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哪些问题?

中国式思维方式,多是受中国哲学的影响形成,中国的思维流派从古至今大致可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理学、心学,到了近代西方哲学成为主流思潮,这里简单说下中国古典哲学。

儒家,讲君臣父子,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信”,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代表书籍:《论语》、《孟子》。

墨家,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代表人物:墨子。代表书籍:《墨子》。

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揭示了部分自然规律(很有用),讲究出世;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代表书籍:《道德经》。

法家:主张法制,依法治国;代表人物:韩非子。

名家:以辩论名(概念)实(事)问题为核心,比如著名的白马非马问题,名家人多善辩论;代表人物:公孙龙。

阴阳家:核心是阴阳五行,代表人物:邹衍、诸葛亮、刘伯温。

理学:核心是存天理,去人欲;代表人物:朱熹。

心学:核心是致良知、知行合一;代表人物:王阳明。

各个流派是在不同社会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有一些思想应该不适用于当今社会,但是各个流派的思维方式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是类似于真理的东西,即便是在当今社会依旧能焕发万丈光芒,这也是经典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比如,学习儒家的仁义,学习墨家的侠义,学习道家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学习名家的辩论技巧,学习心学知行合一的思想,各家思想博大精深,笔者尚不能得其万一,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希望中国的精粹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最后,想不断提升自己的小伙伴,可以点我头像关注我或者关注号:知行港湾,会不断带来干货文章,陪你一块成长。


中国思维多辩证思维。这种思维不利用科学研究,科学讲究逻辑思维。国人逻辑思维比较混乱。举个例子。网上中医粉说的。中药几千年了肯定有效。细分析毫无道理。几千年为啥就一定有效。两者没关联性啊。还有信西医不爱国。不知道咋得出这种结论的。。。。呵呵。还有邻居二舅吃中药脑袋疼好了。所以中药有效。。。。这个结论就更可笑了。先要证明药和治疗病之间有无关联性。我还说抽烟治疗感冒那。感冒多次了。我都是抽烟。感冒好了。所以。。。科学讲究逻辑思维。询证。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两类,一类是线性,一类是圆形。线性思维,有各种各样的变形,圆形思维,也有各种各样的变形。其实这也是人类所具有的两种思维方式。老子庄子是圆形思维的代表,孔子,是线性思维的代表。现代的绝大多数人也是线性思维模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点问题也没有,就算不能说比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高明,至少是各有千秋,不分上下。当然,也各有优缺点。中国人的问题,不在思维方式,而在思维态度。中国人的思维态度最大的问题,就是向后看,世界上确实很少像中国人那样,有相当多的人认为,现代人不如古代人,就是说我们是退步了,远没有古人高明,所以现在碰到的问题,应该到古人那边去找答案。比如,去找孔子、老子,还有那个被很多人捧为天书的《易经》,现在甚至有人主张回到更久远,也更不知所云的什么《河图》《洛书》(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东西?)。这就是中国思维最大也是最有害的问题!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太强调“悟性”思维,缺乏严密逻辑论证,不便于理性交流与后人理解。

想必大家从小就被教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寄希望于量变引起质变,而质变何时到来,就看个人悟性高低了。

再去翻圣哲的经典,无论是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还是孟子、庄子、孙子、韩非子,基本都是结论式叙述,至于他们得出这些结论的思维过程是什么,凭什么得出的这些论断,都看不出来。

这些圣哲们喜欢运用寓言和比喻,倒是有利于启发后人的理解,却仍要靠个人的悟性。

佛教更绝,“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连著书立说都省去了。于是,经常能够见到各种强调悟性的佛家小故事,流毒至今。

有个段子:游人见寺庙贴有wifi标示,提示游客有wifi可用。一游客链接之后,发现还需密码,就向大师作揖,请问:“密码是多少?”

大师“阿弥陀佛”之后,说了句“自己悟”。游人不解,问:“悟不到,请告诉我密码吧!”

大师又重复了一遍“自己悟”,就转身走开了。游人疑惑半晌,终于顿悟。原来,大师早已告诉自己了,密码就是“自己悟”!


