以币求从学”,寻得治学之道,并无“贿其家僮,得试题”之事。

其次,朝廷也没有找到唐寅等人所贿赂的家僮,而且程敏政是“勒致仕”,勒令致仕,而当初举报的言官华昶也因“言事不实”而被贬为南太仆主簿。

从此看来,皇帝(官方)都认为唐寅无作弊的行为,并且没有追究其责任,只是贬为小吏,可见唐寅应该没有作弊,而且以唐寅的才华也无需作弊。

那么,“泄题案”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关于程敏政“泄题案”,史书言:或言敏政之狱,傅瀚欲夺其位,令昶奏之。也就是说,“泄题案”有可能是权力之争,是傅瀚等人想要夺程敏政之位,想趁机拉程敏政下台,所以才会让人前去弹劾。

为什么这样说?

程敏政“五年起官,寻改太常卿兼侍读学士,掌院事,后进礼部右侍郎。”虽然官职不高,但明朝有个传统“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从此可见,程敏政将来可是要进入内阁之人,高官大禄就在眼前,而傅瀚作为“储备干部”,自然是有可能使坏,借机搞掉程敏政。

后来,程敏政被勒令致仕,傅瀚就代替了程敏政的位置。弘治十三年(1500年),也就是“泄题案”发生的第二年,傅瀚做了礼部尚书,成为了进入内阁的有力竞争者。而程敏政在致仕后,以痈毒不治而卒。

结语

由上述所言,加上“泄题案”种种可疑之处,唐寅并没有作弊,而程敏政也没有“鬻题”,可能是有人特意的诬陷,想趁机搞掉了程敏政,而这个人最大可能的就是傅瀚。这样一来,“泄题案”就不是一场简单的贪污腐败案,而是一场权力之争,一场来自权力的较量。

【小皮】


天下闻名的大才子作弊,不值当!唐伯虎舞弊案其实是一件言官捕风捉影造就的冤假错案,唐伯虎无作弊的理由,但也为自己的放荡不羁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事情的发生

唐伯虎应天乡试得第一后,次年赶往京城参与科考。路上偶遇江阴富商之子,同样去参加科考的徐经,于是一起出发去往京城。在这段路途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到了京城后,唐伯虎也与徐经常厮混在一起。由于唐伯虎才气逼人,风流放荡,又整天浪荡于街头,于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科举结束后,唐伯虎也曾酒后狂言,必中状元,引起别人怀疑。

给事中华昶等人于是弹劾主考官程敏政、徐经、唐寅串通一气,科场舞弊。程敏政不服气,便与华昶当堂对峙,说举报的徐经、唐寅两位人都不在所录取的名单中,存疑再次校正的十三个卷子,程敏政也没有校阅。最终,华昶语塞,以言事不察被谪;程敏政下狱,徐经、唐寅被贬为小吏。

这便是明朝弘治年间著名的唐伯虎作弊的经过,但是从事件的当事人唐伯虎以及官方的处理结果来看,唐伯虎不存在作弊的可能!

一、唐伯虎的才华,让他没有作弊的动机

唐伯虎出身于一个苏州的商人之家,少年时就聪明绝顶,让时人惊叹。他在16岁时,便“童髫中科第一,四海惊称之”;但是过于顺风顺水让唐伯虎的性格极其放荡不羁,高傲自负,他不想要功名利禄,一心只想做豪侠。但是后来,他的父母妻儿相继去世,家道中落。在好友祝枝山的规劝下,唐伯虎幡然醒悟,潜心准备科考。28岁时,获应天府乡试第一。当时,唐伯虎才子早已声名鹊起。作为著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书画双全,为时人所知。

在科举前,唐伯虎的才名已经为人所知,而且,唐伯虎为人高傲自负,秉持着一股读书人的傲气,完全没有作弊的动机!

二、作弊案的官方处理结果,不是按照作弊案处理

舞弊案发生后,明朝官方的处理结果很能说明问题,太宽大处理了。

舞弊案的举报人华昶,以举报的事情不属实被贬谪,这本身便说明舞弊案不存在。

主考官程敏政被下狱,但是很快出狱。而且其被下狱的理由并不是科举舞弊,而是因为受贿!

