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关于西安交大博士生跳河自杀事件,到底是学生的心理不够强大还是导师的问题呢?

这件事情前几天已经评论过了,在这里再来说一下。心理不够强大和导师的奴役两种原因都有。首先,从心理来说,作为一个农村来的孩子能读到博士已经算是凤毛麟角了,农村大多数孩子的共性,是内心有自卑感,性格都比较内敛不是那种open的人,遇到事情不会与别人说,闷在心理,再加上对自己的要求高,因此压力到达一定地步,往往会出现内心崩溃的现象。作为一名农村来的研究生,我知道家里对自己的厚望,也知道经济条件的困难,自然也会体会到自卑的感觉。如果不知道自己疏导内心,很容易崩溃。其次,导师奴役,正常情况下导师对自己的要求高,不仅在科研,还在其他方面,干一些杂事是正常的。但是,据了解他的导师不仅实验室的杂事让他去做,就连自己生活都干预,经常夜晚发微信给学生,已经远远超出导师的范畴。并且在科研上面并没有给学生有益指导。

还是给读研,读博的学生一点建议:

1,努力学习努力搞科研,顺从导师不要太过顶撞导师,因为是他决定了你能不能毕业

2,练就强大的内心,多和别人交流,有问题不要闷在心里多和家长,老师,同学,朋友谈心,会有助于自己成长。我也是农村的,一开始都是很内向,但是只要努力去练,是可以变好的

3,找一个自己的爱好,心情不好就去锻炼,放松心情,比如健身,打球等等

斯坦福大学校园


出现这样的极端事情,这是个悲剧。

导师和学生之间是一个系统,必须整体评价才有意义。

对于大部分研究生来说,其年龄段处于20-30岁之间。这期间正是逐步成长成才的阶段,是逐渐和社会接轨的阶段,在事业、感情、人生观等等诸多方面接受挑战的阶段。其特点是情绪波动大。顺风顺水时,容易趾高气扬,受到挫折,很快就心灰意冷。如果自己还不会调节,有些学生很容易走极端。比如,厌学、停滞不前、心理灰暗、甚至出现极端的情况。前三种,我的学生中全都出现过,好在及时干预,基本都顺利过关。

我自己就是一个导师,对于加入我团队的研究生,公平的说有些学生确实适合做科研,有些可能并不适合。但是,大家都要接受现实,在读研究生阶段确立好自己的目标,是将来走科研之路,还是在这短期间把自己训练好。科研思路训练好了,可以应用到做其它事情,因为做事情和做科研其实是相通的。比如,面对一个事情,要先调研,发现问题以及核心点,然后逐步推进,充分分析,查漏补缺等等。

导师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研究生的第一监护人。要及时发现他们的缺点和心态变化,及时疏导。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我有一半时间其实是在做心理医师。一个思想成熟的导师,一个可以被学生信任的导师,其实就是学生在迷茫中的灯塔。只要导师光明,可以为学生照亮至少眼前的路。

在这种情况下,经常带学生一爱吃吃饭,散散步,一起出野外等等,这都是培养学生,增强交流的手段。

在这个体系中,不存在研究生“独立的研究”。比如,陪老师吃饭,就占据了学生的科研时间。这样的说法在我看来,并不成立。做科研,并不是打点计时,并不是时间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成才。

所以我经常说,研究生的幸福有一大半掌握在导师手里。

至少对我自己来说,绝对不能让学生发展到抑郁,发展要寻死觅活的阶段才去处理。真发生这样的事情,导师确实有一定责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做导师并不容易,很多导师,自己并不是很好的心理学家,每个人培养学生的思路和方法都不一样。这时候,作为学生,也要有自己正确的处理方式,本来师生一场,这么美好的事情,到最后变成敌人,一样是一场悲剧。

国外很多高效的方法其实也可以参考:1)设立导师团,避免一个导师的权利过大,万一学生和导师不和,会使得学生无路可走。这样的缺点在于,学生可能无法得到主要导师的全身心投入;2)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尤其是如何和年轻学生交流等等;3)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疏导,出现问题时,要及时和家长以及单位取得联系,避免事情恶化。

关于如何培养研究生大家可关注我号查看文章研究生问题诊所(1):研究生如何培养


这个导师的确让人恶心,把学生当小蜜啦?自杀是很需要勇气的,我也觉得活着没意思,不断的妥协将就,可我不敢自杀。这个社会的确让人深深的绝望,高等学府的博士生导师这个德行,所谓的精英真接触了,大多让人想吐。不愿意苟且的人都挺了不起。


西安交大博士跳河的事件非常令人唏嘘,同时这个新闻出炉的时机也非常耐人寻味。

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目前对于性骚扰的话题正在成为一个强大的凝聚公众的磁铁,只是美国的焦点是演艺界,而中国是在大学里。杨宝德事件让我们看到,性别关系中权力的滥用,并不仅仅只是发生在男人对女人,它同样也可能会反作用发生。这提醒我们,男人在面对不平等关系当中的性别敌人时,也有可能是脆弱的,甚至可能更脆弱。