思維方式的主要問題,不是積極主動想辦法而是過多的去追尋背景條件。平時的交流中,說起來就是某某人背景如何……主觀肯定少,客觀認定多。思維方式多被情緒控制,很難理智清醒思考認識解決問題。


有趣的论题。思维是人类特有的,起码目前人类的认知是这样认为。人类又是有限的存在,思维,任何一种也是有限的,全部加起来也还是有限,因此,任何思维方式都有它的优缺点。这是我们的有限性以及突破有限性的各种努力的见证。这个过程始终有得有失,大概要到智能科技发达到可以植入人身上,改变了人思考与行为的属性,问题才会出现质的不同吧。

中国人思维有什么问题?分析下去,中国人思维中有的,不论优劣,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只有中国人独有的其实很少。特点在于组合,以及组合的逻辑和传播模式,所谓中国人的思维,从这方面看,我以为才是实在的,有效的。下面略陈几点我以为是重要的组合表现:

第一,理性思维训练不够,普遍薄弱。理性讲究的是概念的准确,组织证据深细得当,推理严谨,论证充分。理性最强调逻辑性,而这方面从知识界到民间,从圣人大德到山野莽夫,从最高“圣典”到普通人的日常文字,都存在大量逻辑上的问题。例如,《论语》中的“天”到底是指纯自然之天,还是指具神意神能之天,这个真说不清楚,后人各有解读,要者皆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这就是逻辑上概念不清的毛病了。

这种含糊也影响到我们现代中国人,“人在做,天在看”这话听起来怎么也不象是无神论的调调。我们读中国人的著作文章,极难见到象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那样的深严精密,我们至今都没有出现过象大卫•休谟那样的彻底怀疑论学者。是的,在源头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孔子与老子,这种分歧就已经是两个世界了。

第二、强调主观,轻视客观。中国人把“人”字看得很大,大到与宇宙同级,万物皆备于我,牛皮轰轰地说“天地人”三才,而对于物之为物的物性,注重不够,认为这是等而下之,是“技”的东西,终要舍弃的。如此定位,必定导致现代科学难于在中国产生,也导致探索生产力进化的动力不够,亦导致知识领域中对“真”的确定,既不稳定也不重视,更不系统。清朝中后期发达的乾嘉之学、考据训诂为宗旨的“朴学”,本来是中国学术一个杰出产品,是人文领域求“真”求“客观”的典范,可是中国人自己也不重视,认为是“腐儒”之术,散发着反动思想,现代之后式微了。中国现代哲学近百年了,“知识论”研究,人才寥寥。我们现在大学和专业领域中,理工科追求客观性的风气已经养成,很好,很棒,可是文科就不乐观。从而,科学态度和理念始终难于流布全社会。

第三,好感性诗性,随意度太高,界限意识淡薄。中国人的内心其实极度渴慕自由。自由,在此完全不是政治概念,而是生活态度和人生感觉,随时发挥,放飞自我,不受约束。虽然这里有鲲鹏与麻雀的区别,即大智与流俗的区别,但落到生活实处,巩怕还是那种深深的自我嬉戏态度最为核心。这就带来,情与理,家与国,法与权,公与私,集体与个人,他人与自己,无休无止地需要反复调适,换一个环境调整一次,换一任领导调适一次,虚耗甚多。以一种诗性态度入现实社会,问题就会很多,并且这些问题基本上没什么意义,反而在显示这个民族的素质还不高。

更有甚者,明知有界限也故意地越界,以越界显示他与众不同,以此为荣,以此为乐。这里的情感逻辑:承认你定的界线,就等于我服了,老子为什么要服你?这就硬抬杠,耍流氓了。

由此,也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思维中的取向模糊,虚浮不稳。“奥卡姆剃刀”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基本上陌生的。我们总取笑西方人死板,殊不知,我们的灵活,大多数情况,不得见有重大意义和价值。中国人如果不是有强大的国家机器管理和引领,我们的思维水平与“阿三”,大概同一档次。

第四,情绪化利害,有错是别人的,别人不顺我,我就恨他。人的情绪系统都是很强大的,但有文明训练的人都会克制自己,认清形势,评估得失,再以行事。而大多数中国人并非如此。由于理性训练不够,自制能力也不够,自我的不完善,导致了大量坏的人际关系,恶性事件。当事人总表现出在自大与自卑之间极端游走,不分年龄大小,冲动是他们的名字。不会用理性平衡谋划,巩固后天的善,这是思维上的缺陷体现。

第五,跟大队,跟强人,独立思考不够。在社会化生存中,强者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高度有效的权势,可以影响自己的命运,二是人数众多,不跟就担心自己得不到承认。正确,什么正确,不是由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而是由观察外部世界,看哪家强而得出。这是习惯性思维的表现。一旦思维不对,自我组建策略和资源鉴证上的正确,就无从谈起了。

以上几点,我以为是中国思维中普遍存在的不足。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完美,当然也没有完美的思维方式!每个人的思维都有差异,所以才有多元的社会!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最大问题就是过于追求绝对同一的思维方式,主流社会对非主流思维方式包容度不够!