当事人的徐经、唐伯虎,被贬为小吏。试想,按照朝廷对于科举的重视程度,如果是科场作弊,早就被剥夺功名,流放几千里了,怎么可能仅仅是贬斥为小吏。这只能说明,舞弊案的不存在。

而两人之所以被贬斥,是因为确实查出了两人接触程敏政的事实:

徐经曾经进京过,以重金为见面礼送给程敏政;唐伯虎也曾经用委托赏识自己的梁储向程敏政乞文。但是在明朝,其实无论是送见面礼还是乞文都是官场很常见的事情,并不足以判定舞弊。

而朝廷之所以对两人做出处理,一方面是平息舆论压力,另一方面,两人入京以来,行为放荡不端,尤其是唐伯虎,更是风流成性,不懂得谨言慎行,给自己惹来了大祸。

总之,无论从事后从明朝官方的处理结果,还是唐伯虎的才华来看,唐伯虎都没有作弊的嫌疑!但牵连受害,大多是因为唐伯虎的狂放的性格导致。


这个问题得从一个叫徐经的人说起!

这是唐伯虎在考试前结交的一位的富二代。

他的出现,让唐伯虎的人生彻底的发生了改变

可以说他是唐伯虎生命中重要的男人。

在考试前几天,两个人先自己来了一场模拟考

自己模拟试题并共同讨论答案,可谁知道,真到了考试的时候

这模拟的题目竟让他们猜对了。

两个人的答卷竟如出一辙

一时间,考试专业户唐伯虎成了作弊的小人

还被告上了朝廷,成了考场舞弊案的主犯。

真的能猜对吗?当然不可能!

当年其实是徐经自知才不如唐

事先早已买通了考官要过试题

才又向唐伯虎求得了答案

准备在考场上碾压过他

可没想到因为太过招摇得罪了人而不自知

才被人举报,告上了朝堂。

而唐伯虎只不过碰巧成了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附带牺牲品而已。


唐伯虎估计很多都从周星驰的电影中了解的,大家都知道他是四大才子之一,然而唐伯虎竟然被牵扯到作弊案,是真有其事,还是子虚乌有,我们一探究竟!!!

江南四大才子,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绝对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尤其四大才子中的唐伯虎,更是由于影视作品的再创作,使得唐伯虎其人,神秘无比!但是,这位大才子竟然有过作弊的历史,可谓是其人生上的污点!

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作弊是十分流行的。

根据南京地方志资料显示,古代高考的考生们有“标准装备”:手提灯笼、书箱、食品等,胸前挂着一个卷袋,用来放置试卷笔墨。卷袋一般是用蓝布制成。档案显示,古代考生“装备”也大有讲究。秦淮区文化局局长赵久明告诉记者,即将建成的科举博物馆内的展品除了有科举书籍、试卷等等以外,还有大量考生的装备。

考生考试一共有四场,开考前一天下午,考生必须静卧休息,等到夜晚三更的时候,考场放头炮,店主或者家人就叫考生起床,然后梳洗吃饭,到了四更考场放二炮,考生就出发,到考场外面等候。等到考场放三炮,主考就坐,开始点名,这时候考生就鱼贯入内,领取卷子各自进各自的号舍,考场清场封门。

五更开始出题,考生看题后开始答卷,一直要答到黄昏时候才放头牌,就是第一次放出考生,然后考场又关闭。到了吃晚饭时,放二牌,半夜时放三牌。三牌之后考场的门就不再关了,这时候没有答完卷子的考生已经寥寥无几。

随便普及古代防作弊措施

清朝考场出现了“准考证”

