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才是自我接纳?

接纳自己,首先要认识自己。

这时候要想,要接纳一个怎样的自己?懒惰的?丑陋的?自卑的?


欣赏自己,喜欢上自己。


一,正确的接纳自己,实际上首要的是,跳出“对错好坏“的二元对立。

只要有对错好坏,就无法真正全面的了解自己,不了解,也就谈不上接纳。带着好奇,认识自己的种种。每个人的有机体,都具有完整的智慧,我们以为的“问题”,其实是有机体的解决方案。

比如自卑,很多人都认为不好,是问题,可是自卑是有机体的一种解决方案。觉得自己不行,比觉得父母不行,让一个人更觉得有控制感。

自己的种种,都是适应的结果,是在受限的成长环境下,形成的最好的适应机制。所以需要不评判的,深入理解自己。

二,其次是不借助于任何外力

借助于外力的接纳,就像吃止痛药。接纳自己,需要全面的了解自己,不追求治愈,不依赖于用某种理论,宗教,家排,算命,不依赖某个导师。而是通过深入的理解自己,宽恕自己,达到接纳,理论、老师是重要的辅助。


刚结婚那几年,我和老公的磨合期很长,三观不同,严重的刺激了我们的感官,谁也不服谁!吵闹,冷战,气馁,困惑和失望,指鹿说成马,指东偏往西,这是我俩一直以来的相处方式,非得别着劲,大有一种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气势,把一个家弄的鸡飞狗跳,乌烟瘴气,战争一拉十三年,我们早已伤痕累累,两败俱伤。时光在悄无声息的溜走,孩子也要长大成人,我们俩也在渐渐成长,一天,老公说,媳妇,其实你是个好女人,虽说有缺点,你那是恨铁不成钢,你脾气不好,但是你努力,够拼,你为了这个家,不停地和所有的问题周璇,我惭愧。你的坚持和隐忍让我感动。我说,老公,你其实也挺好的,虽说有点自负,但你为了这个家常年奔波在外,一个家的经济全靠你支撑,没有你就没有我们,谢谢你!从此,我们携手并进,为了这个家不在为难对方,正视自己的缺点,努力改正,彼此接受对方,人生最好的诠释不就是,你放过了别人,就是放过了自己,你接纳了别人也就等于接纳了自己。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许多事情都是相互相通的。


俗话说人无完人,接纳自己的同时也是接纳别人、最后接纳全世界的一种改变。因为当你具有自省能力时就能够看到自身的不完美,也就不会苛求别人因你而改变。在这世上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只要心存善念,努力修炼海纳百川的度量,最终人与人之间都会和谐共处。夫妻如此、亲人如此、朋友之间亦如此!望共勉


提供一个角度:从需求视角看问题,来积蓄自我接纳的力量。

更新到IOS12后,每每看到自己的屏幕使用时间都觉得触目惊心,实在搞不懂每天用手机那么久都做了些什么,想回忆下有什么收获却大脑一片空白……尤其是在面临一件明明很重要的事情时,心里虽然希望专心完成它,可身体却很诚实,总是忍不住一会儿刷一下手机,而且通常拿得起,放不下……

这个问题很困扰我,我真的想压缩看手机时间,做些自己想做的、至少能让我记住的事情。前两周和我的心理咨询师聊起这件事:我说忍不住刷手机可能是对现实的逃避,以及片刻不走脑子的放松。她问我,你有没有想过你是需要这么多放松的?我一惊,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呢!我的确认为要劳逸结合,不过也用不着花这么长时间做没意义的事吧!有时刷着刷着意识到明明很多正事没做,而我却在看手机,会感到内疚或者自责,觉得自己怎么又在偷懒,并不认为「刷手机」能带给我多少放松。

这时我突然明白了,带着内疚的感受去「放松」,肯定不能充分达到其目的。放松的效率低了,其所需时间自然会延长。如果承认自己需要放松并有计划地去享受,相信我们从中获得的满足感是加倍的,所需的「放松」时间也会减少。抽出一些时间畅快地看看剧也好,购购物也罢,而不去带着「我不应该这样」的想法,只一心地放松。

这件事也提醒了我,可以从心理需求的视角看问题,而不是在出现问题时一味地责备自己或别人,或者在需求没被满足时「强制要求」自己忽视它,跳过这一步直接去做我们「更应该做的事」。还是那句话:欲速则不达。

需求视角是什么?

