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名著你看完却觉得很差?

一般外国的名著,如果看翻译后的作品的话都会觉得比较一般,可能是因为文化理念不同,有的时候真的get不到那个点,读起来觉得索然无味,并没有像介绍中那么好。

我读的第一部外国名著是汤姆索亚历险记,讲的就是一个小男孩经历生活中的磨难的故事,而且他经历的磨难并没有那么精彩,最开始怀着一份崇敬之心打开了这本书,但是读起来之后就发现,他真的很普通,甚至可以说平淡到索然无味,不知道是因为翻译水平的问题还是因为这部作品本身就没有那么好,反正我觉得他还是挺一般的。后来又读了红与黑、傲慢与偏见、简爱等等世界知名的作品,也没有发现这些作品中有什么特别好的地方。在读这些外国名著的时候,感觉最难的就是记住作品中每一个人的名字,很多时候读到最后发现只对主角的名字记忆深刻,而对其他人就很难记住了。所以在书读到一半的时候,很难回忆起这个出现的人物和之前的剧情到底有怎样的关联,这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这些外国的名著的反感。

在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时候,之前看了一篇书评,发现写的非常精彩,就着这个故事引申出了很多人生真谛,于是我到图书馆也把这本书借了出来,故事很短讲的就是一个出海捕鱼的老人,在海上与一条大鱼搏斗的故事,按照书评说这反映了一个人为了理想奋斗,不肯屈从于现实的精神,但是读过之后我觉得他还不如中国的玄幻小说好看。

在结尾的时候有过这样一段描述,说老人拖回的大鱼已经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了骨头,于是被放置在码头边上,周围就餐的客人问服务员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服务员说鲨鱼,按照作品的解释,服务员的意思是这条大鱼是被鲨鱼吃成这样,而食客们没有理解到这一点,他认为,这些是鲨鱼的骨头,于是惊叹于鲨鱼的庞大和能捕获鲨鱼的人的伟大。当时心里对于这一段描写非常的感慨,外国人怎么连这样简单的交流都做不到,还会出现这种很难理解的偏差?瞬间觉得外国人都弱爆了,还是我们的汉语博大精深。

但是这是由于文化理念上的不同所引起的分歧,如果看英文原版作品的话,相信他们可以理解到这个故事中想表述的点,但是作为一个纯粹的中国人,而且在英语不好的条件下,我真的无法理解这些作品想要表达的意义。

到了现在我基本上不再看任何外国名著,有时间多读读中国人的作品或者是一些优秀的书评,都可以获得很多的知识,而无需在外国人的故纸堆中寻求答案。那些名著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它表达了人们心目中的所思所想,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是这些作品也是有局限性,在不同社会环境下想要理解它就比较难。而且外国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词句解释的不明确,这让我对外国名著的观感一直不是很好。

所以大家在日常读书的过程中也要仔细看这部作品是否适合你,而不要去盲目的跟随潮流,别人说的好,对你来说并不一定就是真的好,不要以为读了这样一本书就会让你的思想境界和别人一致,你需要做的是从书中汲取知识,并且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这样才是真正会看书的人。

来自知乎——


我看名著不够多,也不敢往下评论。我觉得既然是名著,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觉得不好,要大众来评论吧。


《水浒传》真的欣赏不来,里面所谓的英雄其实就是强盗啊!如果他们打击的只是强权和贪官污吏还可以理解,可是有好多次却连普通的店小二都因惹恼好汉而被打。这又是什么道理?举个例子,武松醉打蒋门神,其实是因为受了狱守照顾,还受了银子才去帮忙的,如果真的为了报答,为什么要收钱?龙应台先生也曾说水浒传不适合给青少年看,会误导他们,给他们带了错误观念


读名著首先要看作家的年代和国家。好不好看不只是看情节,读的人理解和生活角度还有生命和社会的感悟。有些书学校老师说,这是名著,你可以读一读。但适不适合你心理年龄读呢?比如说卡夫卡的书,十多岁读完全看不懂,到了二十多岁觉得过时了,三十岁再读,觉得明白了那种痛苦。可能以后再读又是种不同感触吧。


《傲慢与偏见》吧……感觉描写性的语音特别少,基本只是故事的叙述,也没有特别令人感同身受的心理描写,读起来很是乏味,只是故事很吸引人。《老人与海》也是,十几个字一段基本没什么描写,全是对话,完全看不下去。可能是因为个人阅读习惯使然,没法静下心来看描写少的文学作品。仅仅个人看法。


封神演义是我看过的最差的也是最捞的去流传甚广的神话小说。打架靠法宝在那个年代除了杨戬几乎全都是靠法宝。最讽刺的是广成子没了番天印居然奈何不了徒弟。真是可笑,你修为都用到法宝上了吗?而且打斗场面极其简单,打不过,看法宝!over。另外阐教以多欺少不顾信义卑鄙无耻种种行径可能影射现状在此不多做评论,居然流毒甚广甚至一度被追捧为西游记媲美的一大瑰宝。还有一些无知的人联想杜撰孙和袁洪什么关系,孙敌不敌得过斩仙飞刀。在我看来简直可笑