宋之后的中国思想主流过于强调思辨的整体性和思辨的实用性。这两个中间距离太远,中间细节很少有人组织起来传授。这造成个别贯通的人牛的不得了,他们要么忙于入世做事,成就斐然,要么独立自修以求更高的闻道境界。这也是疑古派存在的原因。但近代中国学术大量引进西方学术,基本上把这个中间带给补上了,虽然象打了个补丁一样别扭。但文化的吸收融合是要时间的,象佛学引入前后近千年才不那么违和。所以别着急,也许几代之后就全成了。中国文化的包容和吸收能力是被历史验证过的,没什么可担心的。


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凯腾聚知。


中国的思维方式行为没有任何问题,因为这些东西只与后天环境有关。这就是说思维方式的形成固化是由受到的教育,社会感悟,教训,个人观察,社会各项制度设计,执行,引导有关。举个例子中国人数学普遍好应该逻辑思维也好,但现实社会确相反,当你以正常的逻辑思维去做事去努力,但得到的却相差天洞地怀疑人生是猪都会变了。第二经常将思想道德行为教育代替逻辑思维教育用错地方,而且参杂大量感情用事说教,变成左右都有理。三,大众认为简单明了事,有人故意设计了很多弯弯挠,使一个好东西变成了治人,最终改变人们对正确事务的认识。


人的思维和每个人的长相一样,没有完全一样的,千人千思想,万人万模样,一人一想法,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一叶一生态,一人一世界。中国人的思维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跟风攀比,思维容易固化。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思维转换比较慢,新生事物不容易接受。其实中国人很聪明,主要是受几千年来旧思潮的影响,思想得不到解放,创新意识慢,每当自己落后的时候,就搬出老祖宗的四大发明来增加底气。


|这个问题的提出很不科学,似乎中国人的思维比西方思维存在缺陷,不仅连文化有缺陷,连思维也有缺陷了,这是文化不自信的产物。譬如西方有个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哲学,其实是黑格尔根本不懂中国哲学,于是一些国人也说中国没有哲学了,一个五千年文明的国家没有哲学,怎样能企续五千年而举世无双?所以,此问题改成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思唯方式有哪些差异更好。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古代圣人、帝王、宦官的思维方式;是表象的、情绪化的思维方式;是维护面子、自负的、思维方式。是模仿式的思维方式,是没有自我认知,思想和科学元素含量的思维方式。


从贫民窟到哈佛,她只是做了这件事

有这样一个女孩,8岁开始乞讨,父母都有毒瘾,她的母亲还有精神分裂症。在她10岁时,母亲被查出患有艾滋病,年幼的她还要照顾自己的母亲,可她的母亲还是在她15岁时过世了,父亲因吸毒住进了收容所。她由于未成年,被政府送进收容所,吃从垃圾桶里捡的食物,那时贫困的她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觉得长大后能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就不错了。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这样的人生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告诉你,就是这样出身贫民窟的流浪女孩,最后考上了哈佛大学!

是的,也许你已经知道了,这个女孩就是电影《风雨哈佛路》里的原型莉丝·默里。我想没有任何人能有资格像莉丝·默里一样去抱怨生活了,可是起点这样低的她,究竟做了什么居然考上了哈佛呢?不可思议的是,她仅仅改变了从前的思维模式,做了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事,那就是不再随波逐流,而是去读书,接受教育。

犹太人的一部精典《塔木德》里有一句祷告语,如今已广为人知,“主啊,求你赐我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求你赐我耐心去接受不能改变的,求你赐我智慧去分辨哪些可以改变、哪些不能改变.”