对这个新闻的评价,有一种方式是不可取的,那就是强调说这个学生的心理不够强大。坦率讲,换了我是新闻的男主角,我应该不会去跳河自尽。我会不开心,我会和导师有矛盾,我会考虑退学或者是换导师,但是我不会通过投河的方式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但事实上,没有人可以代替杨宝德去体验他的生活。我们没有办法真正去还原他在结束生命的那个时刻,不知道他到底内心承受了多么大的压力。如果我们从一个更加复杂的维度来思考一个生命个体,你就会发现其实很多自杀者的决定有可能是多重因素造成的。

也许博士导师的无理纠缠,只是其中众多因素的一个,或者讲,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倒不是为那个导师去脱罪。从目前的聊天记录来看,导师显然过多干预了他的私人生活,而由于导师在该博士生出国、就业等事情上有着绝对的发言权,所以某种情况下,学生实际上是处于一种被绑架的地位。

这样的压力是不是一定会致人死命?我觉得很难讲。因为我相信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生命体验都是由众多完全与任何别人无法相提并论的复杂变量粘合在一起。

希望通过这个事情,我们能够更加清醒的反思学校当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并不是只有那种赤裸裸的性骚扰才能够构成骚扰。很多时候,那种不必要的亲昵,或者是无心对生活的干预,如果恰好碰到内心敏感的学生,同样也是会有致命的摧毁力!


说心理不够强大的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很多时候,博导的人品直接会改写一个学生的人生。这个导师有问题是很明显的事情,看事情要看到多各方面这没有问题,但不能不分善恶是非。随随便便说两个人都有问题表面上看好像很中肯,但有些时候未必客观。中国大多数博士和导师的关系是不正常的,但是不能因为普遍存在就说成是正常,就要求学生必须忍受。


导师太缺德!学生不是你雇的长工!学生有点太木讷!他不木讷又能怎样?估计万般无奈才选择自杀!我们的社会怎么了?现在发生太多的事情,让人匪夷所思!我的思想太老旧,了解不了!总之觉得活在当下实在不幸福!怎一个累字了得!


本科生叫自己的老师为老师,硕士和博士都叫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应该可以说明问题了吧。这是个博士生,又不是笨蛋,如果反抗有效了早反抗了,体质问题,导师的权利太大了,学校也有责任,出来问题帮亲不帮理。


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的问法就有问题,何为导师?如果学生是因为学习压力大而自杀,我们在这个话题上才有资格去说他心理不够强大。可事实是因为学习压力吗?并不是,而是导师的言行举止并不符合师这个身份才导致的这个后果。这个话题根本就不用去讨论,本身就是师行不正,坐不正,本身就是师的问题。


导师是为了辅助学生成才的,而这位导师很明显是误人子弟,这样的导师不配做导师,我们对这件事情如果只是表达愤怒是不行的,为了杜绝这样的导师再出现毒害我们国家的学生的事件,强烈希望法律严惩这样的导师,一个这样的导师,可以祸害多少年轻有才华的学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


我个人觉得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他家庭因素,性格的消极方面集中爆发等!老师压榨是重要诱因!另外一个是对老师行为的评价,固然有其过分的地方,但有没有不实的地方?或者是其它因素?或者他有没有可能抑郁情况下理解不对?我不是帮那个老师说话,我自己儿子有过青春期抑郁症!陪他走出来,算是一点经验!这么优秀的孩子最终选择走这条路……他一定也是非常痛苦……希望他来生福报多多!


此次事件的主要人物关系是这样的:杨博士,周导师,杨女友,师弟师妹。

整个事件的经过大家也都了解了,我们分析几个细节:

一是出身寒门能够考上博士,就是一次鲤鱼跃龙门的机会。

二是父母双全,又有女朋友谈婚论嫁,竟然能够洒脱离世。

三是周导师所带学生众多,为何偏偏杨博士难以承受生命之轻。

四是周导师所言所行真的“逼人太甚”吗。

首先,我们依次分析,如今读博士不光是学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寒门博士所要承受的压力确实要大过很多没有经济压力的博士们,如果说这给他们是负面的影响,那一定是错误的,仅以身边人举例,多少寒门学子盼着拿到博士毕业证去一展拳脚出人头地,岂会半途而废,但凡肆业的博士不是在职的就是家庭条件优越的无心学术的,以终结生命来肆业也算万中无一了。

其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携子之手,与子偕老。两句话说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不知道算不算过分。

再次,周导师的学生一定不少,为何其他人都能咬紧牙关,闲庭信步。

最后,其实周导师的行为真的不算过分,在众多博士导师中,如果非要分个等级,这也就算是个中等另类,高等另类的导师多如牛毛。

一个心理素质过差的博士生,引发了师生关系的大探讨,也许也是一种改善的推动。

毕竟死者为大,不想过多批判,愿你来世做个坚强的勇者,也碰到更善良的人们。


这个问题不能只是单方面评判,为人师者若自身没有师德,谈何教书育人!教育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才是最终目的,一个高材生,最终选择自杀,令人惋惜,这也是学生自身心理承压能力过低导致。学校在注重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同时这也反映出一种社会问题,学历不能作为企业用人标准来鉴别人才,能够适应岗位所需才是硬指标。


一是导师有问题,二是内心也确实不够强大。虽然导师的各种行为不好,但是作为学生,内心是否也太脆弱了呢,如果步入社会的话,也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人情世故,那这样子的话是不是也是是自杀?