人人都有心理需求,从最基本的信任和安全,到更上层的意义感和价值感。内在需求得以满足,才会更有能量去追求外在自我实现,去做somethingbiggerthanme.

当自己行为与我们的期望相悖时,如果有意识地去识别内心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并承认它,再去摸索出有效地满足需求的办法,我们会获得更多前行的力量。

基本心理需求-自信心和安全感

当内心的基本需求没被满足时,我们常常被情绪所困,做出的很多行为也是为了和不舒适的情绪斗智斗勇,而非为了自我完善或解决问题。

这就好比,在我们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很难去高效地做事,而是倾向于先缓解身体的不适。我们的内心也是如此,当我们时常感到不安全、不自信时,也倾向于先做出掩盖这种感受的行为,而难以有效推动自己实现外在目标

如果基本心理需求没被满足,解决的方式也可以类比身体不适:如果已经生病了,先安心养病,病好了可以通过提高身体素质来减少以后生病的概率。如果明明不舒服还一直「带病坚持」,付出的辛苦虽然很感人,但是这样既不利于解决短期问题,也不利于长期健康。

生病通常会给我们敲醒警钟,让我们意识到身体的重要性。当我们遇到力不从心的时刻,也是发现内心需求的绝佳时机。比如很多人会抱怨工作不如意,但大多数人只是说说。甚至相当一部分人们会在一个让自己不舒服的位置待上十几年,直到真的失去了走出围城的能力。但是既然十分不喜欢,那大多数人为什么还是不做出什么行动,而是坐以待毙呢?

不安全感。换工作的不确定性会带来额外的不安全感。而确定的事情,比如当下的工作,即使它不如意,但是是已知的,安全的。

对自己的不信任。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这么有挑战性的事情,甚至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开始,或者根本不敢去严肃地考虑这件事。

所以上面的问题看似是:「不知如何找到理想的工作」,而更深层的问题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害怕变化」。如果认清了这一点,接纳并承认自己需要满足长期的安全感和信心,我们才更可能逐渐获得「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的内心力量。

更上层心理需求-意义感和价值感

这里说的上层并非有高下之分,只是在最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满足后,我们才更加有力量去真正地向外追寻意义感和价值感。

当基本心理需求没能被满足时,我们的成长进步更多由「痛苦驱动」,常常因为「我不得不怎样」而行动。

而当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有心力去追求意义感时,成长也会更多地转向「愿景驱动」,变成「我渴望怎样」

力不从心与两层需求-举个例子

我参加过几次「30天微写作」,想培养持续输出的习惯,并积累素材。群里的规则是掉卡即视为挑战失败,但还可以继续打卡。我在自己身上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一旦掉队一天,后面再重新坚持打卡就变得格外困难。甚至有时明明想起来了今天还没有写,也会想:算了,我已经坚持失败了,今天也不写了吧。

可是回归坚持的目的,每一天的付出,我都会有所收获。在理性上也明白:即使掉了几天卡,如果我选择继续,那么依然可以实现持续积累素材的目的。可为什么还是会出现忘了一天就想放弃的「全或无」心态呢?我反思的原因有下:

