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真的考试作弊了吗?你认为他是政治牺牲品吗?

唐伯虎考试没有作弊,可是结果就是唐伯虎被这桩案件给连累了。当然唐伯虎受牵连,除了他年少轻狂,不知道世道深浅的性格有关,还有就是他认识了一个损友考试作弊的徐经,这一连串巧妙的事正好反应出了明朝科举的潜规则和弊端,当然唐伯虎也恰逢其中不幸的成了牺牲品。

少时的唐伯虎过的很惨,亲人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他一人。唐伯虎本想一直颓废下去,好在好友的帮助下走出了黑暗,在29岁那年天才的唐伯虎轻松的就中了乡试第一名“解元”。唐伯虎意气风发,兴奋无比,觉得自己的人生一片光明,以后的科举考试唐伯虎也相信自己一定会榜上有名,甚至是状元,因为唐伯虎坚信自己的实力,而大家也认为他有很大可能中状元,毕竟大家也知道他是个天才嘛,考试不在话下。接下来的殿试,唐伯虎和其他人都认为是前途光明的开始,而事实却是唐伯虎不幸的开始。

弘治十二年,唐伯虎踏上京城去考会试和殿试,在路上他认识了同样去考试的徐经。徐经是个富家子第,学识也就一般啊,可是他却是大名鼎鼎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曾祖父。徐经有意结交唐伯虎,路上的吃喝玩乐徐经都包了,唐伯虎很高兴,就这样他们成了朋友。毕竟是天才啊,谁都愿意结交嘛,当然啦这也有徐经的小心思在里面呢!两人到了京城,得意洋洋的唐伯虎试前就宣称自己一定会得会元,还没考试呢就这么狂妄自大啊,实在自信的没边了,你唐伯虎是天才也不能这么炫耀啊!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唐伯虎的高调语言很很多士子记恨上了。结果会试考完后,榜单还没公布,唐伯虎又自信的说,不用等到榜单出来,这次的会元肯定是他。成绩还没出来,你怎么知道自己一定中了,肯定有猫腻,考试作弊了。结果会试成绩出来后,会试题目只有唐伯虎和徐经答出来,其它士子都答不出来,你唐伯虎答出来就算了,没有多少才华的徐经都答出来了,结合唐伯虎之前的话语,所有的士子都认为他们两人作弊了,都去告发他们,结果惊动了皇帝,派出大学士李东阳专门查这个案件。

案件调查结果是这样的,徐经用金钱买通了这次考试的主考官程敏政的下人,拿到了考题,徐经自己就作弊了。至于唐伯虎是无辜的,他没有拿到考题,被徐经给连累了。最后的处分是徐经和唐伯虎一生不能做官,徐经出了钱免受逃过牢狱之灾,程敏政被免职,为了对无辜的唐伯虎作出补偿,朝廷让他去江南做一个小吏,唐伯虎认为这是侮辱自己坚决拒绝了。如果深究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这是科举考试的潜规则导致的。

明朝的科举考试并不是表面上的那么公正,主考官和官场上的官员在考试场上给予自己有关系和看好学子们作弊和方便是很正常的,这是大家默认的潜规则。徐经是富商啊,不缺钱啊,唐伯虎是天才啊,才华横溢,这些都是主考官称敏政看重的。考试前程敏政就认识了他们两人,也有意想把他们笼络在自己手下成为自己的门生,这样的话,自己在官场上就有帮手了嘛,这样才能巩固自己的权力嘛!官场上结党营私很正常,大家都这么干,不只程敏政一个干。所以徐经买通了程敏政手下,拿到了考题,如果不是程敏政自己有意泄露考题,徐经能从他的下人拿到考题吗?没有程敏政的同意显然不可能,这就是一个局,目的就是把唐伯虎和徐经给套住成为自己的门生。所以程敏政为了保证计划顺利完成,出了一个很奇怪的考题,这个题目也只有徐经和唐伯虎两人能答出来。拿到考题的徐经就犯难了,以他的水平实在不行答不出来啊,可是徐经有办法,自己不行,自己的天才朋友唐伯虎行啊!于是徐经在和唐伯虎考试前吃喝玩乐的时候,有意把考题泄露出来,当然徐经不会说是自己作弊拿到考题,而是圆滑的和唐伯虎讨论试猜题目嘛,毕竟考试前所有的学子讨论试题很正常嘛,结果就这样有意无意的把会试的题目给说了出来,结果不留意的唐伯虎也讨论了下来,还做了文章什么的。