为了防止考生作弊,古代考场会实行糊名制和誊录制,把考生姓名封住,考卷也派八百多个人用红笔重新誊抄,这就叫“朱卷”,原先考生自己写的叫“墨卷”。这是为了防止考生买通考官,这样考官就不能认出考生的笔迹了。明清的科举“安检”十分严格,要求片纸只字皆不得带入考场,除了在进场前由卫兵仔细搜查外,清代乾隆时更曾下诏详细限定考生带入场各式物品的规格。例如砚台、木炭、糕点的大小厚度;水壶、烛台的用料;以至毛笔、篮子的款式都有明确限制。考生作弊一旦被发现,后果相当严重。

据说,唐伯虎在1498年,在南京夫子庙的贡院参加乡试,考取第一名,为应天府解元。等到赴京再考的时候,却被诬陷受贿买题而蒙冤下狱。事实情况是:当唐伯虎考取了解元之后,江阴有个巨富姓徐,与唐伯虎在京参加同科会试。

徐行贿主考官程敏政的家童,窃取了试题,他曾经拿着试题问唐伯虎是否愿意看,唐伯虎自信能考取,就拒绝了。但是,后来有人揭露了徐的作弊行为,同时牵连到唐伯虎,唐伯虎也入狱了,从此他就心灰意冷。后来,真相大白了,唐伯虎被安排到浙江当个小官,唐伯虎不肯去,回家过起了浪子的生活。这其实也是一段关于科考作弊的历史。

文|黑白史

有更多精彩回答,如:胡雪岩临死前说“白虎勿近”白虎是什么?阿房宫有多大?“试婚格格”是什么?等有趣的历史问答?请关注@@黑白史,带你了解历史的故事。


唐伯虎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他想在会试中逞青云之志,“会题泄露”案,让他的人生走向另一个轨迹

影视剧里关于唐伯虎的演绎可以说已经到了耳熟能详的地步,《唐伯虎点秋香》、《金装四大才子》,通过这些影视剧,大家印象中的唐伯虎一定是白衣胜雪,家境优越的富家公子,要不然怎么有钱撩妹、怎么有那么多闲功夫写字画画,而且一副画就价值连城,如果你是这印象就错了,他其实是一个有点犯傻、有点狂的中二青年。

首先唐伯虎是出生商人家庭,并不是什么书香门第,和文征明是同时代的人,而且他应该还是大哥。后来他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结交,人称“吴中四才子”,就是我们常说的“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绝对是一个聪明boy,少年成名,青年才俊,这四大才子,除了文征明没有那么早慧,其余都是比着优秀的。

唐伯虎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一举夺得解元,故而人称唐解元。次年,他与徐经一起进京赶考,这一次赶考却改变了他以后的人生。本来一个青年才俊,志得意满,想通过科举考试逞青云之志,结果这一次让他的人生从此陷入绝境。

这次让唐伯虎后来的人生,走上另外一条道路的事情是,“会试泄题案”。当年考试也很严格的,出题老师是程敏政和李东阳,这两位吧,也是博学多才,饱读四书五经之人,出的题是有名的难。这就和你上大学的时候,总有些科目导师会很严厉一样,这两位就是这种严厉的导师。

事情就这么凑巧,那么难的题,大家做得都挺费劲的,可能有些考生连夜押题都没有押中的,但是里面有两个人的试卷,可以说是出类拔萃,不但字迹工整,文采飞扬,更重要的是,答题切合,论述有理有据,简直就是鹤立鸡群的两个人。

当时看到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卷子,导师肯定心情也是灰暗的,突然在这些糟粕之中出现两个精华,程敏政抑制不住心里的高兴,脱口而出:“这两张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经的。”可能这只是一种欣赏的态度,木秀于林的两个年轻人,让导师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喜,这是一种人之常情的感慨。

坏就坏在,程敏政当场这么说,就难逃作弊的嫌疑了,你看都没有看是谁写的,你就说出这两个人的名字,怕是此事没有那么简单。这话一旦传出,就一发不可收拾,大家都在议论这两个人一定是作弊了,这件事一经流言发酵,就有了后来“约定门生”的事情出现了。