我们都知道抱怨永远不会让你成功,若想知道那些最成功人士的秘密,得到分辨“可以改变”和“不能改变”的智慧,你需要的是“恍然大悟的时刻”,那就是改变你的思维模式。

什么?我的思维模式有什么问题,你不是应该告诉我像“学会这些,一年轻松赚十万”或者“成功人士都有的十大习惯”这种标题的内容吗。这些当然也有用,但都只会让你更羡慕那些成功人士,并不能作出根本性的改变。而改变思维模式则会让你进入另一个世界,一个有无限可能的世界。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在《终身成长》里认为,人类有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在固定型思维模式里人的能力是固定的,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则认同人的能力是可以后天学习提高的。她在书中总结了固定思维模式下,人们依赖技能和专业或许能得到一时的成功,但若想长久的处在巅峰,则需要成长型思维,这种思维模式更注重持续不断地努力和不畏挫折的挑战。

身为曾经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深刻地剖析了固定思维模式下人们对成功的追求,是对个人能力的证明,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即使一时成功了,但当困难和失败出现时,却有深深的无力和挫败感,也许就再也无法重新回到巅峰。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则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更注重努力的本身,当你面对挫折时即使难过,也会勇敢迎接挑战。卡罗尔德韦克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因研究“成长型心态”的力量,在教育界影响深远,获得了首届全球最大单项教育奖“一丹教育研究奖”。

那么有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人在生活中分别是什么样呢?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结果,而成长型思维模式会让人爱上自己正在做的事,即使面对困难也会继续热爱。

让我们看看莉丝默里是怎么做的。

莉丝·默里在15岁之前没有什么太大的追求,而她母亲的去世在让她痛苦的同时,也让她惊醒,自己如果不想像母亲一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她就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她不想当个傻子,她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唯一能改变自己人生之路的就是接受教育,接受更好的教育。这种思想上的转变也是思维模式上的转变,正是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重写了莉丝·默里的命运。

如果莉丝·默里是固定型思维的人,她大可以抱怨生活,和其他的流浪人一起,去政府的慈善机构领仅能果腹的食物,成年后再去做一些最底层的工作。电影里,莉丝·默里在去培训学校时迟到了,前台拒绝了她和校长的见面,她思考了一下背了一段她看过的报道,然后说她只是需要一个机会,前台通融的让她再等一会。她内心的旁白是“我知道在那个时刻我要做出选择,我可以写我所有生命中发生的事情并为之辩护,或者我可以推我自己一把。或者我可以推自己一把,让我的生活变好。”

当莉丝·默里考了第一名,学校免费带她们去波士顿旅行参观哈佛大学,老师像看透了她的心思一样告诉她,这些学校里的学生也都是普通人,潜台词就是不要自卑,她也可以做到。她就开始想,为什么不是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什么让他们这么不同?因为他们出生的地方吗?

最后莉丝·默里申请哈佛大学成功,并获得了纽约日报的巨额奖学金,这个来自贫民窟的女孩最终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也许你会说这是因为她的智商高,如果仅仅是因为天赋的话,那么没有什么比体育和艺术更能体现天赋的存在的了。

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里举了大量在体育界有天赋的冠军的例子,最有名的当属迈克尔乔丹,这个著名的篮球飞人,乔丹的身体条件相当好,他身体肌肉中的脂肪比重只占3%,通常脂肪占5%就被誉为运动天才。他也是极少数年过三十,表现并未衰退的奇迹运动员。经过测验,乔丹的百米速度是10秒7,跳远成绩在7.5米以上。可在最初打篮球的时候,乔丹并不是天才,曾经被高中校队淘汰。之后他每天很早起床,抽空就开始训练自己的防守动作、控球能力和投篮。在之后的篮球生涯中,乔丹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这种努力。公牛队之前的助理教练约翰巴赫就说他是“一个想不断提高自己天赋的天才”。对乔丹来说成功来源于头脑,可大部分的人都只是看到了乔丹的身体素质,看不到他为了成功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体育界中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天才无需努力,付出努力则意味着不够聪明。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运动员不仅能从胜利中体会到成功,在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中也可以。

关于父母、老师或教练,不同的思维模式也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当我们看到孩子考到一个好成绩,或者有一个优异的表现时,经常会夸赞孩子真聪明,这本是一句赞扬的话,却不知,这样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成功是来自于孩子天生的智力和天赋。一些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心理脆弱的孩子——会认为,如果我成绩或表现不好,我就不聪明了,遇到自己觉得困难的题目或事情,由于害怕搞砸,他们就不会愿意接受挑战,损害了孩子学习的动力和表现。