结果考试时,拿到试题的唐伯虎挺吃惊的,怎么和徐经讨论的试题中竟然一样,不在意的唐伯虎以为是巧合,因为有了准备,当然唐伯虎写的非常好啦,因此唐伯虎很自信试后大言不惭宣布自己肯定中会元也就很正常了。徐经有了唐伯虎的提示,当然也写的很好嘛,所以就只有他们两个答的最好了,不出意外,程敏政的计划就要成功了。只是坏就坏在唐伯虎太年轻轻狂了,成绩还没有公布,你就应该低调嘛,就算自己是天才,也不狂妄自大,得罪了所有的学子啊,结果所有的学子集体告发,朝廷不得不处理啦!其实所有的官员也不怪程敏政的事,大家以前还不是这样干过嘛,只是现在潜规则公布在阳光之下,不得不做出处理啦!结果就是大事化了,小事化无,无辜受牵连的唐伯虎就这样成了潜规则的牺牲品,从此唐伯虎的后半生都不如意,当然后世却多了一个留下好诗篇的才子和徐经后人的徐霞客,这不得不感叹人生的惊奇啊!

从这件事可以得到感悟,最有才华的人,还是要低调一点,做人和才华是两方面,只有两面都做好了,人生也许就少点遗憾吧!


唐伯虎,一般指的是明代才子、书画家唐寅。众多影视中出现的唐伯虎,原型就是明代大才子唐寅。

唐寅生性风流,喜欢留恋风月场所,这是他一生的精神安慰。早年,唐寅府试、乡试均为第一名。之后,准备入京准备会试。

弘治十二年,爆发科举舞弊案,唐寅受牵连,被贬为小吏。面对如此巨大变故,唐寅的进取心受到巨大打击,从此流浪人间,在民间留下许多佳话。

对唐寅一生影响深远的、弘治十二年科举舞弊案,大家是有许多争议的。

一些野史,小说记载:唐寅与徐经、都穆三人参加科举考试。徐经买通考试官员,获得考题,而且分享给了唐寅、都穆。结果,唐寅科举第一名,而徐经、都穆则名落孙山。都穆很是气愤,就抖出了科举舞弊案。唐寅受到重大牵连,从此与都穆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说法,其实很有问题。历史上,唐寅与都穆两人是好友,并且在科举舞弊案之后,两人还经常饮酒、作画、题字,是难得一生挚友。所以这种说法纯属小说家、野史臆想。

明史中记载:在弘治十二年科举舞弊案之前,徐经、唐寅参加科举考试。徐经、唐寅为了自己的仕途着想,积极与考官套近乎,出钱向考官讨要文章。于是考官说,只要我出三道题,你们答对了,我就可以写文章。唐寅一一解答了问题。后来,有人把这几题的答案全部泄露出去了。没想到,这三道题竟然是科举考试的题目。

后来事情败露,徐经供出了事情经过,唐寅受到了牵连:唐寅在科举考场上作弊证据不足,但因为他在科举考试前,向考官出钱讨要文章,具有重大作弊嫌疑,所以将唐寅视为行为不端,贬为小吏。

至于唐寅到底作弊了没有,在我看来,是考官让唐寅作弊了。在考试之前,考官把三道题都告诉唐寅了,而唐寅则完美解答了。

实际上,如果唐寅不去巴结考官,自己也能高中科举,毕竟自己才华横溢啊,但他的一时攀附,竟让考官把题目都泄露了,从此让自己的一生就此跌倒。


01

我们来看弘治十二年的这场科举考试。

这次的主考官叫程敏政,他别出心裁的准备了一道考题,难倒了几乎所有的应试举人,只有两个人完美的答出了这道题。

在介绍参与这次考试的人员前,我先来介绍一下这位主考官程敏政:他的身份是李贤的女婿。

程敏政的老丈人李贤可是风云人物,不过他不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大家只需要知道,他曾挺身而出,为于谦平反昭雪。

同一时间参与这场考试的两个人物:于谦、王守仁都是江南的两大才子,但是考试的结果却截然相反。

而这一切,和百年之后的宁王叛乱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还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02

