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什么都不做,顺其自然吗?

不被欲望所驱动,效仿天道,达成无不为。


从小系统【智和信】的角度来看,智是心意,和是计划或布局,信是具体的做事。那么无为,就是把心意与计划交待清楚之后,其他的事情交给专门做事的去做,自己也就是节点上的监督与最后的验收而已。

这些年请室内装修的,都是如此。


无为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即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为做作,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在中华象形科学文化中:天地是有,乾坤是无。乾坤代表太极之道,故,无为者,道也。

在中华象形科学文化中:无是虚无,虚无是有,故“无”所不在、“无”所不能……,都是道理。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把所以东西汇集在一起,灵活运用


最通俗的答案就是有多大作为贡献多大作为而没有一个我曾经作为过。平常心是福。


无为绝对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势而为


1老子认识“道”的方法

前言之,老子之学,是仿天道的。所谓的道,就是一种形而上的支配万物的自然而然的法则,在我们如今看来,道是先验的,所谓的“先验”,其实是哲学的名词,就是未经检验所提出的某种认识。但是,未经过检验的,未必就对我们的认知没有帮助。比如理论物理的一些理论能预言的自然现象,虽然由于检验所要求的条件苛刻,故为未被检验,但是我们不能说理论本身是错误的。道也是这样的,这是个抽象的概念,于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是能说出来的,老子也深知这个道理,所以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勉强的意思。虽然是如此的抽象,但是老子想描述出这个飘忽不定但又真实存在的道,老子便提出了他自己的方法,开篇第一章便言及“无,万物之始;有,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说的就是“本质”与“表象”的事,接着他把“本质”与“表象”又统一了“同谓之玄”,“玄”就是“道”的意思。具体来认识老子认识“道”的方法,便是“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原文的意思是,把道比作母亲,把由道生出的万物比作儿子,母亲生出儿子,因有母方有子,可以知道“道”的确存在,反过来,倘了解了儿子,因儿子必然和母亲相似,故而就能更好的了解作为“道”存在的母亲了。用他自己的话就是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道驾驭着现今的万物,又因万物都遵循着道,便又可以通过万物来认识最初的道。这就是老子的认识论。通过现象看本质,因为现象必然是本质的一种体现,具体来说,现象所展现出的性质,必然有一部分,是本质所凭借现象呈现出来的。所以,老子才说“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就是说,从儿子来了解来母亲,从小的“乡”来看大的“天下”,从小的有形“万物”来理解大的无形的“道”。因此才有,“朴虽小,天下莫能臣”,虽然是细微的,但因细微之中也含有“道”的一部分,所有老子又说“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因此,才有了老子观“小”的“万物”所得到的许多“大”的“道”。

2老子所观的具体的“万物”

所观橐籥:

1)所谓的橐籥,实则为风箱。天上地下,便为橐籥的上下。天地之间是空的,如风箱一般。风箱自然是要鼓气的,因为其中空,故能鼓气。但是,天地作为风箱,是一次性的风箱,开合是有次数的,鼓动的越多,剩的空间愈少,说话言语就是所谓的风箱鼓气,所以才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正所谓言多必失,行多必谬。

2)然而,以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观点来看,“不如守中”并非提倡不言不动。如果用无奈的语境看待“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话,那么就可以知道,老子的意思是在说“乱行动,不如不行动”。“乱行动”为下策,“不行动”为中策,“慎重的行动”为上策。

3)如何动?天地之间必定是需要有“风”的,人的力量也必定是有限,所以应厚积而薄发,找准要害,所谓的“无为”,是在观望形式寻找要害;所谓的“无不为”是痛击要害之后的成功。言于应言之时,动于应动之处,不乱“开合”,风箱之中,空间是有限的,换言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越用越少,所以,应施行动于所谓的要害,方可有一鼓作气效果一般的,一击必中的奇效。

所观的水:

1)老子说“上善若水”。水为何是“上善”呢?从表面上看,“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其实就是在说:水在天为雾露,水在地为源泉,不与万物竞争却滋润着万物;“处众人之所恶”这句,如果在恶之后加上“之地”,就会更加明了,即使在泥泽之中,也还是水,也还是独善其身,所以“故几于道”。