最好不要上来就看名著,不管哪国的。名著基本都是过去的时代,单是历史知识,年轻的时候都不具备,名著所揭露的现实意义,需要对地域对时代有所了解。名著的内容和语言功底过于抽象,再碰上些意识流什么的,没看过太多书的几乎要崩溃


不是哪些名著很差,它们都是一代一代人们共同评价的杰作!可能文化的差异,我们不理解西方名著,也是很正常的事。再说外语书籍翻译成中文,可能翻译不出原著的精髓,所以导致觉得很差!


《封神演义》是这样的:

要打仗了?OK,对方将领叫什么?张三?老夫先查查“封神榜”……嗯……“封神榜”有他的名字,放心吧,咱肯定能弄死他!另外……等一下……那谁,小刘啊,封神榜上也有你的名字哦,我知道你打不过他,但是有你名字,没办法,你先去送死…………

小刘死了没,死了?“封神榜”果然牛逼!……好,这次有名字的都先去送个死。

嗯……送死的差不多了。杨戬,哪吒,该你们了!弄死那个张三!…………啥?张三还没死?没关系,我有打神鞭!…………呃…………虽然跟烧火棍没啥区别,但是我可以用它召唤我的一帮超牛逼超牛逼的师叔!他们每次都唱K过来!……嗯……果然解决了!

下一个!对方是王二麻子!……看看“封神榜”先,什么?没有王二麻子的名字?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女娲:妲己,去卧底!

妲己:OK!

女娲:还要搞破坏!

妲己:OK!

女娲:破坏要猛烈些!

妲己:OK!

女娲:我让你破坏,又没让你杀比干!斩了!

妲己:我擦,跟想的不一张啊!


静静的顿河~~10岁起就看长篇小说,50多年了,中外名著真是看了不少,从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每个阶段,对名著都有不同的喜爱。20来岁以前,喜欢中国的四大名著以及苏联的名著,30来岁以后,喜欢欧美的,日本的,再以后,喜欢中国武打的及通俗的等等,名著都比较好看,但是唯一的苏联的静静的顿河,怎么都看不下去,反复看了好几次,是真的看不了,只好作罢!


外国的很多名注著吧,要么是干巴巴得叙事,要么是一大溜一大溜的咏叹调。在加上对外国的文化语境不是很了解,所以很多读不下去。本人喜欢言简意赅,言小而寓大,或幽默或曲折,或富有哲理的文章。

文章不在大小,能在最小的篇章里赋予最大的意义,那就是好文章。最讨厌用了整本书的量,却只写出了一个几篇就能写完的小故事。而且人物性格毫无特色。外国名著很多都有这毛病。


我知道我说了会被人喷,但我还是要说。所有黄土高坡流的名著我都看不下去,包括大家很推崇的活着,兄弟,白鹿原,莫言的作品,贾平凹的作品。我一城市长大的,没有他们的那种生活体验氛围,觉得完全无法读进去,加上该流派很多作者完全没有语感,读起来佶屈聱牙。


说说我不喜欢的几个名著吧,首先是封神榜,大八义,蜀山剑侠传等,原因就是正义方获胜太简单,不管多厉害的反派都伤不了主角性命,看到后面真是索然无味。还有前苏联的部分长篇小说,人物名字太长,根本记不住,影响阅读体验。狼图腾,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跟我的三观不合,也不喜欢,狼图腾极力贬低中原农耕文明,美化草原游牧民族的侵略扰袭行为,永别了武器里女主好像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亨利爱她,她马上就爱上了亨利,马上就上床,好像只是个附属品,我一男的都看不下去,也不喜欢。


名人传,傅雷家书。可能会被喷觉悟太低,但是不得不说,在初中时候作为必考的名著阅读,我真的每次名人传看了十页就受不了了,放在一边,下回又从第一页看起……真的叙述太过无趣,至少初中年纪的我真的看不进!如今也不是很有想看的欲望。我觉得必考名著里骆驼祥子,童年,简爱,都是很好看的,大概因为故事性比较强吧。


很多外国的名著感觉读起来都比较无趣,我个人的经历来看,之前高尔基的《我的大学》还有托尔斯泰的《复活》读起来晦涩难懂,故事情节不吸引人,基本上读了一半就放弃了。

于是脑海中对所谓的外国名著产生了一个不好的印象,那就是外国名著不适合国人阅读,尤其是学生,本身学生对于很多人生课题,如爱情,人生,苦难理解能力有限,也没什么深刻的人生体验,对于那些名著中所探讨的深刻话筒都不能产生良好的共鸣,一本书如果无法让读者产生共鸣,那基本上也就读不下去了。