在电影《垫底辣妹》中,沙耶加的爸爸对女儿漠不关心,却对儿子龙太关注非常,因为龙太承载了他未实现的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棒球运动员。当龙太获得比赛冠军时,爸爸带他吃好吃的,买特别贵的棒球杆,说职业棒球运动员就要用最好的工具。妈妈说他这样会让龙太感到压力太大了,可爸爸说就是要在压力下取得冠军才是职业棒球运动员要做的。最后龙太因为一次打比赛没有打好,爸爸把他骂了一顿,龙太在即将崩溃的状态下,没有告诉爸爸,私自退出了棒球俱乐部,让爸爸的职业棒球手梦想彻底破灭了。本来如果爸爸在龙太失意的时候能够好好鼓励他,跨过这个坎,龙太也许就会坚持下去,可爸爸只关注儿子的成功,丝毫不去关注龙太的心理需求,在没有打好比赛时,不去分析原因,只关注比赛的结果,认为儿子打赢比赛是应该的,所以最终龙太这名棒球种子选手折翼在一次失败之后。

反而是自己不指望的女儿,由于妈妈的相信和支持,困难的情况下从没有放弃过沙耶加,最终考上了爸爸曾经梦寐以求的学校——庆应大学。

那我们就不能夸赞孩子了吗?当然不是,我们可以换一种夸赞方式,我们可以夸赞孩子们以成长为目标的努力过程——夸奖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坚持不懈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达到的成就。

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告诉我们,想成为好的父母或老师,可以用下列方法来帮助孩子:

1、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称赞孩子的智力和才能,要关注孩子的做事方法、努力和选择。

2、当孩子闯祸或者失败时,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或者轻率的就原谅,要用建设性的批评来帮助孩子理解和弥补错误。

3、父母要经常给孩子设定努力的目标,要能够拓展技能和知识储备的目标。

4、老师要给学生们提高标准,并且要告诉学生们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个标准,在成长型思维框架下阐明观点,给予学生关于他们做事的过程和方法的反馈。

既然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么好,究竟如何做才能把我们的思维模式转变过来呢?

首先,我们要在内心里相信变化是无处不在的,转变自己的信念,让我们的内心活动从批判式变成成长式。学习方面,我们可以参加关于思维模式的讲座,参加思维模式研讨会,了解脑科学项目等等,都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其次,我们要明白,想要彻底改变我们原本熟悉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确实不容易,因为原来的思维模式造成了现在的我们,离开舒适区一开始总是会让人不安,改变则意味着要放弃“自我”,但是接受成长型思维模式会让你更接近真实的自我。

最后,通往成长型思维的旅程需要经历四个步骤。

第一步,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部分固定型思维模式,接受它以及它带来的危害,没什么好羞愧的。

第二步,找到激发自己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原因,不要评价它好或是不好,先仔细观察是什么原因激发出这种思维模式的。

第三步,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起名字,当它出现时,我们就可以告诉自己,是这个讨人厌的家伙又到我们进入了不好的状态。

第四步也是最后一步,就是我们要教育这个有自己名字的固定型人格,它本是为了保护我们而存在,但当它出现并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时,我们要教育它,并邀请它一起进入我们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

我们学会了控制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方法,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以致用。想要成为决定自己未来方向的人,就需要不断成长,设定成长型目标,并持续不断的努力。

有时候我们努力不一定会达到最想要的结果,但不努力则肯定达不到。莉丝·默里如果没有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想要脱离自己原生的环境,她长大后可能就是个社会底层的工作者,拿着微薄的薪水,维持生计。如果她沉溺于自己悲惨的身世中没有奋力读书,也不会有好成绩考得上哈佛。

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里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两种思维模式,而用成长型思维模式思考的人能够在挑战中不断努力,他们不刻意追求成功,反而享受这种努力,不断在努力中寻找兴趣和成就感,成功自然就到来了。就像努力爬山的人的目标不是山顶的风景,只享受爬山的过程,最终不知不觉爬到了山顶,而到达山顶后看到的美景则是在努力爬山时没有刻意寻求的奖励。

改变虽然很难,但很值得。如果你真的想拥有更好的生活,那么转变下自己的思维模式吧,用成长型思维模式思考,再加以正确的实践,结果定不会辜负你的努力。


原始地址:/shenghuo/34623.html