2)有人会说,江湖泛滥使得流民失所,这水也是上善的吗?是,也不是。那么如何解释呢?“上善”就是“道”,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是客观的,是无有情欲的,天地又怎么会对人又怜悯之心呢?水又怎么会因有人居住,而不去泛滥呢?但《老子》这五千余言,终究是为人做的,不是为道做的,所以,所告诫人的,都是人所应该借鉴的。人与石头的区别就是在人有情欲;人与兽的区别就在于能够反省,又因反省而有道德。老子的学说是为人做的,所以,并非是劝导人们如天地一样的不仁,而是从不仁的天地中,别假设出一个道,“为人做事”的道。因此,使江河湖海泛滥成灾的,是道,是无情欲,是天的道,而不是人的道。

3)那“水”是怎么“为人处事的呢”?老子说,“居善地,心善渊”。所谓“居善地”,什么地方是善地呢?低的地方。因水向低处流,低处就是善地。这并非教导人们应消极处事,万世后退。而是说,水已经可以“利万物”,已有了大功德,而仍可以不骄不躁的甘于平平淡淡的放低姿态来对面自己、面对别人。因有了这样的心态,如此的平淡却力量无穷,那么必定心胸开阔,包纳百川,故而“心善渊”,又因“心善渊”,心如江海,所以有,百川入海的“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谷就是河流的意思),意思就是说:小河流向江河汇集,是因为江河的地势低,所以才能“王”百谷。这正是“是故圣人后其身而身先”的道理。又譬如,“得民心者得天下”也是同样的道理。

补:

道德经中,系统地所论述的,能窥见道的“万物”中,具体的有二:橐籥、水。若是勉强再添加几个“万物”的话,应该是这句: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简单来说,这几句话都是在说“无”的用处。因“无”才有了空间,于是车轮能转;器皿能容;房屋能居。并非是无则皆无用,无的作用恰恰是有用的基础。

3老子从万物中得到的“道”

1)对立

老子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天下的是非对错、曲直黑白不会孤零零的直白的显示出来。因有对的,便知道错的;因有黑的,方晓得什么是黑的;因有清明之治之世,也就有得春秋的乱世。老子言“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慈孝;国家昏乱,有忠臣”。有消极的一面,同时,也有积极的一面。但始终,万物是对立而生的。

政治

所谓乱世春秋,老聃便是这个时代的人。任何思想,绝不会独立于周围而独立存在,即使独立存在,于周遭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其本身无意义,那也就无法流传下来了。古时的文人,是心怀天下的,老聃也是这样的人。但是,正如胡适所评价老子的学说那样,它是具有破坏性的。老聃因晓得了有美就有恶、有对就有错,那么反过来思考,如果没有美,便没有恶;没有对,也就没了错。因此,与其礼乐崩坏已至如此,那么全然不要,一废俱废,回到了原始社会,人们无欲无求,也就不会存在不好的事情存在或发生了,圣人应“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让万物自化。让万物自化,不加主观的干扰,于是才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让“万物”与“百姓”,如同祭祀用的草扎成的“刍狗”一般,自己燃烧,不去干扰。实际上,老子的治国之策,不仅仅是“小国寡民”至于“老死不相往来”的治国之策,更是一种对天然而然的原始社会的向往,他说“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君主听从老子的教导,便应该“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只有“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这样的“无为而治”方可“无不治”。同样的启示还有,“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因统治者有了私心,所以才会“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以至于社会动荡不安。

个人

佛家所言的六识,也就是所谓的“六根不净”的六根,分别为眼、耳、鼻、舌、身、意。有此六识者,方有欲。若欲有所止,那是幸事,但人们往往毁于过多的欲望。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佛家于是讲了一个字,“空”。若从“空”的方面来看,老子的“无为”也不失为一种空,但是,佛家的“空”是心的境界,是出世法,老子的“无为”并非是要一“空”俱“空”,而是在讲“无为”但仍是要做到“无不为”的,是可出世也可入世的。更甚的是,老子在言及“寄天下”和“托天下”时所说的,因我有身体,所以能收到伤害,倘我无了身体,便没有伤害之于我可言及的了,是谓“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忘我者,才是大智之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懂得分寸,方“可以长久”。那么为何有人会短命呢?“以其求生之厚”。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政治角度还是个人角度出发,老子所提倡的,就是回归原始,回归自然,回归本真,从废除对立的俩极着手,根本性的一废俱废,故而无欲,又因无欲无为,本着一种自然而然的“无为”的方式处理问题,方可做到“无不为”。