现在开始介绍弘治十二年会试的两位人物。

首先是大家都熟知的一位仁兄——唐伯虎。这次的殿试,只有两个人答出来,其中一位就是唐伯虎。

这位仁兄可不简单,江南四大才子之一,自幼聪慧过人,反正有什么好词都往他身上用就是了,准没差。

既然是天才,自然也很狂傲,不过唐兄确实有狂傲的资本。

平常没怎么用功读书的他,参加了弘治十一年的乡试,而且还是第一名,你说气不气人。

自从考了第一,唐伯虎就愈发的猖狂了。他在诗中这样写道:三策举场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嘘。

一个小小的进士算什么,他要挑战当时读书人的最高荣誉——连中三元。只可惜唐伯虎坏在了自己的猖狂上。

常言道:人狂没好事,狗狂挨砖头。

会试刚刚结束,唐伯虎就到处放话:这次的会元是我的了。

坏事由此而来,唐兄没当成会元,却到监狱走了一圈。日前给事中华昹劾学士程敏政,私漏题目于徐经、唐寅。

关键是这事还真的有,经过调查,程敏政的仆人曾经泄题给徐经。而这次考试只有唐伯虎、徐经二人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唐伯虎因此而受到了牵连,从此贬为小吏,不得为官。

03

我们再来看这次考试的另外一个考生——王守仁。

王守仁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二十岁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中了举人,但是后面的事情并不顺利,二十二岁考进士落榜。

要说王守仁这人,和唐伯虎还真是有几分相似:唐伯虎整天饮酒作乐,不把学习当做第一要务;

王守仁呢,则是在探索一些思想问题,比如曾经“格”竹子,还有喜欢研究军事,也没把学习放心上。

可惜王守仁运气太背,连续两次都没能中举。

终于,在弘治十二年第三次参与科举,考的倒是相当的不错。本来能当全国第一,只是因为有人走后门,王守仁成了二甲。

弘治十二年的科举考试就这样结束了:两位吴中才子,一位名落孙山,一位金榜题名。

04

不过事情到了这里还没有完,后面的事情更有意思。

王守仁并没有从此平步青云,相反,他历经了很多坎坷。作为一个有正直的人,他得罪了刘瑾,从而被贬官到西南的山区。

后来刘瑾被诛杀,王守仁才得到任用,随后的时间里,逐渐得到升迁,后来受命巡抚江西等地。

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宁王在准备造反。

这些年,唐伯虎的日子也不好过,自从那次科举后,整个人就愈发的消沉,开始了饮酒作乐,放荡形骸的生活。

此时宁王正在为叛乱做准备,四处招募人才,所以邀请了唐伯虎来帐下效力,唐伯虎当然很高兴,受邀前来。

本以为能在此大显身手,但是不幸的消息也来了。

唐伯虎是个聪明人,宁王的举动瞒不过王守仁,自然也瞒不了唐伯虎:宁王要做一件大事,只是这个事情有点大过头了——造反。

这种事唐伯虎是不会做的,就这样离开,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走?那得掉脑袋。

怎么办?只好装疯了。

唐兄也真是豁出去了,在大街上裸奔,逢人便说:我是宁王的贵客。这样做,宁王的老脸搁哪儿,只好把唐伯虎打发走。

经历了这次的打击,唐伯虎就开始彻底的堕落了。也许,对于他的而言,这是一种解脱。

也正是因为他的不得志,才造就了他在文学与绘画方面的成就。

宁王在准备造反,王守仁作为一方巡抚,自然得有所行动。

但是问题来了,这时候是正德年间。皇帝是谁呢?朱厚照。对这个皇帝大家都清楚:沉迷于玩乐,怠荒于朝政。

不管后世怎么评价他,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皇帝不管事,朝廷更不管事。

顺带提一句,当时的内阁首付杨廷和都被宁王收买了,更别说其他的臣子。

既然都这样了,那上疏朝廷管用吗?当然是不管用,这正是宁王有恃无恐的原因。

05

正德十四年,宁王发动叛乱。而此时,王守仁的兵符已经上交兵部,手中没有军权。

宁王顺长江而下,兵锋直指南京,不久便打到了安庆,这里是南京的门户,此地若失,南京危矣。

如果安庆被宁王夺去,一路打到南京,大明的半壁江山不保。

如此危局,而朝廷朝廷上下浑然不觉,怎么办?

