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最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有哪些?你觉得有什么韵味?

Zo.


古诗文常用修辞方法也很多,打比方丶夸张、排比丶对比丶对偶等,它们有喧染、夸太`缩小,增加气势等作用,有时便于记忆、生动、形象等。


对偶,寓情于景。


挌律和韵律,修词和意境。


赋比兴风雅颂。不过这好像叫表现手法,不叫修辞方法。记不大牢了!


古诗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比喻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清新俊逸的李白思乡情切!

2.拟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忧国忧民的杜甫触景生情!

3.夸张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巾帼不让须眉的木兰赶赴前线一曰千里!

4.对偶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光照千秋。

其实说起古诗词中的修辞远不止这些:还有对比,衬托,顶真,双关,互文等等,不一而足。

正因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句或生动形象,或感情细腻,或气势磅礴,或言近意远,我们后人在品读古诗词时才觉得琅琅上囗,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典雅优美的古诗词会让人手不释卷,读来齿颊留香!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儒下陈番之塌,自己体会


文作(词、诗、联),修辞要素,尤必要!谢谢!


古人写诗词,还没有修辞手法这一说。所谓的修辞手法是近现代的学术研究所得。如果把研究者所有的研究所得都弄清楚,将离诗词超来越远。


帮我分析分析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这个问法不好,建议改为你最欣赏古诗中的哪一种修辞手法。我比较喜欢白描,画面感强,意境深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把无形的愁绪写得如此生动押韵美感,现代作文真的比不上!


夸张,拟人,比喻,对偶……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洁而不失深意


对偶,夸张,拟人,比喻,对比等。


比喻,借喻,夸张,比拟,暗喻,联想,排比,讽刺,拟人


古诗词从第一部诗集《诗经》开始,就将修辞手法(赋比兴)和风雅颂并称六义。首先起兴作为常用手法在《诗经》中被大范围使用,再次《诗经》本身一唱三叹的形式俨然就是排比手法的前身,而其他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也多有采用。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举例:

《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手比作春荑、凸显其柔嫩,把肌肤比作凝脂、形容其白润,颈似蝤蛴那样优美,齿若瓠子一般齐整。美丽的额方广而如螓,秀眉似蚕蛾触角细长而弯曲。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犹如纤微毕至的工笔画,细致地刻画了她艳丽绝伦的肖像。另外,这句中还应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通过庄姜楚楚动人的笑靥和顾盼生辉的秋波,展现了富有生命力的动态之美。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举例:

《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人通过诗歌仿佛在对硕鼠提出抗议,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其实,诗人是应用了以物拟人的手法,将硕鼠拟人化,更加形象地将剥削者的贪婪的丑陋面展现出来。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举例:

《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溢于言表,谁说黄河很宽广呀?一支苇筏都可以轻易渡过。谁说宋国遥远?我踮起脚尖就可以看到了。诗人就是通过设问、夸张的手法,将诗人迫切地想见到亲人的那种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把宋国不远、家乡易达而又思归不得的内心苦闷留给读者去猜想和回味的。

4.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举例: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运用了排比手法,再次不再赘述,列举一首比较知名的诗歌作为参考。

5.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举例:

《诗经.唐风.扬之水》“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诗人以“扬之水”起兴,起到了暗示形式和引出人物的作用,为后文的战事一触即发的情节推进做了铺叙,使诗文始终有一种悬念在吸引着人,引人入胜,颇为巧妙。

自《诗经》之后,诗歌发展历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和东晋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直至现代诗,修辞手法运用也日趋成熟。

6.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10.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谢邀。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明宝库的组成部分。祖辈使用世界上最优美的汉语言,创作了浩如烟海的不朽作品,流芳千古,深受后人喜爱并且成为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国家的高雅艺术而顶礼膜拜。古诗词的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便于诵读是其自身能够永久流传的因素之一,而引经据典是祖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宝库,诗词歌赋一挥立就,没有历史知识的积淀很难写出隽永经典的好诗词。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很多,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九种。现在的人们如果喜好是可以用上这些方法的。具体的内容不是一两句说明白的,有机会再说。记得1970年国庆节,我在单位搞板报时,自己胡诌了一首满江红,很多人围看,有个老工程师给了我鼓励和中肯的意见,我高兴的采纳了,那年我十六,刚刚参加工作两个月。


在律诗中最有表现力的就是就仗,其它手法都是一个诗人必备的素质,否则你还配叫诗人吗?我们就以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游金陵凤凰台》为例,律诗总计八行,开头两句要做铺垫和过度,结尾要两句收口,要想把作品推向高峰必须使用对仗手法,就是对偶,因为只有对仗上下句排列分明,不仅好看而且能够加深意境,崔颢因为开头铺垫浪费了两句,所以中间推出一个对仗:“晴川沥沥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而李白技高一畴开头只用了两句做铺垫,中间就推出了两个对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把诗的意境提升到很高的境界。所以在律诗中能否恰当的使用对仗至关重要。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学古诗不能不学《笠翁对韵》,古诗中最常用的就是对仗、对偶了,一般诗的三四句都是对联,所以学诗先从对联学起,读读上面多美?

对仗不仅要求词的属性相对,词意相对,还要求平仄相对,韵律相对,古人那时候并没有修辞的说法,却自觉不自觉的运用着,真厉害。


风、雅、颂、賦、比、兴是古诗词中最常用的一些基本修辞手法,如《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酸、甜、苦、辣、涩、悲、欢、离、合、愁,千姿百态韵味十足。


原始地址:/yule/16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