2)无为

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功成身退,独善其身。

老子言“柔弱胜刚强”。从何得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何为至柔?水也。水能在石头上流淌,无形的事物能入缝隙之中,老子就是观察这些,方晓得以柔克刚的。于是,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提倡无为。那么具体如何做到无为呢?他接着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就是言及,不加干扰的作为一位旁观者来观察大“道”,并效仿它。那么什么是大“道”呢?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说的就是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这和儒家的《大学》中,提出的“三纲八目”很相像。前四目与修身便是独善其身,后三目与修身便是兼济天下。因此,老子的最终目的并非是“无为”,而是“无为”的循着天道,以至于“无不为”。正如河水向东流淌一般。为何向东汇入大海?因东方的大海地势低,所以才有“江河之所以为百谷王”。由此,便可以延伸。天地为何相对于人来说,可以长久?就是因为“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圣人也如此,“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老子说,遇到外力压迫时,弯曲自己才能保全自己,弯曲自己,是为了再次伸张;低洼的地方反而能积攒满满的水;东西过于陈旧才会被人更新和翻新。于是,聪明的人不去和人争一些东西,而你自然会有所收获。为什么不争而有收获呢?因为你遵守了道,避开了与人争的麻烦,若你的的确确的做得很好,便会清风自来。“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由是也哉。因此,老子方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4结

老子学说的现今意义

老子的学说可以说,是一位悲观人的呐喊。周室王道衰危,礼崩乐坏,常年的战乱使得百姓流民时所。老子看见这些,无能为力,若是真如太史公所说的那样,老子出西域,我想也是伴着泪的。老子是一位极端的改革者,认为当时腐败的社会制度是使得天下不安的罪魁祸首,他痛恨统治者,痛恨不好的制度,于是,他甚至极端到认为,既然坏的制度是不好的,所幸不去寻找新的制度,而是废除所有的现存的制度,回到安居乐业少私寡欲的原始社会中去。这应该就是老子学说的初衷。

老子学说若是一味的按照极端的思想去思考问题,那么他便不会伟大。老子对于统治,因见的芸芸百姓苦不堪言,于是痛恨统治者甚至制度,所以才极端。但是他在讲“无为而无不为”时的种种论证,便是极有价值的。

佛,空;儒,进;道,自然。何为自然?进退自然。道家学说是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去进取的。这便是不同于释儒最大的区别。

如今,我们自然不能回到原始时代去,国家的建立使得人们的劳动力相对集中,对发展是极有必要的。因有法律,可以约束行为。无为而治终究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无为而无不为的社会所要求的,是人们对道有着统一的价值观,并且严格的遵守道的规定行事。可谁又能将道讲的清呢?即使能讲清,那么如何知道你的道和别人的道一样呢?这便不如法律来得直接而又稳妥。但是,老子学说,的确给予人们一种别于释家、儒家的修身启示。以退为进。这是最值得说明的。

汉时张良,萧何,一个惨死,一个好活。为何?功成身退罢了。汉文时的卫绾,周亚夫,一个拜相,一个贬谪。为何?不懂得柔罢了。曲则全,枉则直,少则得,多则获,兔死狗烹的结局并非不能改变,只是世人只知进而不知退。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为何能天下莫能与之争?是因天在看。莫能与之争的结果,并非是你不争的原因,更有你有利万物的能力。致虚极,守静笃,回归本真有容乃大。江河之所以为百谷王,是以下其身,礼贤下士方可更好的管理。还有如此种种,皆为大智慧。这也正是道德经虽只五千余言但仍可有魅力如此的原因罢。


无为者无不为!

为主观不如为客观!

