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千名小学生诵读古诗感受春之美,对此你怎么看?

其实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种叫做身临其境。合肥千名小学生,诵读古诗感受春之美。其实,这样的做法,我们觉得值得提倡,毕竟坐在教室朗诵诗文不如身临其境感受春色盎然。

据了解,千名学生是从学校毅行来到安徽名人馆,在名人馆东门集结,诵读安徽名人关于春天的诗句。随后安徽名人馆还组织学生参观馆内展陈,详细了解安徽名人历史及优秀灿烂的安徽文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我们经常会提起的一句话。现在的学生,应该增强的是他们感受知识文化,用最简单的方式,让他们直观感受到春的来临。古诗词是我国中华文化的精髓,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这样一种文化,加强对学生的认知,这样的方式无疑是很好的做法;

或许有些人觉得学校的做法有些欠妥当,毕竟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教室书本中感受到春之美,身临其境却会让我们更加的印象深刻。直观感受更好的加强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这样的做法值得提倡。


感谢网友邀请。

孟春即是春季的首月,孟春时节,百花盛开,万物复苏。

3月30日上午,这一天,千余名来自合肥师范附小的学生一字排开,手捧诗书,齐声诵读朱熹《春日》、梅尧臣《苏幕遮·草》等经典篇目,在古人优美的春日诗句中,感受春风拂面、杨柳依依的闲适与美好。

伴随着春天的美好,沐浴在春日的暖阳下,学生们满怀感情地大声朗读,以此来迎接美好的春天。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所作《春日》一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梅尧臣《苏幕遮·草》,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却反落入苍凉之境。全词通过上下片的对照,抒发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怀,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形象鲜明突出,意境深远含蓄,耐人寻味。


很好,值得推行效仿的做法,在此为这个做法点个赞先。

应该来说,学习古诗词并领悟其中的妙境,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靠庖丁解牛式的解读味同嚼蜡,靠缘木求鱼式的探幽若鸡同鸭讲。其实,大可不必上纲上线地弄的如此吃力不讨好,古人写诗词也是很好玩的,特别是写春天的古诗词,随便拿出一首来看,都是很清新很自然的春景状摹和情绪流露。

关于古诗词的学习,古人已有类似妙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也就是先读熟然后再慢慢领悟其中的妙义,《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学诗也是提出先不管三七二十一熟读一些经典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自会领略到其中的韵味,现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对古诗词的学习首先提倡的也就是吟咏之法。纵观古今,英雄所见略同,对古诗词的学习都是先通过诵读去追求感性认识,不必在平仄、结构等深奥的泥沼里翻来覆去地去腾挪跌宕,就这样怎么简单怎么来,然后再形而上之到理性认识,这才是学习古诗词并领悟其意境美的“不二法门”。

走进大自然,走进春天,在大自然中诵读当然就更高一筹了。自然会领略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景,很容易就领会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意境,很快就懂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味,很好的就了解了“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意思……,这样的诗词妙句,在无边的春色中诵读,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下子就打开了孩子们想象力的翅膀,那些僵硬的词句一下子就活灵活现起来,对孩子们来说,比老师在课堂里寻章摘句地高谈阔论要容易理解的多。

古人写的诗词与文章不同,诗词更多的表达的是一种个性化的心境和感受,大多时候并不承担经世致用的作用,而且一般都写的朗朗上口,也便于诵读和歌咏。让孩子在情景交融的现场去诵读这些经典篇章,“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觉全部调动起来,而且千人诵读的仪式感和十里春风的现场感叠加在一起,孩子们的抑扬顿挫的诵读与春风拂面的景象融合在一起,对这些孩子们来说,这种“等闲识得东风面”的感悟当然比那种“画图省识春风面”的想象要深刻的多。


笔者觉的这是一件好事。

3月30日上午,千余名来自合肥师范附小的学生一字排开,手捧诗书,齐声诵读朱熹《春日》、梅尧臣《苏幕遮·草》等经典篇目,在古人优美的春日诗句中,感受春风拂面、杨柳依依的闲适与美好。

笔者觉的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们诵读古诗有很多好处:

1.传承经典。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生必须背诵70首优秀古诗。这些古诗词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是中国五千年诗歌史上的精华之作。让孩子们诵读古诗,显然可以传承经典。

2.可以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

古诗中有诗有词、有歌有赋,能大量熟背经典诗文,可以让孩子们积累中国文化的基本素养。

3.可以净化心灵、提升个人素质。

“腹有诗书气自华”。长期诵读古诗,可以让孩子浸润其中,提升文学修养和内在气质。经典古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包含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经常诵读古诗,可以增加孩子们的眼界,提高孩子们的胸怀、志气和品格,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原始地址:/wenda/27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