但也有例外,譬如曾经有一本名著我读了不下十遍,那就是《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其实不算是大师级的作品,但作品里描述的鲁滨逊的孤岛生活却十分的吸引我,读了很多遍,内心对那种孤岛生活充满了向往,总想和鲁滨逊一样去体验一下自己一个人挑战自然,挑战生存的经历。

名著读起来是不是很差主要还时看读者自身的特质,有的人能享受读名著的乐趣,有的人则无法享受,每个人只要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就好。


很多人看名著看不下去,其实没什么奇怪。有些名著看不下去,是很正常的。看不下去名著不丢人,不证明你是个索然无味的人,也不证明你逼格低,大方的说出来不磕碜。

文学鉴赏本来就是一个很私人的东西,这玩意本来就是先要能娱乐自己,才能娱乐别人,说白了就是自慰。

事实上,有些名著读不下去,不仅仅是读者的问题,也有名著本身的问题。有些名著读起来是需要一些前置条件的,这种书可以不必读。

比如:

1.像《神曲》和《浮士德》这种书,别人说好,我也说好,好在哪我却不知道。

因为要读这种书,至少要对《圣经》有比较完整的了解,对基督教典故很熟悉,显然我读书时不具备这种知识量,所以看完就忘,一无所得。

很多名著跟《神曲》一样,是存在一定的知识障碍的,必须跨过这些障碍,方才能阅读出滋味。

2、我读的第一本名著是三国演义,第二本是茶花女,三国还好,茶花女读完觉得真是狗屁不是,后来长大再读,发现原来我自己才是狗屁不是,因为那时的我不懂爱。

3.因为中国人有很浓的崇古情结,言必推三代。但是事实如此,有些名著在当时和其后的时代,是名著,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天下文章又是一大抄,今人站在前人肩膀上,胜于古人再正常不过了。

比如《李尔王》,如果熟读中国历史,你会觉得就这么简单吗?这就是名著的问题,后人的很多技法已经大大超越了前人,有些名著放到今天可能就泯然众人,它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远远大于它的阅读价值,如果不做研究,没有很浓的兴趣,也不必读。

不论是音乐、美术、形体舞蹈还是文学作品都可以归结为一种艺术形式,而艺术本身是有门槛的。

我们不做任何准备工作,初次打开一本名著时从头读下去,会觉得索然无味,就好像你毫无准备地突然决定买一张票,走进音乐厅,听一场长达几个小时的交响乐,或者看一场京剧一样,都会觉得无法欣赏,无法理解。

读名著是一种灵魂的进步和成长。


大学时一直觉得,能读下去《百年孤独》的人都是人才!


《汤姆叔叔的小屋》不扯这本书有多大影响力,销量和评价多高,我是真的读不下去呀!可能是读的时候太小,大概四五年纪的时候,理解能力太差。直到最近一次捡起来继续读,还是不懂作者在讲什么?_?但这本书据说19世纪销量第二,仅次于圣经。我甚至一度怀疑→_→自己太肤浅,体会不到作者的情感。不过现在是二十一世纪,我又没生活在水深苦热中,理解不了才是正常的吧@_@


在我,以前阅读名著的情况是,要么看不下去了,比如《喧哗与骚动》之类的,但凡能够读下来的都会有一种大喊一声真他妈好的冲动,比如《战争与和平》、《百年孤独》、《金瓶梅》、《红楼梦》等等,还有就是能看下去还看得津津有味,但是全文读完却愕然觉得这书怎么写的这么差劲,这大都是中国古典名著,可以这么说,中国古典名著中,真正写作艺术价值高的不多,我自从九十年代看过《金瓶梅》后,就一直同意有观点认为《金》比《红》写的好,此外的名著就一部比一部差劲了,三国演义比水浒传差,封神演义比三国演义还要差劲,而七侠五义、隋唐演义等等就更差了,中国古代其实没有几本书可以称得上小说的,大都只能称为故事、评书之类的,所以这些名著好看,但艺术价值不高,我最失望的就是三国演义,被称为四大名著之一,但以小说而论,读的实在很乏味,比金瓶梅差了一大截,后者仅仅因为太多太直接的性爱描写就被后代评论家给贬斥了,很不公平。


很多人以为只要识字就能阅读,其实不是的,阅读和做饭开车一样,是一种技能,你也会做饭,你能和国家大厨比么?你有驾照,能和舒马赫比么?你会踢球,能和梅西比么?现在是快餐化的时代,人的阅读能力在人文艺术方面弱化了,名著是经过时间洗礼的,甚至有多次改写,没有相当的知识量读名著就和文盲认字是一样的。但这也没什么不好的,我们都要养家糊口,没那么多精力去研究文学,少了文学也不会饿死,这就是现实社会。


原始地址:/wenda/36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