“约定门生”案,唐伯虎被牵连其中,他被舆论的浪潮卷入了一个深渊,然后是万劫不复的地狱

“约定门生”又是怎么回事呢?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月,早春时节,京城乍暖还寒,但是三年一度的会试却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这场会试就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考生们提着笔刀上阵,在考场上纵横捭阖,就在大家还沉浸在考试的硝烟里的时候,二月二十七日,户科给事中华昶上疏揭露主考官程敏政卖题于江阴县举人徐经、苏州府举人唐寅。

古代的科考现场

其实唐寅在这件案子上挺无辜的,别说以他的才华不用买题,就算是让他拿钱,他也未必能拿得出来,你肯定要说了,他家里不是经商的吗?你要这么想,就冤枉死唐伯虎了,从他还没有中解元开始,他已经家道中落了,说实在的,真要买题,他还不一定拿得出银子来。

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寅考中乡试第一名,与其同场的举子徐经结交,这个徐经不同,是家里有钱的富家子弟,两人可能还有点惺惺相惜,遂结成好友一起去考试。两人考试前也逃不过吹吹牛,互相吹捧,喝完酒也瞎胡说几句,唐伯虎就在酒桌上吹过牛,说此次定中探花,本是酒桌戏言,但是却被有心人夸大了事实。

吹完牛就算了,唐伯虎的中二病真是无药可救,到北京后,经梁储介绍认识了程敏政,并纳币要求师从程敏政。这就是程老师在外面办了个补习班,要收钱的,讲解历年真题,程老师讲解得认真,徐经也认真听讲,时不时还拿个笔记本记一下题型,记完了,他也很是仗义,就把笔记借给唐伯虎等一起考试的人看看,其实也是好心,没想到大家都挺认真,把老师讲的课记了个七七八八。

古代的课外补习班

程敏政做了主考官,出的题肯定逃不过自己平时的思维,自己课外辅导的时候,也时不时提点同学们,这是重点,圈起来要考的,程老师很是语重心长,这一届学生也很是勤奋刻苦。实际上,徐经只是太认真学习了,完全没有贿赂老师,但是刚一被投入监狱时,他害怕受刑,于是自己首先招认曾经用钱贿赂程敏政。

加上唐伯虎也交代自己拿钱买过程老师的文章,但是绝对不是试题,但是自己的行为有瓜田李下之嫌,唐寅此后再也无心为自己辩白。就此沸沸扬扬的“约定门生”案落下帷幕。

这场卖题作弊案,其实就是一场官场的暗中争斗而已,唐伯虎并没有作弊,程敏政也并没有卖题,但是结局却改变了三个人

由于这件卖题作弊案,闹得沸沸扬扬,明孝宗下令主考官李东阳,会同五经,同考试官将场中朱卷,凡经程敏政看中者重加翻阅,以期能公平公正的录取。结果经过调查确实没有发现什么重大的问题。

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起舞弊案,其实这是一场官场的争斗,唐寅只是不小心踏入一个雷区而已。指控程老师卖题的人,叫华昶,他的证词并不全面,可以说是疑点重重,考过试的人都知道,出题的老师肯定不会是一个人,阅卷老师也不可能是一个人,程老师好像还不能一家独大,自己说了算,如果这样,等不到考试后被举报了,出题的时候就已经翻了船,这么多出题老师,为什么所有的问题都指向程敏政呢?这只能猜测是一场阴谋而已,明朝官员的政治斗争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也是极为激烈的。

程敏政也是一个饱学之士

这里面有一件野史里记载的,唐伯虎好友都穆,唐伯虎曾经在酒后大吐狂言,说自己此次必中,当然以唐伯虎的才华,我们可以相信他是的是真的,但是错就错在,他的中二病严重,狂生的状态被都穆记录下来,并出卖了他因为这件事,唐伯虎和都穆断交。此事无法考证真假,先不说唐伯虎作弊没有,从他的性格来看,年少轻狂是他日后悲剧的源头,所以做人还是低调一点好,与他同时代的文征明就做得极好。