1.基本心理需求没满足。觉得掉卡代表“我的坚持已经失败了”,从而有些自责、并丧失信心。而继续打卡已经不再能填补我“坚持成功”后给自己的认同感。那么,我做这件事的目的已经从「提高写作」,不小心变成了「向自己证明自己」;而推动自己坚持的力量,也从「真的想做这件事」,变成了「不想有未完成的失败感」……时隔多日,把自己抽离开再去开看这种心态,觉得有点可怕。因为基本心理需求未被满足,之前促使我坚持的驱动力,在一次失败的触发下,反而变成了继续前进的绊脚石。

2.意义感消退了。或者说,坚持期间不知不觉地把这件事的意义淡忘了,慢慢地反而把「打卡」的手段当成了目的。静下心来时,我问自己:我真的很想写作吗?答案是肯定的。可是我能时刻记起这一点吗?其实在「紧急不重要」事情把时间填满后,很难。

如果匆匆出发后却忘记了目的地,我们会越忙越迷茫,也更容易做出「短视」的行为和决定。所以明确自己想去做一件事的目的,时刻用它来提醒自己,并经常反思自己是否在正确的跑道上,是达到目标的关键。这大概也是所谓的「不忘初心」吧。

把「我应该」变成「我需要」

满足内心需求,并非意味着一味地迁就自己的感受,为了不被「不安全感」包围而留在原地。而是在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多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后,主动寻求满足长期内心需求的方法并付诸行动。

我们无法要求他人或外在环境对我们的心理需求负责,但我们自己有能力对其负责。每个人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的阶段有所不同:少数幸运儿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完成;有些人,比如我,在成年后才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通过多年胡乱的摸索实践,以及学习心理学,逐渐获得了一些方法和经验;还有些人干脆放弃了希望,选择一生的忍受……

即使自己现阶段的心理状态可能被过去经历深深地影响,但现在,选择权在我们手里。不管起点在何处,我们都有能力去重新建立一个坚韧、平和的内心环境。最重要的是,是否真的想去做这件事,并相信它是可实现的。如果足够想,那么就会逐渐发现,方法其实有很多。

人人都有内心需求要满足,大可不必因此而责备自己。给自己多一些关怀,像个朋友一样,在自己力不从心时,问问自己需要些什么,可以怎样帮助到自己。

放下要求,明确需求,是接纳自我的前提。


平常心对待,不钻牛角尖。接受不完美的自已。


我想有这样困扰的朋友,应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接纳自己,只是想要做更好的自己!

建议可以给自己设定不同的小目标,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自我肯定,增强自信心!


接纳自己,需要接受自己的优点,也要接纳自己的缺点


如果刻意去接纳,可能就不是最好地接纳了自己。最好的状态,就是淡定、平静、自然而然。


爱上70亿分之1的自己,是这么的独一无二!


了解自己


慢慢的改变自己,让优秀的自己代替现在讨厌的自己。


首先清楚的对自己有个认识,可以用SWOT模型对自己做个分析,一定要自己做,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都是有羞耻心的,且带有自利性偏差的倾向,也就是说自尊心在作怪,自动屏蔽负面的评价和词汇,这个过程会造成自欺欺人。清楚认识自己,优势?劣势?优点?缺点?对于接受自己有好处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人最大的本事就是接纳自己,接纳自己身边的人,这就是我们本来的样子。


问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对自己某些方面不满意。首先可以想方法找出原因,然后针对的想出解决方法。如果短时间难以改变,那么就接纳自己,怎么做呢?运用矛盾论一分为二的分析,任何事物都是同时具有优点和缺点,不会是只有缺点没有优点,所以,面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想办法发挥它的长处,来肯定它的价值。再退一步,我经常对自己说,即便该死的上帝把我做成了一坨屎,我也要努力把它做成有价值的有机肥。


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你总是看到别人的闪光点,而忽略了自己的优势,所以在自己真正接纳自己的时候,就要学会拥抱自己


跟着感觉走


有一个自我的认识,自己接纳不了自己说明缺乏的是自信,这个我感觉主要在于自己的心态,只有把心态摆正,心态好了一切自然都好了。


原始地址:/zhishi/16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