但是王守仁毕竟是王守仁。这时凑了七八万人,也算是有点军队了。

为了争取时间,他发布檄文,声称朝廷派了援军,加上自己的部队,一共十六万,要去打宁王的老窝南昌。宁王还真被这封檄文吓到了。

只是十几天的时间,都没看到王守仁有什么动静,宁王终于发觉上当了,带着自己的军队,进攻安庆。

而王守仁带着自己刚刚组建的军队,趁着南昌空虚,占领了宁王的老窝。

宁王只好回兵救援,双方在鄱阳湖决战,最终宁王战败被俘。

宁王之乱,从此画上了句号。

虽然他们都处在正这昏暗的年间,和唐伯虎一生不得志相反,王守仁创立了一番功业,在嘉靖年间官至两广总督,一代心学大师。

唐伯虎虽不得志,但在诗词书画方面大有成就,几百年间无人能及。

06

同样经历了弘治十二年的科举,同样参与了宁王的叛乱,两个人人生的方向也因此而被改变,结局虽然不同,境遇更是天壤之别,但都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若是弘治十二年唐伯虎连中三元,可能历史上只会在多个商辂这样的人。

而我们现在可能就读不到这样的诗作了: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也许再也看不到《落霞孤鹜图》这样的山水画了。

假如王守仁这次科举考试再次落榜的话,他的信心可能会因为科举考试而丧失,至少会改变很多他人生的轨迹。

当年完美答出程敏政考题的人除了唐伯虎,还有一个人,他就是——徐经。

自从受到这次打击后,对于科举考试失去了信心,这样的态度,影响了他的曾孙——徐霞客。

也正是因为徐霞客没有选择考取功名,而是将毕生用来游览中国的大好河山,这才有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著作的诞生。

历史上的科举考试数不胜数,其中最精彩的,大概也就是弘治十二年的这场了吧。

仔细算算,这次的科举竟然造就了这样几位大人物:一代心学大师王守仁,一代书画大师唐伯虎,一代地理学家徐霞客。

历史还真是有趣!


如果看过《唐伯虎点秋香》这部电影的人,一定对唐伯虎有所了解。这部电影里面,唐伯虎风流倜傥,兼具文韬武略,套用周星驰的一句话,那就是万里挑一的人才。电影里面唐伯虎历尽波折,最终抱得美人归。然而事实上的唐伯虎真的有这么幸运吗?

唐伯虎的本命叫做唐寅,伯虎是他的字。因为其自小就才华横溢,其人和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被人合称吴门四才子。事实上,因为其在书法和绘画上有着绝佳的造诣,又被称为明代四大书画家之一。

这样的一个人,照理说会出人头地,状元及第。但是,因为科场舞弊案,唐伯虎没能博得功名,最终沉迷纠结花街柳巷,整日饮酒作乐。

在科场舞弊案出来之前,唐伯虎可谓是少年得志。十六岁在院试考试中取得第一,二十九岁在全省乡试考试中又获得第一,成为了“解元”。

于是,信心满满的唐伯虎准备在第二年召开的全国会试中一举中第。然而在会试前,唐寅经由另一富家子弟徐经的介绍,去拜访了主考官程敏政。恰的是,唐寅那次会试的考题非常叼专,好多考试都不知道题目的出处来源,唐寅却回答的非常出色,一众考官对唐寅的答案非常满意。唐寅本人也深信自己会状元及第。在一次私下聚会的时候,唐寅醉酒后说到,自己就是今科的状元。这句话为唐寅后来的命运埋下了祸根,一些人嫉妒唐寅的才华,便上报给朝廷,说唐寅贿赂考官。

后来,因为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唐寅贿赂考官,唐寅被禁止终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大学士程敏政被开缺回家,徐经终生不得为官。值得一提的是,多年后,徐经的一个孙子徐振之走遍的祖国的山山水水,并著有《徐霞客游记》。

经此一故,唐伯虎的余生整日借酒浇愁,最终在穷困潦倒中去世。

此次的科场舞弊案,唐伯虎算的是上政治牺牲品,确切的说是明朝党争的牺牲品。


原始地址:/chaoliu/12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