唐伯虎到底作弊没有?明孝宗亲自审理的这个案子,他是被冤枉的,过程很简单,就是听了程老师的课,太认真了,记下了很多思路题,并没有买题的事实。真相是公布于天下了,但是后果还是需要负责的,判华昶赎杖,因为他报了假案,判徐经和唐伯虎赎徒,并革去举人身份,派到衙门当差,唐伯虎的仕途路从此中断;而程敏政最惨,他本是为了宣扬自己的学术精神,却被官场争斗害得身陷囹圄,被释放后的第三天,他便含恨而亡。

唐伯虎经此事打击,后来一蹶不振,不再向往仕途经济,归家妻子吵闹不休,看,这可不是电视剧里演得那么情深似海,从此他消极颓唐,筑室“桃花坞”以自娱。

徐经因科场失意后体质一天比一天差,不胜旅途劳顿,至京便卧病于永福禅寺,客死京中,一辈子没有实现经天纬地的理想。

这件作弊案,虽然落下尘埃,却让三个人从此走上不一样的人生道路,一场官场的暗流,磨灭了两个年轻人的熊熊热情,使他们在往后的岁月里,再也重复不了当初的豪情壮志,只留下一段往事,令后人评说。


影视剧里的唐伯虎风流倜傥,搞笑幽默,”四大才子”之一。历史上唐伯虎一点也不潇洒,甚至生活的很窘迫。一切都是因为那起考试“舞弊”案件。

1498年,唐伯虎在好友的劝说下,走出了失去亲人的阴影,去应天府(南京)参加乡试。二十九岁的唐伯虎得了第一(解元)。主考官梁储看到他的试卷赞叹不已:“士固有若是奇者耶?解元在是矣!”。

唐伯虎考过后,该是尽快去北京,尽心求读准备京城会试。唐伯虎是个不甘寂寞的人,他的确是去北京了,只是在船上遇到了富二代徐经。

徐经也是进京赶考的,他认为是否能进入仕途,文章重要。但是认得权贵,得到权贵的赏识更重要。于是唐伯虎跟着他,不停的穿梭在那些豪门权贵之间。

在京城负责主考的是程敏政和李东阳两位大文人。试题出的偏僻,很多应试的学子都答不上。其中有两张卷子答的非常好,被程敏政脱口而出,“这两张卷子定是唐寅(唐伯虎)与徐经的”。结果这句话,被在场的人听到,并传了出去。

程敏政也是徐经与唐伯虎在京城拜访过的人,在被钦定是主考官后,还为唐伯虎的诗集做了序。他的话被平时忌恨他的人抓住把柄。一个叫华昶的给事中(官职名称)就上奏了孝宗皇帝。说程敏政受贿泄露试题,并内定其二人是本科会元和亚元。

这位华昶一告,后面跟着一帮人也告程敏政受贿泄题,使多数考生有意见失望。孝宗皇帝恼怒,下令程敏政不准再阅卷。凡是他看过的卷子,全有李东阳再看。并将程敏政,唐伯虎,徐经押往大理寺,派专人审理。

李东阳阅卷后,发现程敏政说的卷子,根本不是唐伯虎和徐经的。但是徐经在监狱里经不住拷打,承认了用金子买通了程敏政的随从,泄露试题并给了唐伯虎。唐伯虎见他招供,也无话可说了。

在刑部吏部会审时,徐经又反供说是屈打成招。皇帝亲自下旨,华昶举报不实,调离京城到南京太仆寺任主薄。程敏政出狱后悲愤而死。唐伯虎出狱后,本来是被安排去浙江“黔冲吏役”,就是做小吏。唐伯虎“一荣一辱”,好比跌入深渊,再无心情进仕途,直接回家去了。

关于这次泄题案,记载很多,说法不一。《明史-程敏政传》记载:“或言敏政之狱,傅瀚欲夺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很显然,这是明朝官员之间的忌恨引起的争斗。而唐伯虎不光是没有作弊,而是毫无干系的成了受害者,本来可以进去仕途的他,只有卖画为生了。


原始地址:/changshi/12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