有的老师真不是人,没有一点师德,如果不给他送礼特别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学习不好的视你不存在,学习好的耍你玩儿,就算你心理健康给你折磨出来不正常,又势利眼又冷酷,我的高中班就那样,让你想赶快逃避,哪怕牺牲一切,哪怕是放弃前途!现在想想真傻


在一个大环境下,还是要适应大环境。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父如父母,古代想要学艺可不就是给师父当儿子嘛。再苦再难都得忍者,或者安慰自己怪自己运气不好也行。在现代社会思想开放的年代好死不如赖活着,怎么着都绝不至于自杀。通过聊天记录能看出也基本符合当前的主流做法,不算太过分。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导火索可能是公派留学没希望了让他想不开了。


上过大学的人应该都知道:不管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绝大多数人都会为了巴结讨好自己的导师老板,自愿去送礼帮老板干活等等。。。因为导师有人脉地位可以给他很多帮助,学位,金钱,文章,专利,科研项目等等。有导师一直罩着帮忙的人,肯定混的更好。高校的学习科研制度就那样!这人自杀说明他心理本来就不健康,承受力太差!干点活又不是要命的事,能正常毕业就好!


我做为一位母亲看到这个新闻,首先感到很悲痛,我觉得这孩子与家庭教育有好多关系,到学校如果遇到一位善良和品德高尚的导师,也不会酿成这悲剧,性格的缺陷占有很大的因素,希望家属节哀吧!


我的两三点看法:

1.高等教育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寒门学子到象牙塔的顶层,自身家庭投入不说,社会公共资源的投入也不再少数。曾经有人估算过,这种投入如同人同等重量的黄金。一个硕博连读的青年,一直缺少与社会上交往,缺少对现实社会现状的了解和对压力的承受能力。高等教育以此为契机,应该重视对这些金人的情商教育和心理教育,使培养出来的高级人才具有更高的抗压能力。

2.博导与学生之间师友关系的尺度问题。

人民日报都发生博导不要把学生变成自己的私人助理,这个是毋庸质疑的。但博导和学生这种关系往往不像本科和硕士阶段那么简单了,很多课题可能是一起来完成,很多项目一起来实践,是师亦友。死者女朋友的截图,可以证明老师对学生的关切是比较坦诚和率真的。臭小子这种长辈的昵称被认为暧昧的解读是不恰当的。

3.逝者已经安息,亲者痛师者惜,还有谁应该反省?

博士已经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作为博士的女朋友应该是离逝者最近的人,离最近的人尚且不能了解,逝者已经安息,又何必去在道德上责难其它的人?


导师明显有性骚扰倾向,导师权利在那呢,得罪又得罪不起,躲又躲不掉,博士生本来毕业压力就非常大,加上这导师不断骚扰,必定更加苦闷,而这位博士生性格内向,无法排解压力,又有点脆弱,最终选择了自杀。我觉得导师有严重问题,不能仅仅取消博导资格那么简单,这种变态的人应清除出教师队伍,别再祸害别的孩子了!


二者兼而有之。

做为一名寒门学子,家庭甚至家族的荣耀都压在他的肩上。通过聊天记录可以看到,他一直在努力的忍耐导师,为了他的前途。他原本想着,再忍耐一下再忍耐几天,出国了就好了,没有想到导师根本没有打算让他出国。当所有的忍耐前功尽弃,当看不到希望而自己又身负厚望时,心理不够强大的他崩溃了。

人,最怕的就是没有希望,哀莫大于心死。

做为一名导师,也许在她看来,她所要求学生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单纯帮做家务活零活自然不至于让学生崩溃。但是导师的所作所为明显越界了,给学生非常大的困扰。杨宝德女友贴出杨宝德与其导师周某的部分聊天记录,显示,杨宝德被要求陪吃饭、挡酒、浇花、擦车、打扫办公室、陪她逛超市等。周某还让杨点评她的衣服,称杨宝德为“臭小子”,用词暧昧,经常在晚上十点之后找杨聊与学术无关的琐事,还干预他和女朋友的感情之事。

导师的所作所为给杨宝德很大的压力,加上在学术上毫无进展,出国无望,他犹如一头被死死困住的狮子,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毁灭。

杨宝德选择了毁灭自己。


原始地址:/baike/3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