当官为自己,不如学会怎么为人民,才是道!

企业为自己,不如学会为客户需要和心意满意!才有生意,无为是易经亨卦象!

大道无为!越大的事业!越要学会无为!德天独厚!


无为就是不着相,不要添加人为的因素,明心见性,连天通地,连天法天,上天有好生之德,人要多行善事,通地法地,地有厚德载物,人要包容谦虚


无为是一种顺势而为的状态,不是不为,而是依据事物发展规律去作为,是一种客观科学的处理事情的办法,就是科学发展观!


无为有为都要有特定的环境,不能一概而论。一般国家在动荡之后需要休养生息,就不能再折腾,就要无为。或者前任的政策和方法已经够好了,就可以延续下去,无为而治。这是从宏观上来说的。不是真的啥都不做,对于盗抢这些违法乱纪的事情还是要处理的。战略上无为,战术上还是要做事情的。

至于个人来说应该是一种心态。清静无为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一定所有人都适用。

回答完毕。


无欲则刚,无为即无所不为!巧用无为,事半功倍!

我们小时候为什么特别喜欢玩具,因为玩具可以给我们增加乐趣,我们这一生,其实从小到大都在玩玩具,只是小时候的玩具,在我们长大以后变大了而已,变得复杂了一点而已,你生命当中所有的人和事都是玩具,你应该带着快乐、喜悦、自在的心态去对待你生命当中遇到的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情,去做所有事情。

人在什么时候可以把事情做到极致,是在悲伤的时候吗?是在痛苦的时候吗?每个人回忆这一生,能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情,都是你曾经完全忘我,活得非常开心、自在时候做出来的,你没有一件非常成功的事,是因为你在痛苦、焦虑、迷茫的情况下做出来的。记的,在这个世界做成一件事,是要开心快乐地去做成,不是在又痛苦、又焦虑、又迷茫的情况下做成的。

如果你觉得这些道理我都懂,可是我做不到呀。在我们地球上最大的信念系统就是,你相信什么,你就在创造什么,你觉很难就很难,你觉得很容易,就很容易,就像玩玩具一样,没有一个小孩玩不了的玩具,全凭小孩的信念。

用无为的心态,做有为的事情,就是把有为,无为结合起来,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或者说以无所谓的心态做有所谓的事情。


无为。应该是没有作为,混的状态下过日子。


无为,许多人包括专家学者大师,普遍认为是道家《道德经》老子的观点。然而错了。儒家孔子也有“无为”的观点。并且,“无为而治”,不是老子言,而是孔子曰。

《论语卫灵公篇》,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就是象舜那样有德行的君主,恭己正南面坐着不动,无为。而下面有为,如众星绕着北辰转,《论语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德经三章》老子言的是,“圣人之治”:“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的“无为”,是让民众无知无欲,民众无为,就无不治了。


“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忘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无为是不干涉顺其自然的意思。


不用那么复杂,无为就是不要有事情本身之外的目的。比如吃饭就是吃饭,不要想吃饱了出去打架,有比如上班就是挣钱养家,不要想事业进步,还比如养孩子就是把孩子养大,不要想养儿防老之类的。


我理解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所谓不妄为,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以致于无所不为。这就是老子的精髓。老子决不是教人消极被动不作为,而是做事情实事求是。按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天道。其中老子举了很多例子论证无为之道,也许这些例子在今天人看来巳不符合事实,这也是历史的局限性,应给予适当的理解。我们今人看老子,要把握其思想精髓,依照客观现实情况,如实观照,或许能达到老子所说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无为为阴有为为阳,无为有为道之一!顺其自然本身就是道之一,懂顺其自然吗?10000个一个懂?顺其自然就要说到命,说到顺势而为,现代人理解的都是错误的,顺其自然不是懒惰不是无为,不是听天由命不是消极不是阴,叫知天命,什么是天命,古今有几个知天命,一个老子,一个孔子,一个我!欢迎提问,能看到的都是有缘之人,想解惑开悟的欢迎


所谓“无为”,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不要做与事物发展方向相反的事,不要逆潮流而行。


原始地址:/wenda/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